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0章 生氣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過了千年滄海桑田,很多地理位置都發生了一定的偏移,但梁安若和景莊莊還是借著現代版標準的地圖去研究,沒辦法,他們現在沒有古代的那份地圖,隻能按照這份地圖來走。
曹彬帶人攻克涿州,梁安若跟景莊也是快馬加鞭來到了這裏,他們兩個並沒有進城,而是在城外的一處小山頭往下去望,“在華北平原上,步兵跟騎兵對抗,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想。”看到廣闊的平原,景莊不明白,為什麽曹彬沒有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選擇在平原開闊的地方與遼軍對峙,這樣既失去了步兵的防禦能力,也無法抵擋遼軍的騎兵衝鋒。
遼國的騎兵,他們上一次吃了大虧,還沒有吸取教訓嗎?為什麽不組建強有力的騎兵去對抗?
“行了,別總結經驗了,咱們盯好耶律休哥,在他想要斬斷糧道之時出手。”梁安若提到的耶律休哥,就是這一戰中曹彬要對上了重要敵人。他們做這些不是為了曹彬,為的是在那一次大敗中死傷慘重的數萬宋軍。
那或許在日後,他們會跟這些宋軍對上,但他們也不願意出現京觀。京觀是指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塚。
既然知道會發生什麽事情,梁安若跟景莊盯著耶律休事死死的,直到一隊人馬悄悄的離開營帳往南邊去,果然,這群人就是想切斷宋軍的糧草。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還未捕成,而跟蟬一隊的黃雀直接滅了螳螂。這裏動靜很快的也引起注意,等宋兵趕過來的時候就看見滿地的遼兵屍體,還有一個特別明顯的信封。
遠在汴京的宋太宗就是看見捷報不喜反憂,就是擔心會出現各種的意外,其中包括的就是糧草問題。這次,糧道沒被耶律休哥給中斷,但看到曹彬的折子卻有些頭疼,原先是擔心出現這種情況,現在這種情況雖然出現,但也解決了,卻引來下一個問題。
因著長線運輸的問題,這一次糧道未斷,是有人暗中出手相助,並且告訴了曹彬,那下一次呢?
梁安若跟景莊沒有想過,他們兩個幫完忙之後,還帶著後續其他的問題接踵而來。曹彬求穩更多的就會把注意力放在了後備糧草這方麵,同樣的事情,他不想發生第二次,萬一第二次沒有人來救他怎麽辦?
而他手下的強兵悍將也在申請求戰,畢竟差點出了這麽大的亂子,一定要打得遼兵措手不及,讓對方看看他們這些人可不是白白吃糧草不幹活的。其他兩路都有戰功,難不成他們這一次就要無功而返嗎?
可宋太宗對曹彬這邊的最高指示,需要東路軍對幽州保持威壓,等待其餘兩路大軍匯合後,再一起發動總攻。曹彬現在有兩件事情,一個保護糧道,千萬不能出現糧草短缺,二是暫且壓製住他手下的這一群想要打仗的兵,但是對麵的遼兵再如何騷擾也得守住。
可曹彬寬仁有餘,威嚴不足的弱點暴露了。他控製不住部下的求戰情緒,又被皇帝訓斥。幸運之神並沒有站在他這一邊,中西兩路部隊其實已經被遼軍給阻攔了,他沒有及時的調整戰略,也沒有有效的約束部下。
有些人竟然是私自去作戰了,這或許就是將星雲集,卻沒有一個帥才統領全局的尷尬情況。
最後的局麵簡直就是一團糟,東路主力大軍戰敗的時間,也隻是比曆史上晚了幾日,傷重也沒有那麽慘烈而已。正是因為涿州的糧道並沒有斷,他們便先退迴雄州再重返涿州,將士也不會來迴疲憊。所以雖然還是敗了,但最起碼不至於丟盔棄甲,丟棄的兵刃堆積如山。
雖然後世大家都會吐槽宋太宗是微操大師,但是這一次,麵對東路大軍戰敗,他做出來的決定其實並沒有錯,收複無望,下詔令兩路將領率軍返迴,並且帶著各州百姓內遷。
隻有中路軍田重進不辱使命,全軍而返,並帶迴部分收複地區百姓。
出現了戰敗的問題,主要是源於潘美和王侁,當時楊業讓他們在陳家口設下步兵強弩,以為左右兩翼支援。可到最後,這倆人先走,陳家口並無一人支援,要是沒有楊業在後麵阻攔遼軍,他們能那麽安然無恙的退迴去嗎?
