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庇護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的紫禁城早就沒有梁安若記憶中的熱鬧繁華,也沒有晚清的那種頹廢奢靡,來來往往的宮人都在做著自己的事情,隆裕太後帶著梁安若去看了他們收拾成冊的古董文物,全都非常規整的擺在了特定的房間。
“像古籍這些我們就特別的注意,生怕被蟲蛀了,還手抄了好幾本呢。隻是,現在還有人會在乎這些東西嗎?”隆裕太後說這話有點不太確信,多少年了,這皇宮內內外外宣傳的都是西學,像這一些作為老古董的東西,還有人在乎嗎?
“怎麽沒有?就麻煩您幫我整理一份書單,到時候我讓人帶出去放進各個學校的圖書館?”優秀的就應該會被流傳下去,被淘汰的永遠都是那些糟粕。梁安若也沒有想到,隆裕太後這麽的細致,光是那些古籍,包括紫禁城流傳下來的很多奏折文稿,全都妥善的歸置到了一起,這些在以後研究明清的曆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裏麵可不止都是清朝的奏折。
原先的皇阿哥學習寫奏章,一開始都是學習明朝的奏折的,而且也有利於他們了解明朝時期各朝的問題,或許從另一個方麵來講,清朝了解明朝比了解自己更甚。
當然除此之外,像其他的瓷器金石之類的東西,也被妥善的保存,並且都把他們編號登記造冊。除了裏裏外外,有人看護著,不會有人偷拿之外,還有憑借這些人的眼力,造假,他們是一眼能看得出來的。
所以這些東西好好的保存,紫禁城好好的被人維護著,等到安穩之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它們所吸引。
“您也放心好了。”梁安若向隆裕太後鄭重的表示,她明白對方話中的意思,像這些古籍多少人在嫌棄,那像他們這些身上標注著滿清遺留標簽的人,會不會有人以此作為攻擊的對象?
其實,隆裕太後自己覺得活了這麽多的歲數了,以死保全剩下的人也無所謂了,隻是這裏麵還有很多年輕的姑娘,災難到臨的時候,這些嬌養的女子就會受到極大的惡意。
隆裕太後並沒有多說什麽,但是梁安若能理解,有的話不必說明,自己也能猜測到他們承受過什麽樣的痛苦,“不會有人打擾的,在這皇城裏的所有人,幾乎都是在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掙一碗飯吃,就像外麵務工的工人一樣,是受保護的。”
“多謝!”
梁安若進宮本是想謝謝隆裕太後,是謝謝對方能夠信任自己跟景莊,也是謝謝她在盡可能的保護顧整個紫禁城,和紫禁城裏麵存放的文物。沒有想過隆裕太後說的謝謝,比自己說的還多。
每隔幾日,京城幾家報刊還有滬上的報刊都登報了一份文章。
這份文章的前半部分,是由光緒皇後葉赫那拉氏的名義寫出來的。表達的唯一意思就是大清已經亡國,也沒有了皇帝,更沒有了所謂的八旗,有的隻是華夏土地上平等的百姓。警告滿人不可再以重建大清為借口,發動叛亂和戰爭,願天下早日安定。
而後半部分,則由梁安若執筆,以另一種方式,描寫出現在紫禁城的情景,就算是當初的皇族,現在已經沒了原先的身份,他們已經成為普通的人,他們並不是在紫禁城裏生活,而是在維護紫禁城還有裏麵的一些書籍文物,並將其整理手抄出來的書籍書目一部分刊登,並說這些書籍文稿會陸續的存於各學校的圖書館內。
而且最後附帶了一句,不管他們原先是什麽樣的身份,現在,所有人都靠著自己的雙手去為自己謀得生存之所,他們也受燕京工農會的保護。不管是原先的滿人還是漢人,再或者是其他少數民族的人,隻要是生活在華夏的土地上,兢兢業業生活工作都是受到保護的。
