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處房間裏,付滿倉連聲歎氣,表示大家隻顧眼前利益,沒有半點長久打算,華興首長的銀子也不是大風刮來的,哪能隨意浪費?
對於付滿倉這種老實農民來說,本身已受華興大恩,若是能早些下種,早些收獲,為華興首長省些買糧的銀子,才是做人的本分。
侯利民並未對付滿倉的抱怨出言附和,而是說起分地之事,以及和務工,參軍的異同。
實際上,不管是種地,務工,還是參軍,說到底,都是給華興人幹活,讓合適的人,去幹合適的事,才能達成最佳效果。
問題是對百姓進行區分這件事本身,卻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站在農業部的角度,侯利民非常務實的認為,還是先把願意種地、能把地種好的人聚攏起來,才是確保糧食豐產的基礎。
當然啦,工業部、軍事部的想法肯定有所不同。
此時能和付滿倉討論的,主要是種地問題,畢竟他兒子付鵬已經加入開拓團前往雲屯,至少的信任度上,付滿倉絕對算自己人。
按照付滿倉的想法,分不分地的,並非緊要之事,等把地種上,再慢慢討論不遲,因為分地,誤了農時,才是因小失大之舉。
不分地,百姓的積極性從何而來?侯利民說出其中關鍵。
......
關於積極性的問題,付滿倉倒是滿不在乎,表示幹活的給糧,不幹活的任其外出逃荒即可。
隻要拿捏住糧食,誰還敢不賣力幹活。
說起糧食配給問題,侯利民也是有苦難言。
先有華興入港,後有海賊侵崖,二者因果相承,要說崖東百姓所受劫難,俱為華興而起,並非荒謬之言。
有鑒於此,管委會給工作組下的命令,便是不許餓死一人,更不能用糧食要挾百姓。
如果出現百姓攜家帶口外出逃荒的情形,丁鵬、夏浚洲肯定難辭其咎。
如果百姓轉而返迴榆林港,再行申訴一番,那可就成笑話了。
此時的榆林港內,除了務工人員之外,還有兩千海賊俘虜,已經無法容納大批難民。
若是再將港內容留海賊的流言傳出去,華興人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信,定會喪失殆盡。
說到底,不是付滿倉的主意有問題,而是華興這邊太要麵子,存有虧欠心理。
不能用糧食約束百姓,付滿倉也沒了主意,隻說等付瑞迴來,這家夥見識廣,威信高,或許會有辦法。
話題轉迴到種地上,付滿倉要說的可就多了,種了一輩子田,附近的每一寸土地,他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當初在湳西農莊幫工的時候,農業部提出兩季稻一季玉米的輪作模式,付滿倉聽著好奇,此時向侯利民詢問起來,一是那玉米的產量真有那麽高嗎?二是這樣輪作,地力能承受的住嗎?
關於玉米產量的問題,侯利民不敢托大,表示得等春後收割的時候,才能最終確定,但肯定比當下燕朝水稻產量高的多。
至於地力的問題,侯利民向付滿倉豎了豎大拇指,不愧是種地老手,眼光就是毒。
之前在榆林港的時候,侯利民也曾和本地土著交流,有說兩季的,也有人表示僅一季便須休耕,第二季的收獲聊勝於無,至於三季輪作,則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說來說去,還是卡在肥料問題上,燕朝沒有化肥,光靠糞肥,根本撐不起三季輪作的耕種之法。
既然付滿倉提到地力問題,侯利民便讓他講講,你們本地人到底是如何進行農業籌劃的?
