第135章 出宮
清穿太子妃:我有一個紅包群 作者:雪球S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太子雖心中懷疑他皇阿瑪同意他們出宮的目的不純,但對此並無異議。
一來,他確實不放心弘曦兄妹倆;二來,他巴不得把人打包送乾清宮讓皇上幫他養兒子。
胤礽覺得,自打他福晉生了孩子,他在福晉心中的地位嚴重下降。之前福晉做什麽首先想到的都是他,如今開口閉口離不開弘曦、明霞。
孩子沒生下來之前,他每次處理完政事兒迴宮,福晉對他關心有加。而今,福晉仍舊會出門迎接,話裏話外不再是他今日如何,而是弘曦如何、明霞如何。
他呢?除非他自己提起,福晉似乎忘了,她還有個男人。
想到這裏,胤礽又折返迴來,“皇阿瑪,兒臣跟您商量個事兒唄?”
“翻年,弘曦跟明霞滿周歲了。兒臣看您對他們倆也甚是喜歡,不如讓他們來乾清宮跟您一塊住。”
他攤手,“太子妃這人什麽都好,就是對孩子太過溺愛,她現在一門心思全鋪在倆孩子身上。咱皇家的兒孫可不能長於婦人之手,變成紈絝之輩。”
“兒臣覺得,論教育孩子,沒人比您更懂。”
“再來,隻弘曦一個終究還是太單薄,趁著太子妃還年輕,兒臣覺得還是多生幾個孩子的好。”
太子妃也不知道跟誰學的,晚上睡覺喜歡把孩子放屋裏頭親自照顧。倆孩子年紀小又正是吵鬧的時候,他睡覺都會被吵醒,更別說跟福晉親熱了。
對弘曦跟明霞,胤礽是極其喜愛的,前提是這倆不能跟他搶夫人。
但凡敢跟他搶的,不論男女老少,那都是他的敵人。
對待敵人,胤礽可不會客氣。
他阿瑪反正也是一個人住乾清宮的時候多,送給阿瑪還能跟阿瑪做個伴。
一舉兩得。
康熙想也沒想,問道:“太子妃舍得?”
他對這倆孩子雖然很是喜歡,之前倒是沒動過這個念頭。不為別的,康熙也是養過太子的,他知道這時候的孩子有多難伺候,且孩子小時候還是跟著額娘的好。
千好萬好都不如自己的額娘親,康熙不想大孫子將來有遺憾。
若孩子真願意跟著他住乾清宮,當然也行,但不是現在。
胤礽不在意道:“舍不得又如何,等她懷上了,哪還有精力想這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胤礽認為真等石姝瑤懷了孕,自然會先顧忌肚子裏的這個。前頭那個給皇阿瑪正好。
太子說的輕巧,惹得康熙抽了嘴角。他擺擺手把太子轟出去,“這事兒日後再說吧。”
看保成的意思,合著把自己當成老媽子了。太子妃沒精力,他就有了?
他也是有夜生活的人。
沒能成功甩鍋,胤礽有些遺憾,見皇上不想多說,他隻能怏怏離開。
一次不成功不要緊,他多說幾次總有成功的時候。
胤礽在心裏安慰自己。
說出宮,作為太子跟太子妃也不是立刻就能出去的。
哪怕隻有一天,他們也需要先把各自的事情安排好。
毓慶宮的事情還好說,馮嬤嬤幾個年紀大,石姝瑤把她們留在宮裏便可。太子手頭上的都是政事兒,耽誤不得。
等他們把所有事情安排好已經是三天後了。
這日一大早胤礽把倆孩子送去乾清宮,順便跟康熙打聲招唿。
臨行前他對著康熙道:“皇阿瑪,兒臣不在您也不要太過操勞。兄弟們都長大了,也到了為您分憂的時候。兒臣看四弟就不錯,有事兒您讓四弟去做,有他替您分憂,兒臣也放心。”
老四不是想要他這個位子麽,那就把他推上去。站得高將來摔下來才會更疼。
至於說,偷雞不成,將來被反噬,胤礽完全不擔心。
胤褆不願意了,他挑眉看向太子,不明白太子為何要舉薦四阿哥。老四的心思已經暴露,他不應該打壓麽?