這份報刊是真的擊碎了太多人,想借著恢複大清的這個名頭做皇帝的夢。看現在是民國,但是很多人骨子裏還是講究正統的,如果真的得到光緒皇後的認可,得到滿洲貴族的認可,那麽借此造一個新的大清,自己當當皇帝那是極好不過的。
可是現在夢直接碎了,人家自己也說了,自己現在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沒有大清,沒有皇帝,有的隻是民國。
這裏傳遞出來一個比較隱喻的信號,那就是民族問題,前一段時間,燕京的報紙也在討論民族方麵的問題。而燕京給出來的答案就是一律平等,現在除了漢人和滿人較多之外,其實還有其他較為少數的民族。
這種平等不光是在他們的待遇,還有尊重他們的習俗文化,而讓他們更有安全感,跟滿人一樣,都給他們劃定了特定的區域,允許他們集中生活,尊重他們的生活習俗,當然,在這一點上是有前提的,比如不生事不搗亂等。隻要是想過安穩日子的,沒有人不會同意這樣的原則。
有光緒皇後的文章,再加上前一段時間富察家想要奪權,不少底層的滿人通風報信,再配合著景莊私底下將不少人給撤職。京城從內到外,民族上的問題基本上是處理幹淨了,這也算是掐滅了一個大的隱患。
當然也有人說景家夫婦是將原先的皇族給囚禁起來,這封信壓根不是皇後寫的,對此隔天就被打了巴掌。
這種質疑,梁安若早就做好了準備,讓一家公信力不錯的記者給其進行采訪,留下拍了一張照片,雖然前期梁安若也問過隆裕太後,隆裕太後覺得隻要是能夠安定和維持,她不介意當一個代表人。還對著修繕房屋的宮人也拍了一張照片,采訪文稿跟兩張照片登報在第二天的報紙上。
當然,這樣的文章最讓人開心的自然是羅正則,沒辦法,誰讓他作為大總統了呢?人家照樣也是發表文章,對隆裕太後大肆宣揚稱讚,畢竟隻要是有利於他的統治,他是一點都不會吝嗇這些誇獎的,不過也隻剩下誇獎了,因為他現在被蘇敏琛打的都快要站不住腳跟了。
“像古籍這些我們就特別的注意,生怕被蟲蛀了,還手抄了好幾本呢。隻是,現在還有人會在乎這些東西嗎?”隆裕太後說這話有點不太確信,多少年了,這皇宮內內外外宣傳的都是西學,像這一些作為老古董的東西,還有人在乎嗎?
“怎麽沒有?就麻煩您幫我整理一份書單,到時候我讓人帶出去放進各個學校的圖書館?”優秀的就應該會被流傳下去,被淘汰的永遠都是那些糟粕。梁安若也沒有想到,隆裕太後這麽的細致,光是那些古籍,包括紫禁城流傳下來的很多奏折文稿,全都妥善的歸置到了一起,這些在以後研究明清的曆史,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這些裏麵可不止都是清朝的奏折。
原先的皇阿哥學習寫奏章,一開始都是學習明朝的奏折的,而且也有利於他們了解明朝時期各朝的問題,或許從另一個方麵來講,清朝了解明朝比了解自己更甚。
當然除此之外,像其他的瓷器金石之類的東西,也被妥善的保存,並且都把他們編號登記造冊。除了裏裏外外,有人看護著,不會有人偷拿之外,還有憑借這些人的眼力,造假,他們是一眼能看得出來的。
所以這些東西好好的保存,紫禁城好好的被人維護著,等到安穩之時,就會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它們所吸引。
“您也放心好了。”梁安若向隆裕太後鄭重的表示,她明白對方話中的意思,像這些古籍多少人在嫌棄,那像他們這些身上標注著滿清遺留標簽的人,會不會有人以此作為攻擊的對象?
