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眼窩深邃,眼睛裏有一種渴望,渴望著自己的騎兵能夠在戰場上完成自己的使命。
自荊楚王朝建立以來,荊楚王朝的騎兵總是弱勢的部隊,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中屢屢失敗,上一次統一大戰,八萬騎兵,更是包括兩萬重騎兵在內的八萬騎兵,在戰場上沒有建立寸功。
那場大戰後,騎兵統帥李滄瀾被撤職,那個曾經在步兵中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曾獲得赫赫戰功,臨危受命統領騎兵,卻交出了這樣的成績。
那場大戰後,荊楚王朝深深認識到自己的騎兵之弱,簡直不可想像,騎兵這才在荊楚王朝中被重視起來,後來李滄瀾被撤職,責令迴家養老,再後來,騎兵統領換了又換,就是沒人能將荊楚王朝的騎兵發展到如同遊牧民族般強大的地步,直到大將軍陳慶之的出現,才將這種局麵徹底改變。
陳慶之原本是北方少數民族烏蘇族出身,烏蘇族屬於遊牧民族,從小遊牧的生活使得他的馬上功夫極其了的,在荊楚王朝統一後,遊牧民族可入朝為官,陳慶之是第二批烏蘇族進入朝廷的的官員。
剛一入軍中,他便展現出極強的戰鬥天賦,指揮才能也在一次次戰鬥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隻用了八年,他便從小小的校尉成長為騎兵統帥,這在整個荊楚王朝來說,升官的速度都是相當快的。
但他上台後,騎兵戰鬥力迅速飆升,空前強悍,隻是荊楚王朝已經很多年沒有過戰事,所以他的騎兵一直沒有用武之地。
直到北蠻人入侵,他的騎兵才真正在荊楚王朝嶄露頭角。
北蠻騎軍向來勇猛,隻是在與陳慶之的較量中,往往都占據不了上風,在內憂外患的今天,北蠻一直不能作為荊楚王朝最大對手的根本原因,便是陳慶之的存在以及騎兵的強悍。
隻是北蠻部族畢竟人少,而且他們打完就跑,根本不給你正麵對撞的機會,所以對於荊楚王朝的騎兵來說,實際上並沒有太多的機會與對手硬碰硬,而大多數時候都是在進行追逐戰。
而今天的濰州城,可能是荊楚王朝騎兵的第一次大規模碰撞,而且是荊楚王朝內部的碰撞。
江南之地富饒,但尚文不尚武,兵卒的戰鬥力一直比較低下,而中原兵卒,雖然單兵作戰能力比不上北方的遊牧民族,但論起團隊作戰能力,可謂是天下無敵。
所以這才是李克敢用兩萬輕騎兵對戰江南道包括一萬重騎兵在內的五萬先頭騎兵,因為此時此刻的濰州城騎兵,正是大將軍陳慶之親自調教的騎兵,這批騎兵,基本上代表了荊楚王朝建國以來騎兵的最強戰力。
李克說到此處,略作停頓,接著說道:“我想,我中原騎兵必大勝之!”
黃狂潮的心中,不知不覺間便湧起了一股壯懷激烈的情緒。
李克看著城牆之上的旗語兵冷漠而穩定的發號施令,身後戰鼓已經增加至兩個,一邊一個戰士,正在奮力地敲擊著鼓麵,兩人兩鼓,卻隻發出了一種聲音,兩鼓的聲音徹底結合,根本聽不出來是兩麵鼓在同時敲響,這是何等樣的默契才能做到的事情?
