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軍隊趁著夜色離開平壤南下,至於民眾那就沒辦法顧及了,隻能讓他們自求多福,自己想辦法跑路了。
沒辦法,雖然朝鮮軍民這次對清軍進行抵抗的作戰意誌遠超過往,但戰場是無情的,由於雙方硬實力的差距有些大,清軍最終還是連克多城,勢如破竹地再次殺到了漢城城下。
這次朝鮮王李倧倒是沒有跑到南漢山城上麵去,而是聽從了韓霖的建議,留下一支守備部隊拖延清軍,自己帶著大臣們南下清州,準備依托朝鮮南邊的層層山林,和清軍打持久戰了。
於是,在攻下漢城之後,朝鮮戰事陷入了拉鋸戰,清軍發現這場戰爭一時半會是結束不了了,或者說想要結束的話需要調集更多部隊入朝作戰。
前線消息傳到盛京的時候多爾袞吃了一驚,他沒有想到朝鮮人突然硬起來了,這讓多爾袞一時之間陷入了兩難境地:
撤是不能撤的,撤出去的話失去朝鮮不說,清軍連朝鮮都搞不定這讓他這個攝政王怎麽繼續掌控大清?
但不撤的話寶貴的軍力扔在朝鮮坐看李自成統一華夏,以李自成這個家夥伸出黑手在朝鮮攪風攪雨來看,此人統一關內之後多半是不會和清廷和睦相處的。
想來想去,多爾袞還是派人前往朝鮮催促阿濟格盡快解決朝鮮問題,同時放棄要朝鮮徹底臣服的打算,聲明隻要朝鮮重新歸順大清,一切既往不咎。
吩咐完之後,多爾袞癱坐在椅子上,自山海關一戰之後,漢臣們鼓吹入關奪取天下的聲音便少了很多,連以往最積極的洪承疇都很少再提此事,多爾袞心中悵然若失,難道大清隻能這樣了嗎?
與多爾袞一樣有種悵然若失之感的,是此時的大明皇帝朱慈烺。
他已經探聽到了,順軍又開始動作起來,顯然是要進行大動作了,而大明在幹什麽?
想到這朱慈烺就有些心煩,他在北京的時候多次聽到父親為了銀子的事情發愁,而他也同樣如此,朝廷沒錢導致什麽事都辦不成,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手不斷地逼近。
再看看袞袞諸公遞上來的奏章上的那些狗屁倒灶的爛事,朱慈烺相當無奈,官員和勳貴在這個時候還在明爭暗鬥,爭奪軍隊指揮權。
而劉良佐和黃得功這兩部明軍一次反擊都沒發起過,倒是討餉奏章一封接著一封,讓人倍感壓力:
好在朝廷中還是有人幹事的,被朱慈烺提拔為首輔的馬士英四處搜刮,終於勉勉強強湊出了軍費,穩住了劉良佐和黃得功。
但這也使得彈劾馬士英的奏章如雪片般飛來,這一切,讓朱慈烺對於自己的未來毫無信心,他心中閃過一個不妙的想法:
“太祖皇帝掃平群雄,驅逐韃虜而得到的大明天下,就要就此終結了嗎?”
皇帝都這麽悲觀,其他人更不必說,陳子龍站在長江邊上,看著大江上戰艦來往不絕,又想起秦淮河邊遊舫的熱鬧景象,不禁感歎道,“我等士子,現在是清歌於漏舟之中,痛飲於焚屋之下呀。”
“懋中兄如此悲觀嗎?”陳子龍轉頭看去,是陳貞慧和顧炎武兩人,這兩人雖然讓陳子龍不要悲觀,但兩人實際上也不看好大明。
不過陳貞慧還是對陳子龍說道,“至少北兵沒有水師,而且安慶有黃得功把著,隻要黃得功和鄭家不倒戈,南京一時半會還是安全的。”
陳子龍苦笑道,“難說,鄭家本是海寇,見利忘義,而且鄭森被鄭家叫迴福建,這證明鄭家是不想守南京的。而黃得功,我不認為他的軍隊能夠頂事。”
顧炎武則說道,“如果順軍能夠向北京那樣軍紀肅然,南京就算丟了也無妨,如今天下大半歸屬永昌天子,就算大順最終取代了大明。於百姓而言,不過是換個皇帝罷了。”
陳子龍看了顧炎武說,說道,“你呀,有些話可不能亂說。”
顧炎武不以為然,說道,“難道不是嗎?如果是建奴入寇,那麽為了保衛華夏,所有人都該奮起反抗,如果是改朝換代的話,那不過是肉食者的事情,與百姓有何關係?”
