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住進新房子
穿越成浣碧,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作者:榆錢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楊柳的一生,好像在持續不斷的失去。
曾經,她也有過怨天尤人的時候。
不過,經曆的越多,如今也就越明白,到底什麽才是最重要的。
江南,已經沒有了她的容身之處,之所以選擇進京,也是想換一個地方。
她從小受過教育,又能吃苦,一路上和同行的女子互相扶持,慢慢的就成為了所有人的主心骨。
劉嬤嬤對她的第一印象很好,她報名之後,也沒有離開。
反而是站在一旁,漸漸的,開始有了別的女子前來。
經曆過災難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發生一些改變。
不隻是外表,更是心理上轉變。
在這些女性當中,有一半算是比較幸運,她們還有家人。
剩下的,則隻有自己。
對她們來說,靠自己在京城裏立足是很困難的。
朝廷提供的這個機會,無疑是最好的生存機會。
因此,昨天季老轉達了弘曆的話之後,這些人心中算是有了一些著落。
楊柳第一個站出來,也是給其他人做個榜樣。
報名前前後後一共持續了三天,最後招了男性一百七十五人,女性七十人。
第三天,海壽帶著幾個工部員外郎去要修的第一條路上收費。
因為有徽商商會的居中協調,事情進行的很順利。
大半天的工夫,就按照店鋪的所占長度收取了相應的費用。
三天過後,所有人的假期結束,新的工程就此開始。
新招來的人被打散分配到工部的各個小組下麵打下手,他們主要負責的是一些體力活。
就像搬沙子、水泥、攪拌、運送等一係列中間過程,重要的步驟還是由工匠們掌控。
一開始,災民們都有些畏手畏腳的,生怕做錯了事情。
但是,帶他們的工人態度都很好,教的也很仔細。
到了吃飯的時候,他們發現這裏的夥食,居然出乎意料的好。
跟之前在城外睡帳篷的那一個月明顯不一樣,那個時候,朝廷安排的食物偏重於養生,因此比較清淡。
而現在這裏吃的,味道濃鬱,層次分明,更加注重口感體驗。
等到了傍晚吃完飯下工的時候,還有意外的驚喜。
他們一天的工錢,居然有一百二十文。
要知道,以前農閑的時候,這些人也是外出打過短工的。
一天能有個三十到五十文,已經是很不錯的收入了。
雖然京城的物價要比江南高一些,但是江南畢竟自古以來都是富庶之地,真算起來也相差不多。
更何況這活計還包吃,吃的還很不錯,所有人都覺得這趟算是來值了。
季正則拿到工錢的時候,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他終於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了錢。
以前他隻是在家裏幫忙,從來沒有去外麵打過工。
今天的工作雖然並不輕鬆,但是所有的疲憊,在拿到工錢的那一刻,好像都消散了。
和他們不一樣的是,劉嬤嬤帶著七十個成年女性加入了後勤組。
後勤這邊暫時由劉嬤嬤全權負責人員安排,她把這些人安排的井井有條。
而夥房的大師傅們,本身就是有男有女。
他們甚至更喜歡女子打下手,因為做事細心周到。
京城的道路不算窄,修繕可以從中間分開,左右兩邊同時進行。
路麵鋪上水泥之後,自然是要封閉起來一段時間的。
在這期間,雖然有五城兵馬司的人在外圍維持秩序,但是依舊有很多百姓圍觀。
十月末,這條路正式完工,隻等徹底硬化。
此時,氣溫驟降,還好之前建的房子已經可以入住了。
搬新家的那一天,雍正吩咐恆親王、寶親王帶著朝廷的人前去幫忙。
有些官員一聽說要來北城根,心中都有些抗拒,但是聖意難違。
等到了地方,看到這些建築,那些人都驚掉了下巴。
這種建築物,在這個國家,可是從未出現過。
有些人甚至在心中隱隱覺得,這麽好的房子,要給一群災民住,真是可惜了。
也不知道寶親王是怎麽想的,建在這種不毛之地,離貧民窟那麽近,他就不怕裏麵的人搞破壞嗎?
