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來我的生日宴記得送禮呀
穿越成浣碧,我的目標是星辰大海 作者:榆錢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這段時間相處下來,元澈已經摸清了這個人的脾氣性格。
雖然他已經十八歲了,但還是像一個別扭衝動的小孩子一樣,不能刺,隻能順毛擼。
弘晝也熟悉了元澈,他想明白了,就算不能和這位恭郡王處好關係,也不能得罪他。
雖然他是老四帶來的,但是一個七歲小孩,怎麽看也不像是老四陣營裏的人。
就算不能當朋友,也沒必要平白給自己增加一個敵人。
而且,他可是妥妥的郡王,將來說不定比自己地位還高呢。
況且,經過這些日子的相處,他覺得自己並不討厭這個小孩兒。甚至能隱隱感覺出來,他並不想跟自己這些阿哥們走的很近。
這還是第一次有人不想巴結他們,反而是選擇跟他們保持距離。
他也是第一次有種被人嫌棄的感覺,有點新鮮哦。
給沛國公府、甄府和慎郡王府的請帖是元澈親自登門送達的。
第一次站在沛國公府的門前,他心裏有些激動又有些忐忑,這就是母親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嗎?
他們母子緣淺,他出生之日,竟是母親喪命之時。
還好上天體恤,把額娘送到了他身邊。在他看來,生恩和養育之恩,一樣重要。
向看門的下人說明身份來意,下人忙不迭的進去稟報。
不一會兒,就有一位管家扶著一位老者走出來,老者正是沛國公。
他神情激動,走到近處時一把握住了他的手。
“恭郡王,好孩子,我終於又見到你了。”
沛國公擦了擦眼角的淚水,“孩子,我是你外祖父啊。”
元澈上前扶住老人,“外祖父。”
沛國公拉著他往府內走,一邊走一邊唏噓不已。
“哎,哎,我苦命的女兒啊。”
沛國公上一次見元澈,還是三年前的事情。
孟靜嫻是他唯一的女兒,從小嬌養著長大,身子又體弱多病,他一直對她百般嗬護。
隻是這女兒長大後非果郡王不講嫁,為情所困,傷了身體,眼見著就要香消玉殞。
他隻能豁出去這張老臉,多次上書皇上,懇求陛下將小女賜婚給果郡王,即使是做妾也可以,隻為救獨女一條性命。
後來,皇上終於答應了這件事。
女兒也如願嫁入王府,可是沒想到好景不長,竟然在宮宴上中了劇毒,隻留下一個小娃娃就撒手人寰。
當聽到女兒中毒去世的消息時,沛國公一口鮮血就噴了出來。
他萬萬沒想到,當初之所以將文犀辟毒筷送給熹貴妃,就是覺得家裏人用不著如此貴重的稀罕東西。
但是最後,自己的女兒居然會死於歹人下毒。
沛國公怒急攻心,悲傷過度,一病不起。
後來,等他恢複的時候,元澈已經交由玉隱撫養了。
起初他還擔心,玉福晉並非親生母親,會有照顧不周的情況。
因此那一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去王府登門拜訪。
後來日子久了,他發現玉福晉待元澈真的很好,他懸著的心也能放下了。
另一方麵,他的年紀也大了,受不了一直這麽折騰下去。
而且元澈是宗室子弟,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撫養,慢慢就削減了探望次數。