其實,隆裕太後自己覺得活了這麽多的歲數了,以死保全剩下的人也無所謂了,隻是這裏麵還有很多年輕的姑娘,災難到臨的時候,這些嬌養的女子就會受到極大的惡意。
隆裕太後並沒有多說什麽,但是梁安若能理解,有的話不必說明,自己也能猜測到他們承受過什麽樣的痛苦,“不會有人打擾的,在這皇城裏的所有人,幾乎都是在用自己的雙手給自己掙一碗飯吃,就像外麵務工的工人一樣,是受保護的。”
“多謝!”
梁安若進宮本是想謝謝隆裕太後,是謝謝對方能夠信任自己跟景莊,也是謝謝她在盡可能的保護顧整個紫禁城,和紫禁城裏麵存放的文物。沒有想過隆裕太後說的謝謝,比自己說的還多。
每隔幾日,京城幾家報刊還有滬上的報刊都登報了一份文章。
這份文章的前半部分,是由光緒皇後葉赫那拉氏的名義寫出來的。表達的唯一意思就是大清已經亡國,也沒有了皇帝,更沒有了所謂的八旗,有的隻是華夏土地上平等的百姓。警告滿人不可再以重建大清為借口,發動叛亂和戰爭,願天下早日安定。
而後半部分,則由梁安若執筆,以另一種方式,描寫出現在紫禁城的情景,就算是當初的皇族,現在已經沒了原先的身份,他們已經成為普通的人,他們並不是在紫禁城裏生活,而是在維護紫禁城還有裏麵的一些書籍文物,並將其整理手抄出來的書籍書目一部分刊登,並說這些書籍文稿會陸續的存於各學校的圖書館內。
而且最後附帶了一句,不管他們原先是什麽樣的身份,現在,所有人都靠著自己的雙手去為自己謀得生存之所,他們也受燕京工農會的保護。不管是原先的滿人還是漢人,再或者是其他少數民族的人,隻要是生活在華夏的土地上,兢兢業業生活工作都是受到保護的。
這份報刊是真的擊碎了太多人,想借著恢複大清的這個名頭做皇帝的夢。看現在是民國,但是很多人骨子裏還是講究正統的,如果真的得到光緒皇後的認可,得到滿洲貴族的認可,那麽借此造一個新的大清,自己當當皇帝那是極好不過的。
可是現在夢直接碎了,人家自己也說了,自己現在就是一個普通的人,沒有大清,沒有皇帝,有的隻是民國。
這裏傳遞出來一個比較隱喻的信號,那就是民族問題,前一段時間,燕京的報紙也在討論民族方麵的問題。而燕京給出來的答案就是一律平等,現在除了漢人和滿人較多之外,其實還有其他較為少數的民族。
這種平等不光是在他們的待遇,還有尊重他們的習俗文化,而讓他們更有安全感,跟滿人一樣,都給他們劃定了特定的區域,允許他們集中生活,尊重他們的生活習俗,當然,在這一點上是有前提的,比如不生事不搗亂等。隻要是想過安穩日子的,沒有人不會同意這樣的原則。
有光緒皇後的文章,再加上前一段時間富察家想要奪權,不少底層的滿人通風報信,再配合著景莊私底下將不少人給撤職。京城從內到外,民族上的問題基本上是處理幹淨了,這也算是掐滅了一個大的隱患。
當然也有人說景家夫婦是將原先的皇族給囚禁起來,這封信壓根不是皇後寫的,對此隔天就被打了巴掌。
這種質疑,梁安若早就做好了準備,讓一家公信力不錯的記者給其進行采訪,留下拍了一張照片,雖然前期梁安若也問過隆裕太後,隆裕太後覺得隻要是能夠安定和維持,她不介意當一個代表人。還對著修繕房屋的宮人也拍了一張照片,采訪文稿跟兩張照片登報在第二天的報紙上。
當然,這樣的文章最讓人開心的自然是羅正則,沒辦法,誰讓他作為大總統了呢?人家照樣也是發表文章,對隆裕太後大肆宣揚稱讚,畢竟隻要是有利於他的統治,他是一點都不會吝嗇這些誇獎的,不過也隻剩下誇獎了,因為他現在被蘇敏琛打的都快要站不住腳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