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總督伊蘇沙剛上任不久,他本來還以為自己能像其他歐洲駐外總督一樣當個土皇帝,但等他到了澳門之後才發現自己想多了:
雖然伊蘇沙啟程前往澳門之前就有人告訴他澳門不是葡萄牙的海外領地,而是“租界”。
但伊蘇沙對此不以為然,西方國家的所謂租界是個什麽情況,大夥還是相當清楚的,說是租界,可在“房客”們看來“房東”就是個屁,西方殖民者們從不把“房東”們當迴事。
但是伊蘇沙到了澳門之後就悲劇地發現澳門真的是個租界,要給大明這個“房東”交錢的那種。
大明雖然不怎麽管澳門的事情,畢竟澳門這點小地方,在大明看來租出去就租出去了。
而且由於葡萄牙人還是挺有錢的,於是隔三差五就有大明官員來搞錢,而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議事會對此的迴應是:
大明要多少我們就給多少。
抵達澳門之後,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更是再三叮囑伊蘇沙,他這個澳門總督自己人知道就行,不要太高調以免被廣東地方政府發現。
伊蘇沙原本不以為然,然後當他看到報紙上刊載的現在的叛軍,哦,大概率要成官軍了的順軍與明軍在以往的那些個戰爭記錄,以及明軍與清軍在遼東的那些高強度大戰之後,他立刻就意識到了,華夏果然不愧為超級大國,大家夥還是縮著點好。
而現在擺在伊蘇沙的問題是澳門如何應對華夏即將迎來的改朝換代。
伊蘇沙對此沒有什麽好辦法,澳門的葡萄牙人也是不知所措,好在前不久在福建生命顯著的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來到了澳門,於是葡萄牙人就把艾儒略請了過來,向這位老資格傳教士打聽情況。
艾儒略首先向澳門的葡萄牙人說明了目前華夏局勢的變化:
“新的皇帝是一位出身底層的皇帝,他經曆多年廝殺之後打敗了大明,他所建立的國號叫【大順】,順軍在去年正月開始向大明發動全麵進攻,現在已經占據了大半個華夏,華夏所有人都認為大順取代大明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艾儒略的話是相當有分量的人,他在華時間很長,對華夏的了解之深遠非澳門這些躲在一隅之地的葡萄牙人所能比的。
早在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艾儒略就已經來到華夏,他曾經在澳門神學院講授數學,但很快就於1613年到前往福建傳教。
經過多年經營,艾儒略與福建知識分子建立了密切的聯係,在福建發展了上萬教徒,並著有《職方外紀》《乾輿圖記》等著作,被福建士子們尊稱為【西來孔子】。
雖然伊莎蘇覺得眼前這位老資格傳教士看起來怪怪的,因為艾儒略和其他長期在華傳教士一樣,傳教的同時不知不覺也受到了儒學的影響,他的一身打扮,如果不是胸口掛著的十字架,根本看不出和尋常儒生有什麽區別。
不過伊蘇沙還是對艾儒略相當敬重,他恭敬地問道,“那您認為我們應該怎麽辦?”
艾儒略說道,“順軍很快就會抵達澳門,我們要想辦法摸清大順政權在廣東的軍政首腦,然後和他們搞好關係,盡可能地滿足大順對澳門的要求,以及……”
頓了頓,艾儒略咬咬牙,說道,“斷絕和大明的聯係,大明一定會派人來澳門尋求幫助,為了主的事業,我們必須拋棄大明對我們的恩義。”
在場葡萄牙人對於背棄大明毫無心理壓力,倒是傳教士托馬斯皺著眉頭說道,“說道主的事業,教廷那邊發來的東西您怎麽看?”