後來,果親王薨逝,王府閉門三年,他隻私下裏吩咐人去打聽府內的消息,不曾上門打攪。
今日能見到元澈,屬實是意外之喜。
一老一少,坐在正廳裏聊天。
元澈將請帖拿出來,雙手奉上。
沛國公看完之後,笑嗬嗬的說必定準時到場。
然後又詳細詢問了元澈的近況,聽說皇上讓他去上書房進學,沛國公的眉頭一皺,覺得這件事情可能並不簡單。
但既然是聖上口諭,他也不能多說什麽。
他又詢問了一些王府的事情,當聽到元澈說額娘帶他去拜祭了母親時,沛國公撫了撫發白的胡子,唏噓感歎起來。
“唉,玉福晉確實是個好人,當年老夫連著觀察了兩個月,才敢放心讓她撫養你。如今她已經是嫡福晉了,你養在她的名下,就是名正言順的嫡子。皇上已經封你為恭郡王,你的將來必然是一片坦途。”
“如今我已經年老,不知能活到哪一會兒。你的兩個舅舅又都是沒出息的,文不成武不就。等我走了,他們必然自顧不暇,到時也就你額娘,還有甄府,能與你互相照應一二,遇事也能幫你一把。”
“天家無親情,伴君如伴虎。孩子啊,你還是遠離朝堂,方可保平安。自從你母親出事之後,我是真的怕了。”
沛國公言辭懇切,均是肺腑之言。
元澈肅然起身,躬身作揖行了一禮。
“勞煩外祖父掛心,我一定銘記於心。”
“好好好,這就好。”
接下來又是一番交流,沛國公恨不得將自己一輩子的做官心得,一股腦兒的傳授給元澈。
元澈雖然年紀小,也是知道輕重的人,聽得分外認真。
不知不覺一直聊到晚上,元澈留下吃了一頓飯,才迴王府。
第二天下學,他接著去甄府和慎郡王府送請帖。
這次又見到了甄珩,兩人互相交流先生教的東西,聊得甚是起勁。
甄珩答應一定會去元澈的生日宴,還說會為他準備禮物,甄遠道對此樂見其成。
玉隱在膳房研究了好幾天,才把蛋糕做了出來。
為了能做得有模有樣,她還專門請教了雕工很好的大師傅們,多次練習製作裱花。
第一個成品做出來的時候,膳房裏的眾人都驚豔了。
玉隱切開分給大家嚐了嚐,麵包蓬鬆,口感細膩,軟滑順口,入口即化,奶香四溢,非常好吃。
吃完之後,她讓眾人一定要保密,所有人都點頭答應。
玉隱已經想好了,等元澈生日那天,她就做一個大的,上麵寫上祝元澈生日快樂。
再準備好蠟燭,給小孩兒一個驚喜。
接下來就是製定宴會的菜單,這就需要府上的大師傅們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了。
眾人紛紛摩拳擦掌,怎麽說,也不能給王府丟人不是。
雖然他已經十八歲了,但還是像一個別扭衝動的小孩子一樣,不能刺,隻能順毛擼。
弘晝也熟悉了元澈,他想明白了,就算不能和這位恭郡王處好關係,也不能得罪他。
雖然他是老四帶來的,但是一個七歲小孩,怎麽看也不像是老四陣營裏的人。
就算不能當朋友,也沒必要平白給自己增加一個敵人。
而且,他可是妥妥的郡王,將來說不定比自己地位還高呢。
況且,經過這些日子的相處,他覺得自己並不討厭這個小孩兒。甚至能隱隱感覺出來,他並不想跟自己這些阿哥們走的很近。
這還是第一次有人不想巴結他們,反而是選擇跟他們保持距離。
他也是第一次有種被人嫌棄的感覺,有點新鮮哦。
給沛國公府、甄府和慎郡王府的請帖是元澈親自登門送達的。
第一次站在沛國公府的門前,他心裏有些激動又有些忐忑,這就是母親曾經生活過的地方嗎?