旗語兵手中的旗幟不停的揮舞,兩萬輕騎兵緩慢而又有節奏的往東而行,直到來到東邊一處緩坡上才停下腳步,兩萬騎兵蓄勢待發,沒有絲毫的退縮,每個人都勇敢的站在緩坡之上,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戰鬥。
江南道陣營,趙充國的中軍大帳,為了能夠更好的觀察戰場的形勢,他的中軍大帳就設在了濰州城南最高的山坡上,他走出大帳門,便能清晰的看到戰場上發生的一切,發號施令時也顯得得心應手起來。
他早已經注意到了濰州城騎兵的動向。然後他極目遠眺,仿佛看到了立於城牆之上的李克,那個早已經天下聞名的大將軍,此刻卻困於一城,做著困獸之鬥。
這是何等的悲哀,大丈夫生於天地間,就應該馳騁沙場,就應該上陣殺敵,如今李克卻隻能龜縮在濰州城中,真是可惜啊,趙充國感歎,就算做隻縮頭烏龜也逃不出老夫的手掌。
可他卻不敢小看了這名老將,李克其人,同趙充國一樣,都是荊楚王朝老一代將領的代表人物,作戰經驗豐富,戰場指揮能力一流,能打勝仗,更能打硬仗,著實是一個不容小覷的人物。
參軍楊延郎站在大將軍趙充國的身後,同樣俯瞰著身前發生的一切,卻始終沒有說話,因為他在等趙充國開口。
可是趙大將軍今日似乎並不怎麽想要說話,遲遲不肯開口,他隻是用他渾濁的眼神看著北方,那座號稱中原第一堅城的城池,然後握劍的手似乎又緊了一分,就連受傷的青筋,都鼓了起來。
楊延郎終於忍不住,開口說道:“將軍,濰州城的騎兵這是想……?”
他的話沒有說完,而是重新將問題拋給了趙充國,趙充國左手扶劍右手抱著兜鍪,緩緩開口說道:“李克這隻老狐狸,這是想與我的騎兵正麵對抗,來一場真真正正的碰撞,隻是他怎麽敢?他隻有兩萬騎兵,況且還都是輕騎兵,怎麽敢硬碰硬的對撞我軍包括一萬重騎兵在內的五萬先頭騎兵?這老狐狸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如果不是他老糊塗了,就一定是他對濰州城的騎兵自信或者自負到這這種程度,認為兩萬輕騎兵就能戰勝將軍的五萬騎兵。”
“沒那麽簡單,李克是早已成名的大將,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隻是他到底在想什麽?”
“哼!”趙充國沒有停頓,接著說道:“不管他在想什麽,就憑他兩萬輕騎兵,就想跟我硬碰硬?那我就成全他!傳令下去,所有五萬騎兵向西集結,與濰州城的騎兵隔城相望,準備對撞廝殺!”
“是!”
“這五萬騎兵,本就不是我江南道的騎兵,借濰州城之手,清理掉這幫雜碎,正合適!”
參軍楊延郎微微一笑,瞬間懂了大將軍的意思,一拱手,先行離開,傳遞命令去了。
不多時,江南道的五萬騎兵便在城西集結,大戰一觸即發。
幾乎在同時,濰州城刺史李克與江南道大將軍趙充國都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濰州城騎兵傾巢而出,沒有留下一個兵卒,為了加大鑿陣力度,濰州城騎兵居中的都是最強悍的青壯騎兵。
騎兵呈錐子型往前衝去,在陣前形成了一把尖刀,緊跟其後的是原虎賁營的大批將士,一萬兵卒率先加速衝鋒,躍出原本鋒線,其餘一萬緊隨其後而出,一瞬間地動山搖,整個濰州城南邊戰場仿佛都跟著震蕩起來。
在第一波衝鋒中,江南道這邊,趙充國並沒有動用那支名副其實的鐵甲重騎兵,而是將其雪藏在中路,隻是用兩萬輕騎兵掠陣,兩萬對一萬,雙方沒有絲毫猶豫,也沒有什麽誘敵遊擊的戰術,就是單純的對撞,以命換命。
一萬虎賁營將士作為濰州城騎兵那支巨劍的尖頭,在加速過程中,逐漸減小衝鋒時扇麵的寬度,將這支騎兵的劍刃縮小到不能再縮小的程度。
