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土匪窩子變山莊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年齡增長的同時,還不忘了積攢實力不斷的去蠶食外麵的土地,時間其實過得蠻快的,在這幾年中倒是有人過來看他們弱小,想要打上山頭,可惜一一都被景莊跟梁安若給摁了迴去。
自此,周圍的村莊及遠處的縣城都知道,海望山上的這一群土匪不好惹。景莊跟梁安若則表示,這全都是謠言,他們都打上來了,我們難道就不反擊了嗎?簡直好賴話都被人家給說了。
遼國戰後為了長遠發展,也在不斷的漢化,各種行政措施也開始出現。遼國的行政區劃體係大體上是道、府(州)、縣,梁安若跟景莊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南京道(幽州為幽州府,成為五京之一),而薊州則是南京道的統治範圍之下,他們原先路過那個小縣城,重新進行歸納到薊州其隸屬下的三個縣中。 1
兩個現在地處的地理位置已經是非常不錯了,是在遼國的範圍之內,但遼國的官員並沒有過度的去管理這裏,相反,縣裏的官員景莊跟梁安若誤導過好幾次。
覺得這裏地處偏僻,就是一些山匪流氓在作祟不用去管,更多的,要去管對麵的宋人。所以這對景莊跟梁安若來說,離著官員的統治會越來越遠,這一塊都已經被他們化為自己私有的領地了,更有利於他們自身安穩的發展。
其次,還有一點,這裏離著宋朝很近,海河的主幹流就是這一處宋遼之間的分界線,那簡直就是河北麵和河南麵的區別呀,他們山旁邊的那處河流就是海河的一個小分支,就可想要去他們之間的距離。
也就是為什麽簡單的誤導,就真的讓遼國的官員並沒有過多注意到有處小山頭還鬧土匪。
他們兩個圍繞著海望山探查之後,這裏其實是有不錯的土地去耕種的,但是現在政治亂世還是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土地都荒廢了。倒是原先的這些兵匪對這方麵看重是看重,但是他們也不想費那麽多力氣種田,隻是把地圍了起來而已。這也就是離著住的地方較近的,這幾塊地撒了些菜種,長的也參差不齊。
而且,別看海望山說是一個山,其實這個海拔高度真的是一點都不高,原先那兩代的土匪也並沒有把自己的老窩真正的建在山上,隻是,相對於平地來說,稍微的高了一些而已。周圍尤其是沿著河流一側,土地確實是非常豐沃。
當時他們兩個還規劃,實在不行就悄悄的使用異能,因為謝大媽他們這些老弱,景莊也沒有讓他們去賣苦力下地,隻把周圍的那些菜地給打理好了就行。他們在後麵的地窖裏麵發現了不少的糧食,仔細一數,基本上百八十人,過個一年半載了。
一直到第二年開春,周圍的日子還是如此的不好過,有的人跑去了其他地方找尋生機,但卻有一個年輕的男子,膽子極大的跑了過來。人來了投奔,景莊跟梁安若就高興,管他是什麽樣的人,隻要是能幹活的,甭管幹多幹少,都可以慢慢的,他們也就把周圍豐厚的田地劃一部分給他,讓其去種地。
當然規矩先說好,他們會給幹活的人糧種,並且提供飯食,等有了收成這些人再上交一份租子,而提供的糧種和飯食,則分三年慢慢還不著急。景莊怕他聽不懂,給他說完了之後還讓他自己去算,第一個過來吃螃蟹的人算了一下,覺得還可以。
且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三年之後人家想要利滾利,那也無所謂,人呀,都會解決當下最急最緊要的問題,至於將來,那就交給將來的自己去煩惱吧。
