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之下,一輛馬車悄然駛入城中。
街角處,陳豐身形閃現,與一名守衛兵丁交流幾句,便再次隱入黑暗之中。
城牆上,趙傳喜和一名壯漢站在一起,探頭往城外的樹林中望去,雖然遠處靜謐如常,但兩人都知道,趙武等人隨時會衝出樹林,與他們在城牆下匯合。
二人稍作商議,趙傳喜便轉身離開,很快便走下城牆,順著小路,向州衙方向摸去。
州衙之中,陳繼統將各項準備安排就緒,才悄然進入後院,見那老仆正帶著帶著兩名下人打扮的軍士,忙活著燒水。
詢問之下,才知來人已進入書房,正和知州大人、學正大人一同議事。
......
書房裏,張素在書桌後坐定,借著燭光,看向側坐一邊的孔傑,果然與傳聞類似,這華興人的長相、舉止,確屬漢人無疑。
初次見麵,孔傑將一個沉甸甸的布袋放到書桌之上,操著一口半生不熟的燕朝話,向張素表達敬意。
布袋中的各式珍珠,均為華興特產,乃是我等一片心意,還望大人笑納。
李樹信也跟著幫腔,說是孔傑此行,可謂誠意十足,為的就是兩廂交好,以便在崖州安穩定居下來。
張素心中暗自納罕,像珍珠這種金貴之物,別人都是配上精美禮盒,一粒粒妥善放置,才好敬獻於人,而華興人卻是奇特,竟然直接以布袋攜入,不知道,還以為是鄉間老農過來送米來呢。
關鍵是這麽一大袋子,得裝多少珍珠?僅以目測,其價值必在千金以上,華興人這份誠意,給的可是真足啊。
有重禮在前,屋中的氣氛瞬時舒緩下來,三人寒暄片刻,便默契地進入正題。
對於華興謀求定居一事,張素認為完全可行,畢竟大家同宗同族,劃一塊地方出來,讓你們從此安居樂業,才是我大燕朝應有的氣度。
不僅是你們,之前滯留三亞的占城國人,還不一樣被燕朝收留,進而定居,如今已與我大燕子民一般無二。
如今你們大動幹戈,又是買地、分地收攏人心,又是花錢組建軍隊,再加上私藏海賊,擅殺大戶等事,樁樁件件,可都是殺頭的大罪。
如此作為,豈是一個定居便能掩蓋過去的?
即便是當下的西南土司,也不敢如此膽大妄為?
張素將華興人種種劣跡一一道來,其警告之意,溢於言表。
若是一味地不管不顧,將官府拋在一邊,任意作為,必會引來征剿大軍,看似一朝輝煌,卻難逃最終覆滅的命運。
麵對張素詰問,孔傑並未反駁,而是麵露難色,表示當下作為,是有些操之過急,但海賊之亂暫消,長遠之患卻未絕,若不能盡快紮下根來,怕是會更快覆滅。
我等初來燕朝,想的僅是定居生活,造福鄉裏,從未有過敵對之意。
如今返鄉已愈半年,才知燕朝乃是虎狼之地,若無強大勢力,遲早會被吃幹抹盡。
華興跨海而來,大至鐵船,小至珍珠,所攜寶物眾多,但真攤到千餘族人身上,仍舊是艱難求存的局麵。
既然官府無法保我等平安定居,我等奮發以求自保,當為人之常情,還請知州大人明察。
既如此,有些出格的舉動,亦是在所難免,其中緣由,非三言兩語便能澄清,但從本心來講,華興人並非魯莽之輩,更無濫殺嗜好。
因此,大人若以重罪加於我等,或許符合燕朝律法,卻不能說是完全占理。
孔傑解釋的很直白,所有這些作為,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自保。
另外也不客氣地指出,你們官府的力量太弱,實在無法保護華興巨量財富。
張素沉吟許久,眼睛在那布袋上瞟了瞟,這才沉下心來,決定細細問出心中疑惑。
第一個問題,便是買地、分地之舉,其中功效,或許可收攏一些民心,但和巨量花費相比,怎麽看,都會得不償失。
孔傑點點頭,直言大人目光如炬,看的極為透徹,隻是華興習俗如此,俱為慣性使然,並未考慮其中得失,隻是想盡快讓百姓見到實利,不把華興當作虎狼看待。
張素聽後頓時無語,天下之大,居然還有這種撒銀子的習俗?真是匪夷所思。
言及此處,張素跟著問了一句,華興習俗為何?
孔傑隨口迴答,土地公有,按勞分利。
話雖簡單,卻讓張素久久無言,扭頭看向李樹信,問其可是事實?