他們母子緣淺,他出生之日,竟是母親喪命之時。
還好上天體恤,把額娘送到了他身邊。在他看來,生恩和養育之恩,一樣重要。
向看門的下人說明身份來意,下人忙不迭的進去稟報。
不一會兒,就有一位管家扶著一位老者走出來,老者正是沛國公。
他神情激動,走到近處時一把握住了他的手。
“恭郡王,好孩子,我終於又見到你了。”
沛國公擦了擦眼角的淚水,“孩子,我是你外祖父啊。”
元澈上前扶住老人,“外祖父。”
沛國公拉著他往府內走,一邊走一邊唏噓不已。
“哎,哎,我苦命的女兒啊。”
沛國公上一次見元澈,還是三年前的事情。
孟靜嫻是他唯一的女兒,從小嬌養著長大,身子又體弱多病,他一直對她百般嗬護。
隻是這女兒長大後非果郡王不講嫁,為情所困,傷了身體,眼見著就要香消玉殞。
他隻能豁出去這張老臉,多次上書皇上,懇求陛下將小女賜婚給果郡王,即使是做妾也可以,隻為救獨女一條性命。
後來,皇上終於答應了這件事。
女兒也如願嫁入王府,可是沒想到好景不長,竟然在宮宴上中了劇毒,隻留下一個小娃娃就撒手人寰。
當聽到女兒中毒去世的消息時,沛國公一口鮮血就噴了出來。
他萬萬沒想到,當初之所以將文犀辟毒筷送給熹貴妃,就是覺得家裏人用不著如此貴重的稀罕東西。
但是最後,自己的女兒居然會死於歹人下毒。
沛國公怒急攻心,悲傷過度,一病不起。
後來,等他恢複的時候,元澈已經交由玉隱撫養了。
起初他還擔心,玉福晉並非親生母親,會有照顧不周的情況。
因此那一段時間,他幾乎天天去王府登門拜訪。
後來日子久了,他發現玉福晉待元澈真的很好,他懸著的心也能放下了。
另一方麵,他的年紀也大了,受不了一直這麽折騰下去。
而且元澈是宗室子弟,無論如何也輪不到他來撫養,慢慢就削減了探望次數。
後來,果親王薨逝,王府閉門三年,他隻私下裏吩咐人去打聽府內的消息,不曾上門打攪。
今日能見到元澈,屬實是意外之喜。
一老一少,坐在正廳裏聊天。
元澈將請帖拿出來,雙手奉上。
沛國公看完之後,笑嗬嗬的說必定準時到場。
然後又詳細詢問了元澈的近況,聽說皇上讓他去上書房進學,沛國公的眉頭一皺,覺得這件事情可能並不簡單。
但既然是聖上口諭,他也不能多說什麽。
他又詢問了一些王府的事情,當聽到元澈說額娘帶他去拜祭了母親時,沛國公撫了撫發白的胡子,唏噓感歎起來。
“唉,玉福晉確實是個好人,當年老夫連著觀察了兩個月,才敢放心讓她撫養你。如今她已經是嫡福晉了,你養在她的名下,就是名正言順的嫡子。皇上已經封你為恭郡王,你的將來必然是一片坦途。”
“如今我已經年老,不知能活到哪一會兒。你的兩個舅舅又都是沒出息的,文不成武不就。等我走了,他們必然自顧不暇,到時也就你額娘,還有甄府,能與你互相照應一二,遇事也能幫你一把。”
“天家無親情,伴君如伴虎。孩子啊,你還是遠離朝堂,方可保平安。自從你母親出事之後,我是真的怕了。”
沛國公言辭懇切,均是肺腑之言。
元澈肅然起身,躬身作揖行了一禮。
“勞煩外祖父掛心,我一定銘記於心。”
“好好好,這就好。”
接下來又是一番交流,沛國公恨不得將自己一輩子的做官心得,一股腦兒的傳授給元澈。
元澈雖然年紀小,也是知道輕重的人,聽得分外認真。
不知不覺一直聊到晚上,元澈留下吃了一頓飯,才迴王府。
第二天下學,他接著去甄府和慎郡王府送請帖。
這次又見到了甄珩,兩人互相交流先生教的東西,聊得甚是起勁。
甄珩答應一定會去元澈的生日宴,還說會為他準備禮物,甄遠道對此樂見其成。
玉隱在膳房研究了好幾天,才把蛋糕做了出來。
為了能做得有模有樣,她還專門請教了雕工很好的大師傅們,多次練習製作裱花。
第一個成品做出來的時候,膳房裏的眾人都驚豔了。
玉隱切開分給大家嚐了嚐,麵包蓬鬆,口感細膩,軟滑順口,入口即化,奶香四溢,非常好吃。
吃完之後,她讓眾人一定要保密,所有人都點頭答應。
玉隱已經想好了,等元澈生日那天,她就做一個大的,上麵寫上祝元澈生日快樂。
再準備好蠟燭,給小孩兒一個驚喜。
接下來就是製定宴會的菜單,這就需要府上的大師傅們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了。
眾人紛紛摩拳擦掌,怎麽說,也不能給王府丟人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