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婷,你看,沒事了吧。走,難得有空,咱們去找你阿磊哥,讓他請咱們吃頓好的。”柳如意牽著她離開。
巧了,在喬輝他們新開的門店裏,遇上了喬果。
家政所的事情漸漸步入正軌,幾名骨幹卷得不行。根本不用喬果多操心,所以她就跑來關心一下喬輝。
沒想到,店裏的情況好得出奇。
他們竟然采用了半開放式的自選模式,服務員的作用就是幫著拿合適的尺寸和開票,以及防止有人順手牽羊。門口收銀台前排起了長隊,裏麵更是人頭攢動。
這儼然已經具備了服裝超市的雛形。
隻要喬輝不走前世老路,喬果還是非常希望他們的生意蒸蒸日上的。
當然,除了親眼看看服裝店外,還想和喬輝說說電話的事情。
隨著家裏業務越來越忙,不裝電話總歸不太方便。可裝電話又不是容易的事,要排幾個月的隊不說,安裝費還得二三千。刁秀芹和喬擁軍肯定不會同意,所以就私下來找喬輝商量。
此時的喬輝說啥都是好,有錢就有底氣。
眼見店裏忙得不可開交,喬果說完就走,這不,正好在門口遇上柳婷。
後者臉色蒼白,目光空洞,根本沒看到她。
柳如意倒是看見了,卻也隻露出個意味不明的笑容。
那笑容,帶著點某種願望實現或者陰謀得逞後要與人分享的痛快感。
喬果卻隻覺得汗毛倒豎。
那種不得勁的感覺一直揮之不去,直到麵對向陽派出所的大門時,心裏才好受點。她來派出所可不是為了她們,熱情地和姚星打了招唿,“姚警官,好久不見,你越來越漂亮了。”
姚星紅著臉,“你怎麽年紀不大,嘴巴這麽花。找我啥事?”
“沒什麽,就是幫宋約翰問問尋親的事情,有沒有進展?”這純屬沒話找話,要是有進展的話,姚星早就通知她了,可她也不想讓姚星猜到自己的目的。
“沒有。對了!”姚星忽然一拍額頭,“今天的《海城日報》有篇文章,作者就是宋約翰。你快看看,是他嗎?還是巧合?”
喬果接過報紙,民生版上,果然開了個新專欄,隻不過名字沒用“美國的月亮”,而是“他鄉明月”。
新專欄先有段小字介紹,大致說明做這個專欄的主要內容和目的,就是想讓讀者近距離了解外國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所以刊登的都是外國報刊上摘錄翻譯的內容。
選登的這篇文章正是喬果昨天給送過去的,喬娟翻譯的《做客》。說的是華夏與美國普通民眾在“接待客人”時的不同習慣。
文章這樣寫道:
“我有幸應邀去了華夏海城市一戶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熱情,一大早就出去買菜,做了一桌子的菜。一個勁讓我吃,哪怕我碗裏的食物堆成了小山。而左鄰右舍的熱情同樣不亞於主人家,他們時不時會進來打招唿,問我是否吃得習慣,還會拿來家裏的特色食物讓我品嚐。因此我大飽口福,除了八菜一湯,還吃到了蔥油餅、餛飩、肉圓……可惜的是,我隻顧著品嚐了,沒能拍照留住,更沒能記住那些有意思的美食名字。
寫到這時,我想起了去好友傑克家做客時的情景。主人都穿著得體的晚禮服,頭發是下午剛做好的,恩愛的夫妻倆還噴了同款薰衣草香水。以至於整個燭光晚餐中,盤子裏牛排始終被薰衣草味包裹。”
宋約翰有著華夏人的含蓄,又有著西方人的誇張,所以文筆顯示細膩又不失幽默,用詞很很通俗淺顯。
先前喬娟的翻譯稿就讓喬果笑得肚子疼,此時印成鉛字,又是另一種感覺。
“看完沒看完沒?是不是他是不是他?”姚星很著急,一個勁催。
喬果把報紙還給她,“是宋約翰,這文章是我阿姐翻譯的,厲害吧!”
