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直隸省作為大明鄉試大省,鄉試考生數量曆來為兩京十三省之冠。本屆鄉試又因著積壓了兩屆士子,所以人數格外眾多,逼近五千大關。
依照謝凡前番計算,本場鄉試錄取率應當不足百分之五。可實際上,謝凡還是過於樂觀。縱然人數為曆年新高,本場鄉試依舊為定額,隻取一百三十五人。所以錄取率實際不足百分之三。
不過相對於其他行省,南直隸舉人名額也是各省最多。舉人名額按一省人口、物產、稅賦而定,所以各省皆有不同。大省有百餘名,比如南北直隸。中省約七、八十名,比如山東、山西。小省僅四、五十名,比如廣西、雲南。錄取名額皆有定數,不能任意增減。
相比中式名額,朱卷數量實在巨大,可謂浩如煙海。僅靠幾位考官、同考官在短短月餘內批閱完畢,簡直如大浪淘沙一般,殊為不易。
外簾官將考生墨卷謄抄為朱卷,朱卷又經過對讀,方才送至內簾。內簾收章官將朱卷按照《五經》分開成捆,每經試卷專由一房批閱,亦是取中定額。如何分配又由考官抽簽決定。因此擔任閱卷的同考官,又稱房官或房師。
故而如謝老秀才所言,首場試卷最為重要。若是首場落卷,任憑此後兩場文章如何驚才絕豔,也是枉然。
此外還有一處關卡,卻是謝老秀才久經戰陣,亦不知曉:朱卷若是先至考官案頭,便更易取中。因為試卷評閱全賴人力,考官困於方寸之間,整日看卷,看至後頭,考官也難免懈怠疲憊。所以越至後頭,取中越難。
正所謂“定棄取於俄頃之間,判升沉於恍惚之際。”*
說到謝凡,他首場文章做得不錯。語言質樸,邏輯通順,更要緊言之有物。尤其詩義《小雅·蓼莪》一文情真意切,誠懇動人。鮮花總需綠葉襯。
這份朱卷在一眾辭藻華麗卻空洞無物的文章中,顯得格外出色。更要緊的是,謝凡的卷子在第一日便放於房師案頭。
經房同考官正是精神抖擻,奮發上進之時。剛好同考官乃是一個十足孝子,從小由寡母含辛茹苦撫養長大,千辛萬苦方才考取功名。他深感於“墓門拱木,自古無死而複生之親”一句。於是在這份朱卷上留下一個藍筆“高薦”。
“薦卷”送至副主考翰林學士,楊偉案頭。楊翰林通覽全文,亦覺四書經義文章言之有物,詔、表、誥撰寫也是中規中矩。
楊翰林順利看到到最後一篇策論,眉頭漸漸緊蹙。
此篇策論文采斐然,才華橫溢。偏偏對於衛所軍戶這等祖宗成法,暗含不滿。雖然衛所軍戶逃亡甚多,早已人盡皆知,正如“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可人盡皆知,亦是不可隨意置喙。正如不可“對著和尚罵賊禿”。最後對朝廷海禁亦是頗有微詞,竟還多談海貿之暴利,銅臭之氣撲鼻而來!