主要的就是在那種情況之下,皇帝都已下令,此時西路軍的職責僅為護送百姓內遷,為什麽王侁還逼迫楊業出戰呢?這場戰打得還真的就是莫名其妙,不光損失了一名大將,而且還折損了不少精銳的部隊。
梁安若跟景莊在過來的途中,幫助了不少百姓跟著田重進的部隊陸續返迴,這些原來家就在燕雲十六州的百姓,是願意跟著宋軍迴到中原的。畢竟在異族的鐵騎之下,根本就不能保證人活得如何。
等他們兩個到達朔州的時候,正好遇上楊業與王侁爭論。
“再爭論,遼軍可就真來了,你們的任務就是帶著百姓遷迴中原,可是帶不迴將士和百姓,你們就是有負皇恩。”這一路上,景莊滿肚子全是火,聽到這話,一點都忍不住直接衝了進來。
東路大軍明明是在糧草極為豐沃的時候,還麵臨敗地的情況,不就是因為各將領較量,有很多人都是想方設法的爭軍功,可能王侁才會借機行激將法逼楊業死戰,勝則爭功,敗則為自己爭取逃生的機會。
而且不僅是不團結,互相爭功,而且還有三六九等之分,這就是梁安若跟景莊在了解宋軍的過程中,發現的一種極其無奈的現象,第一等人自然就是跟著趙匡胤陳橋兵變的這些人,第二等人就是後周的原班人馬,第三等則是在征戰過程中,各國的降將,而楊業則是屬於最後等級。
突然都感覺,在曆史上,這宋朝這一種畸形的朝代,還能延續這麽多年,簡直就是沒天理啊。
曹彬帶人攻克涿州,梁安若跟景莊也是快馬加鞭來到了這裏,他們兩個並沒有進城,而是在城外的一處小山頭往下去望,“在華北平原上,步兵跟騎兵對抗,也不知道他們是怎麽想。”看到廣闊的平原,景莊不明白,為什麽曹彬沒有充分利用地形的優勢,選擇在平原開闊的地方與遼軍對峙,這樣既失去了步兵的防禦能力,也無法抵擋遼軍的騎兵衝鋒。
遼國的騎兵,他們上一次吃了大虧,還沒有吸取教訓嗎?為什麽不組建強有力的騎兵去對抗?
“行了,別總結經驗了,咱們盯好耶律休哥,在他想要斬斷糧道之時出手。”梁安若提到的耶律休哥,就是這一戰中曹彬要對上了重要敵人。他們做這些不是為了曹彬,為的是在那一次大敗中死傷慘重的數萬宋軍。
那或許在日後,他們會跟這些宋軍對上,但他們也不願意出現京觀。京觀是指炫耀武功,聚集敵屍,封土而成的高塚。
既然知道會發生什麽事情,梁安若跟景莊盯著耶律休事死死的,直到一隊人馬悄悄的離開營帳往南邊去,果然,這群人就是想切斷宋軍的糧草。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螳螂還未捕成,而跟蟬一隊的黃雀直接滅了螳螂。這裏動靜很快的也引起注意,等宋兵趕過來的時候就看見滿地的遼兵屍體,還有一個特別明顯的信封。
遠在汴京的宋太宗就是看見捷報不喜反憂,就是擔心會出現各種的意外,其中包括的就是糧草問題。這次,糧道沒被耶律休哥給中斷,但看到曹彬的折子卻有些頭疼,原先是擔心出現這種情況,現在這種情況雖然出現,但也解決了,卻引來下一個問題。
因著長線運輸的問題,這一次糧道未斷,是有人暗中出手相助,並且告訴了曹彬,那下一次呢?