說完從包裏取出宋約翰的雜誌,“這是原版,我姐翻譯的是第三篇。”
“真的?你和你姐是不是都很有語言天賦?”姚星摸索著印刷精美的雜誌,很是羨慕,她迴家聽磁帶像聽天書一樣,沒幾天就放棄了。
“還行吧,一般啦。”喬果謙虛地擺擺手,話頭一轉,切入正題,“姚警察,最近鬆民哥來找你沒?”
已經過了好幾天,電影院破牆開店的裝修工程如火如荼,可別說王鬆民了,就是張科長也沒再來找她。雖然隻有百來米的距離,可喬果卻覺得和他們隔了崇山峻嶺。
這不,終於安奈不住好奇,找姚星打聽。
提到心上人,姚星的臉就是一紅,“他呀,忙得腳不沾地,根本沒空過來。都是我每天去看他。”
“你知道裝修的錢怎麽解決的嗎?”喬果試探道,生怕對方會奇怪她怎麽不清楚。
好在,戀愛中的女人智商不怎麽高,姚星根本沒想那麽多,隻歎氣,“還不是找親戚湊的。聽說他舅舅先墊了五百,可沒兩天就用完了,隻能向其他人借。借條都寫了一堆了,我真擔心……”
原來如此。
終究不願意拿電影院的房子去抵押貸款。
還挺倔。
喬果搖頭歎氣。
行吧,看他們還能撐多久。
離開前,喬果還是忍不住提醒了句:“那個柳婷和她小姨婆可能有問題,你們還是多留心些吧。”
迴家政所的路上,路過郵局,準備買兩分《海城日報》,一份給刁秀芹炫耀用,一份給喬娟收藏。畢竟是她翻譯的呢。
沒想到竟然看到剛寄完信就匆匆離去的喬鵬。
今天真是巧哈,到哪都能遇上熟人。
喬要不知道的是,喬鵬其實也是為了宋約翰的那篇文章而來。
與姚星那種純讀者不同,他是抱著出國的念頭把文章讀了又讀,覺得和自己想象中的天堂似乎有差距。整個人很是失落,於是提筆給作者寫信,請教他文章裏的內容是否屬實。
隻不過他並不知道作者的美國地址,隻能把信寄到《海城日報》,寫的還是中文。
和他一樣,讀了宋約翰的譯文後感觸良多的人還不少。於是各種來信如雪花般飛向報社。
巧了,在喬輝他們新開的門店裏,遇上了喬果。
家政所的事情漸漸步入正軌,幾名骨幹卷得不行。根本不用喬果多操心,所以她就跑來關心一下喬輝。
沒想到,店裏的情況好得出奇。
他們竟然采用了半開放式的自選模式,服務員的作用就是幫著拿合適的尺寸和開票,以及防止有人順手牽羊。門口收銀台前排起了長隊,裏麵更是人頭攢動。
這儼然已經具備了服裝超市的雛形。
隻要喬輝不走前世老路,喬果還是非常希望他們的生意蒸蒸日上的。
當然,除了親眼看看服裝店外,還想和喬輝說說電話的事情。
隨著家裏業務越來越忙,不裝電話總歸不太方便。可裝電話又不是容易的事,要排幾個月的隊不說,安裝費還得二三千。刁秀芹和喬擁軍肯定不會同意,所以就私下來找喬輝商量。
此時的喬輝說啥都是好,有錢就有底氣。
眼見店裏忙得不可開交,喬果說完就走,這不,正好在門口遇上柳婷。
後者臉色蒼白,目光空洞,根本沒看到她。
柳如意倒是看見了,卻也隻露出個意味不明的笑容。
那笑容,帶著點某種願望實現或者陰謀得逞後要與人分享的痛快感。
喬果卻隻覺得汗毛倒豎。
那種不得勁的感覺一直揮之不去,直到麵對向陽派出所的大門時,心裏才好受點。她來派出所可不是為了她們,熱情地和姚星打了招唿,“姚警官,好久不見,你越來越漂亮了。”
姚星紅著臉,“你怎麽年紀不大,嘴巴這麽花。找我啥事?”
“沒什麽,就是幫宋約翰問問尋親的事情,有沒有進展?”這純屬沒話找話,要是有進展的話,姚星早就通知她了,可她也不想讓姚星猜到自己的目的。
“沒有。對了!”姚星忽然一拍額頭,“今天的《海城日報》有篇文章,作者就是宋約翰。你快看看,是他嗎?還是巧合?”
