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瓦裏恩見鼇拜一臉不爽,隻得給他畫了個大餅:
“將軍,此地畢竟離馬尼拉太遠,我們船隊大隊很難抵達,不過現在我們正在和幕府商談,等到我們和幕府商議完成之後,就能從幕府那裏拿到港口駐港權,到時才能支持大艦隊遠征。”
鼇拜對於海軍之事不太了解,不過卡瓦裏恩這番話說明西班牙人暫時是不想派出艦隊和大順作戰了,鼇拜也沒辦法,說白了其實西班牙人送槍送炮送糧食的其實還是挺仗義的了,畢竟清廷其實沒有給西班牙人任何像樣的迴報。
鼇拜說道,“行吧,但還是希望你們盡快,大順人口物資遠勝我們,不打斷他們的話過不了幾年他們就能重現永樂年間的超級船隊,到時我們就隻能任憑順軍捏扁搓圓了。”
清廷和西班牙人在北邊就維持聯盟一事開始你來我往的撕逼的時候,南邊,昆明城中的大明朝廷氛圍比以往更加凝重一些。
額,應該說明廷自從進入雲南之後氛圍就沒好過就是了。
或者更遠點,自從南京被順軍占領之後明廷的氛圍就沒好過。
如今氣氛更加凝重,這是因為傳到雲南的報紙刊登了順軍在遼南的大規模戰鬥中擊敗清軍,收複遼南四衛的消息。
這個消息對於明廷來說可謂是大大的不妙,因為這意味著順軍已經有能力在大規模戰役中戰勝清軍了。
換句話來說,清軍對順軍已經失去了威脅,順軍講可以從容抽出更多的部隊用於其他方向。
而順軍接下來的戰略方向會在哪?
正常情況來說,順軍接下來大概率就會對明廷動手了!
因此現在明廷充滿了失敗主義情緒,沒有人認為明廷有戰勝順軍的可能性,畢竟明軍自從順軍從西安開始東征以來,每一次遇到順軍無不是崩的那叫一個離譜。
更關鍵的是,天下人對於明廷也沒啥留戀的,無論是士子百姓還是官員士紳,大家夥都安安心心當起了順朝人。
至於反順複明?
額,隻能說壓根就沒人想過這方麵的額事情。
明廷中的失敗主義情緒中又分成了兩種情況:
失敗主義情緒中的樂觀派以雲南當地官員,如楊畏知,沐家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大明憑借雲南地勢至少能撐個三五年,然後隻要能和順軍打一場像模像樣的小勝仗,大家夥就能和大順朝廷討論體麵的問題了。
當然比起樂觀派,悲觀派則才是占據了大多數的那一派。
悲觀主義者中,包括皇帝朱慈烺,一路跟著皇帝的侍講,現在大明朝首輔李士淳,大明軍隊理論上的總指揮吳三桂等等重量級人物。
這些人是被順軍一路攆到雲南的,對於明軍和順軍之間的巨大差距非常清楚,他們從不奢望贏順軍一場,所以他們每天研究的問題不是如何與順軍對抗,而是大明的出路在哪裏。
李士淳和吳三桂都與朱慈烺談過多次這個問題,兩人多次隱晦地和朱慈烺提到了大明的第一個出路可能:、
那就是朱慈烺歸降大順。
李自成雖然在當農民軍的時候殺了不少大明宗室,但是李自成自從建立大順之後就沒有殺過大明宗室了:
不論是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晉王,山東的魯王,德王乃至於在開封給當時的闖軍造成了巨大傷亡的周王,李自成都沒殺,僅僅是取消了他們的特權,收迴了一些田地而已。
再加上在北京的時候,李自成對崇禎帝的評價還算可以,看起來李自成對於朱家並沒有太大的惡感。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明這麵旗幟現在沒啥號召力,所以李士淳判斷如果朱慈烺投降的話,李自成大概率還是會給個花瓶待遇的。
但是朱慈烺卻否決了這個方案,他真想投的話在南京就投了,還用等到現在?
朱慈烺對吳三桂和李士淳說道,
“祖宗江山交到朕的手裏,朕守不住已是無顏麵見祖宗,父皇為闖賊所逼,殉國於北京,若是朕屈膝投降李自成,如何與父皇交代?”