梁安若跟景莊沒有想過,他們兩個幫完忙之後,還帶著後續其他的問題接踵而來。曹彬求穩更多的就會把注意力放在了後備糧草這方麵,同樣的事情,他不想發生第二次,萬一第二次沒有人來救他怎麽辦?
而他手下的強兵悍將也在申請求戰,畢竟差點出了這麽大的亂子,一定要打得遼兵措手不及,讓對方看看他們這些人可不是白白吃糧草不幹活的。其他兩路都有戰功,難不成他們這一次就要無功而返嗎?
可宋太宗對曹彬這邊的最高指示,需要東路軍對幽州保持威壓,等待其餘兩路大軍匯合後,再一起發動總攻。曹彬現在有兩件事情,一個保護糧道,千萬不能出現糧草短缺,二是暫且壓製住他手下的這一群想要打仗的兵,但是對麵的遼兵再如何騷擾也得守住。
可曹彬寬仁有餘,威嚴不足的弱點暴露了。他控製不住部下的求戰情緒,又被皇帝訓斥。幸運之神並沒有站在他這一邊,中西兩路部隊其實已經被遼軍給阻攔了,他沒有及時的調整戰略,也沒有有效的約束部下。
有些人竟然是私自去作戰了,這或許就是將星雲集,卻沒有一個帥才統領全局的尷尬情況。
最後的局麵簡直就是一團糟,東路主力大軍戰敗的時間,也隻是比曆史上晚了幾日,傷重也沒有那麽慘烈而已。正是因為涿州的糧道並沒有斷,他們便先退迴雄州再重返涿州,將士也不會來迴疲憊。所以雖然還是敗了,但最起碼不至於丟盔棄甲,丟棄的兵刃堆積如山。
雖然後世大家都會吐槽宋太宗是微操大師,但是這一次,麵對東路大軍戰敗,他做出來的決定其實並沒有錯,收複無望,下詔令兩路將領率軍返迴,並且帶著各州百姓內遷。
隻有中路軍田重進不辱使命,全軍而返,並帶迴部分收複地區百姓。
出現了戰敗的問題,主要是源於潘美和王侁,當時楊業讓他們在陳家口設下步兵強弩,以為左右兩翼支援。可到最後,這倆人先走,陳家口並無一人支援,要是沒有楊業在後麵阻攔遼軍,他們能那麽安然無恙的退迴去嗎?
主要的就是在那種情況之下,皇帝都已下令,此時西路軍的職責僅為護送百姓內遷,為什麽王侁還逼迫楊業出戰呢?這場戰打得還真的就是莫名其妙,不光損失了一名大將,而且還折損了不少精銳的部隊。
梁安若跟景莊在過來的途中,幫助了不少百姓跟著田重進的部隊陸續返迴,這些原來家就在燕雲十六州的百姓,是願意跟著宋軍迴到中原的。畢竟在異族的鐵騎之下,根本就不能保證人活得如何。
等他們兩個到達朔州的時候,正好遇上楊業與王侁爭論。
“再爭論,遼軍可就真來了,你們的任務就是帶著百姓遷迴中原,可是帶不迴將士和百姓,你們就是有負皇恩。”這一路上,景莊滿肚子全是火,聽到這話,一點都忍不住直接衝了進來。
東路大軍明明是在糧草極為豐沃的時候,還麵臨敗地的情況,不就是因為各將領較量,有很多人都是想方設法的爭軍功,可能王侁才會借機行激將法逼楊業死戰,勝則爭功,敗則為自己爭取逃生的機會。
而且不僅是不團結,互相爭功,而且還有三六九等之分,這就是梁安若跟景莊在了解宋軍的過程中,發現的一種極其無奈的現象,第一等人自然就是跟著趙匡胤陳橋兵變的這些人,第二等人就是後周的原班人馬,第三等則是在征戰過程中,各國的降將,而楊業則是屬於最後等級。
突然都感覺,在曆史上,這宋朝這一種畸形的朝代,還能延續這麽多年,簡直就是沒天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