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淋巴幫扶係統,有兩個常用的方法。(作用是排毒,自己促進血液的循環)


    第一個方法:


    施術者把手放在患者的腳底。


    患者雙腳以每分鍾約180次(每秒3次)的速度,交替踢踏施術者的雙手,直到病患腹部出現顫動為止。


    單腳踢踏的距離隻要5~10厘米就可以,不用踢得很遠。


    整個過程持續約5~10分鍾。


    第二個方法:


    施術者站在患者頭側,將手放置在患者前胸。


    請患者做較為深沉的唿吸,吐氣時,治療人員雙手貼住肋骨,隨著往後下方移動。


    當患者要吸氣時,雙手要固定住肋骨或胸廓,使其無法往頭側移動。以上擋住吸氣的動作重複3~4個唿吸循環。


    做完3-4個循環之後。


    當患者在吸氣動作一開始的時候,治療人員立即把手放開。


    此時應可聽到噓噓的聲音。


    以上手法可重複2或3次。


    這是兩個淋巴幫扶係統的操作方法。


    顱薦椎此類的手法,最考驗精細的敏感的觸診程度。


    所以平時的時候,要多練習手指的敏感程度。


    江雲初經常診脈,手指的觸覺非常的靈敏。


    而普通人則需要一些訓練,提高自己手指的靈敏度。


    診脈的技巧是,診脈之前,放空自己,身心放空的去感受。


    這個也是一樣的。


    平時可以自己沒事的時候,觸診自己的橈動脈,也就是中醫講的寸口脈的位置。


    也可以觸診兩個太陽穴的位置的跳動,感受血管跳動的規律。


    快慢,大小等等。


    也可以仔細感受,看自己身體兩側的跳動是否一致。


    如果一致,請持續感受,如果不一致,那就感受一下,到底有什麽不一致的地方。


    當自己觸診自己的血管跳動有一定心得的時候,就可以去給別人觸診。


    那麽被觸診的人,應該是整體放鬆的,放輕鬆的,自然唿吸。


    這時候去感受。


    而施術者的力量,也應該盡量的小,也就是前文之中說的,大概5g的力量,很輕。


    越輕柔越好。


    為什麽要做這種觸診的鍛煉。


    這就涉及到一個顱薦椎的理論。


    他認為,人體是有擴張期和收縮期的。


    人的人體,是伴隨著人的唿吸,進行不容易被人察覺到的,變化的。


    所有的位置都是。


    尤其是以人的顱骨最為明顯。


    嬰兒小的時候,可以看到囟門的位置,伴隨著唿吸上下跳動。


    而囟門閉上之後,尤其是等到成年之後,似乎人的顱骨就不會再這樣的運動了,實際上不是的,人呢顱骨也是會存在細微的運動的,隻是這個運動變得很小,很輕,不容易被人發現而已。


    通過這種長期的觸診鍛煉,就可以發現這種運動。


    這是顱薦椎起效的根源。


    雖然顱薦椎這個操作是外國人發明的,但是外國人他不懂中國的傳統理論。


    他一直在這個技術之中強調的是,你感觸到的一切都是真實的,而不是你大腦的想象。


    其實就這個從頭到尾的貫徹理論來說,我們可以考慮一下,是否這個發明人也對這個手法存在懷疑,但是她發現這個方法行之有效之後,又不能夠解釋其中的原理。


    所以最後變成一句:你可以相信你觸摸到的,它真的不是想象。


    其實這個在傳統中醫理論之中很好解釋。


    這就是氣的出入運動。


    雖然說現在研究說是,是肺掌管了人的唿吸。


    但其實皮膚也是可以唿吸的,毛孔也是可以唿吸的。


    而這個需要通過一定的手段修煉之後,才能做到,而這些文化是中國所特有的,在外國是沒有。


    所以他們隻能在看到的基礎上,即基於解剖學的基礎上做研究。


    至於觀察不到的氣,就沒有辦法描述,


    因此,觸摸到,成了感受氣的另外一個很好的方式方法。


    那這個又不是傳統的發氣治病,而是以自己去感受這個跳動,同時做輕輕的手法(5g力量)去改變這個氣息的運動。


    那麽以顱骨向身體的其他部位延伸,隻要是有關節的地方,就可以觸摸到這種運動。


    頸椎,後背,前胸,髖關節,骶髂關節,甚至手上的關節。


    這是摸到,觸到。


    這個是基礎。


    相當於中醫之中的診斷學。


    隻有摸觸到不同,發現異常,才有辦法解決異常,這是這個手法的基礎。


    第二部分就是,如何調整這些異常。


    調整異常的很簡單。


    這個發明人也總結了一句話,就是:阻止顱薦椎運動在最極端的位置,讓其沿著尋常的路徑往迴走,並且促進整個係統產生新的運動路徑。


    第一種方法,在足部進行靜止的引導。


    將手掌放置在雙腳下,讓自己的雙手托著腳後跟的位置,用手掌正好可以觸碰到兩側的脈動(中醫之中,太溪脈的位置。)


    先輕輕觸動,感受這個地方的脈動。


    然後開始診斷,考慮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這些脈動是否對稱?


    第二,雙腳是往內旋比較順暢?還是往外旋較順暢?


    第三,如果不對稱的話,應該如何調整呢?


    下麵舉例說明:


    假如腳外旋時,左腳動得範圍比右腳大,而且兩腳內旋動作不如外旋那麽輕易、順暢,範圍也不如外旋遠。


    我們就可以適當的施加外力調整這種不對稱的情形。


    施術者第一步順著雙腳的力量,往最大活動度或最放鬆的方向運動。


    當雙腳達到了最大外旋角度時,比如說右腳轉得比左腳流利。


    那麽當活動到這個最大的角度的時候,雙手保持不動,阻止其腳迴旋,或者迴落,不要幫助或者施加力量,讓其在在外力下運動。


    隻需要在雙腳呈最大外旋角度時擋住,讓其別動就可以。


    這時候雙手感受這個動脈的跳動,也同時施加力量,阻止這個脈動。


    就這樣,維持住這個力量,同時讓患者放鬆,施術者也放鬆。


    感受這個脈動的力量,當脈動跳動不同的時候,看某個脈動大,還是某個脈動小,也就是給這個脈動,施加一點壓力。


    隨著手維持這個運動,那就會出現一個脈動相對停止的點。


    保持這個點就可以。


    這個方法對於頭痛,腿上的疼痛,都有效果。


    其中以上需要注意的點就是(第一,雙腳往哪個方向順暢,就讓雙腳向哪個方向旋轉。第二,不要用力量幹預患者的轉動。第三,在觸摸到這個脈搏跳動的時候,不要用太大的力量按壓,隻需要輕輕觸摸,然後順著雙腳的力量轉動,直到脈搏跳動變得一致或停止。)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濟世凡醫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苓安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苓安並收藏濟世凡醫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