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拋頭露麵又怎樣?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上層的女人有自己的事業,下層的平民女子也是有自己的工作,有的衛道士就覺得這不對,女人就應該以嫻靜為主,在家裏相夫教子,怎麽能可怎麽可以出來拋頭露麵呢?
秋收的時候,梁安若聽到這個想法的時候,對此嗤之以鼻,但是心底有一塊大石頭也放下來了,拋頭露麵和出去工作,這個討論終於開始引起來了,細細想下來這一次,她們贏的牌麵很大。
首先就是最常見的問題,底層的女子好不容易有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她們是不會輕易放手的,而且那些家庭更多的也不會允許,女子真真正正的在家裏相夫教子,家裏的那些活計多,那就多生個孩子,或者是說家裏的老婆婆都能幹得了的。
現在成婚的年齡沒有後世那麽高,一個小媳婦,上麵就是兩層婆婆,自己的婆婆會跟自己連通妯娌一同出去做工,家裏的活計都留給小孩或者是太婆婆,說是太婆婆也不過就是五六十歲的模樣,在鄉下五六十歲怎麽了?沒到七老八十躺在床上不能動的時候,都得幹活。
至於裹小腳,那是更沒有的事情,鄉下的姑娘裹了小腳,怎麽幹活?別說裹小腳的裹腳布了,就連雙鞋有的時候都湊不齊。
這些人更向著自己的利益去看,梁安若知道,隻要女子做工的利益,讓他們心動,誰管什麽拋頭露麵的。管了拋頭露麵,那要是這家子沒有下灶的米,那是不是就還要管人家吃喝?
至於上層的這些福晉,嗬嗬,人家是滿人,滿人的女子地位本來就不低,入關之後,根據漢人的文化慢慢的同化,但不代表現在的女子沒有自己的血性。而且很多福晉都是從蒙古嫁過來的,蒙古的女子現在還流行著奴隸製,家裏的女主人是有至高的權威的。這就是為什麽十福晉生起氣,有可能連十爺一塊去抽。
還沒有到那麽變態的程度,滿人的女子要學著漢人一同裹小腳,更多的都是騎在馬上肆意的奔跑。
所以,有人參奏了這件事情,還在大朝會上,皇帝本來就沒有心情管這些事情。她身體不太行,但是為了支撐住,每次大朝會還是必須舉辦的。再說了,底下的人要麽跪著,要麽低著頭,誰也都不敢直愣愣的看著皇帝的臉。
就看到一個顫巍巍的老頭說了這件事,還沒有出聲,九爺噌一下就跳了出來。
開什麽玩笑,他閨女這段時間活潑了好多,自己迴來之後,大閨女都圍在自己旁邊,巴拉巴拉說,這今天發生了什麽事情?大閨女還想著以後像四爺家的大格格一樣,威風凜凜的,九爺表示舉雙手雙腳讚同,到時候都能他自己給自個兒閨女拉一支娘子軍出來。
禦史台的老大人,沒想到第一個冒出來的竟然是渾不吝的九爺,當場差點氣的吹胡子瞪眼。
在上麵的皇帝並不說話,他想靜靜的看戲,也怕自己一說話被氣著的人就是他了,再說了,他對事情並沒有什麽太大的抵觸,當年要不是孝莊老祖宗那麽有能力扶持自己,也不會有今日的他。
老大人沒想到基本上,這幾個皇阿哥反駁的很厲害,九爺也首當其衝,剩下的就是十一爺,其他的也用眼刀子這麽瞅著自己。
老大人就鬧不明白了,這是在維持他們男人的權利,怎麽這幾位也就跟看仇人似的瞧著他?
就拿十爺來講,他巴不得十福晉將所有的心思都往外看呢,他管的差事本就很勞累了,晚上迴家還要去祝福那隻母老虎和後院的小妾,還不如讓福晉把心放出去,每天大家忙得都很累,事情都很多,哪還會管著府裏的那些事情?
