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林港內,東西兩岸各有不同,東部海岸直到黃泥嶺,加上對麵的湳西農莊,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景象,絲毫不受戰爭影響,而西部海岸則大為不同,各項工程全部停止,當下就幹一件事,那就是練兵備戰,這幫海盜禍害完鄉裏,遲早還得來攻打榆林港,到時光靠血勇之氣,顯然是不夠的。
基地訓練場上,第二批士兵訓練已經結束,將保安團的士兵人數增加到三個連,四百餘人,正在進行的第三批士兵訓練任務已經轉至打嗥嶺下,近千名青壯正在那裏日夜操練,隨著海岸奪船行動的勝利,大家的備戰熱情愈發高漲起來。
對於軍事部來說,配槍工作純屬無奈之舉,火槍手的訓練本來就極為繁瑣,基本沒有速成的可能,問題是海盜侵襲之事來的太突然,根本就無法按部就班地進行人才培養,配槍還是不配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梁繼盛、曹衛國等人。
除了人員培養問題,還有就是火藥不足的問題,現在搶來的火藥,用於訓練還湊合,打起仗來,根本就不夠用。
最後,還是槍械專家王學軍一推定音,反正也沒幾個人,先配備起來再說,學不會射擊,學學拚刺刀,也是好的。
所謂旁觀者清,梁繼盛當下一拍大腿,表示同意,先讓大家練起來,以後再慢慢完善嘛,事情不幹,啥也不缺,但也沒得用,隻有先幹起來,才能查漏補缺,不斷進步。
既然決定配槍,難題便轉到工業部這邊,不管是燧發槍,還是火繩槍,當下還處在零件狀態,最關鍵的一點,是槍身不足。穿越之前,考慮到貨船空間有限,林誌剛他們不僅沒有裝配整槍,甚至連木製槍托,也僅帶了五百件,用於應急,反正不管新世界情況如何,總不會缺木頭吧。
這五百件存貨讓林誌剛逃過尷尬,帶領工業部的同仁們,很快便將三百支火繩槍裝配出來,送到東海基地,同時讓人通知陸冠南,先把造船廠的籌備工作放一放,現在生產槍托才是最重要的。
曹衛國見送過來的是火繩槍,頓時有些傻眼,那麽多燧發槍,怎麽拿這玩意兒糊弄我,惡補過槍械知識的曹團長可是識貨的。
王學軍笑著給曹衛國解釋,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用途,從拚刺刀這個角度來看,火繩槍和燧發槍沒啥區別,二是訓練,戰士們初期能把火繩槍練熟了,就算不錯,更為複雜的燧發槍,還是等下一步火槍手水平上來,再行配備也不遲。
曹衛國皺著眉頭,表示你這都是托詞,主要還是瞧不起我們保安團,就算是訓練,一步到位不是更好嘛?
王學軍無奈地搖著頭,隻好給曹團長普及了一番燧發槍的使用細節,然後告訴曹衛國,優質燧石可是消耗品,你隻要舍得用,我就給你換。
曹衛國腦子有些發懵,不就是打火石嘛,燕朝人天天生火用的東西,有啥稀奇的?
王學軍無語地比劃了個打火的動作,讓他以後觀察生活再仔細些,人家普通人生火,多打幾次沒關係,你這是打仗,要是不能一次起火,你說你上火不上火?
曹衛國恍然大悟,原來核心還在“優質”兩個字上,能保證一次打火成功的燧石,平日裏確實比較少見,鄉民們生火,可是要比劃數下,才能將幹柴引著,要是用這種火石開槍,還不如直接掄刀來的爽快,自己惡補的那點知識,在人家專家麵前,顯然是不夠用的。
了解情由的曹衛國隨即虛心請教起來,這種優質燧石是不是很難找,王學軍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對於咱們來說,眼前的大燕朝,還是一個陌生國度,凡事謹慎一些,總是沒錯的。
說完心中無奈,王學軍笑望著曹衛國,直言換不換你說了算,畢竟兵是你的,槍也是給你用的,我們這麽做,也是替你籌劃。
王學軍的迴旋鏢打過來,曹衛國嘿嘿一笑,表示這幫小子還嫩了點,先拿火繩槍練練手也好,再看手上的火繩槍,似乎順眼了許多。
剛在槍型上達成一致,王學軍又問他會不會拚刺刀,這迴曹衛國學精了,表示小時候在電影裏見過,玩打仗的時候用木棍學著比劃過,好像並不難。
不等王學軍反駁,一同前來的馮振川老爺子失聲大笑起來,要是看看電影就能學會,戰場上哪會死那麽多人?