雖不明白,卻也不妨礙他開口截胡,“兒臣覺得太子這話有些不妥,四弟沒處理過朝政,直接上手怕是不太好。與其交給四弟還不如給兒臣呢,這些事兒臣也是熟悉的。”
他沒說謊,作為最大的皇阿哥,大阿哥不僅上過戰場,還幫忙處理過朝政,是所有皇阿哥裏做過事情最多的。
麵對大阿哥的挑釁,太子不以為意。無論是誰都好,隻要能把事情辦好就成。
石姝瑤疑惑的看向胤礽,不明所以,“太子心情很好?”
不就是出宮玩一天,太子之前又不是沒去過,至於這麽高興?瞧瞧那嘴角就沒放下來過。
胤礽轉頭看了她一眼,“自然。”他解釋,“剛才在乾清宮小小的坑了老四一把。”
老大小心眼的很,他故意提起老四,不管最後這事兒成與不成,老大都不會給老四好臉色。讓他們倆狗咬狗,胤礽的心情怎麽會差。
石姝瑤:“我看四阿哥不像蠢笨之人,未必會上當。”
四阿哥的心思如何,她是不了解,但能隱忍到最後直至成功,會是簡單的。即便如今事情早就不知彎到哪裏去了,身為皇家阿哥,她也不覺得四阿哥會看不出太子的小伎倆。
胤礽不置可否,“老四聰明又如何,我這計策也不是針對他,隻要老大心裏不舒服就行了。”
他得承認,大哥打仗有一手,戰場上計策玩的也算溜。遇上其他,腦子就自動成了漿糊,不會思考,蠢笨的很。
即便老四看穿他的計策,以老四的性子也不會去跟大哥解釋。哪怕他去了,大哥也未必會相信。
他要的從不是老四如何,隻要大哥相信就行。
胤礽感歎:“要說還是皇阿瑪會生兒子,你看我們兄弟十幾個,有幾個真的是蠢笨之人?”
老大政治再不敏感,戰場上也是個厲害的,還有老九跟老十他們。老九腦子聰明不用再正地方,老十呢?
誰敢說他是真的傻。
在胤礽看來,老十是大智若愚,像他那樣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你每日處理毓慶宮的事兒就有的忙,我看再過兩年,等弘曦大一些,不如送去給皇阿瑪養著。”
“他是嫡長子,將來的大清還得交給他,他要學習的東西比別人多很多。我呢,平日裏也沒時間教他這些,反正我之所學都是皇阿瑪教的,”
“送乾清宮,一勞永逸。”
石姝瑤有些不舍,好在她不糊塗,知道怎麽是對兒子好。隻是,“皇阿瑪願意嗎?會不會很麻煩?”
這種事兒終究還需要皇上首肯,他們說了不算。
胤礽一臉自信,“這你就不懂了,皇阿瑪巴不得咱們送去呢。”
阿瑪跟他一樣最渴望的便是親情,兒孫環繞膝下。隻不過他是皇帝,需要保持威嚴,即便心裏渴望也不會說出來。
他從小跟皇阿瑪一起生活,論揣度皇上的心思,兄弟中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良久,石姝瑤開口:“隻要皇阿瑪跟弘曦願意,我是沒意見的。”
盡管她也舍不得孩子,皇阿哥六歲終究要離開母親,這是規矩。石姝瑤在如何,也知道自己抗衡不了。
早晚都是要走,跟著皇上比去阿哥所好太多了。
如此閑話家常兩人很快出了皇宮,到了內城胤礽並未讓馬車停下而是一路往外走。
他解釋:“內城沒什麽新鮮的,住的都是達官貴人。外城有條琉璃街,我帶你去那邊逛逛。”
整個京城成迴字,什麽人住什麽地方都有講究。
胤礽提的琉璃街便是文人們紮墩的地方,那邊住的都是讀書人,一般進京趕考的舉人也會去那邊尋找住處。
房租便宜且文化韻味濃厚。
石姝瑤掀開窗簾往外瞧,如今的街道確實文化氣息濃鬱很多,還沒到外城,到處可見有人擺攤賣字畫、書籍。
見石姝瑤來了興趣,胤礽讓奴才靠邊把馬車停下,“下去走走?”