李士淳和吳三桂兩人默然,既然朱慈烺要堅持和順軍作戰,那麽李士淳和吳三桂就要替朱慈烺考慮接下來明軍剛往哪轉進了:
毫無疑問,一旦順軍進軍雲南,明軍大概率和以往的表現一樣:
一潰千裏都是好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大規模倒戈。
事實上朱慈烺相當懷疑手下這幾個將領的忠誠度,楊展和曾英這兩個四川來的將領已經有些聽調不聽宣,楊畏知和沐家倒是看起來比較忠誠,但考慮到他們之前被土司打得夠嗆,他們的忠誠其實沒啥價值。
所以一旦順軍大舉進軍雲南,雲南百分百是守不住的,吳三桂給朱慈烺的建議是進入緬甸。
朱慈烺皺了皺眉頭,說道,“我們前番剛與緬甸簽訂盟約 ,現在卻去打緬甸的主意,這會不會有些說不過去?”
吳三桂對朱慈烺說道,“陛下,眼下大明隻有兩個方向可去,一個是暹羅,一個是緬甸,但是暹羅已經成了大順的藩屬國,進入暹羅的話很可能會引來順軍,那樣的話就太危險了。”
李士淳也跟著說道,“吳將軍說的對,進入緬甸的話順軍應該不會支援緬甸,緬甸也不敢讓順軍支援,至於緬甸的實力……”
吳三桂結果李士淳的話說道,“雖然我軍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每次與闖賊作戰都是一潰千裏,但是打打緬甸這種貨色還是足夠了。”
見李士淳和吳三桂這兩個自己最信任的文武都這麽說了,朱慈烺點點頭,說道,
“那既然如此,就按你們說的,準備一下,進……”
朱慈烺想了一陣,一時半會想不出什麽名義,李士淳說道,
“向緬甸借些地盤,緬甸既然是我大明的盟友,現在大明有難,緬甸於情於理也應該借些地盤給我們度過難關。”
朱慈烺點點頭,說道,“對,就是這樣,傳令下去,讓將士們做好準備,準備向緬甸人借地。”
“將軍,此地畢竟離馬尼拉太遠,我們船隊大隊很難抵達,不過現在我們正在和幕府商談,等到我們和幕府商議完成之後,就能從幕府那裏拿到港口駐港權,到時才能支持大艦隊遠征。”
鼇拜對於海軍之事不太了解,不過卡瓦裏恩這番話說明西班牙人暫時是不想派出艦隊和大順作戰了,鼇拜也沒辦法,說白了其實西班牙人送槍送炮送糧食的其實還是挺仗義的了,畢竟清廷其實沒有給西班牙人任何像樣的迴報。
鼇拜說道,“行吧,但還是希望你們盡快,大順人口物資遠勝我們,不打斷他們的話過不了幾年他們就能重現永樂年間的超級船隊,到時我們就隻能任憑順軍捏扁搓圓了。”
清廷和西班牙人在北邊就維持聯盟一事開始你來我往的撕逼的時候,南邊,昆明城中的大明朝廷氛圍比以往更加凝重一些。
額,應該說明廷自從進入雲南之後氛圍就沒好過就是了。
或者更遠點,自從南京被順軍占領之後明廷的氛圍就沒好過。
如今氣氛更加凝重,這是因為傳到雲南的報紙刊登了順軍在遼南的大規模戰鬥中擊敗清軍,收複遼南四衛的消息。
這個消息對於明廷來說可謂是大大的不妙,因為這意味著順軍已經有能力在大規模戰役中戰勝清軍了。
換句話來說,清軍對順軍已經失去了威脅,順軍講可以從容抽出更多的部隊用於其他方向。
而順軍接下來的戰略方向會在哪?
正常情況來說,順軍接下來大概率就會對明廷動手了!
因此現在明廷充滿了失敗主義情緒,沒有人認為明廷有戰勝順軍的可能性,畢竟明軍自從順軍從西安開始東征以來,每一次遇到順軍無不是崩的那叫一個離譜。
更關鍵的是,天下人對於明廷也沒啥留戀的,無論是士子百姓還是官員士紳,大家夥都安安心心當起了順朝人。
至於反順複明?
