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凡結合前世所看各種狗血家庭倫理電視劇,猜想孫大人妻子恐怕日子不太好過。
孫大人是家中獨子,可是父親早亡,家境貧寒,由寡居母親含辛茹苦,一手撫養長大。因此孫大人侍母至孝,當日鄉試,便是有感於謝凡文章中所表現一片孝心,而向主考官“高薦”了謝凡的文章。
可是寡母孝子這般組合,往往會讓兒媳婦難做。
更何況,孫大人夫妻如今已經年過四旬,膝下無子,隻有一個女兒。封建時代最重香火傳承,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孫大人身為獨子,膝下卻沒有兒子。若是說恪守封建道德的孫老夫人心中對此毫無芥蒂,那,實在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加上孫大人官職為正七品翰林院編修,雖然翰林清貴,可是俸祿十分有限。孫家也隻住在北京城內城一所小房子中,比謝凡在孝順胡同的小四合院好不了多少。謝凡來了孫家兩趟,見屋內陳設、桌上飯菜也隻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寒酸。
謝凡見孫大人妻子孫夫人麵色蠟黃,疲倦勞累,舉止行為也是羞羞怯怯。他不免生出些許同情。
可是謝凡與孫大人之間關係,又與謝凡和唐監生之間關係不同。謝凡與唐監生是同輩友人,謝凡知道唐監生又是個豁達開朗性情。所以謝凡可以開口詢問唐家父母當年往事。唐監生也願意和盤托出,告訴謝凡。
孫大人為謝凡鄉試房師,是謝凡長輩。謝凡生為學生晚輩,自然不能開口詢問師長家中內宅之事。所以謝凡隻在心中暗暗感歎一番,便又與孫大人說迴到文章學問上頭。
論學問,孫大人是正兒八經二甲進士出身。當年也是通過館選,做了三年庶吉士。散館之後,孫大人又順利留館,授官翰林院編修,掌修國史。翰林院編修為天子近臣,可謂是前途無量,大有可為。
隻是十分可惜,孫大人才華橫溢,人品端正,卻未得聖上賞識。
因為孫大人相貌生得濃眉大眼,五官端正。可是他膚黑個矮,已經年過四旬,看起來實在算不得體麵漂亮。又因為出身嶺南,孫大人口音頗重。謝凡起初聽孫大人講話便有些吃力。
禦前伺候的內侍宮女都專門揀些漂亮伶俐。對於皇上來說,身邊學士翰林、文人才子多如牛毛。對著朝中大臣自然也更喜歡相貌端正、年輕體麵的,也是人之常情。
謝凡參加鄉試會試的四位主考,高長德、楊偉、陶東陽、方敏四位大人,無論年紀老少,皆是相貌端正,儀表堂堂。
更何況除去本朝開國兩三位皇帝,此後列位皇上皆是生於北京城,長在北京城。自小聽的、學的,日常說的,皆是北方官話。朝中大臣、宮中內侍,哪怕出身南方,也都努力學說一口北方官話。謝凡自打來了北京,也結合前世所說普通話,盡量模仿此時北方官話。
孫大人這樣說話口音濃重,謝凡還有前世基礎,聽著都有幾分費勁。天子日理萬機,自然不太親近這個說話難懂的小小翰林院編修。
所以哪怕孫大人身負真才實學,也為天子所冷落,在翰林院編修這個位子上坐了多年冷板凳。
孫大人雖然在官場上鬱鬱不得誌,但內在品行高潔卻不曾改變。當謝凡拿出自己平日所作文章詩詞,請孫大人指點時。孫大人可謂是毫無保留,傾囊相授。
讀罷謝凡習作,孫大人便詳細指點起來。言畢又告訴謝凡,當如何做文:
第一重大概主張。
第二重文勢規模。
第三重綱目關鍵,即是如何主意首尾相應,如何鋪敘次第,如何抑揚開合。
第四重警策句法,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處,如何是起頭換頭佳處,如何是繳結有力處,如何是融化屈折、剪截有力處,如何是實體貼題目處。
總結起來便是:“作文以主意為將軍,轉換開闔,如行軍之法,必有將軍號令。”
之後又羅列出,做文章最忌諱:深、晦、怪、冗、弱、澀、塵俗、熟爛之弊病。*
孫大人說起文章學問便神采飛揚,謝凡也聽得意猶未盡。隻可惜北京城中有宵禁,孫大人家中多女眷,更有未出閣年輕小姐。所以不便留宿謝凡這樣年輕男子,不然兩人恐要徹夜長談。