今日出來就是玩兒,無所謂去哪兒,隻要石姝瑤開心就行。
石姝瑤略作猶豫,最後選了個繁華的街道讓馬車停下。
因著出來遊玩,兩人並不像暴露身份,不管是乘坐的馬車還是穿著都非常低調。除非認識他們的人,否則沒人知道這倆位是當朝太子跟太子妃。
當然,畢竟是皇太子,說是單獨出來玩,也不可能隻他們倆。在兩人後麵還跟著不少喬裝打扮的護衛。他們時刻注意著太子的安全。
石姝瑤選的這條街道很是熱鬧,兩邊擺放著不少攤位,或許是臨近琉璃街又或者此時正值秋闈,擺放的攤位也大都跟書籍有關係,少有的放著古玩花瓶等。
拿起一本書,石姝瑤隨手翻看幾眼,許是見她看的認真,攤主道:“這位夫人真是好眼光,您手上這本可是徐元文徐大人的手筆。徐大人您知道吧,順治年間的狀元郎,文華殿大學士。”
“這徐家可了不得,徐元文徐大人、他的兄長徐秉義大人、徐乾學大人,都是當世文學大家,”號稱‘昆山三徐’。”
“徐大人科舉那年,前三甲,徐家拿了倆。不說先帝,當今皇上都對他們稱讚有加。多少讀書人都想要沾沾他的福氣,爭取一舉奪魁呢。”
“徐大人的著作可不多見。夫人運氣好,我這剛擺攤,過一會兒您再來可就沒了。”
石姝瑤抬頭看了他一眼,心說這小販有兩把刷子。徐家的事兒張口就來。
一來,他確實不放心弘曦兄妹倆;二來,他巴不得把人打包送乾清宮讓皇上幫他養兒子。
胤礽覺得,自打他福晉生了孩子,他在福晉心中的地位嚴重下降。之前福晉做什麽首先想到的都是他,如今開口閉口離不開弘曦、明霞。
孩子沒生下來之前,他每次處理完政事兒迴宮,福晉對他關心有加。而今,福晉仍舊會出門迎接,話裏話外不再是他今日如何,而是弘曦如何、明霞如何。
他呢?除非他自己提起,福晉似乎忘了,她還有個男人。
想到這裏,胤礽又折返迴來,“皇阿瑪,兒臣跟您商量個事兒唄?”
“翻年,弘曦跟明霞滿周歲了。兒臣看您對他們倆也甚是喜歡,不如讓他們來乾清宮跟您一塊住。”
他攤手,“太子妃這人什麽都好,就是對孩子太過溺愛,她現在一門心思全鋪在倆孩子身上。咱皇家的兒孫可不能長於婦人之手,變成紈絝之輩。”
“兒臣覺得,論教育孩子,沒人比您更懂。”
“再來,隻弘曦一個終究還是太單薄,趁著太子妃還年輕,兒臣覺得還是多生幾個孩子的好。”
太子妃也不知道跟誰學的,晚上睡覺喜歡把孩子放屋裏頭親自照顧。倆孩子年紀小又正是吵鬧的時候,他睡覺都會被吵醒,更別說跟福晉親熱了。
對弘曦跟明霞,胤礽是極其喜愛的,前提是這倆不能跟他搶夫人。
但凡敢跟他搶的,不論男女老少,那都是他的敵人。
對待敵人,胤礽可不會客氣。
他阿瑪反正也是一個人住乾清宮的時候多,送給阿瑪還能跟阿瑪做個伴。
一舉兩得。
康熙想也沒想,問道:“太子妃舍得?”