很快,這隻輕騎兵便與江南道的兩萬騎兵轟然撞到了一起。
錐形尖頭以極快的速度迅速衝進了江南道騎兵的陣營中,一瞬間便將江南道的騎兵撞得人仰馬翻,尖頭部隊不斷向前,一刻不停,拚盡全力鑿陣,後方部隊不得已將這支騎軍的劍刃展開的越來越大,隻是鑿陣之勢沒有一刻減緩。
虎賁營鑿陣之力巨大,前衝之勢絲毫不減,不斷有江南道的騎兵被捅落馬背,在這種局勢的戰場上,騎兵掉落馬下便意味著死亡。
但隨著鑿陣力度越來越大,陣營鑿得越來越深,先頭的部隊就越疲憊,因為這支劍的尖頭承受了大部分壓力,是鑿陣部隊最重要的位置。
雙方互相開陣,雖然江南道騎兵損傷遠遠高於濰州城騎兵,但一萬虎賁營將士的先前尖頭的四千騎,死者已有十之四五。
落馬者同樣達到了千餘眾,隻是這等形式下,落馬之人甚至連對敵軍戰馬的奔速造成遲滯的作用都沒有。
落馬者便已經是一具屍體了,這是騎戰自古以來便有的定律。
雙方的對撞相當慘烈,隻一個照麵,便有五六千戰馬的身上沒有了騎士的身影。
一萬濰州城騎兵緊隨其後加入戰場,隻是與先前的虎賁營拉開了十多丈的距離,如此一來,江南道這邊鑿陣的騎兵便沒法得到有效的休息。
剛剛經曆一場勢大力沉的對撞,本來就損失慘重,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瞬間便有另一隊騎兵一擁而上,一方速度與勢頭都在下降,一方氣勢正值巔峰,一方已經被衝過一陣,一方以逸待勞,勝負立判,江南道的先頭騎兵瞬間便被斬落馬下,死傷者十之八九,早已經潰不成軍。
但江南道的騎兵不愧為訓練有素的軍士,在兩軍第一次相撞結束後,人數不多的騎兵迅速掉轉馬頭,準備著下一場衝擊。
而濰州城前頭部隊一萬人,繼續往前鑿,一刻都不停,這次他們麵對的是江南道的重頭戲,一萬重騎兵部隊。
重騎兵鐵甲鐵衣,整個腦袋隻剩下眼睛還暴露在外麵,就連馬身上都披上了厚重的皮甲,馬更是在整個荊楚王朝看來都屬於上等的高頭大馬。
一萬精裝重騎兵嚴陣以待,拍馬前行,速度沒有輕騎兵快,但氣勢逼人,遠遠高於輕騎兵。
一萬重騎兵手持槍矛策馬奔騰,憑借著戰馬前衝帶來的慣性,舉手將長槍長矛狠狠的紮進了濰州城這邊騎兵的身上,隻一個照麵,濰州城尖頭部隊餘下的兩千人竟全部戰死馬背,無一生還。
重騎兵帶來的巨大衝擊是毀滅性的,重騎兵對戰輕騎兵,本來就沒有任何懸念,如同大人與小孩子的戰鬥,隻是重騎兵的培養實在是太過消耗錢財,重騎兵全身附重甲,連馬身上都不例外,槍矛也是特質的重型槍矛。
由於重騎兵的特殊性,戰馬要承受更大的壓迫力,這便對戰馬的性能有著極高的要求,所以重騎兵配備的,往往都是一等戰馬,而重騎兵奔襲,對馬的損耗巨大,所以往往一名重騎兵,常常會配備至少兩匹甚至三匹戰馬,好在長途奔襲時換馬而乘,以免對馬產生巨大的傷害。
所以培養重騎兵所花費的錢財,往往是輕騎兵的幾倍,相較於步卒而言,甚至要高上幾十倍。
這便是高強戰鬥力所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重騎兵一擊立功,以至於在最後方的江南道兩萬輕騎兵,甚至還能有閑情逸致來彎腰斬掉掉落在地的濰州城騎兵。
一合過後,濰州城先頭騎兵部隊一萬人,依然能夠上馬戰鬥的,僅僅隻剩下了不足五千人,但他們成功鑿穿了江南道騎兵的陣型,並對江南道的輕騎兵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最起碼江南道先頭兩萬騎兵,已經折損超七成,兩萬人甚至隻剩下了六千人不到。
而這累累的戰果也是濰州城兩萬騎兵合力完成的,隻是先頭虎賁營折損屬實大了些,就連領頭的騎兵,也在這一戰中戰死,雖然他的槍殺死了數十名敵人,但他還是死在了對方重騎兵手中。