謝凡臨走前,孫大人又拿出宋濂所著《文原》與《唐宋八大家文鈔》兩冊書籍交予謝凡。囑咐謝凡可多多研讀,其中更有孫大人曾經所留下批注心得。此後亦可常來自己家中研討學問。
謝凡自然感激不已,連忙雙手接過。表示必定用心拜讀,不負師長一番美意。方才離開孫家大門,與福順一道迴家。
福順在孫家早已等得百無聊賴。出得大門,便對謝凡抱怨孫家待客也忒寒酸了一些:“別家待客,對著客人帶來的仆從,也會招待些點心香茶。
然而在孫家,隻有個男仆送來一壺熱茶,還是茶葉碎末子泡的,茶杯上也有缺口。更是沒有點心吃食。實在讓自己難熬。”
福順來到北京城裏幾月,已經隨著尤廚子學了些北方方言。
謝凡想到今日晚飯也是孫夫人親自端上桌來。菜色依舊普通,桌上最好的菜肴便是自己帶來的一副豬蹄膀。之後還被送去給了孫老夫人和孫小姐。
可見孫大人家境是實在不富裕,並未有意冷落。謝凡懷中揣著孫大人所贈書籍,深感孫大人對自己一番關懷愛護。
所以謝凡先是出言安慰了福順幾句。又叫他以後不可多逞口舌之快,議論旁人,更不可議論孫家。
福順見主人如此,也不再抱怨,隻是答應下來。
謝凡心中暗想:“以後再來孫家,還是都帶些實在東西做禮物為好。”
於是此後謝凡每每拜訪孫家,向孫大人討教學問,都事先打發尤廚子買些鮮肉吃食做禮物。或是一塊排骨,或是一方臘肉,或是一盒點心。論價值實在算不上貴重,卻是送到了孫家所需之處。
幾日之後,謝凡便正式入翰林院學習。本科庶吉士為天子親選,因此館師便是謝凡鄉試座師,高長德高大人。高大人曾任右春坊大學士。左、右春坊乃是太子屬官,左、右春坊大學士掌太子上奏請、下啟箋及講讀之事。
高大人在當今聖上為太子時候,曾教習太子讀書。天子即位後,高大人又累遷任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皇帝前次讓高大人做南直隸鄉試主考官,便是有意讓高大人揀選親信良才。
聖上一番周密籌謀計劃,因為從天而降的會試舞弊一案,功敗垂成。此番天子又將高大人任命為庶吉士館師,便是重振旗鼓,意欲再擇可用之才。
高大人出身北直隸順天府通州,身材高大,體格魁梧。此時已經年過七旬,須發皆白,但是鶴發童顏,精神矍鑠。高大人人品端正,教導用心,又是天子心腹,一眾庶吉士得知由高大人擔任館師,皆是喜上眉梢。
隻是對於謝凡來說,高大人擔任館師卻是算不得十分幸運。
謝凡會試中式,全賴會試舞弊一案。在常解元等十二人被革去功名之後,謝凡得以依次遞補上前,位居南榜最末,僥幸中式進士。
舞弊案中,涉案一班江南舉子在錦衣衛詔獄中未曾不屈不撓,寧死不屈。反而一股腦全盤招認,供認不諱。倒是叫聖上與北直隸出身的高大人頗有些看不起江南出身文人士子。
更加之,高大人鄉試便閱過謝凡卷子,覺得謝凡文章實在稀鬆平常。雖然當時為了與副主考楊大人分庭抗禮,一意取中了謝凡。可是經此一事,高大人對於謝凡最初印象便是雖然孝心可嘉,銳意進取,但是學問稀鬆平常。
後來謝凡拜訪座師,態度誠懇老實。直言自己才疏學淺,毫無隱瞞迴避。對此態度,高大人倒也有幾分欣賞。但是對於謝凡的印象便成了:孝心可嘉,銳意進取,坦誠直言,可惜學問實在稀鬆平常。
其餘庶吉士授課老師也多為翰林院、詹事府、吏、禮二部高官。皆是飽學鴻儒,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其餘十餘位庶吉士,也多為年輕俊彥,才思敏捷,博聞強記。每日授課與談笑之間皆是引經據典,教學相長。
謝凡每日聽講,常有不甚明了之處。遇到實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謝凡便帶上吃食禮物,去求助孫大人。孫大人倒也和善,每每悉心教導,幫助謝凡渡過難關。
隻是謝凡不好意思每日都去求孫大人開小灶。實在遇到難題,才隔三岔五,前往孫家。靠著孫大人指點迷津,謝凡才將日常課業勉強應付過關。
每日館課便叫謝凡絞盡腦汁,首月閣試,謝凡果不其然名列末尾。
正當謝凡見著閣試成績唉聲歎氣,卻偶然見自己居然隻是第一十六名。
謝凡有些震驚:“我居然不是最後一個?還有誰能比我成績差?”
