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順朝廷決定成立兩大商社之後,大順朝廷接著又發布了新的法令:


    那就是關於給將士們分田地和鼓勵分到田地的將士們把邊地的田地以股份的形式加入商社的“攤田入股”之事。


    給將士們分田的這件事情是早就說好了的,李自成和官員們商量了良久最終決定參照明初朱元璋給明軍分田地的方案給大順將士們在大同以北至燕山一帶的分田:


    按照方案,每個大順士兵都能依據資曆及戰功分到每戶20-50畝不等的田地,而如果順軍將士們願意的話,可以將這些田地直接入股【北方開拓商社】或者【大順糧食商社總社】,到時兩家商社每月都會以分紅的形勢向將士們分發糧食和白銀。


    當然,這並不是最終的分田方案,以後收複遼地,收複河套乃至進軍西域之後,那些地方也會分發給將士們。


    眼下劉宗敏的第一集團軍的許多士兵在收到朝廷分田的消息之後紛紛找到將官,詢問所謂的“入股”是怎麽迴事?“入股”之後想要退出的話又要怎麽辦?以及士兵們所分取的田地能否租給佃戶耕種?


    將官們不敢隨便迴答這些問題,於是一眾將官們商量了一陣之後便去找劉宗敏,請求劉宗敏迴答士兵們的疑問。


    劉宗敏也沒有隱瞞的想法,他拿著朝廷發來的文書向代表士兵們前來詢問的將官們一一迴答了這些問題:


    首先關於入股,朝廷不作強製要求,將士們想要退出的需提前一個月說明,退股之後商社將結清分紅並退還田地。


    至於所謂的入股,還有商社的運作,簡而言之就是商社將開拓草原,建造商屯或者牧場,同時將籌集來的糧食賣給軍隊,所得的收益以各人股份占比為依據分紅。


    最後朝廷同意將士們自行租賃田地,但朝廷鼓勵將士們入股商社,因為那樣的話將士們的所得將更加穩定。


    同時劉宗敏表示為了消除士兵們的顧慮,他自己帶頭將自己名下的所有田地全部入股商社,然後他看向各個將領,要求他們至少拿出自己名下三分之二以上田地入股商社。


    將官們麵麵相覷,說實話他們更希望將田地租出去當地主,但是在劉宗敏的強勢之下,各個將領們隻得硬著頭皮也將自己名下的田地交給了商社。


    看將領們那一副不太情願的樣子,劉宗敏罵道,


    “你們是不是傻!這樣是為了保證可以迅速招徠人馬耕種,咱們的糧食才有保證,不然現在這邊地哪來的農民耕種?靠你去找?還是靠我去找?退一萬步來說,田地攥在我們手裏,隻能自己種,不然誰敢租拿刀的武夫名下的田地?”


    將領們其實不太認同劉宗敏的說法,這天下人多田少才是常態,佃農們不會考慮這些的。


    但無奈劉宗敏的地位太高,將官們不敢反抗,隻得按照劉宗敏說的去做。


    眼見連劉宗敏和將官們都把田地交給商社了,士兵們一琢磨,覺得入股商社這事應該還是靠譜的:


    華夏的很多事情其實想取信於下是非常簡單的,那就是上麵的領導帶頭就行了,不然上麵自己說得都和做的不一樣,怎麽可能取信於下?


    你說幹某某事有好處,那麽你上麵的人就得去幹,不能和下麵的人說幹某某事是大大的有好處,結果自己卻不幹,那樣大家夥怎麽會相信你的話?


    當然,士兵們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們確實沒精力去管理田地,大順不實行衛所製,士兵們平時沒有時間去種田,找佃戶的話他們又不太放心:


    畢竟報紙上都說了,朝廷正在江南大力推行永佃製和限租製度,現在大順法令可是規定了地主租金不得超過三成,而且不能無故取消佃農的佃田,必須有正當的理由:


    說人話就是朝廷一般情況下不會支持地主毀約改佃了。


    以往士兵們對這些事那是拍手叫好,劉宗敏的第一集團軍算是“老革命”了,其中的士兵大部分來自河南和陝西的貧農家庭,對於朝廷這些限製地主的政策自然歡迎得很。


    現在迴旋鏢打到自己身上了,士兵們又覺得三成的地租太少了,不如先看看朝廷這個所謂的商社能給自己提供多少收益再說。


    另一邊白月魁在大同看到軍隊送來的諸多田契,她心中也鬆了口氣,別看她在武英殿侃侃而談,實際上她並不太看好讓士兵們用田地入股這事:


    這年頭田地是大家夥的命根子,想讓大家夥交出來不是那麽容易的。


    因此白月魁實際上做了兩手準備,如果無法從將士們那裏獲取土地,那麽就拿邊鎮的士紳開刀:


    但是那麽做的話一來會讓士紳們的影響力打入商社,二來有些損大順的顏麵:


    大順現在是正規朝廷了,不到萬不得已是不能用搶這種低端的做法的。


    不過既然現在軍隊那邊給予了足夠的田地,白月魁也就能按照計劃開始運作了。


    首先是購買農具還有耕牛,接著是召集民眾前往耕種,然後在適當的地方建設糧站……


    一項項計劃在白月魁心裏推演了一遍,當然,白月魁心裏還有一個小小的隱憂:


    那就是大順軍在燕山一帶不能打大敗仗。


    一旦順軍打了敗仗,那麽田地的生產就會大受影響,甚至會被清軍奪迴,那樣的話就糟了。


    畢竟在白月魁的計劃中,軍糧大頭仍然是靠燕山及草原上新開拓的田地來解決的:


    因為無論如何想盡辦法籌糧,運糧終歸是一件損耗極大的事情,特別是陸運,所以自古以來便有“百裏不販樵,千裏不販糴”的說法,大宗商品的陸運成本之高會讓商人們吐血的。


    不過,白月魁搖搖頭,雖然清軍之兇殘如雷貫耳,但這幾年還是被限製住了,這就說明順軍還是比明軍強的,而白月魁相信,隻要大順不放棄的話,清軍以一隅之地敵廣袤中原大地,最終一定會失敗。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明末永昌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零陵上將邢道榮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零陵上將邢道榮並收藏明末永昌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