即便虎賁營的戰士戰鬥力已經相當之強,不過對方重騎兵著實厲害,就連虎賁營,也似乎有些束手無策,但這一衝之下,重騎兵也有超過一千人被捅下馬背,死在了這戰場之上。
隻是濰州城居後的一萬輕騎兵,在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迅速解決掉江南道先頭兩萬騎兵時,調轉馬頭迴來,突然從中間兵分兩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包圍了江南道的一萬重騎兵。
重騎兵剛停下前衝之勢,來不及誌得意滿,便看到兩邊大批敵軍騎兵朝自己包圍了過來,重騎兵們心底一慌,連忙兵分兩股,與南北兩方向前來的騎兵分別對峙。
而虎賁營餘下的五千騎兵,在還未與江南道餘下的兩萬騎兵相遇之時便掉轉馬頭,五千人發了瘋般朝著江南道一萬重騎兵衝了過來。
那一萬重騎兵對一萬五輕騎兵,又被兵分三路包圍,瞬間亂了陣腳,但領頭大將還算鎮定,重騎兵在他的指揮下,兵分三路,分別迎上了疾衝而來的濰州城輕騎兵。
江南道剩餘的兩萬輕騎兵眼看著事情不妙,趕緊策馬奔來,想要馳援這一萬重騎兵,隻是速度實在是太慢了,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那一萬重騎兵與一萬五千濰州城的輕騎兵對撞在一起。
自荊楚王朝建立以來,荊楚王朝的騎兵總是弱勢的部隊,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戰鬥中屢屢失敗,上一次統一大戰,八萬騎兵,更是包括兩萬重騎兵在內的八萬騎兵,在戰場上沒有建立寸功。
那場大戰後,騎兵統帥李滄瀾被撤職,那個曾經在步兵中舉足輕重的大人物,曾獲得赫赫戰功,臨危受命統領騎兵,卻交出了這樣的成績。
那場大戰後,荊楚王朝深深認識到自己的騎兵之弱,簡直不可想像,騎兵這才在荊楚王朝中被重視起來,後來李滄瀾被撤職,責令迴家養老,再後來,騎兵統領換了又換,就是沒人能將荊楚王朝的騎兵發展到如同遊牧民族般強大的地步,直到大將軍陳慶之的出現,才將這種局麵徹底改變。
陳慶之原本是北方少數民族烏蘇族出身,烏蘇族屬於遊牧民族,從小遊牧的生活使得他的馬上功夫極其了的,在荊楚王朝統一後,遊牧民族可入朝為官,陳慶之是第二批烏蘇族進入朝廷的的官員。
剛一入軍中,他便展現出極強的戰鬥天賦,指揮才能也在一次次戰鬥中體現的淋漓盡致,隻用了八年,他便從小小的校尉成長為騎兵統帥,這在整個荊楚王朝來說,升官的速度都是相當快的。
但他上台後,騎兵戰鬥力迅速飆升,空前強悍,隻是荊楚王朝已經很多年沒有過戰事,所以他的騎兵一直沒有用武之地。
直到北蠻人入侵,他的騎兵才真正在荊楚王朝嶄露頭角。
北蠻騎軍向來勇猛,隻是在與陳慶之的較量中,往往都占據不了上風,在內憂外患的今天,北蠻一直不能作為荊楚王朝最大對手的根本原因,便是陳慶之的存在以及騎兵的強悍。
隻是北蠻部族畢竟人少,而且他們打完就跑,根本不給你正麵對撞的機會,所以對於荊楚王朝的騎兵來說,實際上並沒有太多的機會與對手硬碰硬,而大多數時候都是在進行追逐戰。
而今天的濰州城,可能是荊楚王朝騎兵的第一次大規模碰撞,而且是荊楚王朝內部的碰撞。
江南之地富饒,但尚文不尚武,兵卒的戰鬥力一直比較低下,而中原兵卒,雖然單兵作戰能力比不上北方的遊牧民族,但論起團隊作戰能力,可謂是天下無敵。
所以這才是李克敢用兩萬輕騎兵對戰江南道包括一萬重騎兵在內的五萬先頭騎兵,因為此時此刻的濰州城騎兵,正是大將軍陳慶之親自調教的騎兵,這批騎兵,基本上代表了荊楚王朝建國以來騎兵的最強戰力。
李克說到此處,略作停頓,接著說道:“我想,我中原騎兵必大勝之!”