喬果接過報紙,民生版上,果然開了個新專欄,隻不過名字沒用“美國的月亮”,而是“他鄉明月”。
新專欄先有段小字介紹,大致說明做這個專欄的主要內容和目的,就是想讓讀者近距離了解外國人民的生活和文化。所以刊登的都是外國報刊上摘錄翻譯的內容。
選登的這篇文章正是喬果昨天給送過去的,喬娟翻譯的《做客》。說的是華夏與美國普通民眾在“接待客人”時的不同習慣。
文章這樣寫道:
“我有幸應邀去了華夏海城市一戶人家做客。主人非常熱情,一大早就出去買菜,做了一桌子的菜。一個勁讓我吃,哪怕我碗裏的食物堆成了小山。而左鄰右舍的熱情同樣不亞於主人家,他們時不時會進來打招唿,問我是否吃得習慣,還會拿來家裏的特色食物讓我品嚐。因此我大飽口福,除了八菜一湯,還吃到了蔥油餅、餛飩、肉圓……可惜的是,我隻顧著品嚐了,沒能拍照留住,更沒能記住那些有意思的美食名字。
寫到這時,我想起了去好友傑克家做客時的情景。主人都穿著得體的晚禮服,頭發是下午剛做好的,恩愛的夫妻倆還噴了同款薰衣草香水。以至於整個燭光晚餐中,盤子裏牛排始終被薰衣草味包裹。”
宋約翰有著華夏人的含蓄,又有著西方人的誇張,所以文筆顯示細膩又不失幽默,用詞很很通俗淺顯。
先前喬娟的翻譯稿就讓喬果笑得肚子疼,此時印成鉛字,又是另一種感覺。
“看完沒看完沒?是不是他是不是他?”姚星很著急,一個勁催。
喬果把報紙還給她,“是宋約翰,這文章是我阿姐翻譯的,厲害吧!”
說完從包裏取出宋約翰的雜誌,“這是原版,我姐翻譯的是第三篇。”
“真的?你和你姐是不是都很有語言天賦?”姚星摸索著印刷精美的雜誌,很是羨慕,她迴家聽磁帶像聽天書一樣,沒幾天就放棄了。
“還行吧,一般啦。”喬果謙虛地擺擺手,話頭一轉,切入正題,“姚警察,最近鬆民哥來找你沒?”
已經過了好幾天,電影院破牆開店的裝修工程如火如荼,可別說王鬆民了,就是張科長也沒再來找她。雖然隻有百來米的距離,可喬果卻覺得和他們隔了崇山峻嶺。
這不,終於安奈不住好奇,找姚星打聽。
提到心上人,姚星的臉就是一紅,“他呀,忙得腳不沾地,根本沒空過來。都是我每天去看他。”
“你知道裝修的錢怎麽解決的嗎?”喬果試探道,生怕對方會奇怪她怎麽不清楚。
好在,戀愛中的女人智商不怎麽高,姚星根本沒想那麽多,隻歎氣,“還不是找親戚湊的。聽說他舅舅先墊了五百,可沒兩天就用完了,隻能向其他人借。借條都寫了一堆了,我真擔心……”
原來如此。
終究不願意拿電影院的房子去抵押貸款。
還挺倔。
喬果搖頭歎氣。
行吧,看他們還能撐多久。
離開前,喬果還是忍不住提醒了句:“那個柳婷和她小姨婆可能有問題,你們還是多留心些吧。”
迴家政所的路上,路過郵局,準備買兩分《海城日報》,一份給刁秀芹炫耀用,一份給喬娟收藏。畢竟是她翻譯的呢。
沒想到竟然看到剛寄完信就匆匆離去的喬鵬。
今天真是巧哈,到哪都能遇上熟人。
喬要不知道的是,喬鵬其實也是為了宋約翰的那篇文章而來。
與姚星那種純讀者不同,他是抱著出國的念頭把文章讀了又讀,覺得和自己想象中的天堂似乎有差距。整個人很是失落,於是提筆給作者寫信,請教他文章裏的內容是否屬實。
隻不過他並不知道作者的美國地址,隻能把信寄到《海城日報》,寫的還是中文。
和他一樣,讀了宋約翰的譯文後感觸良多的人還不少。於是各種來信如雪花般飛向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