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他們,他似乎真的看見話本子裏描繪的地老天荒......
*
登基大典後,朝局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
一些曾經與司禮監掌印水火不容,傳言被陳亦行暗地絞殺的大臣們竟都奇蹟般的歸朝了。
?
對此,新帝李毅心知肚明。可他不禁又想,掌印布這棋局,究竟耗費了多少心力,才能做到如此滴水不漏?
記得當年去邊關前夕,他愁緒紛亂,他心裏實在難以確定,掌印所說的計劃真的能成?
當時坐在他對麵的陳亦行,隻淡淡笑,端著茶杯悠閑的抿著。
見狀,李毅不確定的問:「掌印覺得,我們真能成事?」
「自然。」
「掌印為何如此肯定?」他疑惑道:「如今這大褚,早已不復先祖時期的繁華了。奸臣當道,良臣寸步難行,隻憑你我之力,真的能撥亂反正?」
聞言,陳亦行沒有立刻迴答。他隻是將茶杯置於桌上,再拿起茶壺添水。杯底的茶葉隨著注入的水飄動了一圈,隨之沉澱。然後他又拿起另一隻空茶杯,將茶杯裏的茶水倒入新茶杯內。
李毅怔怔地望著他,不解其意。
「殿下請看,茶水與茶葉分離了。」陳亦行笑道:「既然朝堂已是烏煙瘴氣,那便需要一個人做這新注入的水,將其攪得更加渾濁。」
攪得越深,越能辨其忠奸。
「掌印的意思是,親自入局,扶忠臣、除奸邪?」
陳亦行搖搖頭,起身走向一旁的綠植——
小樹的根部枯黃,枝芽也有近乎一半發黃......
「殿下,有些東西是由根裏爛透的。」他拿起一旁的剪子,剪下幾條完好翠綠的枝芽,「想救這棵樹,隻能將還算完好的枝芽接到新的樹苗上去。」
李毅似懂非懂地點頭。
直到他身處邊關時,聽聞朝堂上的驚天變化——
司禮監掌印陳亦行,非但沒有扶良臣,反而與奸臣狼狽為奸、攪和在一起。
他大驚,卻在驚訝後收到一些現處偏遠小地的良臣來信,感激他的庇佑......
李毅這才恍然大悟,掌印竟是給他在鋪路。
——他與奸臣貪官周旋,假意將忠臣趕盡殺絕,再以李毅之名救其於危難。如此,忠臣良將必定以命相報。
這不,如今他初登大位,這些臣子便是他鞏固帝位最好的基石。
思及此,李毅不禁扼腕,陳亦行原本該是多好的將相之才......
可就因慘遭橫禍,便要永遠困於宦臣身份,還要遭受世人指指點點。
既然如今他已繼位,便想著替陳亦行正名。前兩日召他前來商議,卻不料被他一口拒絕。
「為何?」李毅不明白,「如今朕已登基,你又何必再背這些罵名?那些忠臣良將不知你我先前所布下的局,都一心認為你是奸佞小人。我才登基幾日,參你的奏摺已經堆積如山了。」
陳亦行是他登上帝位的最大功臣,他不允許不清楚真相之人隨意謾罵他。
「陛下初登大座,更當小心謹慎。」陳亦行沉聲道:「忠臣雖忠心,卻也有缺點,比方說頑固。如今他們擁護陛下,大有報當年之恩的意味。若陛下將實情道出,在他們看來,便有了被人利用的感覺,難保他們不生異心。」
頓了頓,他又喟然:「時過境遷,人自是會變,所謂忠與奸,有時不過就是一念之差而已。再者,水至清則無魚,所以這朝堂上仍舊需要少數奸臣,來維持朝堂的平衡。這當中的奧秘,陛下將來自然會慢慢知曉,變得遊刃有餘。」
「那你便要一直背負這罵名,甚至記入史冊,遺臭萬年,這樣你也不在意?」
遺臭萬年?
陳亦行忽然想到自己的父親,他坦然的笑:「人活一世,最終都將變成一抔黃土。後人的評說我必然是聽不到的,那又有何妨呢?」
他說的坦蕩,讓李毅啞然。
「行吧。」李毅不再勉強,繼而換了個話題:「那方家的冤案總得重審重判吧?」
提起方家,陳亦行的眉頭蹙起。當年薑林的目標是他的父親,卻是累及方家滿門。
方伯伯一家,對他的父親有知遇之恩,相交之誼,卻落得如此下場,實在無辜。父親若是地下有知,必然會自責不已。
陳亦行鄭重點頭,「得翻案。還望陛下念及方氏一族無辜蒙難,讓方家僅有的血脈方佑之承襲其父親的官位,以慰方氏亡魂。」
他略微思考片刻,又補充道:「陛下此次準備起事前,方佑之也出了不少了,軍械物資也提供了不少。還請陛下好好考慮,他的確是個可用之才。」
李毅點點頭,算是默許。可聽見他的這番話,他又覺得甚是奇怪。
——陳亦行似乎在交代什麽臨行的話一樣。
不等他多想,陳亦行的聲音響起:「趁此機會,臣也正好向陛下求個恩典。」
「但說無妨。」
「臣心願已了,願就此離開朝堂,去過那雲遊四方的閑散日子。」
......
李毅的思緒迴籠,眉頭卻緊緊鎖住。
一旁的內侍惴惴不安地瞧著新帝的臉色,小心翼翼地將桌上涼透了的茶撤換下去,又端了新的香暖花茶呈上。
這時,皇後駕到。伺候的內侍頓時鬆了口氣。
「泠泠!」李毅忙起身去迎,牽著她的手掌朝軟凳走去,「夜寒霜重,你又懷有身孕,怎地過來了?」
*
登基大典後,朝局發生了驚天動地的變化。
一些曾經與司禮監掌印水火不容,傳言被陳亦行暗地絞殺的大臣們竟都奇蹟般的歸朝了。
?