黃狂潮的心中,不知不覺間便湧起了一股壯懷激烈的情緒。
李克看著城牆之上的旗語兵冷漠而穩定的發號施令,身後戰鼓已經增加至兩個,一邊一個戰士,正在奮力地敲擊著鼓麵,兩人兩鼓,卻隻發出了一種聲音,兩鼓的聲音徹底結合,根本聽不出來是兩麵鼓在同時敲響,這是何等樣的默契才能做到的事情?
旗語兵手中的旗幟不停的揮舞,兩萬輕騎兵緩慢而又有節奏的往東而行,直到來到東邊一處緩坡上才停下腳步,兩萬騎兵蓄勢待發,沒有絲毫的退縮,每個人都勇敢的站在緩坡之上,等待著即將到來的戰鬥。
江南道陣營,趙充國的中軍大帳,為了能夠更好的觀察戰場的形勢,他的中軍大帳就設在了濰州城南最高的山坡上,他走出大帳門,便能清晰的看到戰場上發生的一切,發號施令時也顯得得心應手起來。
他早已經注意到了濰州城騎兵的動向。然後他極目遠眺,仿佛看到了立於城牆之上的李克,那個早已經天下聞名的大將軍,此刻卻困於一城,做著困獸之鬥。
這是何等的悲哀,大丈夫生於天地間,就應該馳騁沙場,就應該上陣殺敵,如今李克卻隻能龜縮在濰州城中,真是可惜啊,趙充國感歎,就算做隻縮頭烏龜也逃不出老夫的手掌。
可他卻不敢小看了這名老將,李克其人,同趙充國一樣,都是荊楚王朝老一代將領的代表人物,作戰經驗豐富,戰場指揮能力一流,能打勝仗,更能打硬仗,著實是一個不容小覷的人物。
參軍楊延郎站在大將軍趙充國的身後,同樣俯瞰著身前發生的一切,卻始終沒有說話,因為他在等趙充國開口。
可是趙大將軍今日似乎並不怎麽想要說話,遲遲不肯開口,他隻是用他渾濁的眼神看著北方,那座號稱中原第一堅城的城池,然後握劍的手似乎又緊了一分,就連受傷的青筋,都鼓了起來。
楊延郎終於忍不住,開口說道:“將軍,濰州城的騎兵這是想……?”
他的話沒有說完,而是重新將問題拋給了趙充國,趙充國左手扶劍右手抱著兜鍪,緩緩開口說道:“李克這隻老狐狸,這是想與我的騎兵正麵對抗,來一場真真正正的碰撞,隻是他怎麽敢?他隻有兩萬騎兵,況且還都是輕騎兵,怎麽敢硬碰硬的對撞我軍包括一萬重騎兵在內的五萬先頭騎兵?這老狐狸葫蘆裏到底賣的什麽藥?”
“如果不是他老糊塗了,就一定是他對濰州城的騎兵自信或者自負到這這種程度,認為兩萬輕騎兵就能戰勝將軍的五萬騎兵。”
“沒那麽簡單,李克是早已成名的大將,他一定有自己的想法,隻是他到底在想什麽?”