而且在這裏心驚膽戰,吃完第一頓飯的時候,他就覺得實在不行做個飽死鬼,把命給土匪也是可以。當然,景莊不會現在就要了他的命,畢竟他還指望人幹活,土匪窩裏唯一一個壯年勞動力。
等秋後,除了上交的那一份和扣除三分之一要還的東西,剩下的收成擺在那個人麵前的時候,這人是真的哭了出來。要是去年有這麽多糧食,在他爹他娘也不至於活活餓死。又因為這人十分的融入整個群體,有事沒事的時候就做各種的活,梁安若還囑咐謝大媽,照樣給他做一年四季的衣裳,說這不在要還的範圍之內,讓他不要有負擔。
所以在後麵的這幾年裏麵,海望山上的這一個土匪窩發展的是越來越大,儼然成為了向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戶莊園的感覺。這裏麵有人耕種,有人紡織,有人做工,有人守衛,守住了最外麵的關口和幾個要處的地方,這裏可以不必要跟外在交流,形成自給自足的經營模式。
跟外麵有時會出現戰亂或者是壓迫的環境一對比,這裏簡直就是一個世外桃源。除了最起碼的吃飽穿暖之外,更讓這裏的人覺得安心和有歸屬感的就是孩子們了。在這裏,孩子們還可以學習各種的技能和讀書識字,先不論學的多與少,能有這樣的機會就已經是很不錯。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幾年的情況,讓我感覺到非常的欣慰。”又是一年豐收之際,景莊看著今年收上來糧食和整體情況,就不自覺的高興,六年呀,整整六年,總算感覺他倆的地盤像那麽迴事了,雖然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比較繁華的城鎮,但這也讓梁安若跟景莊格外的欣慰,要知道原先這裏可是一無所有啊。
相對於外人還願意在這裏土匪窩子,他們更願意把自己的管轄範圍稱之為一個山莊,在這個山莊裏的人口也不過就是一千來人,所以他們兩個采取的管理措施,選擇了簡單粗暴,較為有效的那種方式,畢竟人沒有多到那個範圍。
山莊中大部分的資產都是歸梁安若跟景莊所有,而普通人家大部分還是願意存布匹和糧食為資產,不過他們兩個也預測到了未來的範圍越來越大,大家做事情劃分也越來越精細,隻是單純的用糧食和布匹交換肯定是不成的,早晚有一天要變成銀錢。而且現在他們兩個避禍於山林,可這也不是長久的發展之計。
自此,周圍的村莊及遠處的縣城都知道,海望山上的這一群土匪不好惹。景莊跟梁安若則表示,這全都是謠言,他們都打上來了,我們難道就不反擊了嗎?簡直好賴話都被人家給說了。
遼國戰後為了長遠發展,也在不斷的漢化,各種行政措施也開始出現。遼國的行政區劃體係大體上是道、府(州)、縣,梁安若跟景莊現在所在的地方就是南京道(幽州為幽州府,成為五京之一),而薊州則是南京道的統治範圍之下,他們原先路過那個小縣城,重新進行歸納到薊州其隸屬下的三個縣中。 1
兩個現在地處的地理位置已經是非常不錯了,是在遼國的範圍之內,但遼國的官員並沒有過度的去管理這裏,相反,縣裏的官員景莊跟梁安若誤導過好幾次。
覺得這裏地處偏僻,就是一些山匪流氓在作祟不用去管,更多的,要去管對麵的宋人。所以這對景莊跟梁安若來說,離著官員的統治會越來越遠,這一塊都已經被他們化為自己私有的領地了,更有利於他們自身安穩的發展。
其次,還有一點,這裏離著宋朝很近,海河的主幹流就是這一處宋遼之間的分界線,那簡直就是河北麵和河南麵的區別呀,他們山旁邊的那處河流就是海河的一個小分支,就可想要去他們之間的距離。
也就是為什麽簡單的誤導,就真的讓遼國的官員並沒有過多注意到有處小山頭還鬧土匪。
