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鼓風機項目進展還算順利,至少有個原型機能看,孟慶祥才放下心來,隨即問林誌剛有啥建議沒?幹脆一並說出來,發展部這邊,也好配合著推進相關工作。


    對孟慶祥來說,製鐵業是華興集團在三亞推廣的第一個大型產業,能不能一炮打響,可是事關集團聲譽的大事。


    作為發展部的當家人,每天看著銀子像流水一般地花出去,孟慶祥心裏除了焦慮,就是煎熬,光花錢不掙錢的部長,當的實在是沒滋沒味。


    最關鍵一條,是他領導的發展部,其主責主業,本來就是要掙錢的。


    涉及到工業部的事情,別人管不管不重要,孟慶祥這邊,則是必須支持到底。


    見老孟詢問起建議來,林誌剛也沒客氣,直接說出當下最大的苦惱。


    核心就兩個字,沒人。


    此話一出,圍坐眾人瞬間失笑,從各條線的情況來看,就屬工業部占用的歸義民最多,沒有兩千,一千大幾總歸還是有的。


    說是當下第一大部,亦不為過。


    見大家不以為然,林誌剛連忙解釋起來,說是大部分人員都在礦區、磚窯那邊,留在廠區這邊的,僅有數百人。


    即便是這數百人,大部分也是從事廠房建設的普工,多少有些冶鐵、製鐵經驗的工人,也就一百多人,水平高的更是寥寥無幾。


    此話一出,眾人臉上全是不屑,說的好像別家的人員個個都是精英似的,若是細論起來,還是你們工業部最為豪奢。


    不管怎麽樣,孟慶祥還是讓林誌剛趕緊說建議,至於缺少人手的事情,屬於共性問題,他這邊會酌情考慮,給工業部一定的優先權。


    沒起到共情作用,林誌剛連忙收住話頭,轉而說起建議來。


    站在工業口的角度,建議其實就兩條,都和人員有關的。


    一是希望廣州辦那邊大肆招募鐵匠,以及相關從業者,哪怕是各行各業的工匠,或者手工業者也行,總歸有點經驗,培養難度能降低不少。


    二是希望福瑞昌、惠興盛、久生利等商戶,能輸送一些製鐵人才過來,然後由工業部統一組織培訓。


    不管是日常操作,還是設備維修,若是能由商戶們自行組織,工業部這邊也能省出不少精力。


    第一條大家都能理解,當前也是這麽做的,無非是繼續加大力度,倒是第二條,引起不小質疑,所謂教會徒弟,餓死師傅,這麽做是不是有些太心急了。


    林誌剛隨即作出解釋,表示技術這東西不是想學就能學會的,咱們教的僅是一些維修技巧和操作規範,對工坊生產幫助極大,但離精通製造又很遠,應該不會出現泄密問題。


    說白了,一些基礎技術的普及、推廣,也是進一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必然之舉,否則憑啥跟佛山那些老爺們競爭。


    若是拚人力成本,或者壓榨手段,還是關門歇業算了。


    由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才是咱們的致勝法寶。


    林誌剛的解釋顯然說服力不足,孟慶祥沉思良久,提出部分維修技術可向福瑞昌等親近商戶開放,至於後續其他商戶加入進來,應視情況而定,不能一概而論。


    涉及到相關議題,管委會這邊會組織發展部、三亞市、工業部等相關人員充分討論,製定遊戲規則,然後再實施開放,或許更為妥帖。


    另外,想要深入學習華興技術的人員,也要設立一定的門檻,譬如歸義民的身份等等。


    說到這裏,孟慶祥建議由發展部牽頭,工業部、歸義堂、三亞市參加,組成一個三亞製鐵業推進工作小組,適當的時候,福瑞昌等商戶也可派人參加,進一步加快製鐵業的落地實施進度。


    按照梁繼盛、孟慶祥的心裏預期,最遲到年底,位於三亞開發區的第一座製鐵工坊,無論如何也得開工了。


    ......


    一行人從辦公區出來,信步來到廠區一帶,看著前方亂糟糟的場麵,頓時有些懵圈,這就是咱們的現代工業區?


    去哪兒看?看些啥?誰也沒個準譜。


    像這種廠區,怕是連燕朝的工坊都比不上吧?


    梁繼盛看向林誌剛,讓他先給指點指點,找找方向,省得鬧出笑話來。


    林誌剛指著西麵的小樹林,說那裏靠近榆林河,保留了部分樹木,算是一條隔離帶,避免將汙染帶到河裏去。


    從樹林往東,直到山嶺一帶,樹木基本都被砍光了,所有地塊經過平整、夯實,分成大小不等的數個區域,用於未來的廠房建設。


    那些還是空地的,屬於初始狀態,用圍牆攔起來的,算是中間狀態,正經的大型廠房,目前隻有兩座,都在靠近山嶺那邊,主要用來放置咱們帶過來的各種現代機床、工器具等設備。


    現在看起來亂,是因為整個工業區還在建設過程中,等再過些時日,應該就能好很多,但要達到現代社會那種井然有序的樣子,基本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說,在工業區這邊,亂而有序才是常態。


    簡單作過介紹後,林誌剛帶著眾人穿過數塊空地,來到一處場院,表示這裏就是鑄造工廠。


    鑄造場的負責人是孫永旺,之前是兵工廠的鑄造工人,幹了一輩子鑄造的活,最終混了個最高的八級工,又把兩個兒子弄到技校,然後進廠,繼續跟著他幹鑄造。


    孫永旺是趙東拉過來的,圖的就是父子三人深厚的鑄造功底,而孫永旺則認為自家三條光棍,就算是技術再好,也很難換來舒心日子,還不如跟著大夥賭一把,或許別開生麵,混出不一樣的人生來呢?


    像孫永旺父子這種沒啥牽累的人物,屬於穿越行動中的主流人群。


    看著眼前場院,梁繼盛感覺這裏和以前的工地沒啥兩樣,一邊牆根處堆著許多砂子、粘土、煤炭、石灰、廢鐵等材料,另一邊依牆建著一排寬大的工棚,就連場內空地上,搭的也是工棚,僅有另一側的牆邊,建有數座茅屋,整體上就是一副破落戶景象。


    關鍵是自己不懂,也不敢輕易出言指點。


    帶著眾人四處轉了一圈後,張錦堂從外邊匆匆趕來,與孫永旺一起,給梁繼盛等人講解起來。


    現在的這處鑄造場,其實是冶鐵、鑄造合二為一的產物。


    靠牆的工棚,主要用來冶鐵,而空地上的工棚,則是設備鑄造的工作麵,其中張錦堂帶著孫家老二孫煒,以及其他工友,負責冶鐵工作,孫永旺和大兒子孫奇等人則將主要精力盯在鑄造上麵。


    實際上,這處鑄造場,除了產品更加高級之外,整個場院布局,並不比河畔村的冶鐵作坊高明多少。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華興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山高路遠月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山高路遠月明並收藏華興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