曹衛國看著這位玩了一輩子槍的老技工,頓時心虛起來,關鍵是自己上戰場的年代,拚刺刀這種古老技術,早就淘汰了。
實際上,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拚刺刀技術,說起來並不複雜,用“刺、擋、撥”三個字就可以概括,確實不算難,關鍵是力量、速度、敏捷度這三項,對人的要求就高了,沒有成千上萬次的訓練,根本玩不轉。
在馮振川老爺子看來,想要把拚刺刀這種技術練出來,除了以上這些條件外,還需一項必備能力,那就是強大的心理素質,作為肉搏殺人技,沒有收割生命的勇氣,練的再好也白搭。
說完這些條件,曹衛國沉默下來,照這個標準來弄,自己手下的戰士確實差點意思,想要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光是簡單把槍配下去,還是不行的,訓練、選人,哪一樣都不能忽視。
細思之下,曹衛國把李政、王興等人都叫到跟前,直接在場邊豎了一塊大黑板,讓王學軍和馮振川給大家先上一課,再討論下一步配槍事宜。
和曹衛國簡單商量幾句,王興、梁勇、鄭凱、鍾進,加上新成立三連的連長邱樹傑、監軍使孫紹軍又往迴跑去,不一會兒,便將手下的幾位排長、副排長叫過來,讓他們一同聽課,不管能不能聽得懂,聽聽總比不聽強,很快便在訓練場的一角聚集起來。
見此陣仗,王學軍和馮振川頓時緊張起來,平日裏趾高氣揚的保安團謙虛起來,還真讓人不好適應,講槍械技術,這些人未必願意聽,還是先從拚刺刀講起吧。
王學軍把一枝裝了刺刀的火繩槍拿在手裏,然後在黑板上寫下兩個數字,一個是150,一個是50,前者是火繩槍的長度,後者是刺刀的長度,二者組裝在一起,大約在185厘米左右,也就是說,在場歸義民的個頭都沒火繩槍高。
解釋過尺寸之後,王學軍反手將槍托展示出來,告訴在場眾人,尤其是那幫躍躍欲試的歸義民軍官,這玩意單手是玩不轉的。
基地訓練場上,第二批士兵訓練已經結束,將保安團的士兵人數增加到三個連,四百餘人,正在進行的第三批士兵訓練任務已經轉至打嗥嶺下,近千名青壯正在那裏日夜操練,隨著海岸奪船行動的勝利,大家的備戰熱情愈發高漲起來。
對於軍事部來說,配槍工作純屬無奈之舉,火槍手的訓練本來就極為繁瑣,基本沒有速成的可能,問題是海盜侵襲之事來的太突然,根本就無法按部就班地進行人才培養,配槍還是不配槍,這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梁繼盛、曹衛國等人。
除了人員培養問題,還有就是火藥不足的問題,現在搶來的火藥,用於訓練還湊合,打起仗來,根本就不夠用。
最後,還是槍械專家王學軍一推定音,反正也沒幾個人,先配備起來再說,學不會射擊,學學拚刺刀,也是好的。
所謂旁觀者清,梁繼盛當下一拍大腿,表示同意,先讓大家練起來,以後再慢慢完善嘛,事情不幹,啥也不缺,但也沒得用,隻有先幹起來,才能查漏補缺,不斷進步。
既然決定配槍,難題便轉到工業部這邊,不管是燧發槍,還是火繩槍,當下還處在零件狀態,最關鍵的一點,是槍身不足。穿越之前,考慮到貨船空間有限,林誌剛他們不僅沒有裝配整槍,甚至連木製槍托,也僅帶了五百件,用於應急,反正不管新世界情況如何,總不會缺木頭吧。
這五百件存貨讓林誌剛逃過尷尬,帶領工業部的同仁們,很快便將三百支火繩槍裝配出來,送到東海基地,同時讓人通知陸冠南,先把造船廠的籌備工作放一放,現在生產槍托才是最重要的。
曹衛國見送過來的是火繩槍,頓時有些傻眼,那麽多燧發槍,怎麽拿這玩意兒糊弄我,惡補過槍械知識的曹團長可是識貨的。
王學軍笑著給曹衛國解釋,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用途,從拚刺刀這個角度來看,火繩槍和燧發槍沒啥區別,二是訓練,戰士們初期能把火繩槍練熟了,就算不錯,更為複雜的燧發槍,還是等下一步火槍手水平上來,再行配備也不遲。
曹衛國皺著眉頭,表示你這都是托詞,主要還是瞧不起我們保安團,就算是訓練,一步到位不是更好嘛?
