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鳳凰網對李娟的采訪和董宇輝對李娟的采訪放一起對比,高下立見


    當董宇輝遇見李娟:一場訪談,窺見靈魂深處的共鳴


    還記得董宇輝與李娟的那場對談嗎?沒有咄咄逼人的追問,沒有刻意製造的戲劇衝突,有的隻是春風化雨般的溫柔和理解,像兩個老友圍爐夜話,在不經意間觸碰靈魂深處最柔軟的部分。這場對談,與其說是采訪,不如說是一次心靈的碰撞,一次對生命體驗的深度分享,也讓我們看到了訪談的另一種可能性。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訪談節目如雨後春筍般湧現,但真正能觸動人心的卻少之又少。很多訪談節目為了追求流量和話題度,往往流於表麵,充斥著預設的劇本和刻意製造的矛盾衝突。主持人像個拿著題卡的考官,急於從嘉賓口中挖掘出爆炸性的新聞點,而忽略了對嘉賓內心世界的真正關照。


    董宇輝與李娟的這場對談,卻像一股清流,緩緩流淌進人們的心田。董宇輝沒有按照既定的腳本,而是從李娟的經曆和感受出發,用自己的故事和李娟產生共鳴,引導她敞開心扉,展現出一個真實的、不加修飾的自我。


    前兩天,一場網紅主播董宇輝與作家李娟的對談引發了廣泛的討論和爭議,有人說是“假文化人遇到真文化人”,有人說是“理想撞到了現實”,還有人在他們各自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不管是非對錯,流量都轉化成了銷量,近2個小時的訪談,在全程沒有介紹書籍的情況下,李娟的作品銷售超過20萬冊,最高在線人數超過了40萬。


    意料外的率真


    直播前,李娟坦言對董宇輝列出的采訪提綱作了充分的準備,甚至好幾晚都沒睡好,“豁出去了”,才來到直播間。用當下流行的mbti人格測試來說,李娟妥妥是個性格內斂的“i人”。但是董宇輝提出的大部分問題,卻讓李娟錯愕,這和她準備的完全不一樣啊?因而在鏡頭前,她表現出了緊張、不安,以及一些慢節奏的停頓、空白。


    當1993年的董宇輝提出可以和1979年的李娟做朋友時,很多人感覺到的是一種男性的“爹味”,以及當李娟自我剖析時,董宇輝的雞湯式安慰也被認為沒有必要。其實,李娟既然願意冒著巨大的不適走進直播間,一定是對董宇輝認可的。


    碎片化的傳播,讓大家隻關注到了李娟用“一坨”來形容董宇輝對她的誇讚,卻鮮少有人看到,李娟還對他說過:“無論什麽樣的聲音評判你,你確實幫助了很多偏遠地區平凡的、沉默的勞動者們,當然也幫我賣了很多書。宇輝是讓人欽佩的年輕人。”


    與娓娓道來的文字和冷不防出現的幽默感不同,李娟跳脫紙麵的形象,社恐得讓人有些不敢相信,卻也讓人感受到她的率性天真。她把自家院子裏唯一一顆紅了的番茄,送給了董宇輝。她也看過董宇輝的帶貨直播,卻因為配送區域不包括新疆作罷。當董宇輝客氣地表示下次需要什麽寄給她,她直接說:“我可以去其他直播間買。”麵對“寫作使命”這樣宏大的詞匯,李娟直言自己沒有想過,寫完後自然而然地就完成了。


    可預見的非議


    雖然在新疆過著看似離群索居的生活,可是李娟卻做不到超然物外,網上的誤解讓她痛苦,這也成了她在直播間謹言慎行的緣由。她說:“每個人活在世界上都難免會被誤解,但可能我是一個作家,如果大家誤解我,說明我沒有表達準確,我沒有做到最好。”她也羨慕那些精力無比旺盛、戰鬥力十足的人,隨後董宇輝問她:“你會渴望變成那樣的人嗎?”“娟姨”人間清醒地迴答道:“我不會渴望自己辦不到的事情。”


