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的奏折送到京城的時候。
京城中還沉浸在削減俸祿的餘韻中。
雖然太子最後做了努力,保住他們的俸祿,隻是晚發一段時日而已。
可是就如當代的上班族一般,此時的大明朝還是有很大一批的月光族,每個月就靠著那點俸祿養活全家的。
而這時,這些人就不得不舉外債了。
當官的還沒有幾個富貴親戚,基本都能過活。
隻是朝廷晚發俸祿,就如拖欠公務員薪資一樣,心裏麵總是記掛著,揣度著。
到底什麽時候能發俸祿呢。
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朱權的奏折送到了朝廷,隨即引起軒然大波!
如此捷報,除了五城兵馬司和兵部尚書之外,其它人還沒有得到資格看到。
隻是如此捷報又不是什麽需要保守的絕密消息。
不消片刻,在皇帝和太子看到奏折的時候,朝中各部尚書,大小官員,該知道的都知道了。
一時間,嗡嗡嗡的議論聲,就沒暫停過。
而太和殿中,老朱看過奏報之後,也不管現在正是午時的用膳時間,直接在太和殿內召集群臣。
他想要將這個好消息和一幫重臣們好好分享。
看看咱的兒子,啊,好好的看看咱的兒子!
有誰的兒子可以和咱的兒子相比?!
老朱懷揣著巨大的驕傲,頭一次笑容滿麵的和眾臣商討國事。
“寧王的奏疏你們都看到了嗎?哦,肯定還沒看過,來來來!太子為眾人大聲念出來。”
老朱興奮的直拍大腿,興奮的模樣,恨不得他親自將奏疏的內容灌到官員們的耳朵裏。
說話間,更是讓太子親念奏疏,以示尊重。
下方的曹國公李景隆,兵部侍郎楊思義等一眾已經知道的朝臣眼觀鼻鼻觀心,奏折的內容他們已經第一時間知道。
而且還謄抄了一份,看了不下三遍。
奏折的內容再清楚不過。
不過天子在興頭上,沒有人掃興的說不用念了。
一時間, 太子拿起奏折,大聲讀起來。
“兒臣不孝,此去深入蒙古腹地月餘,音訊全無,讓父皇擔心。
兒此去蒙古,經過土默特部落,搗毀其部落三個,殲滅其部眾兩萬人。
過科爾沁部落,搗毀其部落五個,殲滅其部眾三萬人。
過察哈爾部落,搗毀其部落四個,殲滅其部眾兩萬人。
......
共計,搗毀部落十六個,公殲滅蒙古成年男性十一萬人!”
太子讀到這裏,不覺的暫停了一瞬。
摧滅十六個部落,殲滅十一萬人是什麽概念。
他仔細迴想,元朝丟棄大都,北逃之後,所剩下的人口。
當時元朝末帝帶著太子和眾臣丟棄元大都,就是現在的北平城,逃往漠北。
帶走了許多將領官員。
但是!更多的人選擇留在中原!
至今山西、河北、山東等地還遺留著眾多的蒙古人,他們在朝廷的安排下,已經漸漸適應漢人的生活,經過父皇二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已經以漢人自居。
而逃迴去的蒙古人,不足原先蒙古人口的一半。
有八百萬還是五百萬?!
他不確定。
但是不管是幾百萬,青壯人口應該隻有五分之一!
而寧王所消滅的十萬人,怕是要讓他們傷筋動骨!
更何況,這樣的壯舉還沒結束,這還隻是開始。
後麵的奏報中還有更激動人心的消息。
隻是太子抑揚頓挫的聲音,並沒有讓台下的官員們有什麽反應。
他們一個個若老生入定般,巋然不動。
老朱很不滿意。
他大聲道:“太子不要停,接著念!讓滿朝文武知道下朕的兒子,大明的寧王殿下是怎麽做到他們耗費無數錢糧,打了十多年仗都沒達到的成就的!”
老朱說到後麵,語氣越來越重。
他想起來,這麽多年來,北境年年用兵,和蒙古的戰爭從沒有中斷。
可是這麽多年來,除了藍玉的捕魚兒一戰外,其它都是撓癢癢般,無甚成就。
他想到藍玉,不禁麵色一寒。
藍玉可是想要他兒子命的啊。
如是當初被他得逞,以後打仗豈不是無人再是他的對手。
老朱不啻於用最大的惡意猜測他的臣子。
太子迴身,躬身應是,隨即更大聲的念:“此兒臣之分內之事也!