弘曆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從房子建好之後,就安排了人留守。
除了個別幾間別有用途的房屋,其他的都是一樣的樣式。
進門之後,中間有一張長方形小桌子,三麵靠牆的地方都是通鋪。
災民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房子,他們以前住的,基本都是茅草土屋。
也就家境好一些的,能住上青磚瓦房。
但是跟水泥房子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
麵前的這些房子,更加注重實用性,放棄了花裏胡哨的裝飾。
它沒有鏤空雕花的窗欞,隻有普普通通的木窗;
也沒有飛揚上翹的屋簷,隻有四角下垂的屋簷。
它不美觀,但是卻能給人一種樸實厚重的安心之感。
所有人站在這些房屋麵前,或多或少,都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雖然隻是租住,但是他們一樣覺得很安心。
先給老人和孩子分配了房間,還要按性別區分開來,這也是一個不小的工作量。
還好這對朝廷官員來說不算難事,畢竟,他們日常遇到的事情可比這複雜多了。
一上午的時間,終於定下來了每一個人的床位並且一一記錄在冊。
在城外住了這麽長時間,災民們積攢下來了不少東西。
有些是朝廷發的生活用品,有些是他們拿到工錢之後自己買的東西。
一樣也舍不得丟,所有人都是大包小包、拖家帶口的。
畢竟,說不定哪一件東西什麽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呢。
一時之間,群聲鼎沸。
恆親王把弘曆拉到一邊說話。
他覺得這麽多人住在一起,還是得有人負責管理。
因為人一多就容易生亂,沒有規矩可不行。
這一點弘曆也想到了,他的想法是,雙向並行管理。
一是朝廷派一些人駐紮,二是讓季老他們內部選出一些人自治。
如果發生了糾紛,能內部調解自然是好的,萬一解決不了,自然就需要外力參與。
兩人又討論了一些具體的細則,大方向都定好之後就可以準備上報。
曾經,她也有過怨天尤人的時候。
不過,經曆的越多,如今也就越明白,到底什麽才是最重要的。
江南,已經沒有了她的容身之處,之所以選擇進京,也是想換一個地方。
她從小受過教育,又能吃苦,一路上和同行的女子互相扶持,慢慢的就成為了所有人的主心骨。
劉嬤嬤對她的第一印象很好,她報名之後,也沒有離開。
反而是站在一旁,漸漸的,開始有了別的女子前來。
經曆過災難的人,或多或少都會發生一些改變。
不隻是外表,更是心理上轉變。
在這些女性當中,有一半算是比較幸運,她們還有家人。
剩下的,則隻有自己。
對她們來說,靠自己在京城裏立足是很困難的。
朝廷提供的這個機會,無疑是最好的生存機會。
因此,昨天季老轉達了弘曆的話之後,這些人心中算是有了一些著落。
楊柳第一個站出來,也是給其他人做個榜樣。
報名前前後後一共持續了三天,最後招了男性一百七十五人,女性七十人。
第三天,海壽帶著幾個工部員外郎去要修的第一條路上收費。
因為有徽商商會的居中協調,事情進行的很順利。
大半天的工夫,就按照店鋪的所占長度收取了相應的費用。
三天過後,所有人的假期結束,新的工程就此開始。
新招來的人被打散分配到工部的各個小組下麵打下手,他們主要負責的是一些體力活。
就像搬沙子、水泥、攪拌、運送等一係列中間過程,重要的步驟還是由工匠們掌控。
一開始,災民們都有些畏手畏腳的,生怕做錯了事情。
但是,帶他們的工人態度都很好,教的也很仔細。
到了吃飯的時候,他們發現這裏的夥食,居然出乎意料的好。