府裏的事情可以先交給側福晉,福晉將這點權力玩的那是爐火純青,誰討她歡心了,她就將府裏後宅的事情交給誰,誰讓她不開心了,就直接奪了差事,十爺一點都看不出來,她拿鞭子抽人的那虎勁。
不過十爺覺得,最近府裏風平浪靜了好多,也和和氣氣的,萬一再把福晉困在家裏,得,家裏又是雞飛狗跳的!
這件事情,自然是禦史台的老大人敗北。
隨即,這家的夫人出去交際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家老爺在外麵做了什麽事情。所以這位夫人也開始在府裏鬧幺蛾子,幾十年的老夫老妻鬧起來,真的是讓禦史大人感覺頭發都要冒煙了。
還有一些出門做工的女子知道消息,也是靈通的很,迴家之後,問自家男人自己要是不做工了家裏的開銷怎麽辦?還能怎麽辦?還得過那種磕磕巴巴的日子?不成不成,現在有兩個錢就可以出去喝點酒,吹噓吹噓過的好日子。
所以,這個風吹的很快,但是走的也很快。
梁安若私底下對景莊說,“還以為能鬧出多少鬧劇來呢。”在後世,她見過很多人,要求女子要平衡好家庭工作還有生活,有些人就要求女子不要出去工作了,就在家裏相夫教子就好了。
可是他們忘了,現在跟後世還是不一樣的,其實有的時候現代人比古人更加封建,有的時候真的是裹了小腦。現在一個大院子裏麵住的大部分都是同一家人,一個大家庭住在一起,雖說平時磕磕絆絆的多,但是一同幫忙,守望相助的也多。
說完這件事情,梁安若就問了一下,在兵工廠的事,“研究還在停滯中,但是你不得不服,能人就是多!”
梁安若沒想到,這迴景莊帶來的消息竟然是有人在研究地雷。
地雷啊!
她記得最出名的就是地雷戰,沒想到大清竟然要研製地雷。
“研製知道什麽地方了?”梁安若喃喃地問了一句,景莊趴在她耳邊小聲的說,“炸了不少地方了,現在威力還沒有這麽大,你知道他們把地雷用到哪裏嗎?用到開荒去了。”
地雷?開荒?
好吧,梁安若覺得大清依舊是如此的玄幻!
這個月月底,紫禁城出了下了一個詔令,令八爺迴京,皇帝覺得是時候將他調迴來。
秋收的時候,梁安若聽到這個想法的時候,對此嗤之以鼻,但是心底有一塊大石頭也放下來了,拋頭露麵和出去工作,這個討論終於開始引起來了,細細想下來這一次,她們贏的牌麵很大。
首先就是最常見的問題,底層的女子好不容易有一個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她們是不會輕易放手的,而且那些家庭更多的也不會允許,女子真真正正的在家裏相夫教子,家裏的那些活計多,那就多生個孩子,或者是說家裏的老婆婆都能幹得了的。
現在成婚的年齡沒有後世那麽高,一個小媳婦,上麵就是兩層婆婆,自己的婆婆會跟自己連通妯娌一同出去做工,家裏的活計都留給小孩或者是太婆婆,說是太婆婆也不過就是五六十歲的模樣,在鄉下五六十歲怎麽了?沒到七老八十躺在床上不能動的時候,都得幹活。
至於裹小腳,那是更沒有的事情,鄉下的姑娘裹了小腳,怎麽幹活?別說裹小腳的裹腳布了,就連雙鞋有的時候都湊不齊。
這些人更向著自己的利益去看,梁安若知道,隻要女子做工的利益,讓他們心動,誰管什麽拋頭露麵的。管了拋頭露麵,那要是這家子沒有下灶的米,那是不是就還要管人家吃喝?