想兒臣年少之時,父皇日夜為蒙古南下之事憂慮,如今兒已成年,終於能為夫分憂!
所以兒臣立下三年之約!一定要徹底消滅北方的隱患!
幸賴父皇英明神武,不以兒臣年少識淺,委以獨立行軍之權,兒臣冒險一試,僥幸功成。
經過兒臣這一番打擊,蒙古各部落要恢複好一陣子......”
太子將寧王的這些馬屁話也一並念出,聽到的人有些欣慰不已,有些嗤之以鼻。
已經從副職轉正的右都禦史範文從,此時的腦海中,慢慢浮現一張稚嫩的臉孔。
那是去年還未封王就藩之時的十七皇子朱權。
當時他就在這大殿之上,他一臉茫然的聽著將他打入宗人府的決議,一臉不可置信的看著天子。
臉上是茫然無措,完全不知發生了什麽,如何行事。
可是如今,僅僅是過去一年時間,他已經學著做臣子的模樣,不僅立功,還懂得歸功於上,上的奏折也有了拍馬這樣的務虛內容。
該說他學會了父子相處之道嗎?!
還是那一次他跌的太重,知道了該如何妥協?!
就在他想著這些的時候,太子的奏折已經念到尾聲。
這期間,朱權遭遇圍殺,利用火器突出重圍,並遇到徐妙錦的援兵,又遇到燕王的經過。
事無巨細全都一一在奏報中寫明。
本來這些已經足夠引起爭論,光一項項擊殺的蒙軍人數,就夠朝臣們爭論到底給予什麽封賞合適。
不過,寧王猶自嫌扔的炸彈不夠大。
在奏報的最後,他又如不會處事,妄議朝政的新人一般,為朝廷指正國之策略。
“兒臣再拜上,請求父皇準備與蒙古議和。”
京城中還沉浸在削減俸祿的餘韻中。
雖然太子最後做了努力,保住他們的俸祿,隻是晚發一段時日而已。
可是就如當代的上班族一般,此時的大明朝還是有很大一批的月光族,每個月就靠著那點俸祿養活全家的。
而這時,這些人就不得不舉外債了。
當官的還沒有幾個富貴親戚,基本都能過活。
隻是朝廷晚發俸祿,就如拖欠公務員薪資一樣,心裏麵總是記掛著,揣度著。
到底什麽時候能發俸祿呢。
就在這樣的氛圍中,朱權的奏折送到了朝廷,隨即引起軒然大波!
如此捷報,除了五城兵馬司和兵部尚書之外,其它人還沒有得到資格看到。
隻是如此捷報又不是什麽需要保守的絕密消息。
不消片刻,在皇帝和太子看到奏折的時候,朝中各部尚書,大小官員,該知道的都知道了。
一時間,嗡嗡嗡的議論聲,就沒暫停過。
而太和殿中,老朱看過奏報之後,也不管現在正是午時的用膳時間,直接在太和殿內召集群臣。
他想要將這個好消息和一幫重臣們好好分享。
看看咱的兒子,啊,好好的看看咱的兒子!
有誰的兒子可以和咱的兒子相比?!
老朱懷揣著巨大的驕傲,頭一次笑容滿麵的和眾臣商討國事。
“寧王的奏疏你們都看到了嗎?哦,肯定還沒看過,來來來!太子為眾人大聲念出來。”
老朱興奮的直拍大腿,興奮的模樣,恨不得他親自將奏疏的內容灌到官員們的耳朵裏。
說話間,更是讓太子親念奏疏,以示尊重。
下方的曹國公李景隆,兵部侍郎楊思義等一眾已經知道的朝臣眼觀鼻鼻觀心,奏折的內容他們已經第一時間知道。
而且還謄抄了一份,看了不下三遍。
奏折的內容再清楚不過。
不過天子在興頭上,沒有人掃興的說不用念了。
一時間, 太子拿起奏折,大聲讀起來。
“兒臣不孝,此去深入蒙古腹地月餘,音訊全無,讓父皇擔心。
兒此去蒙古,經過土默特部落,搗毀其部落三個,殲滅其部眾兩萬人。
過科爾沁部落,搗毀其部落五個,殲滅其部眾三萬人。
過察哈爾部落,搗毀其部落四個,殲滅其部眾兩萬人。
......