李樹信點點頭,表示與華興人接觸日久,其所行所思,頗合聖人之道,孔傑能說出這些話來,可見其確為漢家後裔。
張素眉頭緊皺,顯然對孔傑迴答並不滿意,緊接著又追問起來。
難不成強買強賣也是華興習俗?鄉紳之地,豈能借勢強取?
見張素語氣嚴厲,孔傑略作思考,還是決定直抒胸臆。
為了避免誤會,孔傑先是站起,然後躬身向張素施禮,表示後麵的話不太好聽,還請大人海涵一二。
張素有些意外,連忙揮手讓孔傑坐下,有什麽話盡管說,既然是私下溝通,那就要暢所欲言,沒必要遮遮掩掩,來這套虛禮。
一番問答下來,倒是將張素的興趣勾了起來,這華興人話說的雖然直些,但卻將一個“理”字抓的極緊,令自己找不出半分空隙。
再次坐下之後,孔傑直言強買強賣並非華興習俗,他們敢這麽做,俱是參考燕朝習俗,並盡力加以改良,比之燕朝鄉紳的日常操作,要有人性的多。
話一出口,張素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沒想到華興人胡說八道起來,膽子可不是一般的大。
為了掩蓋惱怒情緒,硬是灌了一大口茶水,才沉著臉讓孔傑細細說來。
孔傑看了看李樹信,細細斟酌著措辭,隨即說出自身看法。
華興人講究土地公有,從無強買強賣一說,在崖東推行此道,也是借鑒燕朝曆史,以鄉紳之道對鄉紳之道。
至於何為鄉紳之道,孔傑也不隱瞞,直接道出華興人來崖後的所見所聞。
據我等鄉野調查發現,崖東那些大戶之土地,並非數代墾荒而來,其中操作,與強買強賣並無不同,甚至毫無人性可言。
如遇災荒,大戶以慈善之名,或貸糧,或貸銀錢,其利之高,竟達數倍,以致借貸之人數年艱辛,卻不能償還一二,最終隻能將土地拱手奉上。
如此數年,數十年,甚至百年積累,遂得大戶之實。
鄉民無知,土地被巧取豪奪而去,還不得不勤懇佃種,受大戶累世盤剝,得知此道,我等亦是無言以對。
與之相比,華興操作買地,除了急切了些,各種手段,較之崖東大戶,已是良善之極。
若是沒有華興買糧安民,海賊亂局下的崖東,怕是又會多出成百上千的失地之人吧?
難道拿走他們盤剝百姓的權力,也算犯罪嗎?
街角處,陳豐身形閃現,與一名守衛兵丁交流幾句,便再次隱入黑暗之中。
城牆上,趙傳喜和一名壯漢站在一起,探頭往城外的樹林中望去,雖然遠處靜謐如常,但兩人都知道,趙武等人隨時會衝出樹林,與他們在城牆下匯合。
二人稍作商議,趙傳喜便轉身離開,很快便走下城牆,順著小路,向州衙方向摸去。
州衙之中,陳繼統將各項準備安排就緒,才悄然進入後院,見那老仆正帶著帶著兩名下人打扮的軍士,忙活著燒水。
詢問之下,才知來人已進入書房,正和知州大人、學正大人一同議事。
......
書房裏,張素在書桌後坐定,借著燭光,看向側坐一邊的孔傑,果然與傳聞類似,這華興人的長相、舉止,確屬漢人無疑。
初次見麵,孔傑將一個沉甸甸的布袋放到書桌之上,操著一口半生不熟的燕朝話,向張素表達敬意。
布袋中的各式珍珠,均為華興特產,乃是我等一片心意,還望大人笑納。
李樹信也跟著幫腔,說是孔傑此行,可謂誠意十足,為的就是兩廂交好,以便在崖州安穩定居下來。
張素心中暗自納罕,像珍珠這種金貴之物,別人都是配上精美禮盒,一粒粒妥善放置,才好敬獻於人,而華興人卻是奇特,竟然直接以布袋攜入,不知道,還以為是鄉間老農過來送米來呢。
關鍵是這麽一大袋子,得裝多少珍珠?僅以目測,其價值必在千金以上,華興人這份誠意,給的可是真足啊。
有重禮在前,屋中的氣氛瞬時舒緩下來,三人寒暄片刻,便默契地進入正題。
對於華興謀求定居一事,張素認為完全可行,畢竟大家同宗同族,劃一塊地方出來,讓你們從此安居樂業,才是我大燕朝應有的氣度。
不僅是你們,之前滯留三亞的占城國人,還不一樣被燕朝收留,進而定居,如今已與我大燕子民一般無二。
如今你們大動幹戈,又是買地、分地收攏人心,又是花錢組建軍隊,再加上私藏海賊,擅殺大戶等事,樁樁件件,可都是殺頭的大罪。
如此作為,豈是一個定居便能掩蓋過去的?
即便是當下的西南土司,也不敢如此膽大妄為?