額,隻能說壓根就沒人想過這方麵的額事情。
明廷中的失敗主義情緒中又分成了兩種情況:
失敗主義情緒中的樂觀派以雲南當地官員,如楊畏知,沐家等人為代表,他們認為大明憑借雲南地勢至少能撐個三五年,然後隻要能和順軍打一場像模像樣的小勝仗,大家夥就能和大順朝廷討論體麵的問題了。
當然比起樂觀派,悲觀派則才是占據了大多數的那一派。
悲觀主義者中,包括皇帝朱慈烺,一路跟著皇帝的侍講,現在大明朝首輔李士淳,大明軍隊理論上的總指揮吳三桂等等重量級人物。
這些人是被順軍一路攆到雲南的,對於明軍和順軍之間的巨大差距非常清楚,他們從不奢望贏順軍一場,所以他們每天研究的問題不是如何與順軍對抗,而是大明的出路在哪裏。
李士淳和吳三桂都與朱慈烺談過多次這個問題,兩人多次隱晦地和朱慈烺提到了大明的第一個出路可能:、
那就是朱慈烺歸降大順。
李自成雖然在當農民軍的時候殺了不少大明宗室,但是李自成自從建立大順之後就沒有殺過大明宗室了:
不論是西安的秦王,太原的晉王,山東的魯王,德王乃至於在開封給當時的闖軍造成了巨大傷亡的周王,李自成都沒殺,僅僅是取消了他們的特權,收迴了一些田地而已。
再加上在北京的時候,李自成對崇禎帝的評價還算可以,看起來李自成對於朱家並沒有太大的惡感。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明這麵旗幟現在沒啥號召力,所以李士淳判斷如果朱慈烺投降的話,李自成大概率還是會給個花瓶待遇的。
但是朱慈烺卻否決了這個方案,他真想投的話在南京就投了,還用等到現在?
朱慈烺對吳三桂和李士淳說道,
“祖宗江山交到朕的手裏,朕守不住已是無顏麵見祖宗,父皇為闖賊所逼,殉國於北京,若是朕屈膝投降李自成,如何與父皇交代?”
李士淳和吳三桂兩人默然,既然朱慈烺要堅持和順軍作戰,那麽李士淳和吳三桂就要替朱慈烺考慮接下來明軍剛往哪轉進了:
毫無疑問,一旦順軍進軍雲南,明軍大概率和以往的表現一樣:
一潰千裏都是好的,更大的可能性是大規模倒戈。
事實上朱慈烺相當懷疑手下這幾個將領的忠誠度,楊展和曾英這兩個四川來的將領已經有些聽調不聽宣,楊畏知和沐家倒是看起來比較忠誠,但考慮到他們之前被土司打得夠嗆,他們的忠誠其實沒啥價值。
所以一旦順軍大舉進軍雲南,雲南百分百是守不住的,吳三桂給朱慈烺的建議是進入緬甸。
朱慈烺皺了皺眉頭,說道,“我們前番剛與緬甸簽訂盟約 ,現在卻去打緬甸的主意,這會不會有些說不過去?”
吳三桂對朱慈烺說道,“陛下,眼下大明隻有兩個方向可去,一個是暹羅,一個是緬甸,但是暹羅已經成了大順的藩屬國,進入暹羅的話很可能會引來順軍,那樣的話就太危險了。”
李士淳也跟著說道,“吳將軍說的對,進入緬甸的話順軍應該不會支援緬甸,緬甸也不敢讓順軍支援,至於緬甸的實力……”
吳三桂結果李士淳的話說道,“雖然我軍不是李自成的對手,每次與闖賊作戰都是一潰千裏,但是打打緬甸這種貨色還是足夠了。”
見李士淳和吳三桂這兩個自己最信任的文武都這麽說了,朱慈烺點點頭,說道,
“那既然如此,就按你們說的,準備一下,進……”
朱慈烺想了一陣,一時半會想不出什麽名義,李士淳說道,
“向緬甸借些地盤,緬甸既然是我大明的盟友,現在大明有難,緬甸於情於理也應該借些地盤給我們度過難關。”
朱慈烺點點頭,說道,“對,就是這樣,傳令下去,讓將士們做好準備,準備向緬甸人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