“既是膽大包天,又是有辱斯文!”楊翰林為之一哂,不以為然。
原來這位楊偉大人一甲探花出身,如今年過五旬,正任翰林院學士。論相貌楊翰林方額廣頤,下頜一縷美髯,可謂相貌堂堂。論文采楊翰林曾為探花郎,自不必說。
他性格正經,克己複禮,恪守成法,不越雷池一步。剛好不對嘉曆天子胃口。因為不討當今皇上歡心,他這個翰林學士做得頗有些窩囊。可偏偏他是先皇留下舊臣。新帝立足未穩,不好貶謫,隻把他冷落一旁。
最近皇上因為些個瑣事,厭煩楊翰林喋喋不休。借著秋闈大比,便打發他來南直隸,做鄉試副主考官。鄉試主考官動輒封閉月餘,不與外間接觸。九月等到鄉試放榜,楊翰林再迴到京城,皇上早把事情辦理妥當了。
做一省鄉試主考,本屆取中士子便都是主考“門生”,主考便是士子“座主”。對官聲大大有益。因此做主考雖然辛苦,亦是一份美差。所以楊翰林無法拒絕,隻好離開北京城。
天子既然不喜楊偉,自然不會讓他舒舒服服做主考。皇上特意安排自己老師,高長德做正主考,剛好壓製楊偉一頭。本場取中所有士子,不光是副主考楊翰林門生,更是正主考高大人之門生。
天子這一番帝王心術,翻雲覆雨,隻將楊偉弄得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於是楊翰林懷著心中憤懣,對著此份氣調不合的朱卷,提筆輕輕落下一個“不取”。
謝凡正在家中休閑放鬆,時不時暢想一千二百畝田地減免賦稅。殊不知他已被淘汰。
偏偏凡事有萬一。高長德為天子帝師,自是當今皇上心腹。高大人讚同皇上銳意革新,與楊大人拘泥於成法自是不同。正、副主考官政見不合,高大人便有意多多“搜落卷”。
與尋常“搜落卷”不同,高大人少看房官“落卷”,偏偏多看楊大人不取之卷。恰恰好,一日一眾考官閱卷已完成十之八九。高大人在楊翰林案頭上眾多朱卷中,瞥見一份朱卷兼有藍筆“高薦”,與墨筆“不取”。他心下好奇,便拿起用心閱讀。
高大人才高八鬥,又老於政事。一讀之下,便覺四書經義文章略有可取,詔、表、誥卻是稀鬆平常。隻是末了策論,文采倒是其次,所言甚是大膽。小小秀才,居然言及海貿與軍戶,言辭還頗為犀利。可惜所思所想,實有幾分幼稚。
“衛所軍戶乃是祖宗成法,各地都司多年經營,其中關係盤根錯節。開放海貿,改革戶籍,改弦更張,又豈能如此輕而易舉。”高大人微微一笑,暗暗思忖。
高大人何等聰明,自然明白此卷為何被楊翰林“不取”。他身為皇上股肱,自然知道此行作為正主考,重在壓製副主考。
於是陰錯陽差,謝凡這份朱卷曆經曲折,終於取中。
注釋:*出自清代名臣林則徐《請定鄉試考官校閱章程並防士子剽襲諸弊疏》
依照謝凡前番計算,本場鄉試錄取率應當不足百分之五。可實際上,謝凡還是過於樂觀。縱然人數為曆年新高,本場鄉試依舊為定額,隻取一百三十五人。所以錄取率實際不足百分之三。
不過相對於其他行省,南直隸舉人名額也是各省最多。舉人名額按一省人口、物產、稅賦而定,所以各省皆有不同。大省有百餘名,比如南北直隸。中省約七、八十名,比如山東、山西。小省僅四、五十名,比如廣西、雲南。錄取名額皆有定數,不能任意增減。
相比中式名額,朱卷數量實在巨大,可謂浩如煙海。僅靠幾位考官、同考官在短短月餘內批閱完畢,簡直如大浪淘沙一般,殊為不易。
外簾官將考生墨卷謄抄為朱卷,朱卷又經過對讀,方才送至內簾。內簾收章官將朱卷按照《五經》分開成捆,每經試卷專由一房批閱,亦是取中定額。如何分配又由考官抽簽決定。因此擔任閱卷的同考官,又稱房官或房師。
故而如謝老秀才所言,首場試卷最為重要。若是首場落卷,任憑此後兩場文章如何驚才絕豔,也是枉然。
此外還有一處關卡,卻是謝老秀才久經戰陣,亦不知曉:朱卷若是先至考官案頭,便更易取中。因為試卷評閱全賴人力,考官困於方寸之間,整日看卷,看至後頭,考官也難免懈怠疲憊。所以越至後頭,取中越難。
正所謂“定棄取於俄頃之間,判升沉於恍惚之際。”*
說到謝凡,他首場文章做得不錯。語言質樸,邏輯通順,更要緊言之有物。尤其詩義《小雅·蓼莪》一文情真意切,誠懇動人。鮮花總需綠葉襯。
這份朱卷在一眾辭藻華麗卻空洞無物的文章中,顯得格外出色。更要緊的是,謝凡的卷子在第一日便放於房師案頭。
經房同考官正是精神抖擻,奮發上進之時。剛好同考官乃是一個十足孝子,從小由寡母含辛茹苦撫養長大,千辛萬苦方才考取功名。他深感於“墓門拱木,自古無死而複生之親”一句。於是在這份朱卷上留下一個藍筆“高薦”。
“薦卷”送至副主考翰林學士,楊偉案頭。楊翰林通覽全文,亦覺四書經義文章言之有物,詔、表、誥撰寫也是中規中矩。
楊翰林順利看到到最後一篇策論,眉頭漸漸緊蹙。
此篇策論文采斐然,才華橫溢。偏偏對於衛所軍戶這等祖宗成法,暗含不滿。雖然衛所軍戶逃亡甚多,早已人盡皆知,正如“禿子頭上的虱子——明擺著”。可人盡皆知,亦是不可隨意置喙。正如不可“對著和尚罵賊禿”。最後對朝廷海禁亦是頗有微詞,竟還多談海貿之暴利,銅臭之氣撲鼻而來!
