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邊,李自成不想再繼續打了:
他一開始的計劃就是控製九州,現在目標已經達成,順軍也就此收手。
李自成的判斷是僅僅控製九州的話幕府應該不會全力以赴和順軍拚個你死我活,而現實果然如此。
幕府那邊雖然沒有派出使者談和但也沒有發動什麽像樣的攻勢,偶爾的幾次攻擊看起來更像是應付一下日本國內的輿論一樣。
雙方就這樣默契的隔著大海形成對峙,幕府等於是默認了大順控製九州這事,而順軍也沒有繼續進攻,由此日本那邊算是平靜下來。
在日本那邊暫時平靜下來之後,李自成便把西營將士挪到琉球和九州島上,他們將在九州獲得類似後世駐日美軍那樣的地位。
接著,在日本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後,對遼東的攻略再次被提上議程:
經過這些年的拉鋸戰和消耗戰,清軍中的八旗老兵損耗不少,而相對應的,那些原來的明軍將士心中的恐滿症也大大減輕了。
至少像以前那種聽到八旗大軍殺到頓時就士氣直線下降的情況已經消失了。
總之,前線形勢已經較前幾年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清軍已經沒有了當年那股戰必勝攻必取的銳氣了。
於是,五軍都督府和總參謀部聯合署名,給李自成上了一項旨在收複遼地的軍事計劃。
這份計劃書的第一句話就讓李自成繃不住了:
“以朝廷大軍之實力,若籌劃得當,將士用命,官員配合,必能五年之內收複遼地,剿滅建奴。”
嗯,沒錯,五軍都督府和總參謀部那幫人,想搞一個大順版本的“五年平遼”。
嗯,上一個五年平遼的把自己平沒了:
好吧,也不能怪袁督師,誰讓他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如果這事是真的,那袁督師這一炮實際上也帶走了自己),要是留著努爾哈赤在霍霍幾年,袁督師還真有很大幾率實現五年平遼。
畢竟後世某些人吹上天的努爾哈赤能把遼地治理得糧價比大旱的陝北還高,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當然,相比於袁督師那把城堡修到沈陽的五年平遼,李自成手中這份計劃書倒是看起來還像那麽迴事:
這份計劃書將五年平遼分成了所謂的【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奪取覺華島和長生島:
順軍將在海軍協助下登陸覺華島和長生島,拿下這兩個島嶼之後,清軍至少必須放棄複州,那麽,遼南順軍的地盤將大大擴展。
同時,因為覺華島的戰略位置,遼西走廊也將受到順軍的威脅,隻要給予足夠的軍事壓力,順軍將有望收複寧遠。
第二步順軍將在遼南發起全麵反攻,遼南臨近清廷的核心區域,順軍在遼南發起的攻勢必將成為一場規模不小的大會戰,而順軍要做的,就是在這場會戰中盡可能地殺傷清軍,同時收複海州和蓋州。
這場會戰結束之後,清軍將在戰略上陷入全麵的劣勢。
接著順軍則將實施第三步:全麵進攻的三路並進。
清軍在遼南四衛丟失的情況下,必然隻能戰略收縮,那麽順軍將從科爾沁方向,遼西走廊和遼南三路發動攻勢,收複遼地,把清廷趕出遼東邊牆之外。
這份戰略規劃看上去沒什麽大問題,就是稍稍有些急,而且仍然有些想當然,比如如果清軍不在遼南和順軍會戰怎麽辦?
但李自成轉念一想,一旦順軍攻克海州,那離遼陽就不遠了,清軍還真不太可能不在遼南與順軍打一場會戰。
李自成盯著地圖看了一陣,覺華島和長生島這兩個大島確實應該拿下來。
而且現在海麵還沒封凍,順軍倒是大概率能夠占領這兩個島嶼:
長生島倒還好說,一旦拿下長生島,清軍大概會會放棄複州,但覺華島清軍絕對不會放棄寧遠,到時到了冬天覺華島必有一場惡戰。
但毫無疑問,占下覺華島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對於北山南海的遼西走廊來說,覺華島猶如一顆釘子釘在中間,如果順軍拿下覺華島,遼西走廊的清軍就不會像現在這麽悠閑的唱著歌做著生意那麽滋潤了。
於是李自成做出了決定,同意五軍都督府和總參謀部的這份計劃,順軍將於永昌五年六月開始正式踏出消滅清廷,收複遼地的第一步:
收複長生島和覺華島這兩個大島!