於是四下打探一番,發現原來最後一人名叫王問之,鄉貫雲南,出身軍籍,四川都司,成都左衛。
因為會試錄取是按照舉子地域籍貫,劃分了南北中三卷。曆來南方舉子學問最佳,往屆庶吉士中多有南直隸出身人士。可是因著舞弊一案,本科庶吉士中,除謝凡以外,並無南直隸應天府和蘇州府人士。
十七位庶吉士多數為出身浙江、江西、湖廣,又有幾位北方庶吉士。卻隻有兩位中卷學子,皆是出身四川成都。
王問之便是其中之一,隻是他遠不如另一位四川庶吉士惹人注目。
另外一位四川庶吉士名為劉放,生得劍眉星目,俊美瀟灑,年僅廿四,殿試位列二甲第一名傳臚。更要緊的是,劉放家父、祖皆在朝中為官。其父親劉遠和,此時正是官拜東閣大學士,專典誥敕。
出身官宦世家,才華橫溢,偏偏劉放從不恃才傲物。尋常授課,劉放往往大出風頭,卻待人謙虛和藹。有人向他討教學問,劉放都是耐下性子,一一解答。
高大人對他也是格外看重。於是短短一月間,劉放便隱隱成為一眾庶吉士之首。
對此謝凡隻能感歎:“劉放身為官三代,長得好看,又有才華,還十分努力。真是不服不行。”
相比之下,同為四川庶吉士的王問之,則要黯淡許多。王問之,相貌也算得上端正,年過卅五,家境頗為富裕。
自小王家便斥了巨資,為王問之延請名師啟蒙教學。成年以後,王問之又四處求學,方才中舉。鄉試之後,王問之一共參加過三屆會試,終於中式,名列二甲。
以過往成就來看,王問之並不曾辜負全家期待與付出,甚至能稱得上是全家的驕傲。
隻是可惜,在翰林院一眾庶吉士中,王問之歲數又不年輕,出身又不顯赫,才學也不突出。首次閣試,更十分不幸地取代了謝凡的位置,成為了吊車尾。
注釋:
*出自明代曾鼎《文式》
《文原》是文章理論著作,分上下篇。上篇推究文章的來源,論文的本體。“吾之所謂文者,天生之,地載之,聖人宣之。本建則其末治,體著則其用章。”下篇探求寫作的方法,指出“為文必在養氣”。剖析文章的利病,以“四瑕八冥九蠹”為文患。
《唐宋八大家文鈔》是明代文人集合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和蘇轍八家古文,所編撰文集。
左右春坊:是太子宮所屬官署名,由小九卿之一的詹事統領。明代左、右春坊各有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庶子一人(正五品),諭德一人(從五品),中允二人(正六品),讚善二人(從六品),司直郎二人(從六品,後不常設),清紀郎一人(從八品,不常設),司諫二人(從九品,不常設),名前各加左右。明、清以來春坊官實際僅為翰林官遷轉之階,與前不同。魏晉以來稱太子宮為春坊,又稱春宮。因此得名。
孫大人是家中獨子,可是父親早亡,家境貧寒,由寡居母親含辛茹苦,一手撫養長大。因此孫大人侍母至孝,當日鄉試,便是有感於謝凡文章中所表現一片孝心,而向主考官“高薦”了謝凡的文章。
可是寡母孝子這般組合,往往會讓兒媳婦難做。
更何況,孫大人夫妻如今已經年過四旬,膝下無子,隻有一個女兒。封建時代最重香火傳承,孟子曰:“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
孫大人身為獨子,膝下卻沒有兒子。若是說恪守封建道德的孫老夫人心中對此毫無芥蒂,那,實在是不可能,絕對不可能。