對於崖州農耕,付滿倉講了兩種做法。
早期的時候,崖州黎多漢少,地廣人稀,百姓僅作一季耕作,在施肥一項上,並不上心,每畝亦能收獲一擔有餘。
待一處地力耗盡,便轉到它處,加上水中有魚、樹上有果、林中有獸、山中有綿,海邊曬鹽,隻要略微勤懇,便無衣食之憂。
隨著各處人員漂流而來,漢人漸漸占據近海良田,部分黎人豪強亦改漢姓,習漢俗,數代之後便自稱漢族,或為熟黎,部分黎人則進入深山,被本地人稱為半熟黎、生黎等。
其實,半熟黎,生黎之中,也有不少是貧苦漢人入山而改,並無嚴格族群區分。
隨著漢人增多,像付家這樣的大戶,不再輕易荒廢土地,而是招引佃戶,深耕細作,才有了兩季稻的耕作之法,即便是這樣,由於肥料供應不足,每季的畝產並無更大飛躍。
實際上,此時的崖州農業,最大的進步反而是地力的維持,通過引進漢人農家肥的製備經驗,有效杜絕了土地拋荒現象。
用付滿倉的話來說,種地一項,首要便是積肥,在這方麵,各鄉大戶都極為重視,家中均雇有專門鏟糞的農戶,倒是那些小戶人家,靠著勤勉,能維持一季豐收,便是高手了。
聽付滿倉說起鄉中種田的道理,侯利民心中暗自思忖,大戶之所以是大戶,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華興人要想帶領百姓度過難關,不拿出些高超手段來,怕是很難服眾。
具體到積肥一項上,侯利民又讓付滿倉細說一番,這才說起自身看法。
實際上,崖州一帶地廣人稀,若是沒有災害發生,根本不愁吃喝,並無太大的輪作需求,隻是經海賊侵害,加上榆林港數千人湧入,才使得糧食需求變的迫切起來。
按照管委會的規劃,未來還會引入數萬人口,如果不把崖東土地充分利用起來,非得鬧出“人禍”不可。
敘談之間,侯利民對付滿倉提出的先種地,緩分地的建議表示認可,畢竟分地工作極為複雜,很難一蹴而就。
隨後,侯利民說起建設農莊的想法。
在農業部的規劃裏,糧食局、種子基地、農莊其實是一迴事,糧食局為表,承擔收糧任務,農莊為裏,一方麵進行良種培育,同步開展農技培訓,另一方麵,則是作為糧食產量的測算基礎,省得被基層忽悠。
當然啦,此時和付滿倉聊天,侯利民隻說出育種一項職能。
說到良種培育,侯利民講了不少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集中人力物力,才有可能達成品種改良,如今戶戶留種的做法,隻是簡單重複,對提升產量並無助益。
說白了,育種是項技術活,可不是哪個種地能手突發奇想,便能做成的。
對於侯利民的新奇想法,付滿倉滿腹狐疑,接連提出許多問題,經過解答之後,才發現這華興人真是樣樣精通,說出的辦法俱是務實之舉,幾乎把種地的各項環節研究透了。
麵對這樣的農莊,付滿倉絕對舉雙手歡迎,畢竟從田地耕作的角度來看,人家華興人的做法,顯然更加高明。
對於付滿倉這種老實農民來說,本身已受華興大恩,若是能早些下種,早些收獲,為華興首長省些買糧的銀子,才是做人的本分。
侯利民並未對付滿倉的抱怨出言附和,而是說起分地之事,以及和務工,參軍的異同。
實際上,不管是種地,務工,還是參軍,說到底,都是給華興人幹活,讓合適的人,去幹合適的事,才能達成最佳效果。
問題是對百姓進行區分這件事本身,卻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站在農業部的角度,侯利民非常務實的認為,還是先把願意種地、能把地種好的人聚攏起來,才是確保糧食豐產的基礎。
當然啦,工業部、軍事部的想法肯定有所不同。
此時能和付滿倉討論的,主要是種地問題,畢竟他兒子付鵬已經加入開拓團前往雲屯,至少的信任度上,付滿倉絕對算自己人。
按照付滿倉的想法,分不分地的,並非緊要之事,等把地種上,再慢慢討論不遲,因為分地,誤了農時,才是因小失大之舉。
不分地,百姓的積極性從何而來?侯利民說出其中關鍵。
......
關於積極性的問題,付滿倉倒是滿不在乎,表示幹活的給糧,不幹活的任其外出逃荒即可。
隻要拿捏住糧食,誰還敢不賣力幹活。
說起糧食配給問題,侯利民也是有苦難言。
先有華興入港,後有海賊侵崖,二者因果相承,要說崖東百姓所受劫難,俱為華興而起,並非荒謬之言。
有鑒於此,管委會給工作組下的命令,便是不許餓死一人,更不能用糧食要挾百姓。
如果出現百姓攜家帶口外出逃荒的情形,丁鵬、夏浚洲肯定難辭其咎。
如果百姓轉而返迴榆林港,再行申訴一番,那可就成笑話了。
此時的榆林港內,除了務工人員之外,還有兩千海賊俘虜,已經無法容納大批難民。
若是再將港內容留海賊的流言傳出去,華興人好不容易建立的威信,定會喪失殆盡。
說到底,不是付滿倉的主意有問題,而是華興這邊太要麵子,存有虧欠心理。
不能用糧食約束百姓,付滿倉也沒了主意,隻說等付瑞迴來,這家夥見識廣,威信高,或許會有辦法。
話題轉迴到種地上,付滿倉要說的可就多了,種了一輩子田,附近的每一寸土地,他都能說出個一二三來。
當初在湳西農莊幫工的時候,農業部提出兩季稻一季玉米的輪作模式,付滿倉聽著好奇,此時向侯利民詢問起來,一是那玉米的產量真有那麽高嗎?二是這樣輪作,地力能承受的住嗎?