對此,新帝李毅心知肚明。可他不禁又想,掌印布這棋局,究竟耗費了多少心力,才能做到如此滴水不漏?
記得當年去邊關前夕,他愁緒紛亂,他心裏實在難以確定,掌印所說的計劃真的能成?
當時坐在他對麵的陳亦行,隻淡淡笑,端著茶杯悠閑的抿著。
見狀,李毅不確定的問:「掌印覺得,我們真能成事?」
「自然。」
「掌印為何如此肯定?」他疑惑道:「如今這大褚,早已不復先祖時期的繁華了。奸臣當道,良臣寸步難行,隻憑你我之力,真的能撥亂反正?」
聞言,陳亦行沒有立刻迴答。他隻是將茶杯置於桌上,再拿起茶壺添水。杯底的茶葉隨著注入的水飄動了一圈,隨之沉澱。然後他又拿起另一隻空茶杯,將茶杯裏的茶水倒入新茶杯內。
李毅怔怔地望著他,不解其意。
「殿下請看,茶水與茶葉分離了。」陳亦行笑道:「既然朝堂已是烏煙瘴氣,那便需要一個人做這新注入的水,將其攪得更加渾濁。」
攪得越深,越能辨其忠奸。
「掌印的意思是,親自入局,扶忠臣、除奸邪?」
陳亦行搖搖頭,起身走向一旁的綠植——
小樹的根部枯黃,枝芽也有近乎一半發黃......
「殿下,有些東西是由根裏爛透的。」他拿起一旁的剪子,剪下幾條完好翠綠的枝芽,「想救這棵樹,隻能將還算完好的枝芽接到新的樹苗上去。」
李毅似懂非懂地點頭。
直到他身處邊關時,聽聞朝堂上的驚天變化——
司禮監掌印陳亦行,非但沒有扶良臣,反而與奸臣狼狽為奸、攪和在一起。
他大驚,卻在驚訝後收到一些現處偏遠小地的良臣來信,感激他的庇佑......
李毅這才恍然大悟,掌印竟是給他在鋪路。
——他與奸臣貪官周旋,假意將忠臣趕盡殺絕,再以李毅之名救其於危難。如此,忠臣良將必定以命相報。
這不,如今他初登大位,這些臣子便是他鞏固帝位最好的基石。
思及此,李毅不禁扼腕,陳亦行原本該是多好的將相之才......
可就因慘遭橫禍,便要永遠困於宦臣身份,還要遭受世人指指點點。
既然如今他已繼位,便想著替陳亦行正名。前兩日召他前來商議,卻不料被他一口拒絕。
「為何?」李毅不明白,「如今朕已登基,你又何必再背這些罵名?那些忠臣良將不知你我先前所布下的局,都一心認為你是奸佞小人。我才登基幾日,參你的奏摺已經堆積如山了。」
陳亦行是他登上帝位的最大功臣,他不允許不清楚真相之人隨意謾罵他。
「陛下初登大座,更當小心謹慎。」陳亦行沉聲道:「忠臣雖忠心,卻也有缺點,比方說頑固。如今他們擁護陛下,大有報當年之恩的意味。若陛下將實情道出,在他們看來,便有了被人利用的感覺,難保他們不生異心。」
頓了頓,他又喟然:「時過境遷,人自是會變,所謂忠與奸,有時不過就是一念之差而已。再者,水至清則無魚,所以這朝堂上仍舊需要少數奸臣,來維持朝堂的平衡。這當中的奧秘,陛下將來自然會慢慢知曉,變得遊刃有餘。」
「那你便要一直背負這罵名,甚至記入史冊,遺臭萬年,這樣你也不在意?」
遺臭萬年?
陳亦行忽然想到自己的父親,他坦然的笑:「人活一世,最終都將變成一抔黃土。後人的評說我必然是聽不到的,那又有何妨呢?」
他說的坦蕩,讓李毅啞然。
「行吧。」李毅不再勉強,繼而換了個話題:「那方家的冤案總得重審重判吧?」
提起方家,陳亦行的眉頭蹙起。當年薑林的目標是他的父親,卻是累及方家滿門。
方伯伯一家,對他的父親有知遇之恩,相交之誼,卻落得如此下場,實在無辜。父親若是地下有知,必然會自責不已。
陳亦行鄭重點頭,「得翻案。還望陛下念及方氏一族無辜蒙難,讓方家僅有的血脈方佑之承襲其父親的官位,以慰方氏亡魂。」
他略微思考片刻,又補充道:「陛下此次準備起事前,方佑之也出了不少了,軍械物資也提供了不少。還請陛下好好考慮,他的確是個可用之才。」
李毅點點頭,算是默許。可聽見他的這番話,他又覺得甚是奇怪。
——陳亦行似乎在交代什麽臨行的話一樣。
不等他多想,陳亦行的聲音響起:「趁此機會,臣也正好向陛下求個恩典。」
「但說無妨。」
「臣心願已了,願就此離開朝堂,去過那雲遊四方的閑散日子。」
......
李毅的思緒迴籠,眉頭卻緊緊鎖住。
一旁的內侍惴惴不安地瞧著新帝的臉色,小心翼翼地將桌上涼透了的茶撤換下去,又端了新的香暖花茶呈上。
這時,皇後駕到。伺候的內侍頓時鬆了口氣。
「泠泠!」李毅忙起身去迎,牽著她的手掌朝軟凳走去,「夜寒霜重,你又懷有身孕,怎地過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