加上孫大人官職為正七品翰林院編修,雖然翰林清貴,可是俸祿十分有限。孫家也隻住在北京城內城一所小房子中,比謝凡在孝順胡同的小四合院好不了多少。謝凡來了孫家兩趟,見屋內陳設、桌上飯菜也隻是普普通通,甚至有些寒酸。
謝凡見孫大人妻子孫夫人麵色蠟黃,疲倦勞累,舉止行為也是羞羞怯怯。他不免生出些許同情。
可是謝凡與孫大人之間關係,又與謝凡和唐監生之間關係不同。謝凡與唐監生是同輩友人,謝凡知道唐監生又是個豁達開朗性情。所以謝凡可以開口詢問唐家父母當年往事。唐監生也願意和盤托出,告訴謝凡。
孫大人為謝凡鄉試房師,是謝凡長輩。謝凡生為學生晚輩,自然不能開口詢問師長家中內宅之事。所以謝凡隻在心中暗暗感歎一番,便又與孫大人說迴到文章學問上頭。
論學問,孫大人是正兒八經二甲進士出身。當年也是通過館選,做了三年庶吉士。散館之後,孫大人又順利留館,授官翰林院編修,掌修國史。翰林院編修為天子近臣,可謂是前途無量,大有可為。
隻是十分可惜,孫大人才華橫溢,人品端正,卻未得聖上賞識。
因為孫大人相貌生得濃眉大眼,五官端正。可是他膚黑個矮,已經年過四旬,看起來實在算不得體麵漂亮。又因為出身嶺南,孫大人口音頗重。謝凡起初聽孫大人講話便有些吃力。
禦前伺候的內侍宮女都專門揀些漂亮伶俐。對於皇上來說,身邊學士翰林、文人才子多如牛毛。對著朝中大臣自然也更喜歡相貌端正、年輕體麵的,也是人之常情。
謝凡參加鄉試會試的四位主考,高長德、楊偉、陶東陽、方敏四位大人,無論年紀老少,皆是相貌端正,儀表堂堂。
更何況除去本朝開國兩三位皇帝,此後列位皇上皆是生於北京城,長在北京城。自小聽的、學的,日常說的,皆是北方官話。朝中大臣、宮中內侍,哪怕出身南方,也都努力學說一口北方官話。謝凡自打來了北京,也結合前世所說普通話,盡量模仿此時北方官話。
孫大人這樣說話口音濃重,謝凡還有前世基礎,聽著都有幾分費勁。天子日理萬機,自然不太親近這個說話難懂的小小翰林院編修。
所以哪怕孫大人身負真才實學,也為天子所冷落,在翰林院編修這個位子上坐了多年冷板凳。
孫大人雖然在官場上鬱鬱不得誌,但內在品行高潔卻不曾改變。當謝凡拿出自己平日所作文章詩詞,請孫大人指點時。孫大人可謂是毫無保留,傾囊相授。
讀罷謝凡習作,孫大人便詳細指點起來。言畢又告訴謝凡,當如何做文:
第一重大概主張。
第二重文勢規模。
第三重綱目關鍵,即是如何主意首尾相應,如何鋪敘次第,如何抑揚開合。
第四重警策句法,如何是一篇警策,如何是下句下字有力處,如何是起頭換頭佳處,如何是繳結有力處,如何是融化屈折、剪截有力處,如何是實體貼題目處。
總結起來便是:“作文以主意為將軍,轉換開闔,如行軍之法,必有將軍號令。”
之後又羅列出,做文章最忌諱:深、晦、怪、冗、弱、澀、塵俗、熟爛之弊病。*
孫大人說起文章學問便神采飛揚,謝凡也聽得意猶未盡。隻可惜北京城中有宵禁,孫大人家中多女眷,更有未出閣年輕小姐。所以不便留宿謝凡這樣年輕男子,不然兩人恐要徹夜長談。
謝凡臨走前,孫大人又拿出宋濂所著《文原》與《唐宋八大家文鈔》兩冊書籍交予謝凡。囑咐謝凡可多多研讀,其中更有孫大人曾經所留下批注心得。此後亦可常來自己家中研討學問。
謝凡自然感激不已,連忙雙手接過。表示必定用心拜讀,不負師長一番美意。方才離開孫家大門,與福順一道迴家。
福順在孫家早已等得百無聊賴。出得大門,便對謝凡抱怨孫家待客也忒寒酸了一些:“別家待客,對著客人帶來的仆從,也會招待些點心香茶。
