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應對順軍發動的這波攻勢,南明一方麵派出以吳襄為首的使團前往遼東和清廷商量聯虜平寇之事,一方麵派出史可法和馬士英前往徐州,武昌坐鎮,統籌大軍抵禦順軍。
駐紮在歸德府的許定國部明軍見順軍氣勢洶洶而來,當即選擇了跑路:
許定國以增援徐州為名,帶領軍隊直接讓出歸德府,奔赴徐州。
此時徐州附近已經集合了高傑和劉澤清的大批人馬,再加上許定國部明軍,總數超過了十萬人,但當史可法辦完南京的事情重返徐州的時候,卻發現情況並不妙。
明軍之中彌漫著失敗主義情緒,許多將士都認為此仗必敗無疑,明軍在徐州窩了好幾天,既沒加固城防,也沒有派出軍隊構築外圍防線,完全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景象。
史可法無奈,當即命人去叫高傑,劉澤清等幾人過來議事,討論如何應對順軍對徐州的攻勢。
一眾將領集合之後,史可法說道,“闖賊氣勢洶洶而來,徐州乃溝通南北之重鎮,絕不可失,各位都是身經百戰之人,說一下還怎麽應付闖賊?”
劉澤清心想我是有豐富的敗仗經驗,但問怎麽打勝仗的話不應該問我呀,於是他選擇了沉默以對。
許定國臉色則是變換不定,在歸德府的時候,他就聽說了順軍之所以沒有占下北京之後立刻南下,是因為李自成親率大軍去山海關打仗去了。
而且與南明流傳的所謂大明孤忠吳三桂在山海關頂了順軍一個多月的扯淡說法不同,許定國探聽到的消息在他的認知裏更加可靠一些:
那就是真實情況其實是吳三桂不到三天就崩了,接著順軍在山海關與清軍展開激戰,最終順軍擊敗了清軍,占下了山海關。
這就不得了了,許定國早點在遼東和清軍打過仗,深知自己這群臭魚爛蝦在清軍手中那是走不了幾個迴合的,而能夠打敗清軍的順軍,那戰力許定國想都不敢想。
於是猶豫著要不要換個主子的許定國也沒有說話,見戰場陷入了沉默,史可法隻得點了高傑的名字,
“高將軍你多次擊敗闖賊,你先說說吧。”
高傑雖然因為給李自成戴了綠帽子,所以絕對不會投靠李自成,但他心裏也清楚自己的斤兩,於是他對史可法說道,
“史閣部,如今闖賊今非昔比,以末將之見,不如層層設防,把順軍削弱之後引入淮揚一帶,到時闖賊孤軍深入,我軍必能一舉將其摧毀。”
史可法皺起眉頭,這高傑的話說了等於沒說,況且徐州怎麽能放棄?放棄徐州的話怕是所謂的誘敵深入得變成潰敗了。
高傑說完之後其餘諸將都沒有表態,史可法便知道諸將這還好根本沒有心思軍議。
見諸將沒有心思軍議,史可法也沒有什麽辦法,隻得草草結束了這場會議。
軍議結束之後,幾個明軍將領之間也沒有什麽交流,幾人各懷心思,敷衍地互相客氣了幾句之後便草草離去。
高傑看出劉澤清和許定國這兩個家夥首鼠兩端,這兩友軍是絕對不可靠的存在。
於是高傑之後私下找到史可法,對史可法說道,
“閣部,劉澤清和許定國這兩人都是敗軍之將,如今闖賊氣勢洶洶而來,他們二人的心意難以預測,末將建議把他們調出徐州城,安排在沛縣或是黃河邊一帶。”
史可法也知道,這三人之中高傑最可靠,但是他皺了皺眉頭說道,
“大戰之前就這樣做,會不會傷了將士們的心?”