艾儒略斷然說道,“教廷遠在歐洲,對華夏一無所知,怎麽能聽他們瞎指揮?先拖延一段時間,然後派人去梵蒂岡和教皇說明華夏的情況,華夏不是那些蠻荒之地,這是一個偉大而古老的文明,要想在華夏發揚主的光輝,隻能去迎合它而不是相反。不然我們就會被趕出華夏,教徒們也會拋棄我們。”
托馬斯默然,艾儒略看起來是不打算迴歐洲了,所以他可以毫無壓力地批判教廷,但是托馬斯這些年輕的傳教士可不敢跟著附和。
現在三十年戰爭正處於收尾階段,由於法國這個“天主孝子”站在了新教一方,導致歐洲的天主教勢力元氣大傷,新教已經完全止不住了,教皇此刻是最敏感的時刻,看誰都像異端,對於托馬斯等還想迴歐洲的傳教士們來說,此刻必須謹言慎行。
眼看話題要歪樓,伊蘇沙趕緊說道,“主的事業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住澳門,”
說著伊蘇沙看向艾儒略,“順軍會不會進攻澳門?”
艾儒略搖搖頭,說道,“不知道,所以我們必須小心,華夏人講究師出有名,我們不給他們出兵的借口,再派人和大順接洽,估計就能保住澳門。”
伊蘇沙最終還是選擇了艾儒略的應對方法,沒辦法,就澳門這些個葡萄牙人,想和龐大的華夏政權抗衡純屬癡人說夢。
留在葡萄牙人決定倒向大順之後,李士淳帶著幾個隨從秘密來到了澳門:
李士淳打聽一番之後,決定先去找艾儒略,試圖從艾儒略這裏打開缺口。
但是艾儒略不願見李士淳,隻說自己是病了不能見客,李士淳自然知道這是艾儒略的借口,但他沒有辦法,於是隻能想辦法和其他西洋人聯係。
找來找去李士淳終於找到了一個名叫卜彌格的傳教士願意幫忙:
卜彌格和其他人不同的他的想法是正是大明處於絕對劣勢所以以前一些提都不能提的事情現在可以提了:
比如讓大明放開傳教士們的傳教限製:
卜彌格的話並沒有得到其他葡萄牙人的支持,於是卜彌格以個人名義自掏腰包給李士淳雇傭了若幹雇傭兵和一些火器,同時,卜彌格表示如果皇帝願意信教的話他願意前往歐洲,說服教會支援大明。
雖然伊蘇沙啟程前往澳門之前就有人告訴他澳門不是葡萄牙的海外領地,而是“租界”。
但伊蘇沙對此不以為然,西方國家的所謂租界是個什麽情況,大夥還是相當清楚的,說是租界,可在“房客”們看來“房東”就是個屁,西方殖民者們從不把“房東”們當迴事。
但是伊蘇沙到了澳門之後就悲劇地發現澳門真的是個租界,要給大明這個“房東”交錢的那種。
大明雖然不怎麽管澳門的事情,畢竟澳門這點小地方,在大明看來租出去就租出去了。
而且由於葡萄牙人還是挺有錢的,於是隔三差五就有大明官員來搞錢,而葡萄牙人在澳門的議事會對此的迴應是:
大明要多少我們就給多少。
抵達澳門之後,在澳門的葡萄牙人更是再三叮囑伊蘇沙,他這個澳門總督自己人知道就行,不要太高調以免被廣東地方政府發現。
伊蘇沙原本不以為然,然後當他看到報紙上刊載的現在的叛軍,哦,大概率要成官軍了的順軍與明軍在以往的那些個戰爭記錄,以及明軍與清軍在遼東的那些高強度大戰之後,他立刻就意識到了,華夏果然不愧為超級大國,大家夥還是縮著點好。
而現在擺在伊蘇沙的問題是澳門如何應對華夏即將迎來的改朝換代。
伊蘇沙對此沒有什麽好辦法,澳門的葡萄牙人也是不知所措,好在前不久在福建生命顯著的意大利傳教士艾儒略來到了澳門,於是葡萄牙人就把艾儒略請了過來,向這位老資格傳教士打聽情況。
艾儒略首先向澳門的葡萄牙人說明了目前華夏局勢的變化:
“新的皇帝是一位出身底層的皇帝,他經曆多年廝殺之後打敗了大明,他所建立的國號叫【大順】,順軍在去年正月開始向大明發動全麵進攻,現在已經占據了大半個華夏,華夏所有人都認為大順取代大明隻是時間問題而已。”
艾儒略的話是相當有分量的人,他在華時間很長,對華夏的了解之深遠非澳門這些躲在一隅之地的葡萄牙人所能比的。
早在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艾儒略就已經來到華夏,他曾經在澳門神學院講授數學,但很快就於1613年到前往福建傳教。
經過多年經營,艾儒略與福建知識分子建立了密切的聯係,在福建發展了上萬教徒,並著有《職方外紀》《乾輿圖記》等著作,被福建士子們尊稱為【西來孔子】。
雖然伊莎蘇覺得眼前這位老資格傳教士看起來怪怪的,因為艾儒略和其他長期在華傳教士一樣,傳教的同時不知不覺也受到了儒學的影響,他的一身打扮,如果不是胸口掛著的十字架,根本看不出和尋常儒生有什麽區別。
不過伊蘇沙還是對艾儒略相當敬重,他恭敬地問道,“那您認為我們應該怎麽辦?”