“既是膽大包天,又是有辱斯文!”楊翰林為之一哂,不以為然。
原來這位楊偉大人一甲探花出身,如今年過五旬,正任翰林院學士。論相貌楊翰林方額廣頤,下頜一縷美髯,可謂相貌堂堂。論文采楊翰林曾為探花郎,自不必說。
他性格正經,克己複禮,恪守成法,不越雷池一步。剛好不對嘉曆天子胃口。因為不討當今皇上歡心,他這個翰林學士做得頗有些窩囊。可偏偏他是先皇留下舊臣。新帝立足未穩,不好貶謫,隻把他冷落一旁。
最近皇上因為些個瑣事,厭煩楊翰林喋喋不休。借著秋闈大比,便打發他來南直隸,做鄉試副主考官。鄉試主考官動輒封閉月餘,不與外間接觸。九月等到鄉試放榜,楊翰林再迴到京城,皇上早把事情辦理妥當了。
做一省鄉試主考,本屆取中士子便都是主考“門生”,主考便是士子“座主”。對官聲大大有益。因此做主考雖然辛苦,亦是一份美差。所以楊翰林無法拒絕,隻好離開北京城。
天子既然不喜楊偉,自然不會讓他舒舒服服做主考。皇上特意安排自己老師,高長德做正主考,剛好壓製楊偉一頭。本場取中所有士子,不光是副主考楊翰林門生,更是正主考高大人之門生。
天子這一番帝王心術,翻雲覆雨,隻將楊偉弄得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於是楊翰林懷著心中憤懣,對著此份氣調不合的朱卷,提筆輕輕落下一個“不取”。
謝凡正在家中休閑放鬆,時不時暢想一千二百畝田地減免賦稅。殊不知他已被淘汰。
偏偏凡事有萬一。高長德為天子帝師,自是當今皇上心腹。高大人讚同皇上銳意革新,與楊大人拘泥於成法自是不同。正、副主考官政見不合,高大人便有意多多“搜落卷”。
與尋常“搜落卷”不同,高大人少看房官“落卷”,偏偏多看楊大人不取之卷。恰恰好,一日一眾考官閱卷已完成十之八九。高大人在楊翰林案頭上眾多朱卷中,瞥見一份朱卷兼有藍筆“高薦”,與墨筆“不取”。他心下好奇,便拿起用心閱讀。
高大人才高八鬥,又老於政事。一讀之下,便覺四書經義文章略有可取,詔、表、誥卻是稀鬆平常。隻是末了策論,文采倒是其次,所言甚是大膽。小小秀才,居然言及海貿與軍戶,言辭還頗為犀利。可惜所思所想,實有幾分幼稚。
“衛所軍戶乃是祖宗成法,各地都司多年經營,其中關係盤根錯節。開放海貿,改革戶籍,改弦更張,又豈能如此輕而易舉。”高大人微微一笑,暗暗思忖。
高大人何等聰明,自然明白此卷為何被楊翰林“不取”。他身為皇上股肱,自然知道此行作為正主考,重在壓製副主考。
於是陰錯陽差,謝凡這份朱卷曆經曲折,終於取中。
注釋:*出自清代名臣林則徐《請定鄉試考官校閱章程並防士子剽襲諸弊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