關於玉米產量的問題,侯利民不敢托大,表示得等春後收割的時候,才能最終確定,但肯定比當下燕朝水稻產量高的多。
至於地力的問題,侯利民向付滿倉豎了豎大拇指,不愧是種地老手,眼光就是毒。
之前在榆林港的時候,侯利民也曾和本地土著交流,有說兩季的,也有人表示僅一季便須休耕,第二季的收獲聊勝於無,至於三季輪作,則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說來說去,還是卡在肥料問題上,燕朝沒有化肥,光靠糞肥,根本撐不起三季輪作的耕種之法。
既然付滿倉提到地力問題,侯利民便讓他講講,你們本地人到底是如何進行農業籌劃的?
對於崖州農耕,付滿倉講了兩種做法。
早期的時候,崖州黎多漢少,地廣人稀,百姓僅作一季耕作,在施肥一項上,並不上心,每畝亦能收獲一擔有餘。
待一處地力耗盡,便轉到它處,加上水中有魚、樹上有果、林中有獸、山中有綿,海邊曬鹽,隻要略微勤懇,便無衣食之憂。
隨著各處人員漂流而來,漢人漸漸占據近海良田,部分黎人豪強亦改漢姓,習漢俗,數代之後便自稱漢族,或為熟黎,部分黎人則進入深山,被本地人稱為半熟黎、生黎等。
其實,半熟黎,生黎之中,也有不少是貧苦漢人入山而改,並無嚴格族群區分。
隨著漢人增多,像付家這樣的大戶,不再輕易荒廢土地,而是招引佃戶,深耕細作,才有了兩季稻的耕作之法,即便是這樣,由於肥料供應不足,每季的畝產並無更大飛躍。
實際上,此時的崖州農業,最大的進步反而是地力的維持,通過引進漢人農家肥的製備經驗,有效杜絕了土地拋荒現象。
用付滿倉的話來說,種地一項,首要便是積肥,在這方麵,各鄉大戶都極為重視,家中均雇有專門鏟糞的農戶,倒是那些小戶人家,靠著勤勉,能維持一季豐收,便是高手了。
聽付滿倉說起鄉中種田的道理,侯利民心中暗自思忖,大戶之所以是大戶,還是有兩把刷子的,華興人要想帶領百姓度過難關,不拿出些高超手段來,怕是很難服眾。
具體到積肥一項上,侯利民又讓付滿倉細說一番,這才說起自身看法。
實際上,崖州一帶地廣人稀,若是沒有災害發生,根本不愁吃喝,並無太大的輪作需求,隻是經海賊侵害,加上榆林港數千人湧入,才使得糧食需求變的迫切起來。
按照管委會的規劃,未來還會引入數萬人口,如果不把崖東土地充分利用起來,非得鬧出“人禍”不可。
敘談之間,侯利民對付滿倉提出的先種地,緩分地的建議表示認可,畢竟分地工作極為複雜,很難一蹴而就。
隨後,侯利民說起建設農莊的想法。
在農業部的規劃裏,糧食局、種子基地、農莊其實是一迴事,糧食局為表,承擔收糧任務,農莊為裏,一方麵進行良種培育,同步開展農技培訓,另一方麵,則是作為糧食產量的測算基礎,省得被基層忽悠。
當然啦,此時和付滿倉聊天,侯利民隻說出育種一項職能。
說到良種培育,侯利民講了不少道理,其中最重要的一條,便是集中人力物力,才有可能達成品種改良,如今戶戶留種的做法,隻是簡單重複,對提升產量並無助益。
說白了,育種是項技術活,可不是哪個種地能手突發奇想,便能做成的。
對於侯利民的新奇想法,付滿倉滿腹狐疑,接連提出許多問題,經過解答之後,才發現這華興人真是樣樣精通,說出的辦法俱是務實之舉,幾乎把種地的各項環節研究透了。
麵對這樣的農莊,付滿倉絕對舉雙手歡迎,畢竟從田地耕作的角度來看,人家華興人的做法,顯然更加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