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可望觀察了李定國一陣,見李定國沒有太大反應,又稍稍斟酌了一陣之後才對李定國說道,“這樣,我準備讓李自成把倭國都交給你管,然後菲律賓分成兩部分,交給劉文秀和艾能奇。”


    孫可望說完之後看了看李定國,李定國臉上的表情那就是三個字:


    那你呢?


    孫可望繼續說道,“我嘛,當年李自成答應我們南洋交給我們西營,南洋可不止一個菲律賓,以後南洋還有官職我再去向李自成要就是了。”


    李定國這下聽懂了,孫可望的意思是南洋的老大非他莫屬了,換句話說,他要當西營的老大。


    李定國皺了皺眉,孫可望一直是西營四將中的老大,張獻忠當年最信任的人也是孫可望,但是自從西營出海之後,四將是平等的,但看起來現在的情況是孫可望是想當西營老大?


    李定國沉默了一陣,最終他沒有表態反對孫可望:


    李定國自認孫可望在政治和管理上的水平確實比自己高一些,如果在四將中選一個人當老大的話還真是孫可望最合適。


    而且現在的情況西營也不能分裂,所以李定國最終說了一句,


    “可以,那委屈你了。”


    “哪裏,”孫可望在李定國出聲之前其實還是有些緊張的,他和劉文秀還有艾能奇三人都麵色緊張,要是李定國反對孫可望,要和孫可望爭西營老大的話,那對西營來說可不是一件好事。


    好在李定國最後還是妥協了,這對於西營來說,額應該說是對孫可望來說可是一個大大的好消息。


    於是,孫可望很快就讓人擬了一份他規劃的幾個宣慰司和都司的奏章,並邀請李定國幾人署名。


    李定國三人看過之後,覺得沒什麽問題,便簽上了自己的名字,之後孫可望便派人將奏章送往北京去了。


    在北京的李自成收到了孫可望的奏章之後想了一陣,便同意了西營四將的請求。


    南洋地區李自成確實打算交給西營去管理:


    一來西營這幫人沒有海軍,隻要朝廷掐住海軍,就不怕西營獨立出去。


    二來西營戰力又不錯,足以壓服這個時代那些蠢蠢欲動的殖民者和土人以及將來遷徙到南洋的。


    當然,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以這個時代的交通條件,大順不可能做到跨海直轄,即使派遣流官,流官實際上也是一個土皇帝,既然如此不如幹脆放權交給西營去開拓。


    於是,在李自成的授意之下,大順朝廷做出了新的政治區域設置:


    大順在倭國正式設立倭國宣慰司,宣慰司駐地為長崎,倭國宣慰司主管倭國的順軍駐軍及其他大順和倭國相關的事務,同時任命李定國為首任倭國宣慰司。


    同時,大順設立【南洋都司】,首任指揮使由孫可望擔任,南洋都司總管南洋諸國的順軍駐軍及其他事務。


    【南洋都司】轄下又設立【北菲律賓宣慰司】和【南菲律賓宣慰司】兩個宣慰司,指揮使分別為劉文秀和艾能奇,他們負責的是菲律賓的事務。


    除此之外,南洋都司和倭國宣慰司都擁有超然地位,這兩者不屬於任何省份管理。


    南洋都司和倭國宣慰司直屬於順軍中樞,擁有自行任命官員及便宜行使外交的職權:


    當然南洋都司需與大順朝廷保持外交一致,雖然可以便宜行使外交,但涉及戰和的大事需要與大順中樞進行溝通。


    除此之外,南洋都司,北菲律賓宣慰司,南菲律賓宣慰司和倭國宣慰司這些都司和宣慰司的指揮使都需要定期前往北京述職。


    老實說李自成做出這個安排之後還是引起了一定的爭議的:


    李自成沒有想到最先提出意見的是李過:


    李過在順軍團體中是出了名的老好人,但他一臉嚴肅地對李自成說道,


    “陛下,把西營放在南洋有養虎遺患的風險。”


    李自成說道,“不然,西營無海軍,且隻要我們和南洋的交通不斷,南洋就翻不起來浪花。”


    李過皺了皺眉,說道,“陛下,當此時我大順開國,如日中升,自然萬事大吉,但若是有朝一日大順步入下坡,大順朝廷控製不了南洋,南洋豈不是就會分崩離析?”


    李自成卻不以為然,說道,“隻要南洋是我華夏之人所掌握,無論王朝如何變幻,南洋都是華夏的一部分。”


    李自成這番話讓李過一時之間不知道怎麽反駁,他想了良久隻好說道,“既然陛下胸有成竹臣也不好多說,不過西營雖然與我大順同出義軍陣營,但畢竟不是一路人,陛下還是需要多加留意。”


    李自成笑道,“西營也就那樣了,況且西營都是華夏子孫,南洋同樣有大量華僑,我們無論錢銀還是文化都遠勝南洋土人,將來隻會是我們同化南洋土人而不是被他們同化。”


    當然,李自成沒說的是,他還會遷去一些倭國武士去和土人“競爭”,土人肯定是“競爭”不過倭國武士的,以倭國武士那兇殘的性子,競爭不過他們的“土人”會是怎麽樣的就不必說了。


    “說不定將來大順被革命推翻的話皇族勳貴們還得跑到南洋去。”


    這句話李自成是在心裏說的,他非常肯定大順一定會是華夏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因為隨著生產力的進步,到時新的生產關係出現以後,封建製度一定是維持不住的。


    至於能否走向共和就看後世子孫的情況了,想到這李自成倒是有些小小的憂慮:


    曆史上華夏能走向共和某種意義上和清廷的低正統性密切相關:


    許多參與推翻帝製的革命黨願意推翻帝製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滿清皇帝的低正統性,然後即使這樣我大清那副鬼樣子都能有一堆保皇黨。


    這要是換成現在自己一手創立的大順這種自下而上,拓地千裏,重建宗藩體係的正統性爆炸的皇朝,將來保皇黨的規模李自成簡直不敢想……


    “算了,那是以後的事情,”李自成不再多想,後世自有他們的解決方法,嗯,要相信後人的智慧。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永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零陵上將邢道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零陵上將邢道榮並收藏明末永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