    這場直播後,非議指向了董宇輝。李娟的文字是一種對人類情感和生命本質的探索,代表了一種對生命之“重”的追求。而董宇輝的形象則顯得更為“輕”一些。他從講台走向直播間,是許多丈母娘心中理想的女婿形象,一度被譽為直播界的清流,創下了眾多書籍、期刊的現象級銷售數據。但在一些人看來,這種傳播形式顯得不夠“深刻”或“純粹”。


    真假文化人的看法,說到底源於對文化傳播形式和深度的傳統觀念——即真正的文化人應該遠離商業利益,專注於學術或創作本身。這就讓人想起不少網絡文學作品的書粉抵製作品被影視化改編,遭到作者哭訴“我也是要吃飯的”。


    無對錯的選擇


    這種“輕”與“重”的對比,正是他們對談引發爭議的一個核心原因。李娟的理想化表達和董宇輝的現實背景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李娟的文學創作關注的是精神世界的深度挖掘,她的文字充滿了對內心體驗和人類情感的重視。董宇輝話裏話外的現實感和實用性,與李娟的理想化表達並非一路。


    董宇輝和李娟都有農村生活的經曆,而董宇輝顯然更加渴望出人頭地,他不允許自己透露出脆弱的一麵,一度讓自己精密得像儀器一樣、辛苦得像牛馬一樣前行,甚至一天不工作、不勞累都是可恥的。李娟的野心體現在不願意重複自己,她目前的蟄居狀態,是為接下來的寫作進行準備,“我不是要突破自己,是不想順著慣性去寫作。”她也坦然道出,才華是有生命力的,它會出生,也會死亡。


    李娟代表了那些追求內心寧靜、專注於精神世界的人,他們能在紛繁複雜的世界中尋找心靈的棲息地。而董宇輝則代表了那些在現代社會中努力平衡理想與現實,追求實用價值的人,他們試圖在生活的壓力下找到前進的動力和方向。這種自我投射讓觀眾們感到熟悉和共鳴:在文學和商業之間,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每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和道路。


    最終,這場對談讓我們意識到,最偉大的依然是文學,一本本《我的阿勒泰》《遙遠的向日葵地》《冬牧場》陸續發往讀者手中,觸動的共鳴與思考,想必會比一場直播要深遠得多。


    尊老愛幼,助人為樂,這些道德規範一直伴隨著每個人的成長,成為了社會行為的基本準則。


    可正是這樣,卻成為不法之徒利用的工具,他們利用人們的善心進行詐騙,使那些本意善良的人遭受欺騙和經濟損失。


    川四達州的蔣老太與少年江小雲的經曆,就成為了“尊老悲劇”的教科書,江小雲在行善之後,卻遭到了不良老人的天價索賠。


    那麽,這位不良老人是如何實施詐騙的?這起事件最終又是如何解決的呢?