王學軍無奈地搖著頭,隻好給曹團長普及了一番燧發槍的使用細節,然後告訴曹衛國,優質燧石可是消耗品,你隻要舍得用,我就給你換。
曹衛國腦子有些發懵,不就是打火石嘛,燕朝人天天生火用的東西,有啥稀奇的?
王學軍無語地比劃了個打火的動作,讓他以後觀察生活再仔細些,人家普通人生火,多打幾次沒關係,你這是打仗,要是不能一次起火,你說你上火不上火?
曹衛國恍然大悟,原來核心還在“優質”兩個字上,能保證一次打火成功的燧石,平日裏確實比較少見,鄉民們生火,可是要比劃數下,才能將幹柴引著,要是用這種火石開槍,還不如直接掄刀來的爽快,自己惡補的那點知識,在人家專家麵前,顯然是不夠用的。
了解情由的曹衛國隨即虛心請教起來,這種優質燧石是不是很難找,王學軍表示自己也不知道,對於咱們來說,眼前的大燕朝,還是一個陌生國度,凡事謹慎一些,總是沒錯的。
說完心中無奈,王學軍笑望著曹衛國,直言換不換你說了算,畢竟兵是你的,槍也是給你用的,我們這麽做,也是替你籌劃。
王學軍的迴旋鏢打過來,曹衛國嘿嘿一笑,表示這幫小子還嫩了點,先拿火繩槍練練手也好,再看手上的火繩槍,似乎順眼了許多。
剛在槍型上達成一致,王學軍又問他會不會拚刺刀,這迴曹衛國學精了,表示小時候在電影裏見過,玩打仗的時候用木棍學著比劃過,好像並不難。
不等王學軍反駁,一同前來的馮振川老爺子失聲大笑起來,要是看看電影就能學會,戰場上哪會死那麽多人?
曹衛國看著這位玩了一輩子槍的老技工,頓時心虛起來,關鍵是自己上戰場的年代,拚刺刀這種古老技術,早就淘汰了。
實際上,最簡單,也是最實用的拚刺刀技術,說起來並不複雜,用“刺、擋、撥”三個字就可以概括,確實不算難,關鍵是力量、速度、敏捷度這三項,對人的要求就高了,沒有成千上萬次的訓練,根本玩不轉。
在馮振川老爺子看來,想要把拚刺刀這種技術練出來,除了以上這些條件外,還需一項必備能力,那就是強大的心理素質,作為肉搏殺人技,沒有收割生命的勇氣,練的再好也白搭。
說完這些條件,曹衛國沉默下來,照這個標準來弄,自己手下的戰士確實差點意思,想要達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光是簡單把槍配下去,還是不行的,訓練、選人,哪一樣都不能忽視。
細思之下,曹衛國把李政、王興等人都叫到跟前,直接在場邊豎了一塊大黑板,讓王學軍和馮振川給大家先上一課,再討論下一步配槍事宜。
和曹衛國簡單商量幾句,王興、梁勇、鄭凱、鍾進,加上新成立三連的連長邱樹傑、監軍使孫紹軍又往迴跑去,不一會兒,便將手下的幾位排長、副排長叫過來,讓他們一同聽課,不管能不能聽得懂,聽聽總比不聽強,很快便在訓練場的一角聚集起來。
見此陣仗,王學軍和馮振川頓時緊張起來,平日裏趾高氣揚的保安團謙虛起來,還真讓人不好適應,講槍械技術,這些人未必願意聽,還是先從拚刺刀講起吧。
王學軍把一枝裝了刺刀的火繩槍拿在手裏,然後在黑板上寫下兩個數字,一個是150,一個是50,前者是火繩槍的長度,後者是刺刀的長度,二者組裝在一起,大約在185厘米左右,也就是說,在場歸義民的個頭都沒火繩槍高。
解釋過尺寸之後,王學軍反手將槍托展示出來,告訴在場眾人,尤其是那幫躍躍欲試的歸義民軍官,這玩意單手是玩不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