跟之前在城外睡帳篷的那一個月明顯不一樣,那個時候,朝廷安排的食物偏重於養生,因此比較清淡。
而現在這裏吃的,味道濃鬱,層次分明,更加注重口感體驗。
等到了傍晚吃完飯下工的時候,還有意外的驚喜。
他們一天的工錢,居然有一百二十文。
要知道,以前農閑的時候,這些人也是外出打過短工的。
一天能有個三十到五十文,已經是很不錯的收入了。
雖然京城的物價要比江南高一些,但是江南畢竟自古以來都是富庶之地,真算起來也相差不多。
更何況這活計還包吃,吃的還很不錯,所有人都覺得這趟算是來值了。
季正則拿到工錢的時候,心潮澎湃激動不已。
他終於靠自己的努力,賺到了錢。
以前他隻是在家裏幫忙,從來沒有去外麵打過工。
今天的工作雖然並不輕鬆,但是所有的疲憊,在拿到工錢的那一刻,好像都消散了。
和他們不一樣的是,劉嬤嬤帶著七十個成年女性加入了後勤組。
後勤這邊暫時由劉嬤嬤全權負責人員安排,她把這些人安排的井井有條。
而夥房的大師傅們,本身就是有男有女。
他們甚至更喜歡女子打下手,因為做事細心周到。
京城的道路不算窄,修繕可以從中間分開,左右兩邊同時進行。
路麵鋪上水泥之後,自然是要封閉起來一段時間的。
在這期間,雖然有五城兵馬司的人在外圍維持秩序,但是依舊有很多百姓圍觀。
十月末,這條路正式完工,隻等徹底硬化。
此時,氣溫驟降,還好之前建的房子已經可以入住了。
搬新家的那一天,雍正吩咐恆親王、寶親王帶著朝廷的人前去幫忙。
有些官員一聽說要來北城根,心中都有些抗拒,但是聖意難違。
等到了地方,看到這些建築,那些人都驚掉了下巴。
這種建築物,在這個國家,可是從未出現過。
有些人甚至在心中隱隱覺得,這麽好的房子,要給一群災民住,真是可惜了。
也不知道寶親王是怎麽想的,建在這種不毛之地,離貧民窟那麽近,他就不怕裏麵的人搞破壞嗎?
弘曆自然也想到了這一點,所以從房子建好之後,就安排了人留守。
除了個別幾間別有用途的房屋,其他的都是一樣的樣式。
進門之後,中間有一張長方形小桌子,三麵靠牆的地方都是通鋪。
災民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種房子,他們以前住的,基本都是茅草土屋。
也就家境好一些的,能住上青磚瓦房。
但是跟水泥房子比起來,還是有差距的。
麵前的這些房子,更加注重實用性,放棄了花裏胡哨的裝飾。
它沒有鏤空雕花的窗欞,隻有普普通通的木窗;
也沒有飛揚上翹的屋簷,隻有四角下垂的屋簷。
它不美觀,但是卻能給人一種樸實厚重的安心之感。
所有人站在這些房屋麵前,或多或少,都看到了活下去的希望。
雖然隻是租住,但是他們一樣覺得很安心。
先給老人和孩子分配了房間,還要按性別區分開來,這也是一個不小的工作量。
還好這對朝廷官員來說不算難事,畢竟,他們日常遇到的事情可比這複雜多了。
一上午的時間,終於定下來了每一個人的床位並且一一記錄在冊。
在城外住了這麽長時間,災民們積攢下來了不少東西。
有些是朝廷發的生活用品,有些是他們拿到工錢之後自己買的東西。
一樣也舍不得丟,所有人都是大包小包、拖家帶口的。
畢竟,說不定哪一件東西什麽時候就派上用場了呢。
一時之間,群聲鼎沸。
恆親王把弘曆拉到一邊說話。
他覺得這麽多人住在一起,還是得有人負責管理。
因為人一多就容易生亂,沒有規矩可不行。
這一點弘曆也想到了,他的想法是,雙向並行管理。
一是朝廷派一些人駐紮,二是讓季老他們內部選出一些人自治。
如果發生了糾紛,能內部調解自然是好的,萬一解決不了,自然就需要外力參與。
兩人又討論了一些具體的細則,大方向都定好之後就可以準備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