他對這倆孩子雖然很是喜歡,之前倒是沒動過這個念頭。不為別的,康熙也是養過太子的,他知道這時候的孩子有多難伺候,且孩子小時候還是跟著額娘的好。
千好萬好都不如自己的額娘親,康熙不想大孫子將來有遺憾。
若孩子真願意跟著他住乾清宮,當然也行,但不是現在。
胤礽不在意道:“舍不得又如何,等她懷上了,哪還有精力想這些。”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胤礽認為真等石姝瑤懷了孕,自然會先顧忌肚子裏的這個。前頭那個給皇阿瑪正好。
太子說的輕巧,惹得康熙抽了嘴角。他擺擺手把太子轟出去,“這事兒日後再說吧。”
看保成的意思,合著把自己當成老媽子了。太子妃沒精力,他就有了?
他也是有夜生活的人。
沒能成功甩鍋,胤礽有些遺憾,見皇上不想多說,他隻能怏怏離開。
一次不成功不要緊,他多說幾次總有成功的時候。
胤礽在心裏安慰自己。
說出宮,作為太子跟太子妃也不是立刻就能出去的。
哪怕隻有一天,他們也需要先把各自的事情安排好。
毓慶宮的事情還好說,馮嬤嬤幾個年紀大,石姝瑤把她們留在宮裏便可。太子手頭上的都是政事兒,耽誤不得。
等他們把所有事情安排好已經是三天後了。
這日一大早胤礽把倆孩子送去乾清宮,順便跟康熙打聲招唿。
臨行前他對著康熙道:“皇阿瑪,兒臣不在您也不要太過操勞。兄弟們都長大了,也到了為您分憂的時候。兒臣看四弟就不錯,有事兒您讓四弟去做,有他替您分憂,兒臣也放心。”
老四不是想要他這個位子麽,那就把他推上去。站得高將來摔下來才會更疼。
至於說,偷雞不成,將來被反噬,胤礽完全不擔心。
胤褆不願意了,他挑眉看向太子,不明白太子為何要舉薦四阿哥。老四的心思已經暴露,他不應該打壓麽?
雖不明白,卻也不妨礙他開口截胡,“兒臣覺得太子這話有些不妥,四弟沒處理過朝政,直接上手怕是不太好。與其交給四弟還不如給兒臣呢,這些事兒臣也是熟悉的。”
他沒說謊,作為最大的皇阿哥,大阿哥不僅上過戰場,還幫忙處理過朝政,是所有皇阿哥裏做過事情最多的。
麵對大阿哥的挑釁,太子不以為意。無論是誰都好,隻要能把事情辦好就成。
石姝瑤疑惑的看向胤礽,不明所以,“太子心情很好?”
不就是出宮玩一天,太子之前又不是沒去過,至於這麽高興?瞧瞧那嘴角就沒放下來過。
胤礽轉頭看了她一眼,“自然。”他解釋,“剛才在乾清宮小小的坑了老四一把。”
老大小心眼的很,他故意提起老四,不管最後這事兒成與不成,老大都不會給老四好臉色。讓他們倆狗咬狗,胤礽的心情怎麽會差。
石姝瑤:“我看四阿哥不像蠢笨之人,未必會上當。”
四阿哥的心思如何,她是不了解,但能隱忍到最後直至成功,會是簡單的。即便如今事情早就不知彎到哪裏去了,身為皇家阿哥,她也不覺得四阿哥會看不出太子的小伎倆。
胤礽不置可否,“老四聰明又如何,我這計策也不是針對他,隻要老大心裏不舒服就行了。”
他得承認,大哥打仗有一手,戰場上計策玩的也算溜。遇上其他,腦子就自動成了漿糊,不會思考,蠢笨的很。
即便老四看穿他的計策,以老四的性子也不會去跟大哥解釋。哪怕他去了,大哥也未必會相信。
他要的從不是老四如何,隻要大哥相信就行。
胤礽感歎:“要說還是皇阿瑪會生兒子,你看我們兄弟十幾個,有幾個真的是蠢笨之人?”