然而在孫家,隻有個男仆送來一壺熱茶,還是茶葉碎末子泡的,茶杯上也有缺口。更是沒有點心吃食。實在讓自己難熬。”
福順來到北京城裏幾月,已經隨著尤廚子學了些北方方言。
謝凡想到今日晚飯也是孫夫人親自端上桌來。菜色依舊普通,桌上最好的菜肴便是自己帶來的一副豬蹄膀。之後還被送去給了孫老夫人和孫小姐。
可見孫大人家境是實在不富裕,並未有意冷落。謝凡懷中揣著孫大人所贈書籍,深感孫大人對自己一番關懷愛護。
所以謝凡先是出言安慰了福順幾句。又叫他以後不可多逞口舌之快,議論旁人,更不可議論孫家。
福順見主人如此,也不再抱怨,隻是答應下來。
謝凡心中暗想:“以後再來孫家,還是都帶些實在東西做禮物為好。”
於是此後謝凡每每拜訪孫家,向孫大人討教學問,都事先打發尤廚子買些鮮肉吃食做禮物。或是一塊排骨,或是一方臘肉,或是一盒點心。論價值實在算不上貴重,卻是送到了孫家所需之處。
幾日之後,謝凡便正式入翰林院學習。本科庶吉士為天子親選,因此館師便是謝凡鄉試座師,高長德高大人。高大人曾任右春坊大學士。左、右春坊乃是太子屬官,左、右春坊大學士掌太子上奏請、下啟箋及講讀之事。
高大人在當今聖上為太子時候,曾教習太子讀書。天子即位後,高大人又累遷任太常寺卿兼侍讀學士。皇帝前次讓高大人做南直隸鄉試主考官,便是有意讓高大人揀選親信良才。
聖上一番周密籌謀計劃,因為從天而降的會試舞弊一案,功敗垂成。此番天子又將高大人任命為庶吉士館師,便是重振旗鼓,意欲再擇可用之才。
高大人出身北直隸順天府通州,身材高大,體格魁梧。此時已經年過七旬,須發皆白,但是鶴發童顏,精神矍鑠。高大人人品端正,教導用心,又是天子心腹,一眾庶吉士得知由高大人擔任館師,皆是喜上眉梢。
隻是對於謝凡來說,高大人擔任館師卻是算不得十分幸運。
謝凡會試中式,全賴會試舞弊一案。在常解元等十二人被革去功名之後,謝凡得以依次遞補上前,位居南榜最末,僥幸中式進士。
舞弊案中,涉案一班江南舉子在錦衣衛詔獄中未曾不屈不撓,寧死不屈。反而一股腦全盤招認,供認不諱。倒是叫聖上與北直隸出身的高大人頗有些看不起江南出身文人士子。
更加之,高大人鄉試便閱過謝凡卷子,覺得謝凡文章實在稀鬆平常。雖然當時為了與副主考楊大人分庭抗禮,一意取中了謝凡。可是經此一事,高大人對於謝凡最初印象便是雖然孝心可嘉,銳意進取,但是學問稀鬆平常。
後來謝凡拜訪座師,態度誠懇老實。直言自己才疏學淺,毫無隱瞞迴避。對此態度,高大人倒也有幾分欣賞。但是對於謝凡的印象便成了:孝心可嘉,銳意進取,坦誠直言,可惜學問實在稀鬆平常。
其餘庶吉士授課老師也多為翰林院、詹事府、吏、禮二部高官。皆是飽學鴻儒,才高八鬥,學富五車。其餘十餘位庶吉士,也多為年輕俊彥,才思敏捷,博聞強記。每日授課與談笑之間皆是引經據典,教學相長。
謝凡每日聽講,常有不甚明了之處。遇到實在百思不得其解的難題,謝凡便帶上吃食禮物,去求助孫大人。孫大人倒也和善,每每悉心教導,幫助謝凡渡過難關。
隻是謝凡不好意思每日都去求孫大人開小灶。實在遇到難題,才隔三岔五,前往孫家。靠著孫大人指點迷津,謝凡才將日常課業勉強應付過關。
每日館課便叫謝凡絞盡腦汁,首月閣試,謝凡果不其然名列末尾。
正當謝凡見著閣試成績唉聲歎氣,卻偶然見自己居然隻是第一十六名。
謝凡有些震驚:“我居然不是最後一個?還有誰能比我成績差?”