    2013年6月,9歲的江小雲像往常一樣放學迴家,他背著書包,輕快地走在四川達州正南花苑路上。突然,一聲微弱的唿救聲傳入江小雲的耳中。


    他停下腳步,仔細傾聽,確定聲音是從不遠處傳來的。出於好奇和關心,江小雲決定循著聲音尋找求救的人。很快就發現一位老太太倒在地上,江小雲立即跑上前去,準備扶起老人。


    \"老奶奶,您沒事吧?我來幫您起來。\"江小雲伸出手,想要攙扶老太太。


    然而,就在他準備扶起老人的瞬間,老太太突然抓住了江小雲的衣服,並開始大聲唿喊:\"救命啊!這個小孩把我撞倒了!\"老太太的喊聲引來了路人的注意。


    很快,就有十幾個人圍了過來。他們看到倒在地上的老人和站在一旁的江小雲,立即對情況做出了自己的判斷。


    \"小孩子怎麽這麽不懂事,撞倒老人還想跑?\"一個中年婦女指責道。


    \"現在的孩子真是沒教養,連老人都不尊重。\"另一個路人也附和道。


    麵對突如其來的指責,江小雲試圖解釋,但並沒有得到周圍人的認可。相反,蔣老太利用人們對老年人的同情心,繼續編造故事。


    路人聽了更加憤怒,有人甚至建議報警。就在這時,蔣老太提出要找江小雲的父母。在路人的幫助下,他們撥通了江小雲父親江丕東的電話。江丕東接到電話後,立即趕到現場。


    看到圍觀的人群和倒在地上的老人,他的臉色變得十分難看。不等江小雲解釋,江丕東就對著兒子劈頭蓋臉地罵了起來:\"你怎麽這麽不懂事?連老人都敢撞?我平時是怎麽教育你的?\"


    說著,江丕東甚至抬手給了江小雲兩個響亮的耳光。江小雲被打得懵了,眼淚瞬間湧出眼眶。她想解釋,但父親根本不給他機會。


    隨後,江丕東決定將蔣老太送去醫院檢查,並表示會墊付所有的醫藥費。江小雲也被父親拽著一起去了醫院。


    在醫院裏,醫生對蔣老太進行了全麵檢查,隨後便墊付了檢查費用,並向蔣老太表示歉意。事後,江丕東帶著兒子江小雲迴到家中。


    冷靜下來的江丕東決定仔細詢問兒子事情的經過,江小雲再次重複了自己的說法:他隻是聽到唿救聲去幫忙,蔣老太是自己摔倒的。


    聽完兒子的解釋,江丕東開始懷疑蔣老太可能在撒謊。他迴想起當時的情景,覺得兒子不像是在說謊。作為父親,他開始相信兒子的話,並為自己之前的衝動感到後悔。


    正當江丕東考慮如何處理這件事時,一陣急促的敲門聲打斷了他的思緒。門外站著一個氣勢洶洶的中年男子,自稱是蔣老太的孫子龔洪春。


    龔洪春一進門就開始大聲質問:\"你們家孩子撞倒我奶奶,現在傷勢很重,必須要賠償!\"


    江丕東試圖解釋,但龔洪春打斷了他的話:\"那是你們找的醫生,我們不信!我奶奶現在渾身疼痛,可能有內傷,必須再去大醫院檢查!\"


    雙方很快陷入激烈爭執。龔洪春堅持要求高額賠償,而江丕東則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無辜的。在爭吵中,情急之下的江丕東突然說道:\"我要求你們賠償我們100萬元精神損失費!\"


    這句話徹底激怒了龔洪春。他威脅要找人來\"教訓\"江丕東一家。眼看局勢失控,江丕東隻能選擇報警。


    警察很快趕到現場,詢問了事情經過。但由於缺乏直接證據,警方建議雙方協商解決。然而,龔洪春拒絕了這個建議,並將蔣老太帶到了江家。


    蔣老太一到江家就開始哀聲戚戚,聲稱自己傷勢嚴重,需要高額醫藥費。她堅持說是江小雲撞倒了她,並表示要追究到底。麵對蔣老太的指控,江小雲再次陷入委屈和無助中。


    雙方再次陷入激烈爭吵。警察見狀,建議尋找當時的目擊證人來澄清事實。江丕東立即同意了這個建議,決定親自去事發地詢問路人。


    接下來的幾天裏,江丕東幾乎跑遍了正南花苑路的每一個角落。他詢問了附近的商戶、居民,甚至是路過的行人。經過不懈努力,他終於找到了幾位當時在場的目擊者。


    在江丕東的請求下,這些目擊者同意到派出所做筆錄。最終,共有10位證人出麵作證。他們一致證明,蔣老太是自己不小心摔倒的,與江小雲無關。


    更令人驚訝的是,有幾位證人還指出,蔣老太一家曾多次用類似的手段訛詐他人。然而,麵對這些證詞,蔣老太和龔洪春依然死不承認。蔣老太堅持說自己記憶清晰,就是被江小雲撞倒的。