老大政治再不敏感,戰場上也是個厲害的,還有老九跟老十他們。老九腦子聰明不用再正地方,老十呢?
誰敢說他是真的傻。
在胤礽看來,老十是大智若愚,像他那樣才是真正的聰明人。
“你每日處理毓慶宮的事兒就有的忙,我看再過兩年,等弘曦大一些,不如送去給皇阿瑪養著。”
“他是嫡長子,將來的大清還得交給他,他要學習的東西比別人多很多。我呢,平日裏也沒時間教他這些,反正我之所學都是皇阿瑪教的,”
“送乾清宮,一勞永逸。”
石姝瑤有些不舍,好在她不糊塗,知道怎麽是對兒子好。隻是,“皇阿瑪願意嗎?會不會很麻煩?”
這種事兒終究還需要皇上首肯,他們說了不算。
胤礽一臉自信,“這你就不懂了,皇阿瑪巴不得咱們送去呢。”
阿瑪跟他一樣最渴望的便是親情,兒孫環繞膝下。隻不過他是皇帝,需要保持威嚴,即便心裏渴望也不會說出來。
他從小跟皇阿瑪一起生活,論揣度皇上的心思,兄弟中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
良久,石姝瑤開口:“隻要皇阿瑪跟弘曦願意,我是沒意見的。”
盡管她也舍不得孩子,皇阿哥六歲終究要離開母親,這是規矩。石姝瑤在如何,也知道自己抗衡不了。
早晚都是要走,跟著皇上比去阿哥所好太多了。
如此閑話家常兩人很快出了皇宮,到了內城胤礽並未讓馬車停下而是一路往外走。
他解釋:“內城沒什麽新鮮的,住的都是達官貴人。外城有條琉璃街,我帶你去那邊逛逛。”
整個京城成迴字,什麽人住什麽地方都有講究。
胤礽提的琉璃街便是文人們紮墩的地方,那邊住的都是讀書人,一般進京趕考的舉人也會去那邊尋找住處。
房租便宜且文化韻味濃厚。
石姝瑤掀開窗簾往外瞧,如今的街道確實文化氣息濃鬱很多,還沒到外城,到處可見有人擺攤賣字畫、書籍。
見石姝瑤來了興趣,胤礽讓奴才靠邊把馬車停下,“下去走走?”
今日出來就是玩兒,無所謂去哪兒,隻要石姝瑤開心就行。
石姝瑤略作猶豫,最後選了個繁華的街道讓馬車停下。
因著出來遊玩,兩人並不像暴露身份,不管是乘坐的馬車還是穿著都非常低調。除非認識他們的人,否則沒人知道這倆位是當朝太子跟太子妃。
當然,畢竟是皇太子,說是單獨出來玩,也不可能隻他們倆。在兩人後麵還跟著不少喬裝打扮的護衛。他們時刻注意著太子的安全。
石姝瑤選的這條街道很是熱鬧,兩邊擺放著不少攤位,或許是臨近琉璃街又或者此時正值秋闈,擺放的攤位也大都跟書籍有關係,少有的放著古玩花瓶等。
拿起一本書,石姝瑤隨手翻看幾眼,許是見她看的認真,攤主道:“這位夫人真是好眼光,您手上這本可是徐元文徐大人的手筆。徐大人您知道吧,順治年間的狀元郎,文華殿大學士。”
“這徐家可了不得,徐元文徐大人、他的兄長徐秉義大人、徐乾學大人,都是當世文學大家,”號稱‘昆山三徐’。”
“徐大人科舉那年,前三甲,徐家拿了倆。不說先帝,當今皇上都對他們稱讚有加。多少讀書人都想要沾沾他的福氣,爭取一舉奪魁呢。”
“徐大人的著作可不多見。夫人運氣好,我這剛擺攤,過一會兒您再來可就沒了。”
石姝瑤抬頭看了他一眼,心說這小販有兩把刷子。徐家的事兒張口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