張素將華興人種種劣跡一一道來,其警告之意,溢於言表。
若是一味地不管不顧,將官府拋在一邊,任意作為,必會引來征剿大軍,看似一朝輝煌,卻難逃最終覆滅的命運。
麵對張素詰問,孔傑並未反駁,而是麵露難色,表示當下作為,是有些操之過急,但海賊之亂暫消,長遠之患卻未絕,若不能盡快紮下根來,怕是會更快覆滅。
我等初來燕朝,想的僅是定居生活,造福鄉裏,從未有過敵對之意。
如今返鄉已愈半年,才知燕朝乃是虎狼之地,若無強大勢力,遲早會被吃幹抹盡。
華興跨海而來,大至鐵船,小至珍珠,所攜寶物眾多,但真攤到千餘族人身上,仍舊是艱難求存的局麵。
既然官府無法保我等平安定居,我等奮發以求自保,當為人之常情,還請知州大人明察。
既如此,有些出格的舉動,亦是在所難免,其中緣由,非三言兩語便能澄清,但從本心來講,華興人並非魯莽之輩,更無濫殺嗜好。
因此,大人若以重罪加於我等,或許符合燕朝律法,卻不能說是完全占理。
孔傑解釋的很直白,所有這些作為,目的隻有一個,那就是自保。
另外也不客氣地指出,你們官府的力量太弱,實在無法保護華興巨量財富。
張素沉吟許久,眼睛在那布袋上瞟了瞟,這才沉下心來,決定細細問出心中疑惑。
第一個問題,便是買地、分地之舉,其中功效,或許可收攏一些民心,但和巨量花費相比,怎麽看,都會得不償失。
孔傑點點頭,直言大人目光如炬,看的極為透徹,隻是華興習俗如此,俱為慣性使然,並未考慮其中得失,隻是想盡快讓百姓見到實利,不把華興當作虎狼看待。
張素聽後頓時無語,天下之大,居然還有這種撒銀子的習俗?真是匪夷所思。
言及此處,張素跟著問了一句,華興習俗為何?
孔傑隨口迴答,土地公有,按勞分利。
話雖簡單,卻讓張素久久無言,扭頭看向李樹信,問其可是事實?
李樹信點點頭,表示與華興人接觸日久,其所行所思,頗合聖人之道,孔傑能說出這些話來,可見其確為漢家後裔。
張素眉頭緊皺,顯然對孔傑迴答並不滿意,緊接著又追問起來。
難不成強買強賣也是華興習俗?鄉紳之地,豈能借勢強取?
見張素語氣嚴厲,孔傑略作思考,還是決定直抒胸臆。
為了避免誤會,孔傑先是站起,然後躬身向張素施禮,表示後麵的話不太好聽,還請大人海涵一二。
張素有些意外,連忙揮手讓孔傑坐下,有什麽話盡管說,既然是私下溝通,那就要暢所欲言,沒必要遮遮掩掩,來這套虛禮。
一番問答下來,倒是將張素的興趣勾了起來,這華興人話說的雖然直些,但卻將一個“理”字抓的極緊,令自己找不出半分空隙。
再次坐下之後,孔傑直言強買強賣並非華興習俗,他們敢這麽做,俱是參考燕朝習俗,並盡力加以改良,比之燕朝鄉紳的日常操作,要有人性的多。
話一出口,張素差點從椅子上跳起來,沒想到華興人胡說八道起來,膽子可不是一般的大。
為了掩蓋惱怒情緒,硬是灌了一大口茶水,才沉著臉讓孔傑細細說來。
孔傑看了看李樹信,細細斟酌著措辭,隨即說出自身看法。
華興人講究土地公有,從無強買強賣一說,在崖東推行此道,也是借鑒燕朝曆史,以鄉紳之道對鄉紳之道。
至於何為鄉紳之道,孔傑也不隱瞞,直接道出華興人來崖後的所見所聞。
據我等鄉野調查發現,崖東那些大戶之土地,並非數代墾荒而來,其中操作,與強買強賣並無不同,甚至毫無人性可言。
如遇災荒,大戶以慈善之名,或貸糧,或貸銀錢,其利之高,竟達數倍,以致借貸之人數年艱辛,卻不能償還一二,最終隻能將土地拱手奉上。
如此數年,數十年,甚至百年積累,遂得大戶之實。
鄉民無知,土地被巧取豪奪而去,還不得不勤懇佃種,受大戶累世盤剝,得知此道,我等亦是無言以對。
與之相比,華興操作買地,除了急切了些,各種手段,較之崖東大戶,已是良善之極。
若是沒有華興買糧安民,海賊亂局下的崖東,怕是又會多出成百上千的失地之人吧?
難道拿走他們盤剝百姓的權力,也算犯罪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