“哼!”趙充國沒有停頓,接著說道:“不管他在想什麽,就憑他兩萬輕騎兵,就想跟我硬碰硬?那我就成全他!傳令下去,所有五萬騎兵向西集結,與濰州城的騎兵隔城相望,準備對撞廝殺!”
“是!”
“這五萬騎兵,本就不是我江南道的騎兵,借濰州城之手,清理掉這幫雜碎,正合適!”
參軍楊延郎微微一笑,瞬間懂了大將軍的意思,一拱手,先行離開,傳遞命令去了。
不多時,江南道的五萬騎兵便在城西集結,大戰一觸即發。
幾乎在同時,濰州城刺史李克與江南道大將軍趙充國都下達了進攻的命令。
濰州城騎兵傾巢而出,沒有留下一個兵卒,為了加大鑿陣力度,濰州城騎兵居中的都是最強悍的青壯騎兵。
騎兵呈錐子型往前衝去,在陣前形成了一把尖刀,緊跟其後的是原虎賁營的大批將士,一萬兵卒率先加速衝鋒,躍出原本鋒線,其餘一萬緊隨其後而出,一瞬間地動山搖,整個濰州城南邊戰場仿佛都跟著震蕩起來。
在第一波衝鋒中,江南道這邊,趙充國並沒有動用那支名副其實的鐵甲重騎兵,而是將其雪藏在中路,隻是用兩萬輕騎兵掠陣,兩萬對一萬,雙方沒有絲毫猶豫,也沒有什麽誘敵遊擊的戰術,就是單純的對撞,以命換命。
一萬虎賁營將士作為濰州城騎兵那支巨劍的尖頭,在加速過程中,逐漸減小衝鋒時扇麵的寬度,將這支騎兵的劍刃縮小到不能再縮小的程度。
很快,這隻輕騎兵便與江南道的兩萬騎兵轟然撞到了一起。
錐形尖頭以極快的速度迅速衝進了江南道騎兵的陣營中,一瞬間便將江南道的騎兵撞得人仰馬翻,尖頭部隊不斷向前,一刻不停,拚盡全力鑿陣,後方部隊不得已將這支騎軍的劍刃展開的越來越大,隻是鑿陣之勢沒有一刻減緩。
虎賁營鑿陣之力巨大,前衝之勢絲毫不減,不斷有江南道的騎兵被捅落馬背,在這種局勢的戰場上,騎兵掉落馬下便意味著死亡。
但隨著鑿陣力度越來越大,陣營鑿得越來越深,先頭的部隊就越疲憊,因為這支劍的尖頭承受了大部分壓力,是鑿陣部隊最重要的位置。
雙方互相開陣,雖然江南道騎兵損傷遠遠高於濰州城騎兵,但一萬虎賁營將士的先前尖頭的四千騎,死者已有十之四五。
落馬者同樣達到了千餘眾,隻是這等形式下,落馬之人甚至連對敵軍戰馬的奔速造成遲滯的作用都沒有。
落馬者便已經是一具屍體了,這是騎戰自古以來便有的定律。
雙方的對撞相當慘烈,隻一個照麵,便有五六千戰馬的身上沒有了騎士的身影。
一萬濰州城騎兵緊隨其後加入戰場,隻是與先前的虎賁營拉開了十多丈的距離,如此一來,江南道這邊鑿陣的騎兵便沒法得到有效的休息。
剛剛經曆一場勢大力沉的對撞,本來就損失慘重,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瞬間便有另一隊騎兵一擁而上,一方速度與勢頭都在下降,一方氣勢正值巔峰,一方已經被衝過一陣,一方以逸待勞,勝負立判,江南道的先頭騎兵瞬間便被斬落馬下,死傷者十之八九,早已經潰不成軍。
但江南道的騎兵不愧為訓練有素的軍士,在兩軍第一次相撞結束後,人數不多的騎兵迅速掉轉馬頭,準備著下一場衝擊。
而濰州城前頭部隊一萬人,繼續往前鑿,一刻都不停,這次他們麵對的是江南道的重頭戲,一萬重騎兵部隊。