和上次登陸遼南一樣,此次出征的順軍海軍將領仍然是施大中和施琅這對施家父子。
施琅曆史上為清廷拿下鄭家立下大功,成了某些地方紀念的“統一國家的英雄”,而在這個世界的施琅,則是清軍的海軍殺手,清軍每次剛組幾條船,施琅馬上就帶著艦隊過去把清軍的海軍給滅了,搞得清軍到現在一條船都沒有。
而這一次,施家父子更是主動請纓,要率領大順剛剛成立的海軍陸戰隊登陸覺華島,啃下這個硬茬。
海軍陸戰隊這個想法李自成早就有了,現在海軍規模足夠了李自成也著手組建海軍陸戰隊編製,讓每支艦隊都有海軍陸戰隊,這樣以後就不用讓那些個一輩子都沒看過大海的士兵去打島嶼戰了。
於是這次登陸覺華島和長生島的戰事就成了海軍陸戰隊的首戰。
率先開始行動的是駐紮在金州的李過,他率領順軍大舉出擊,以求吸引複州一帶的清軍,為海軍陸戰隊登陸長生島創造條件。
不過順軍實際上還是太謹慎了,長生島上就沒幾個人,遼東沿海島嶼在清軍的屠刀之下早就沒什麽人了,清軍自己也沒駐紮什麽兵馬上去。
所以緊張兮兮地施琅帶著士兵摸上長生島:
施琅擔心驚動島上的守軍,嚴令士兵禁止喧嘩,順軍士兵們拿著燧發槍悄悄地從船板上跳上岸,然後在軍官們的指揮下列陣前進。
不過在小心翼翼地前進了一段路之後,順軍卻發現島上根本沒有清軍駐防。
但是施琅仍然不敢大意,他仍然派出了好幾支小隊,深入島嶼腹地,探查可能出現的守軍。
他一開始的計劃就是控製九州,現在目標已經達成,順軍也就此收手。
李自成的判斷是僅僅控製九州的話幕府應該不會全力以赴和順軍拚個你死我活,而現實果然如此。
幕府那邊雖然沒有派出使者談和但也沒有發動什麽像樣的攻勢,偶爾的幾次攻擊看起來更像是應付一下日本國內的輿論一樣。
雙方就這樣默契的隔著大海形成對峙,幕府等於是默認了大順控製九州這事,而順軍也沒有繼續進攻,由此日本那邊算是平靜下來。
在日本那邊暫時平靜下來之後,李自成便把西營將士挪到琉球和九州島上,他們將在九州獲得類似後世駐日美軍那樣的地位。
接著,在日本的事情告一段落之後,對遼東的攻略再次被提上議程:
經過這些年的拉鋸戰和消耗戰,清軍中的八旗老兵損耗不少,而相對應的,那些原來的明軍將士心中的恐滿症也大大減輕了。
至少像以前那種聽到八旗大軍殺到頓時就士氣直線下降的情況已經消失了。
總之,前線形勢已經較前幾年發生了極大的變化,清軍已經沒有了當年那股戰必勝攻必取的銳氣了。
於是,五軍都督府和總參謀部聯合署名,給李自成上了一項旨在收複遼地的軍事計劃。
這份計劃書的第一句話就讓李自成繃不住了:
“以朝廷大軍之實力,若籌劃得當,將士用命,官員配合,必能五年之內收複遼地,剿滅建奴。”
嗯,沒錯,五軍都督府和總參謀部那幫人,想搞一個大順版本的“五年平遼”。
嗯,上一個五年平遼的把自己平沒了:
好吧,也不能怪袁督師,誰讓他一炮轟死了努爾哈赤(如果這事是真的,那袁督師這一炮實際上也帶走了自己),要是留著努爾哈赤在霍霍幾年,袁督師還真有很大幾率實現五年平遼。
畢竟後世某些人吹上天的努爾哈赤能把遼地治理得糧價比大旱的陝北還高,這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當然,相比於袁督師那把城堡修到沈陽的五年平遼,李自成手中這份計劃書倒是看起來還像那麽迴事:
這份計劃書將五年平遼分成了所謂的【三步走】策略:
第一步,奪取覺華島和長生島:
順軍將在海軍協助下登陸覺華島和長生島,拿下這兩個島嶼之後,清軍至少必須放棄複州,那麽,遼南順軍的地盤將大大擴展。
同時,因為覺華島的戰略位置,遼西走廊也將受到順軍的威脅,隻要給予足夠的軍事壓力,順軍將有望收複寧遠。
第二步順軍將在遼南發起全麵反攻,遼南臨近清廷的核心區域,順軍在遼南發起的攻勢必將成為一場規模不小的大會戰,而順軍要做的,就是在這場會戰中盡可能地殺傷清軍,同時收複海州和蓋州。
這場會戰結束之後,清軍將在戰略上陷入全麵的劣勢。
接著順軍則將實施第三步:全麵進攻的三路並進。
清軍在遼南四衛丟失的情況下,必然隻能戰略收縮,那麽順軍將從科爾沁方向,遼西走廊和遼南三路發動攻勢,收複遼地,把清廷趕出遼東邊牆之外。
這份戰略規劃看上去沒什麽大問題,就是稍稍有些急,而且仍然有些想當然,比如如果清軍不在遼南和順軍會戰怎麽辦?
但李自成轉念一想,一旦順軍攻克海州,那離遼陽就不遠了,清軍還真不太可能不在遼南與順軍打一場會戰。
李自成盯著地圖看了一陣,覺華島和長生島這兩個大島確實應該拿下來。
而且現在海麵還沒封凍,順軍倒是大概率能夠占領這兩個島嶼:
長生島倒還好說,一旦拿下長生島,清軍大概會會放棄複州,但覺華島清軍絕對不會放棄寧遠,到時到了冬天覺華島必有一場惡戰。
但毫無疑問,占下覺華島在戰略上有重要意義,對於北山南海的遼西走廊來說,覺華島猶如一顆釘子釘在中間,如果順軍拿下覺華島,遼西走廊的清軍就不會像現在這麽悠閑的唱著歌做著生意那麽滋潤了。
於是李自成做出了決定,同意五軍都督府和總參謀部的這份計劃,順軍將於永昌五年六月開始正式踏出消滅清廷,收複遼地的第一步:
收複長生島和覺華島這兩個大島!
和上次登陸遼南一樣,此次出征的順軍海軍將領仍然是施大中和施琅這對施家父子。
施琅曆史上為清廷拿下鄭家立下大功,成了某些地方紀念的“統一國家的英雄”,而在這個世界的施琅,則是清軍的海軍殺手,清軍每次剛組幾條船,施琅馬上就帶著艦隊過去把清軍的海軍給滅了,搞得清軍到現在一條船都沒有。
而這一次,施家父子更是主動請纓,要率領大順剛剛成立的海軍陸戰隊登陸覺華島,啃下這個硬茬。
海軍陸戰隊這個想法李自成早就有了,現在海軍規模足夠了李自成也著手組建海軍陸戰隊編製,讓每支艦隊都有海軍陸戰隊,這樣以後就不用讓那些個一輩子都沒看過大海的士兵去打島嶼戰了。
於是這次登陸覺華島和長生島的戰事就成了海軍陸戰隊的首戰。
率先開始行動的是駐紮在金州的李過,他率領順軍大舉出擊,以求吸引複州一帶的清軍,為海軍陸戰隊登陸長生島創造條件。
不過順軍實際上還是太謹慎了,長生島上就沒幾個人,遼東沿海島嶼在清軍的屠刀之下早就沒什麽人了,清軍自己也沒駐紮什麽兵馬上去。
所以緊張兮兮地施琅帶著士兵摸上長生島:
施琅擔心驚動島上的守軍,嚴令士兵禁止喧嘩,順軍士兵們拿著燧發槍悄悄地從船板上跳上岸,然後在軍官們的指揮下列陣前進。
不過在小心翼翼地前進了一段路之後,順軍卻發現島上根本沒有清軍駐防。
但是施琅仍然不敢大意,他仍然派出了好幾支小隊,深入島嶼腹地,探查可能出現的守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