共計,搗毀部落十六個,公殲滅蒙古成年男性十一萬人!”
太子讀到這裏,不覺的暫停了一瞬。
摧滅十六個部落,殲滅十一萬人是什麽概念。
他仔細迴想,元朝丟棄大都,北逃之後,所剩下的人口。
當時元朝末帝帶著太子和眾臣丟棄元大都,就是現在的北平城,逃往漠北。
帶走了許多將領官員。
但是!更多的人選擇留在中原!
至今山西、河北、山東等地還遺留著眾多的蒙古人,他們在朝廷的安排下,已經漸漸適應漢人的生活,經過父皇二十多年的努力,基本已經以漢人自居。
而逃迴去的蒙古人,不足原先蒙古人口的一半。
有八百萬還是五百萬?!
他不確定。
但是不管是幾百萬,青壯人口應該隻有五分之一!
而寧王所消滅的十萬人,怕是要讓他們傷筋動骨!
更何況,這樣的壯舉還沒結束,這還隻是開始。
後麵的奏報中還有更激動人心的消息。
隻是太子抑揚頓挫的聲音,並沒有讓台下的官員們有什麽反應。
他們一個個若老生入定般,巋然不動。
老朱很不滿意。
他大聲道:“太子不要停,接著念!讓滿朝文武知道下朕的兒子,大明的寧王殿下是怎麽做到他們耗費無數錢糧,打了十多年仗都沒達到的成就的!”
老朱說到後麵,語氣越來越重。
他想起來,這麽多年來,北境年年用兵,和蒙古的戰爭從沒有中斷。
可是這麽多年來,除了藍玉的捕魚兒一戰外,其它都是撓癢癢般,無甚成就。
他想到藍玉,不禁麵色一寒。
藍玉可是想要他兒子命的啊。
如是當初被他得逞,以後打仗豈不是無人再是他的對手。
老朱不啻於用最大的惡意猜測他的臣子。
太子迴身,躬身應是,隨即更大聲的念:“此兒臣之分內之事也!
想兒臣年少之時,父皇日夜為蒙古南下之事憂慮,如今兒已成年,終於能為夫分憂!
所以兒臣立下三年之約!一定要徹底消滅北方的隱患!
幸賴父皇英明神武,不以兒臣年少識淺,委以獨立行軍之權,兒臣冒險一試,僥幸功成。
經過兒臣這一番打擊,蒙古各部落要恢複好一陣子......”
太子將寧王的這些馬屁話也一並念出,聽到的人有些欣慰不已,有些嗤之以鼻。
已經從副職轉正的右都禦史範文從,此時的腦海中,慢慢浮現一張稚嫩的臉孔。
那是去年還未封王就藩之時的十七皇子朱權。
當時他就在這大殿之上,他一臉茫然的聽著將他打入宗人府的決議,一臉不可置信的看著天子。
臉上是茫然無措,完全不知發生了什麽,如何行事。
可是如今,僅僅是過去一年時間,他已經學著做臣子的模樣,不僅立功,還懂得歸功於上,上的奏折也有了拍馬這樣的務虛內容。
該說他學會了父子相處之道嗎?!
還是那一次他跌的太重,知道了該如何妥協?!
就在他想著這些的時候,太子的奏折已經念到尾聲。
這期間,朱權遭遇圍殺,利用火器突出重圍,並遇到徐妙錦的援兵,又遇到燕王的經過。
事無巨細全都一一在奏報中寫明。
本來這些已經足夠引起爭論,光一項項擊殺的蒙軍人數,就夠朝臣們爭論到底給予什麽封賞合適。
不過,寧王猶自嫌扔的炸彈不夠大。
在奏報的最後,他又如不會處事,妄議朝政的新人一般,為朝廷指正國之策略。
“兒臣再拜上,請求父皇準備與蒙古議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