高傑說道,“若是他們兩人忠於大明,這就是個尋常的調動,他們不會多想,若是他們兩人有異心,必然有所表態,那麽就更加要把他們兩人調出去。”
史可法聽了高傑的意見之後陷入了沉思,史可法雖然也參與過圍剿農民軍的軍事行動,但是他在戰事中並沒有什麽過人的表現。
史可法能當上南京兵部尚書很大程度是因為其他是大名鼎鼎的東林六君子左光鬥的弟子,但很遺憾左光鬥雖然是東林君子,但他擅長的民事和水利,史可法並沒有學習到什麽兵法。
不過史可法直覺告訴他明軍還是合在一起戰鬥力更強,但是高傑的話又有道理,如果許定國和劉澤清這兩人真的有異心的話,驟然在徐州城發難,那徐州鐵定完蛋。
沉思良久之後,史可法說道,“高將軍言之有理,我這就下令安排許定國前往沛縣,劉澤清前往黃河岸邊據守。”
“該死的高傑!”收到史可法調令的許定國大罵了一通高傑,他不用想就知道這是高傑的主意,而史可法的安排也讓他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冷靜下來之後的許定國沒有太多表示,帶著士兵前往沛縣布防。
劉澤清和部將們也相當不爽,高傑這是光明正大地把他和許定國扔出去充當消耗李自成的耗材了。
劉澤清是不爽的話,他的部將們那是一個個都跳了起來。
劉澤清的部將王遵坦,這個在曆史上混到四川巡撫的大清好奴才對劉澤清說道,
“大帥!史可法和高傑對我們不仁,我們又何必死忠大明?我從山東撤下來的時候可是聽說衍聖公降了,衡王也降了,這些大人物都降了,我們這些當兵的又何必和大明陪葬?”
另一個遼東出身的部將高進忠更是說道,
“大帥,關外韃子那麽厲害都被順軍打敗了,其他人不知道,我們這些遼人可是清楚得很,韃子打起官兵那是砍瓜切菜,連韃子都贏不了順軍,我們怎麽可能贏得了?!”
“那你們說該怎麽辦?總不能現在殺進史可法官衙內,把他殺了吧?”
劉澤清也不想和李自成打,當年崇禎發詔讓他勤王都沒去,怎麽可能願意為了大明盡忠?
高進忠和王遵坦對視一眼,對劉澤清說道,“大帥,我們覺得您需要和許定國談談,確定一下順軍到來時我們的做法。”
駐紮在歸德府的許定國部明軍見順軍氣勢洶洶而來,當即選擇了跑路:
許定國以增援徐州為名,帶領軍隊直接讓出歸德府,奔赴徐州。
此時徐州附近已經集合了高傑和劉澤清的大批人馬,再加上許定國部明軍,總數超過了十萬人,但當史可法辦完南京的事情重返徐州的時候,卻發現情況並不妙。
明軍之中彌漫著失敗主義情緒,許多將士都認為此仗必敗無疑,明軍在徐州窩了好幾天,既沒加固城防,也沒有派出軍隊構築外圍防線,完全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景象。
史可法無奈,當即命人去叫高傑,劉澤清等幾人過來議事,討論如何應對順軍對徐州的攻勢。
一眾將領集合之後,史可法說道,“闖賊氣勢洶洶而來,徐州乃溝通南北之重鎮,絕不可失,各位都是身經百戰之人,說一下還怎麽應付闖賊?”