於是四下打探一番,發現原來最後一人名叫王問之,鄉貫雲南,出身軍籍,四川都司,成都左衛。
因為會試錄取是按照舉子地域籍貫,劃分了南北中三卷。曆來南方舉子學問最佳,往屆庶吉士中多有南直隸出身人士。可是因著舞弊一案,本科庶吉士中,除謝凡以外,並無南直隸應天府和蘇州府人士。
十七位庶吉士多數為出身浙江、江西、湖廣,又有幾位北方庶吉士。卻隻有兩位中卷學子,皆是出身四川成都。
王問之便是其中之一,隻是他遠不如另一位四川庶吉士惹人注目。
另外一位四川庶吉士名為劉放,生得劍眉星目,俊美瀟灑,年僅廿四,殿試位列二甲第一名傳臚。更要緊的是,劉放家父、祖皆在朝中為官。其父親劉遠和,此時正是官拜東閣大學士,專典誥敕。
出身官宦世家,才華橫溢,偏偏劉放從不恃才傲物。尋常授課,劉放往往大出風頭,卻待人謙虛和藹。有人向他討教學問,劉放都是耐下性子,一一解答。
高大人對他也是格外看重。於是短短一月間,劉放便隱隱成為一眾庶吉士之首。
對此謝凡隻能感歎:“劉放身為官三代,長得好看,又有才華,還十分努力。真是不服不行。”
相比之下,同為四川庶吉士的王問之,則要黯淡許多。王問之,相貌也算得上端正,年過卅五,家境頗為富裕。
自小王家便斥了巨資,為王問之延請名師啟蒙教學。成年以後,王問之又四處求學,方才中舉。鄉試之後,王問之一共參加過三屆會試,終於中式,名列二甲。
以過往成就來看,王問之並不曾辜負全家期待與付出,甚至能稱得上是全家的驕傲。
隻是可惜,在翰林院一眾庶吉士中,王問之歲數又不年輕,出身又不顯赫,才學也不突出。首次閣試,更十分不幸地取代了謝凡的位置,成為了吊車尾。
注釋:
*出自明代曾鼎《文式》
《文原》是文章理論著作,分上下篇。上篇推究文章的來源,論文的本體。“吾之所謂文者,天生之,地載之,聖人宣之。本建則其末治,體著則其用章。”下篇探求寫作的方法,指出“為文必在養氣”。剖析文章的利病,以“四瑕八冥九蠹”為文患。
《唐宋八大家文鈔》是明代文人集合唐代韓愈、柳宗元,宋代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和蘇轍八家古文,所編撰文集。
左右春坊:是太子宮所屬官署名,由小九卿之一的詹事統領。明代左、右春坊各有大學士一人(正五品),庶子一人(正五品),諭德一人(從五品),中允二人(正六品),讚善二人(從六品),司直郎二人(從六品,後不常設),清紀郎一人(從八品,不常設),司諫二人(從九品,不常設),名前各加左右。明、清以來春坊官實際僅為翰林官遷轉之階,與前不同。魏晉以來稱太子宮為春坊,又稱春宮。因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