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陽方向的順軍一時之間無法突破清軍的防線,局勢陷入了僵持,這讓前線的順軍將領都相當著急。


    海州,李來亨趕迴這裏,和李國英還有金聲桓以及其他一眾順軍將領碰麵。


    碰麵之後,李來亨直接開門見山地說道,“如今韃子打得異常頑強,將士們損失頗大,你們有什麽好辦法能改變現在這局麵?”


    一眾順軍將領們麵麵相覷,過了一會,李國英說道,


    “將軍,以我看,韃子自是在做困獸之鬥,正所謂窮寇莫追,韃子現在成了窮途末路自然會拚死抵抗,如果我們讓他們中的一些人認識到現在還沒到窮途末路,他們就不會拚死抵抗,甚至還會自己幹起來。。”


    李國英的方案讓李來亨頗感興趣,他看向李國英說道,“李指揮使,你繼續說。”


    李國英繼續說道,“咱們可以給八旗分個三六九等,一些人是不能放過的,一些人是可以放過的,這樣他們自己就亂了。”


    李來亨想了想,李國英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但是,決定戰後八旗的安置不是李來亨能說了算的,想了一陣,他說道,“李指揮使說的有道理,不過這事不是我們前線武人說了算的,這樣,我去道文書和張鼐談談,如果張鼐也讚同的話,這事可以辦。”


    說完之後 李來亨靈光一閃,他想到廣寧那邊沒什麽消息,想必張鼐也沒有攻下廣寧,但是羅虎那一路是成功的:


    羅虎的捷報都已經上了報紙了,他於是想到,或許能讓羅虎抽調部隊過來幫忙?


    不過李來亨隨後又否決了自己的想法,羅虎要支援也是先支援張鼐把廣寧打下來。


    李來亨歎了口氣,覺得還是先和張鼐把分化八旗的事情和朝廷說了,現在八旗內訌是順軍短時間內打破僵局的唯一可能了。


    另一邊的張鼐接到李來亨的信之後陷入了思考,從軍事角度來說,李來亨的建議是有道理的,如果八旗擰成一股繩,順軍想要短時間內打破現在的僵局幾乎是不可能的。


    思考了一陣之後,張鼐做出了決定,他答應了李來亨的請求。


    不久之後兩人一起聯名給北京發去文書,請求朝廷對八旗執行分化戰術,降低清軍的抵抗強度,爭取打破現在前線的僵持局麵。


    看著前方傳來的張鼐和李來亨聯名的文書,李自成陷入了沉思:


    現在順軍在廣寧和遼陽兩個方向都和清軍陷入了僵持,前線的張鼐和李來亨都建議皇帝頒布新政策,分化八旗,減少順軍的阻力。


    老實說清軍的堅韌有些出乎李自成的意料,他還以為清軍已經是強弩之末了,沒想到還是這麽堅挺。


    李自成歎了口氣,心想,“真特麽倒黴,別的穿越者這個時候都應該可以坐看八旗內訌了,怎麽到了我這多爾袞這幾年還能坐穩攝政王的位置?說好的豪格和多爾袞之間的大戰呢?”


    不過這也說明八旗的團結程度比李自成預想的要高多了,李自成有些感慨,努爾哈赤這家夥政治上和戰略上一團亂麻,畢竟能一路大勝最後讓自己經濟崩潰的領導者還真是少見。


    但努爾哈赤這家夥仿照明軍衛所製建立的八旗製度卻相當成功,和衛所製度一樣,衛所製度之下,所有人的身份都是【明軍士兵】,因此大明的西北邊疆地區很少像清朝一樣時不時就爆發一場叛亂,因為衛所製模糊了民族屬性。


    拿李自成來說,他居住於米脂縣李繼遷寨,因此有說法說他是黨項人:


    但從曆史上大順竭力模仿唐朝來看,李自成顯然把自己當做漢人,即使他祖上可能真的不是漢人(但其實李自成祖上大概率就是漢人)。


    這就是大明衛所製的成功之處,用軍籍模糊民族屬性,民族屬性拿出來沒有用,這樣自然大部隊衛所兵的第一身份就是【大明士兵】而不是【xx族】。


    這裏插一句,李自成尊李繼遷為祖宗的說法出自毛奇齡的《後鑒錄》,清朝修史的時候采用了這個說法。


    而《後鑒錄》這本奇書還發明了張獻忠屠蜀六萬萬的說法,其可信度可想而知。


    八旗和衛所製一樣,雖然還沒像衛所製一樣模糊民族屬性,但是也確實成功的吸收了一大批非建州人員,極大地擴充了清廷的基本盤,也讓八旗這幫人建立起了牢固的身份認同。


    想了想,李自成覺得把前線張鼐和李來亨的建議和一眾大臣們說了,看看大臣們是怎麽看的。


    在這事拿到朝廷上討論的時候,戶部和兵部這兩家平時不怎麽對付的部門在這次卻難得統一了立場:


    戶部認為應該現在在遼地的拉鋸戰對大順財政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負擔,每天都需要調集大量糧船開往遼地,因此產生的費用不計其數,更別說火器的消耗之類的。所以如果能早日打破僵局,自然是最好的。


    兵部也是持這種看法,兵部認為,自順軍發動收複遼地行動以來,順軍死傷不小,眼下時間都快拖到冬天了,再拖下去的話仗可能會更難打。


    本來的話,戶部和兵部都這麽說了,事情應該就這麽定下來:


    剩下的吏部,禮部和工部於具體的軍事行動話語權不大,他們很少在戶部和兵部達成一致意見的時候出聲反對。


    不過這一次,禮部尚書鞏焴卻出聲反對:


    “八旗乃老奴所設,相互之間早已連為一體,何來所謂分化?這些事前線武人不知,你我這些文官豈能不知?”


    兵部尚書喻上猷不高興了,當即說道,“鞏尚書,現在談的是如何應對前線僵局,不是談遼地往事。”


    鞏焴說道,“這不是往事!是將來事!如果還留著八旗的一些人,那就是給子孫後代留下隱患!因為這些人不會記得建奴打殘忍暴虐,隻記得他們所掌握的特權,所以他們必然會想盡一切辦法恢複建奴,甚至恢複八旗!我們不能為子孫後代留下隱患!”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永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零陵上將邢道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零陵上將邢道榮並收藏明末永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