    龔洪春則質疑這些證人的可信度。他聲稱這些人是江丕東花錢找來的假證人,要求警方進行更深入的調查。


    在多方證人的支持下,江丕東決定將蔣老太告上法庭,以還自己和兒子一個清白。法庭上,一位證人提供了關鍵性證據——一段手機拍攝的視頻,記錄了整個事件的過程。


    視頻清晰地顯示,蔣老太是自己不慎摔倒,江小雲隻是聽到唿救後前來幫忙。更令人震驚的是,視頻中還捕捉到蔣老太在摔倒前四處張望的可疑行為。


    證人指出,蔣老太似乎是在尋找合適的\"目標\",專門選擇人流不多的地點進行碰瓷。但即便麵對如此確鑿的證據,蔣老太仍然矢口否認,她的孫子龔洪春也堅持認為視頻可能被篡改過。


    就在案件僵持不下之際,一位電視台記者在采訪蔣老太的兒媳時,意外得知了一個驚人的事實:原來蔣老太早在事發前幾天就在家中洗澡時不慎摔倒,導致髖部骨折。


    麵對這一揭露,蔣老太的謊言終於無法再繼續下去。但令人驚訝的是,即便到了這個地步,蔣老太仍然不肯承認自己的錯誤。她甚至當庭發毒誓:\"我要是撒謊,就讓我全家死光!\"


    最終,法院根據證據做出了判決:駁迴蔣老太家屬的訴訟請求,同時對蔣老太和龔洪春進行處罰。蔣老太被判處行政拘留5天,罰金1000元,但考慮到她的年齡和身體狀況,免於執行拘留。龔洪春則被判處行政拘留10天,罰金500元。


    這個判決得到了社會的一致認可。許多人認為,這不僅還了江小雲一個清白,也給那些企圖利用他人善意謀取不義之財的人敲響了警鍾。


    案件結束後,江小雲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當地一家公益組織還特意給予她一份\"善心獎\",以表彰她的善舉和在困境中堅持真相的勇氣。


    然而,江小雲心中仍有一絲遺憾。她說:\"如果當時我沒有去扶那位老奶奶,就不會發生這麽多事。\"這句話引發了社會的深思:當看到老人摔倒時,我們是否應該伸出援手?


    這個問題在社會上引起了廣泛討論。有人認為,在當前社會環境下,對陌生人保持警惕是必要的。但更多的人則唿籲,不應該因為個別案例就放棄助人為樂的傳統美德。


    許多人也唿籲,應該鼓勵人們繼續行善,不要被流言蜚語所困擾。一位網友寫道:\"如果我們因為害怕被訛詐就不再幫助他人,那才是這個社會最大的悲哀。我們應該相信,大多數人還是善良的。\"


    為了應對類似情況,一些城市開始在公共場所安裝更多的監控攝像頭。同時,也有人提議設立\"好人保護基金\",為那些在助人過程中遭遇不幸的人提供法律和經濟援助。


    這個案件也促使政府部門開始重視相關立法工作。有關部門表示,將加快推進\"好人法\"的立法進程,為見義勇為者提供更多法律保護。


    對於江小雲來說,這次經曆雖然痛苦,但也讓她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她說:\"雖然遇到了這樣的事,但我還是會選擇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因為我相信,這個世界上好人還是占大多數的。\"


    江丕東也表示,會繼續支持女兒的善舉,但同時也會教導她如何在助人時保護自己。他說:\"我們不能因為害怕風險就放棄做好事,但我們可以學會更聰明地做好事。\"


    這個案件最終以正義的勝利告終,但它留給社會的思考卻遠未結束。如何在助人與自保之間找到平衡,如何營造一個鼓勵善舉的社會環境,這些都需要每個人的共同努力。


    或許,真正的解決之道不在於畏懼或退縮,而在於每個人都努力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共同創造一個互幫互助、充滿愛心的社會。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戰勝惡意,讓善良和正義永遠占據上風。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這個時代不一樣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那陣風吹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那陣風吹過並收藏這個時代不一樣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