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8章 準備物資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現在是雍正三年,按照公曆來說現在是1715年,年初的時候蒙古各部大雪,牲畜倒斃,部民饑困,連帶準噶爾的情況也並不是很好,那就趁他病要他命。四爺決定順便威懾一下蒙古各部,讓他們都老實一些。
這幾年下來,大清可謂是國泰民安,四海昌盛。
首先就是大大小小的災情,八爺會處理的特別好,沒有什麽起義造反的,也沒有什麽官員敢克扣。按照災情的大小迅速賑災。
還有就是各地農場的糧食,基本上都是年年豐收,改良的糧種,加上外來的稻米品種,配合這玉米紅薯這些作物很少,不能說頓頓吃飽,基本上七分飽,那是肯定的了。再加上四爺一力決定整改稅收,攤丁入畝,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壓力,這不由得讓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能吃飽飯,誰還會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造反?
除了農事上的改革,四爺還有一個改革,那就是科舉,雖然保留了科舉原先的內容,但是不代表其他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不能走這條路。按照唐時的科舉,有兩個,一個是明經,一個是進士。
讀四書五經,走正規科舉的依舊是進士,剩下那些雜學的算作明經,隻不過有了一個明字,大家都覺得不太好,就改了個名字叫做實踐。正好應了這些人考出來之後,直接的就去幹一些實事。
其實是有人反對的,隻不過最後大家發現反對是沒有用的,因為這個實踐科舉其實更多的是針對於八旗子弟,能走正兒八經科舉的八旗子弟是很少的,有才學的也不多。這些人動手能力還不錯,有很多都被三爺七爺他們吸納了過去,所以等舉行了第一次之後,基本上沒有反對的了,皇帝是想給更多的滿人提個身份罷了。
可不管四爺真實目的是什麽,短期之內這個改革過渡的非常平穩。
當然也招了很多的罵,這個罵不是別的,就是四爺在先帝去世未滿三年之內,擅自改變政策。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所以有人就用這個事情來抨擊四爺,為此,四爺並沒有多說,而是隨意讓他們蹦噠,在這些人眼裏,無論自己怎麽做都是有錯的。而且朝堂裏麵不能隻有他一個人的聲音,否則是很危險的事情,留著他們來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還有就是關於海外通商的事情,跟洋人的關係聯係的越緊密,四爺就覺得這世道變得太快了。
這個世界上不隻有大清一個國家,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大清停滯不前,那麽很快就會被這些洋人反超上來,那以後就是危險至極的。
所以四爺覺得自己現在有人有錢有糧,還有上等的兵器,為什麽不趁著這一次將準噶爾收迴來的時候,給某些國家一些壓迫?
主要是有的洋人竟然將手伸向了大清的一些朝貢國家,四爺允許他們在這些朝貢國家上搞鬼,但不允許他們從各方麵控製這些朝貢國家。
十一帶著兵工廠的人製作了很多不同的武器,他那時候悄悄去看過,也跟嶽鍾琪他們聊過,要五萬人,不多,就五萬人帶著合適的兵器和藥物,能直接掀了準噶爾。
景莊看到四爺列的那個單子都快要吐血了,是人要的不多,東西要的賊多。
首當其衝的就是後膛槍和其配套的子彈,槍支所配用的刺刀,槍上放刺刀可是景莊記得非常久的一種槍型,所以他提出之後迅速的就有了改造。
這幾樣東西可是戴老先生這段時間的心頭至寶,射速快、精度高、程序簡單。再配上刺刀,在這個時代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這裏一口氣就問自己要一千支,簡直就是個人的心頭肉啊。
“四哥呦,這東西還沒有被太多的人見過,你這就公開了嗎?還有一口氣問我要三百門火炮,有其他的槍支類型和梨花火焰槍,真的是好敗家呀。這打仗嗎?這明明就是滅門呀!”景莊捂著自己的心口,都覺得有一絲喘不過氣來要得也太多了吧!
火炮也是根據紅衣大炮趕來的,運輸更加輕便,為了好運輸,甚至可以現場組裝。景莊都從這種火炮裏麵看到了後世擲彈筒的感覺。
除此之外,下麵寫著的都是大量的傷藥,止血粉是肯定的,還有的就是止疼藥和消炎藥,這兩個藥雖然被梁安若給搗鼓了出來,但是純度和效果還是比較一般的,不過能大量的降低致死率,總能讓人撐到最後治療的時候。
梁安若也根據後世的記憶,把它們做成醫藥包,五個人為一組,每一個人中的組長攜帶一份,這一份可以治療五到六個人。他們模擬過效果還可以,這一次要的單子上麵也赫然的寫著醫藥包。景莊深吸了一口氣,要醫療包,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要給我們時間做呀,這藥的量也忒多了吧?你一共出去五萬個人,要八萬個醫藥包,還有軍醫所有的配藥。
雖然嘴上說著四爺要的多,但還是乖乖的迴去給他準備。
吐槽歸吐槽,但景莊也明白,如果不準備的這麽充足,傷亡嚴重的就是他們了。隻是這段時間他們說是迴到京城,可是把兒子留在京裏讀書之後,他跟安若一個去兵工廠,一個去藥廠,勢必要將這些東西全都趕製出來。
不光是景莊,十三也是馬不停蹄的去準備糧草,什麽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就是這個。
所以在大家還沒有緩過神的時候,四爺就決定收歸準噶爾。
這幾年下來,大清可謂是國泰民安,四海昌盛。
首先就是大大小小的災情,八爺會處理的特別好,沒有什麽起義造反的,也沒有什麽官員敢克扣。按照災情的大小迅速賑災。
還有就是各地農場的糧食,基本上都是年年豐收,改良的糧種,加上外來的稻米品種,配合這玉米紅薯這些作物很少,不能說頓頓吃飽,基本上七分飽,那是肯定的了。再加上四爺一力決定整改稅收,攤丁入畝,降低了老百姓的生活壓力,這不由得讓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能吃飽飯,誰還會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造反?