他們兩個圍繞著海望山探查之後,這裏其實是有不錯的土地去耕種的,但是現在政治亂世還是這種情況之下,很多土地都荒廢了。倒是原先的這些兵匪對這方麵看重是看重,但是他們也不想費那麽多力氣種田,隻是把地圍了起來而已。這也就是離著住的地方較近的,這幾塊地撒了些菜種,長的也參差不齊。
而且,別看海望山說是一個山,其實這個海拔高度真的是一點都不高,原先那兩代的土匪也並沒有把自己的老窩真正的建在山上,隻是,相對於平地來說,稍微的高了一些而已。周圍尤其是沿著河流一側,土地確實是非常豐沃。
當時他們兩個還規劃,實在不行就悄悄的使用異能,因為謝大媽他們這些老弱,景莊也沒有讓他們去賣苦力下地,隻把周圍的那些菜地給打理好了就行。他們在後麵的地窖裏麵發現了不少的糧食,仔細一數,基本上百八十人,過個一年半載了。
一直到第二年開春,周圍的日子還是如此的不好過,有的人跑去了其他地方找尋生機,但卻有一個年輕的男子,膽子極大的跑了過來。人來了投奔,景莊跟梁安若就高興,管他是什麽樣的人,隻要是能幹活的,甭管幹多幹少,都可以慢慢的,他們也就把周圍豐厚的田地劃一部分給他,讓其去種地。
當然規矩先說好,他們會給幹活的人糧種,並且提供飯食,等有了收成這些人再上交一份租子,而提供的糧種和飯食,則分三年慢慢還不著急。景莊怕他聽不懂,給他說完了之後還讓他自己去算,第一個過來吃螃蟹的人算了一下,覺得還可以。
且退一萬步來說,就算三年之後人家想要利滾利,那也無所謂,人呀,都會解決當下最急最緊要的問題,至於將來,那就交給將來的自己去煩惱吧。
而且在這裏心驚膽戰,吃完第一頓飯的時候,他就覺得實在不行做個飽死鬼,把命給土匪也是可以。當然,景莊不會現在就要了他的命,畢竟他還指望人幹活,土匪窩裏唯一一個壯年勞動力。
等秋後,除了上交的那一份和扣除三分之一要還的東西,剩下的收成擺在那個人麵前的時候,這人是真的哭了出來。要是去年有這麽多糧食,在他爹他娘也不至於活活餓死。又因為這人十分的融入整個群體,有事沒事的時候就做各種的活,梁安若還囑咐謝大媽,照樣給他做一年四季的衣裳,說這不在要還的範圍之內,讓他不要有負擔。
所以在後麵的這幾年裏麵,海望山上的這一個土匪窩發展的是越來越大,儼然成為了向魏晉南北朝時期大戶莊園的感覺。這裏麵有人耕種,有人紡織,有人做工,有人守衛,守住了最外麵的關口和幾個要處的地方,這裏可以不必要跟外在交流,形成自給自足的經營模式。
跟外麵有時會出現戰亂或者是壓迫的環境一對比,這裏簡直就是一個世外桃源。除了最起碼的吃飽穿暖之外,更讓這裏的人覺得安心和有歸屬感的就是孩子們了。在這裏,孩子們還可以學習各種的技能和讀書識字,先不論學的多與少,能有這樣的機會就已經是很不錯。
“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這幾年的情況,讓我感覺到非常的欣慰。”又是一年豐收之際,景莊看著今年收上來糧食和整體情況,就不自覺的高興,六年呀,整整六年,總算感覺他倆的地盤像那麽迴事了,雖然看起來更像是一個比較繁華的城鎮,但這也讓梁安若跟景莊格外的欣慰,要知道原先這裏可是一無所有啊。
相對於外人還願意在這裏土匪窩子,他們更願意把自己的管轄範圍稱之為一個山莊,在這個山莊裏的人口也不過就是一千來人,所以他們兩個采取的管理措施,選擇了簡單粗暴,較為有效的那種方式,畢竟人沒有多到那個範圍。
山莊中大部分的資產都是歸梁安若跟景莊所有,而普通人家大部分還是願意存布匹和糧食為資產,不過他們兩個也預測到了未來的範圍越來越大,大家做事情劃分也越來越精細,隻是單純的用糧食和布匹交換肯定是不成的,早晚有一天要變成銀錢。而且現在他們兩個避禍於山林,可這也不是長久的發展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