重騎兵鐵甲鐵衣,整個腦袋隻剩下眼睛還暴露在外麵,就連馬身上都披上了厚重的皮甲,馬更是在整個荊楚王朝看來都屬於上等的高頭大馬。
一萬精裝重騎兵嚴陣以待,拍馬前行,速度沒有輕騎兵快,但氣勢逼人,遠遠高於輕騎兵。
一萬重騎兵手持槍矛策馬奔騰,憑借著戰馬前衝帶來的慣性,舉手將長槍長矛狠狠的紮進了濰州城這邊騎兵的身上,隻一個照麵,濰州城尖頭部隊餘下的兩千人竟全部戰死馬背,無一生還。
重騎兵帶來的巨大衝擊是毀滅性的,重騎兵對戰輕騎兵,本來就沒有任何懸念,如同大人與小孩子的戰鬥,隻是重騎兵的培養實在是太過消耗錢財,重騎兵全身附重甲,連馬身上都不例外,槍矛也是特質的重型槍矛。
由於重騎兵的特殊性,戰馬要承受更大的壓迫力,這便對戰馬的性能有著極高的要求,所以重騎兵配備的,往往都是一等戰馬,而重騎兵奔襲,對馬的損耗巨大,所以往往一名重騎兵,常常會配備至少兩匹甚至三匹戰馬,好在長途奔襲時換馬而乘,以免對馬產生巨大的傷害。
所以培養重騎兵所花費的錢財,往往是輕騎兵的幾倍,相較於步卒而言,甚至要高上幾十倍。
這便是高強戰鬥力所必然要付出的代價。
重騎兵一擊立功,以至於在最後方的江南道兩萬輕騎兵,甚至還能有閑情逸致來彎腰斬掉掉落在地的濰州城騎兵。
一合過後,濰州城先頭騎兵部隊一萬人,依然能夠上馬戰鬥的,僅僅隻剩下了不足五千人,但他們成功鑿穿了江南道騎兵的陣型,並對江南道的輕騎兵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最起碼江南道先頭兩萬騎兵,已經折損超七成,兩萬人甚至隻剩下了六千人不到。
而這累累的戰果也是濰州城兩萬騎兵合力完成的,隻是先頭虎賁營折損屬實大了些,就連領頭的騎兵,也在這一戰中戰死,雖然他的槍殺死了數十名敵人,但他還是死在了對方重騎兵手中。
即便虎賁營的戰士戰鬥力已經相當之強,不過對方重騎兵著實厲害,就連虎賁營,也似乎有些束手無策,但這一衝之下,重騎兵也有超過一千人被捅下馬背,死在了這戰場之上。
隻是濰州城居後的一萬輕騎兵,在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迅速解決掉江南道先頭兩萬騎兵時,調轉馬頭迴來,突然從中間兵分兩路,從南北兩個方向包圍了江南道的一萬重騎兵。
重騎兵剛停下前衝之勢,來不及誌得意滿,便看到兩邊大批敵軍騎兵朝自己包圍了過來,重騎兵們心底一慌,連忙兵分兩股,與南北兩方向前來的騎兵分別對峙。
而虎賁營餘下的五千騎兵,在還未與江南道餘下的兩萬騎兵相遇之時便掉轉馬頭,五千人發了瘋般朝著江南道一萬重騎兵衝了過來。
那一萬重騎兵對一萬五輕騎兵,又被兵分三路包圍,瞬間亂了陣腳,但領頭大將還算鎮定,重騎兵在他的指揮下,兵分三路,分別迎上了疾衝而來的濰州城輕騎兵。
江南道剩餘的兩萬輕騎兵眼看著事情不妙,趕緊策馬奔來,想要馳援這一萬重騎兵,隻是速度實在是太慢了,他們隻能眼睜睜看著那一萬重騎兵與一萬五千濰州城的輕騎兵對撞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