劉澤清心想我是有豐富的敗仗經驗,但問怎麽打勝仗的話不應該問我呀,於是他選擇了沉默以對。
許定國臉色則是變換不定,在歸德府的時候,他就聽說了順軍之所以沒有占下北京之後立刻南下,是因為李自成親率大軍去山海關打仗去了。
而且與南明流傳的所謂大明孤忠吳三桂在山海關頂了順軍一個多月的扯淡說法不同,許定國探聽到的消息在他的認知裏更加可靠一些:
那就是真實情況其實是吳三桂不到三天就崩了,接著順軍在山海關與清軍展開激戰,最終順軍擊敗了清軍,占下了山海關。
這就不得了了,許定國早點在遼東和清軍打過仗,深知自己這群臭魚爛蝦在清軍手中那是走不了幾個迴合的,而能夠打敗清軍的順軍,那戰力許定國想都不敢想。
於是猶豫著要不要換個主子的許定國也沒有說話,見戰場陷入了沉默,史可法隻得點了高傑的名字,
“高將軍你多次擊敗闖賊,你先說說吧。”
高傑雖然因為給李自成戴了綠帽子,所以絕對不會投靠李自成,但他心裏也清楚自己的斤兩,於是他對史可法說道,
“史閣部,如今闖賊今非昔比,以末將之見,不如層層設防,把順軍削弱之後引入淮揚一帶,到時闖賊孤軍深入,我軍必能一舉將其摧毀。”
史可法皺起眉頭,這高傑的話說了等於沒說,況且徐州怎麽能放棄?放棄徐州的話怕是所謂的誘敵深入得變成潰敗了。
高傑說完之後其餘諸將都沒有表態,史可法便知道諸將這還好根本沒有心思軍議。
見諸將沒有心思軍議,史可法也沒有什麽辦法,隻得草草結束了這場會議。
軍議結束之後,幾個明軍將領之間也沒有什麽交流,幾人各懷心思,敷衍地互相客氣了幾句之後便草草離去。
高傑看出劉澤清和許定國這兩個家夥首鼠兩端,這兩友軍是絕對不可靠的存在。
於是高傑之後私下找到史可法,對史可法說道,
“閣部,劉澤清和許定國這兩人都是敗軍之將,如今闖賊氣勢洶洶而來,他們二人的心意難以預測,末將建議把他們調出徐州城,安排在沛縣或是黃河邊一帶。”
史可法也知道,這三人之中高傑最可靠,但是他皺了皺眉頭說道,
“大戰之前就這樣做,會不會傷了將士們的心?”
高傑說道,“若是他們兩人忠於大明,這就是個尋常的調動,他們不會多想,若是他們兩人有異心,必然有所表態,那麽就更加要把他們兩人調出去。”
史可法聽了高傑的意見之後陷入了沉思,史可法雖然也參與過圍剿農民軍的軍事行動,但是他在戰事中並沒有什麽過人的表現。
史可法能當上南京兵部尚書很大程度是因為其他是大名鼎鼎的東林六君子左光鬥的弟子,但很遺憾左光鬥雖然是東林君子,但他擅長的民事和水利,史可法並沒有學習到什麽兵法。
不過史可法直覺告訴他明軍還是合在一起戰鬥力更強,但是高傑的話又有道理,如果許定國和劉澤清這兩人真的有異心的話,驟然在徐州城發難,那徐州鐵定完蛋。
沉思良久之後,史可法說道,“高將軍言之有理,我這就下令安排許定國前往沛縣,劉澤清前往黃河岸邊據守。”
“該死的高傑!”收到史可法調令的許定國大罵了一通高傑,他不用想就知道這是高傑的主意,而史可法的安排也讓他明白了自己的處境,冷靜下來之後的許定國沒有太多表示,帶著士兵前往沛縣布防。
劉澤清和部將們也相當不爽,高傑這是光明正大地把他和許定國扔出去充當消耗李自成的耗材了。
劉澤清是不爽的話,他的部將們那是一個個都跳了起來。
劉澤清的部將王遵坦,這個在曆史上混到四川巡撫的大清好奴才對劉澤清說道,
“大帥!史可法和高傑對我們不仁,我們又何必死忠大明?我從山東撤下來的時候可是聽說衍聖公降了,衡王也降了,這些大人物都降了,我們這些當兵的又何必和大明陪葬?”
另一個遼東出身的部將高進忠更是說道,
“大帥,關外韃子那麽厲害都被順軍打敗了,其他人不知道,我們這些遼人可是清楚得很,韃子打起官兵那是砍瓜切菜,連韃子都贏不了順軍,我們怎麽可能贏得了?!”
“那你們說該怎麽辦?總不能現在殺進史可法官衙內,把他殺了吧?”
劉澤清也不想和李自成打,當年崇禎發詔讓他勤王都沒去,怎麽可能願意為了大明盡忠?
高進忠和王遵坦對視一眼,對劉澤清說道,“大帥,我們覺得您需要和許定國談談,確定一下順軍到來時我們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