艾儒略說道,“順軍很快就會抵達澳門,我們要想辦法摸清大順政權在廣東的軍政首腦,然後和他們搞好關係,盡可能地滿足大順對澳門的要求,以及……”
頓了頓,艾儒略咬咬牙,說道,“斷絕和大明的聯係,大明一定會派人來澳門尋求幫助,為了主的事業,我們必須拋棄大明對我們的恩義。”
在場葡萄牙人對於背棄大明毫無心理壓力,倒是傳教士托馬斯皺著眉頭說道,“說道主的事業,教廷那邊發來的東西您怎麽看?”
艾儒略斷然說道,“教廷遠在歐洲,對華夏一無所知,怎麽能聽他們瞎指揮?先拖延一段時間,然後派人去梵蒂岡和教皇說明華夏的情況,華夏不是那些蠻荒之地,這是一個偉大而古老的文明,要想在華夏發揚主的光輝,隻能去迎合它而不是相反。不然我們就會被趕出華夏,教徒們也會拋棄我們。”
托馬斯默然,艾儒略看起來是不打算迴歐洲了,所以他可以毫無壓力地批判教廷,但是托馬斯這些年輕的傳教士可不敢跟著附和。
現在三十年戰爭正處於收尾階段,由於法國這個“天主孝子”站在了新教一方,導致歐洲的天主教勢力元氣大傷,新教已經完全止不住了,教皇此刻是最敏感的時刻,看誰都像異端,對於托馬斯等還想迴歐洲的傳教士們來說,此刻必須謹言慎行。
眼看話題要歪樓,伊蘇沙趕緊說道,“主的事業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保住澳門,”
說著伊蘇沙看向艾儒略,“順軍會不會進攻澳門?”
艾儒略搖搖頭,說道,“不知道,所以我們必須小心,華夏人講究師出有名,我們不給他們出兵的借口,再派人和大順接洽,估計就能保住澳門。”
伊蘇沙最終還是選擇了艾儒略的應對方法,沒辦法,就澳門這些個葡萄牙人,想和龐大的華夏政權抗衡純屬癡人說夢。
留在葡萄牙人決定倒向大順之後,李士淳帶著幾個隨從秘密來到了澳門:
李士淳打聽一番之後,決定先去找艾儒略,試圖從艾儒略這裏打開缺口。
但是艾儒略不願見李士淳,隻說自己是病了不能見客,李士淳自然知道這是艾儒略的借口,但他沒有辦法,於是隻能想辦法和其他西洋人聯係。
找來找去李士淳終於找到了一個名叫卜彌格的傳教士願意幫忙:
卜彌格和其他人不同的他的想法是正是大明處於絕對劣勢所以以前一些提都不能提的事情現在可以提了:
比如讓大明放開傳教士們的傳教限製:
卜彌格的話並沒有得到其他葡萄牙人的支持,於是卜彌格以個人名義自掏腰包給李士淳雇傭了若幹雇傭兵和一些火器,同時,卜彌格表示如果皇帝願意信教的話他願意前往歐洲,說服教會支援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