顧炎武這番話,陳子龍就知道顧炎武是不會介意在李自成麾下出仕的,顧炎武一貫的思想就是權責相等,誰拿了最多的東西,誰的責任就越大。
不過顧炎武還有一些思想,陳子龍不看好他能在新皇那裏有太多發揮。
但陳子龍是那種傳統的士子,他不會說服別人以死殉國,但也不會背棄大明轉投他處。
幾人一時之間都陷入了沉默,呆呆地看著長江出神。
長江上,鄭鴻奎帶著艦隊遊弋在江中,對岸順軍營地中,張鼐正和鄭彩討論著攻取南京的事情。
“我軍過江之後,鄭將軍務必要率領水師戒斷長江,封鎖長江口,占領采石磯的任務也需要你們配合。”
張鼐指著地圖對鄭彩說道,“還有,不要打南京,陛下說了,他想要一個完整無缺的南京,到時還得麻煩鄭家和明廷那邊接觸。”
鄭彩點點頭,說道,“一切都聽侯爺的,不過,侯爺,關於明廷小皇帝?”
張鼐說道,“陛下的意思是讓小皇帝離開南京,懂了嗎?不過不能讓他去福建,把他擠到江西,廣東去,最後讓他想辦法和外夷聯係上。”
鄭彩了然,李自成還是那個思路,通過迫使明廷不斷尋求外援來摧毀大明的法統和合法性。
於是鄭彩說道,“侯爺放心,我們一定會“幫助”朱慈烺找到他想要的外援的。”
“那就好。”張鼐說道,“陛下已經啟程南下,此次下江南你們要好好表現,千萬不要讓陛下失望。”
鄭彩聞言有些驚訝,他說道,“陛下要親自來到江南?”
張鼐點點頭,“陛下準備收取南京之後為明太祖籌備盛大的祭祀儀式,以紀念明太祖之豐功偉績。”
鄭彩點點頭,感慨地說道,“太祖皇帝何其英雄,現在的朱家皇帝簡直不配當太祖皇帝之子孫。”
沒辦法,雖然朝鮮軍民這次對清軍進行抵抗的作戰意誌遠超過往,但戰場是無情的,由於雙方硬實力的差距有些大,清軍最終還是連克多城,勢如破竹地再次殺到了漢城城下。
這次朝鮮王李倧倒是沒有跑到南漢山城上麵去,而是聽從了韓霖的建議,留下一支守備部隊拖延清軍,自己帶著大臣們南下清州,準備依托朝鮮南邊的層層山林,和清軍打持久戰了。
於是,在攻下漢城之後,朝鮮戰事陷入了拉鋸戰,清軍發現這場戰爭一時半會是結束不了了,或者說想要結束的話需要調集更多部隊入朝作戰。
前線消息傳到盛京的時候多爾袞吃了一驚,他沒有想到朝鮮人突然硬起來了,這讓多爾袞一時之間陷入了兩難境地:
撤是不能撤的,撤出去的話失去朝鮮不說,清軍連朝鮮都搞不定這讓他這個攝政王怎麽繼續掌控大清?
但不撤的話寶貴的軍力扔在朝鮮坐看李自成統一華夏,以李自成這個家夥伸出黑手在朝鮮攪風攪雨來看,此人統一關內之後多半是不會和清廷和睦相處的。
想來想去,多爾袞還是派人前往朝鮮催促阿濟格盡快解決朝鮮問題,同時放棄要朝鮮徹底臣服的打算,聲明隻要朝鮮重新歸順大清,一切既往不咎。
吩咐完之後,多爾袞癱坐在椅子上,自山海關一戰之後,漢臣們鼓吹入關奪取天下的聲音便少了很多,連以往最積極的洪承疇都很少再提此事,多爾袞心中悵然若失,難道大清隻能這樣了嗎?
與多爾袞一樣有種悵然若失之感的,是此時的大明皇帝朱慈烺。
他已經探聽到了,順軍又開始動作起來,顯然是要進行大動作了,而大明在幹什麽?