至於上層的這些福晉,嗬嗬,人家是滿人,滿人的女子地位本來就不低,入關之後,根據漢人的文化慢慢的同化,但不代表現在的女子沒有自己的血性。而且很多福晉都是從蒙古嫁過來的,蒙古的女子現在還流行著奴隸製,家裏的女主人是有至高的權威的。這就是為什麽十福晉生起氣,有可能連十爺一塊去抽。
還沒有到那麽變態的程度,滿人的女子要學著漢人一同裹小腳,更多的都是騎在馬上肆意的奔跑。
所以,有人參奏了這件事情,還在大朝會上,皇帝本來就沒有心情管這些事情。她身體不太行,但是為了支撐住,每次大朝會還是必須舉辦的。再說了,底下的人要麽跪著,要麽低著頭,誰也都不敢直愣愣的看著皇帝的臉。
就看到一個顫巍巍的老頭說了這件事,還沒有出聲,九爺噌一下就跳了出來。
開什麽玩笑,他閨女這段時間活潑了好多,自己迴來之後,大閨女都圍在自己旁邊,巴拉巴拉說,這今天發生了什麽事情?大閨女還想著以後像四爺家的大格格一樣,威風凜凜的,九爺表示舉雙手雙腳讚同,到時候都能他自己給自個兒閨女拉一支娘子軍出來。
禦史台的老大人,沒想到第一個冒出來的竟然是渾不吝的九爺,當場差點氣的吹胡子瞪眼。
在上麵的皇帝並不說話,他想靜靜的看戲,也怕自己一說話被氣著的人就是他了,再說了,他對事情並沒有什麽太大的抵觸,當年要不是孝莊老祖宗那麽有能力扶持自己,也不會有今日的他。
老大人沒想到基本上,這幾個皇阿哥反駁的很厲害,九爺也首當其衝,剩下的就是十一爺,其他的也用眼刀子這麽瞅著自己。
老大人就鬧不明白了,這是在維持他們男人的權利,怎麽這幾位也就跟看仇人似的瞧著他?
就拿十爺來講,他巴不得十福晉將所有的心思都往外看呢,他管的差事本就很勞累了,晚上迴家還要去祝福那隻母老虎和後院的小妾,還不如讓福晉把心放出去,每天大家忙得都很累,事情都很多,哪還會管著府裏的那些事情?
府裏的事情可以先交給側福晉,福晉將這點權力玩的那是爐火純青,誰討她歡心了,她就將府裏後宅的事情交給誰,誰讓她不開心了,就直接奪了差事,十爺一點都看不出來,她拿鞭子抽人的那虎勁。
不過十爺覺得,最近府裏風平浪靜了好多,也和和氣氣的,萬一再把福晉困在家裏,得,家裏又是雞飛狗跳的!
這件事情,自然是禦史台的老大人敗北。
隨即,這家的夫人出去交際的時候,就知道了自家老爺在外麵做了什麽事情。所以這位夫人也開始在府裏鬧幺蛾子,幾十年的老夫老妻鬧起來,真的是讓禦史大人感覺頭發都要冒煙了。
還有一些出門做工的女子知道消息,也是靈通的很,迴家之後,問自家男人自己要是不做工了家裏的開銷怎麽辦?還能怎麽辦?還得過那種磕磕巴巴的日子?不成不成,現在有兩個錢就可以出去喝點酒,吹噓吹噓過的好日子。
所以,這個風吹的很快,但是走的也很快。
梁安若私底下對景莊說,“還以為能鬧出多少鬧劇來呢。”在後世,她見過很多人,要求女子要平衡好家庭工作還有生活,有些人就要求女子不要出去工作了,就在家裏相夫教子就好了。
可是他們忘了,現在跟後世還是不一樣的,其實有的時候現代人比古人更加封建,有的時候真的是裹了小腦。現在一個大院子裏麵住的大部分都是同一家人,一個大家庭住在一起,雖說平時磕磕絆絆的多,但是一同幫忙,守望相助的也多。
說完這件事情,梁安若就問了一下,在兵工廠的事,“研究還在停滯中,但是你不得不服,能人就是多!”
梁安若沒想到,這迴景莊帶來的消息竟然是有人在研究地雷。
地雷啊!
她記得最出名的就是地雷戰,沒想到大清竟然要研製地雷。
“研製知道什麽地方了?”梁安若喃喃地問了一句,景莊趴在她耳邊小聲的說,“炸了不少地方了,現在威力還沒有這麽大,你知道他們把地雷用到哪裏嗎?用到開荒去了。”
地雷?開荒?
好吧,梁安若覺得大清依舊是如此的玄幻!
這個月月底,紫禁城出了下了一個詔令,令八爺迴京,皇帝覺得是時候將他調迴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