除了農事上的改革,四爺還有一個改革,那就是科舉,雖然保留了科舉原先的內容,但是不代表其他有本事有能力的人不能走這條路。按照唐時的科舉,有兩個,一個是明經,一個是進士。
讀四書五經,走正規科舉的依舊是進士,剩下那些雜學的算作明經,隻不過有了一個明字,大家都覺得不太好,就改了個名字叫做實踐。正好應了這些人考出來之後,直接的就去幹一些實事。
其實是有人反對的,隻不過最後大家發現反對是沒有用的,因為這個實踐科舉其實更多的是針對於八旗子弟,能走正兒八經科舉的八旗子弟是很少的,有才學的也不多。這些人動手能力還不錯,有很多都被三爺七爺他們吸納了過去,所以等舉行了第一次之後,基本上沒有反對的了,皇帝是想給更多的滿人提個身份罷了。
可不管四爺真實目的是什麽,短期之內這個改革過渡的非常平穩。
當然也招了很多的罵,這個罵不是別的,就是四爺在先帝去世未滿三年之內,擅自改變政策。
子曰:“父在,觀其誌;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所以有人就用這個事情來抨擊四爺,為此,四爺並沒有多說,而是隨意讓他們蹦噠,在這些人眼裏,無論自己怎麽做都是有錯的。而且朝堂裏麵不能隻有他一個人的聲音,否則是很危險的事情,留著他們來提醒自己也是好的。
還有就是關於海外通商的事情,跟洋人的關係聯係的越緊密,四爺就覺得這世道變得太快了。
這個世界上不隻有大清一個國家,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大清停滯不前,那麽很快就會被這些洋人反超上來,那以後就是危險至極的。
所以四爺覺得自己現在有人有錢有糧,還有上等的兵器,為什麽不趁著這一次將準噶爾收迴來的時候,給某些國家一些壓迫?
主要是有的洋人竟然將手伸向了大清的一些朝貢國家,四爺允許他們在這些朝貢國家上搞鬼,但不允許他們從各方麵控製這些朝貢國家。
十一帶著兵工廠的人製作了很多不同的武器,他那時候悄悄去看過,也跟嶽鍾琪他們聊過,要五萬人,不多,就五萬人帶著合適的兵器和藥物,能直接掀了準噶爾。
景莊看到四爺列的那個單子都快要吐血了,是人要的不多,東西要的賊多。
首當其衝的就是後膛槍和其配套的子彈,槍支所配用的刺刀,槍上放刺刀可是景莊記得非常久的一種槍型,所以他提出之後迅速的就有了改造。
這幾樣東西可是戴老先生這段時間的心頭至寶,射速快、精度高、程序簡單。再配上刺刀,在這個時代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這裏一口氣就問自己要一千支,簡直就是個人的心頭肉啊。
“四哥呦,這東西還沒有被太多的人見過,你這就公開了嗎?還有一口氣問我要三百門火炮,有其他的槍支類型和梨花火焰槍,真的是好敗家呀。這打仗嗎?這明明就是滅門呀!”景莊捂著自己的心口,都覺得有一絲喘不過氣來要得也太多了吧!
火炮也是根據紅衣大炮趕來的,運輸更加輕便,為了好運輸,甚至可以現場組裝。景莊都從這種火炮裏麵看到了後世擲彈筒的感覺。
除此之外,下麵寫著的都是大量的傷藥,止血粉是肯定的,還有的就是止疼藥和消炎藥,這兩個藥雖然被梁安若給搗鼓了出來,但是純度和效果還是比較一般的,不過能大量的降低致死率,總能讓人撐到最後治療的時候。
梁安若也根據後世的記憶,把它們做成醫藥包,五個人為一組,每一個人中的組長攜帶一份,這一份可以治療五到六個人。他們模擬過效果還可以,這一次要的單子上麵也赫然的寫著醫藥包。景莊深吸了一口氣,要醫療包,這個可以理解,但是你要給我們時間做呀,這藥的量也忒多了吧?你一共出去五萬個人,要八萬個醫藥包,還有軍醫所有的配藥。
雖然嘴上說著四爺要的多,但還是乖乖的迴去給他準備。
吐槽歸吐槽,但景莊也明白,如果不準備的這麽充足,傷亡嚴重的就是他們了。隻是這段時間他們說是迴到京城,可是把兒子留在京裏讀書之後,他跟安若一個去兵工廠,一個去藥廠,勢必要將這些東西全都趕製出來。
不光是景莊,十三也是馬不停蹄的去準備糧草,什麽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說的就是這個。
所以在大家還沒有緩過神的時候,四爺就決定收歸準噶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