想到這朱慈烺就有些心煩,他在北京的時候多次聽到父親為了銀子的事情發愁,而他也同樣如此,朝廷沒錢導致什麽事都辦不成,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對手不斷地逼近。
再看看袞袞諸公遞上來的奏章上的那些狗屁倒灶的爛事,朱慈烺相當無奈,官員和勳貴在這個時候還在明爭暗鬥,爭奪軍隊指揮權。
而劉良佐和黃得功這兩部明軍一次反擊都沒發起過,倒是討餉奏章一封接著一封,讓人倍感壓力:
好在朝廷中還是有人幹事的,被朱慈烺提拔為首輔的馬士英四處搜刮,終於勉勉強強湊出了軍費,穩住了劉良佐和黃得功。
但這也使得彈劾馬士英的奏章如雪片般飛來,這一切,讓朱慈烺對於自己的未來毫無信心,他心中閃過一個不妙的想法:
“太祖皇帝掃平群雄,驅逐韃虜而得到的大明天下,就要就此終結了嗎?”
皇帝都這麽悲觀,其他人更不必說,陳子龍站在長江邊上,看著大江上戰艦來往不絕,又想起秦淮河邊遊舫的熱鬧景象,不禁感歎道,“我等士子,現在是清歌於漏舟之中,痛飲於焚屋之下呀。”
“懋中兄如此悲觀嗎?”陳子龍轉頭看去,是陳貞慧和顧炎武兩人,這兩人雖然讓陳子龍不要悲觀,但兩人實際上也不看好大明。
不過陳貞慧還是對陳子龍說道,“至少北兵沒有水師,而且安慶有黃得功把著,隻要黃得功和鄭家不倒戈,南京一時半會還是安全的。”
陳子龍苦笑道,“難說,鄭家本是海寇,見利忘義,而且鄭森被鄭家叫迴福建,這證明鄭家是不想守南京的。而黃得功,我不認為他的軍隊能夠頂事。”
顧炎武則說道,“如果順軍能夠向北京那樣軍紀肅然,南京就算丟了也無妨,如今天下大半歸屬永昌天子,就算大順最終取代了大明。於百姓而言,不過是換個皇帝罷了。”
陳子龍看了顧炎武說,說道,“你呀,有些話可不能亂說。”
顧炎武不以為然,說道,“難道不是嗎?如果是建奴入寇,那麽為了保衛華夏,所有人都該奮起反抗,如果是改朝換代的話,那不過是肉食者的事情,與百姓有何關係?”
顧炎武這番話,陳子龍就知道顧炎武是不會介意在李自成麾下出仕的,顧炎武一貫的思想就是權責相等,誰拿了最多的東西,誰的責任就越大。
不過顧炎武還有一些思想,陳子龍不看好他能在新皇那裏有太多發揮。
但陳子龍是那種傳統的士子,他不會說服別人以死殉國,但也不會背棄大明轉投他處。
幾人一時之間都陷入了沉默,呆呆地看著長江出神。
長江上,鄭鴻奎帶著艦隊遊弋在江中,對岸順軍營地中,張鼐正和鄭彩討論著攻取南京的事情。
“我軍過江之後,鄭將軍務必要率領水師戒斷長江,封鎖長江口,占領采石磯的任務也需要你們配合。”
張鼐指著地圖對鄭彩說道,“還有,不要打南京,陛下說了,他想要一個完整無缺的南京,到時還得麻煩鄭家和明廷那邊接觸。”
鄭彩點點頭,說道,“一切都聽侯爺的,不過,侯爺,關於明廷小皇帝?”
張鼐說道,“陛下的意思是讓小皇帝離開南京,懂了嗎?不過不能讓他去福建,把他擠到江西,廣東去,最後讓他想辦法和外夷聯係上。”
鄭彩了然,李自成還是那個思路,通過迫使明廷不斷尋求外援來摧毀大明的法統和合法性。
於是鄭彩說道,“侯爺放心,我們一定會“幫助”朱慈烺找到他想要的外援的。”
“那就好。”張鼐說道,“陛下已經啟程南下,此次下江南你們要好好表現,千萬不要讓陛下失望。”
鄭彩聞言有些驚訝,他說道,“陛下要親自來到江南?”
張鼐點點頭,“陛下準備收取南京之後為明太祖籌備盛大的祭祀儀式,以紀念明太祖之豐功偉績。”
鄭彩點點頭,感慨地說道,“太祖皇帝何其英雄,現在的朱家皇帝簡直不配當太祖皇帝之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