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八爺,這裏有一份適合你的崗位!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站在景莊跟梁安若的角度上想問題,戴梓就是自己人,南懷仁徐日升他們本就是外人,幫著自己人對付外人,這沒什麽不對。可是站在皇帝的角度去看南懷仁是他的老師,徐日升又是他的心腹,這才是他的自己人。不像現在他身邊,圍滿了都是他原先的心腹老臣。
去年參奏的江南漕運總督,最後還不就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將他從江南調到了甘陝地區。各位皇子也是尋著隻要他爹的人不影響他們做事情,留在那裏就留在那裏吧,權當哄老爺子開心。
當然,這也讓一些看的不明白的官員,隻要是皇子參奏,有皇帝罩著就不會出事。他們覺得高枕無憂了,就更加肆意的放縱底下的官員和富戶。
這年四月,閩地災荒起義。吃不上飯的百姓們首先張貼揭帖,指出如果各處富戶,不將屯積米石糶賣,就必定要遭到搶奪。隨後,憤怒的人民組織起來,開始隻有幾百人,很快就發展到數千人。起義的人民搶奪富戶屯積的糧米,並豎旗放炮,拒敵官兵。1
總督及時上報,並且也將自己鎮壓起義和救濟糧這些事情提上奏。
皇帝看完奏折之後對著身邊的人說,“起事百姓原非盜賊,隻因年歲欠收乏食,富戶又將米糧屯積,乃不得已而行之。”雖然這麽說,但是還是準許了總督派兵鎮壓的事情,至於救濟糧的事情,還是要老九老十一來管。現在皇帝就覺得十一當時說的主意很好,以朝廷或者是皇室的名義跟洋人做生意,連同底下的富商做完生意,那些人想要錢也可以,但是大清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糧食布匹和各種物資。
雖然朝廷每年不同的地方都有災情或者是起義,再或者是糧食欠收的情況。一有糧種,二有源源不斷的糧食運來,這算是有賑災的底氣了。
因為朝廷派兵鎮壓的及時,最重要的就是救濟糧到的也及時,這場民間的起義很快就被鎮壓了,隻有起義的頭領被誅殺。
處理好事情之後,皇帝下了一道旨意訓斥了八爺,大致意思就是他在閩粵兩地處理禁煙,可在此期閩地爆發災民起義,訓斥他不作為。
八爺…
去年參奏漕運總督,覺得他多管閑事,今年他不管,皇帝又說他不作為。
一時之間,在南方的八爺上火了,瞬間嘴裏起了好幾個泡。
其他的幾位兄弟都不由得心疼了一下老八,這怎麽做都是錯的。四爺又將這件事情作為教導的模板教導給弘暉,弘暉想了想大膽得去說,“是不是一件事情要分的緩急?漕運總督的那件事情可以迴來慢慢的去解決,畢竟要顧及皇帝老臣的顏麵,而災民起義這件事情很急,要當機立斷控製起義的範圍,不要迅速擴大影響其他的百姓。”
四爺點點頭又繼續提點道,“漕運總督的事情也可以私底下上奏,四百裏加急上奏,等於將皇帝的臉麵給撕開。完全可以用四百裏加急,去上奏災民起義這件事情。”有一點他沒有告訴兒子的,就是老八急著上奏,是因為他給自家兄弟下了個坑。
父子正說著話,小太監就傳話來說十一爺來了。
景莊過來,就是想跟四爺說件事情。這大清國每年大災小情這麽多,別等各地上報了再去行動,這太慢了,可以設置一種類似於災難的情報處理站是說預防提醒站。在一些容易發生災難設立救助點,隻要出現災難,不管是洪災,旱災或者是其他可以靈活的去應變,並且組織人脈進行災難預測。
“災難也能預測預防?”弘暉沒有離開,聽著景莊跟四爺談話,不由得也發出了疑問。怎麽不能?四爺就知道民間有一些厲害的老農,憑借著天氣,還有整一年的氣候就能判定下一年豐收的具體情況,或者是會不會有大旱。
景莊次忙完了之後,就發現明明糧食就是從南方港口運到京城,都在京城附近存著,然後再從京城運往各地,實在是太浪費,太周折了。昨天晚上就跟梁安若商量,最後覺得可以安置幾個大的這種站點,這樣省時省力,還不容易耽誤事情,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增加一些預測防治一類的事。
聽著自家阿瑪還有十一叔的解釋,弘暉慢慢的點點頭,原來:天有不測風雲,也是可以預測的到的。
四爺對這個想法表示讚同,但是做的時候四爺決定隻做前一步,後一步預防之類的事情還要再議,理由很簡單,因為如果一旦判斷失誤,那就有可能導致出問題,這要有那些足夠計算天象的人,才能拍著胸脯保證。
“這樣的話,可不可以就像十二叔一樣有一個人主管這件事情,哪裏有災,這個人就往那裏跑?”弘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景莊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像個救火隊似的,哪裏有需要往哪裏跑?
主意是不錯,但這個人怎麽選呢?這大清國每年各地都有不少的災情,那就要劃分一個等級,什麽情況是由當地的衙門主管,什麽情況是要有朝廷派人去主管。其實這就是要分清災難的級別,哪裏歸中央管,哪裏歸地方管。
兩兄弟一對眼,這不是一個好幹的,的確可以贏得民心,但是這活累呀。
而這個時候,腦子裏同時想起了一個人——老八,我們覺得你很合適這個崗位!
當年八賢王啊,那樣的一個大善人,人人稱讚,人人喜歡。溫文爾雅的外在條件又非常適合收攬人心,還是皇帝的兒子。麵對他的時候,地方官員還敢陽奉陰違嗎?
去年參奏的江南漕運總督,最後還不就是高高拿起輕輕放下,將他從江南調到了甘陝地區。各位皇子也是尋著隻要他爹的人不影響他們做事情,留在那裏就留在那裏吧,權當哄老爺子開心。
當然,這也讓一些看的不明白的官員,隻要是皇子參奏,有皇帝罩著就不會出事。他們覺得高枕無憂了,就更加肆意的放縱底下的官員和富戶。
這年四月,閩地災荒起義。吃不上飯的百姓們首先張貼揭帖,指出如果各處富戶,不將屯積米石糶賣,就必定要遭到搶奪。隨後,憤怒的人民組織起來,開始隻有幾百人,很快就發展到數千人。起義的人民搶奪富戶屯積的糧米,並豎旗放炮,拒敵官兵。1
總督及時上報,並且也將自己鎮壓起義和救濟糧這些事情提上奏。
皇帝看完奏折之後對著身邊的人說,“起事百姓原非盜賊,隻因年歲欠收乏食,富戶又將米糧屯積,乃不得已而行之。”雖然這麽說,但是還是準許了總督派兵鎮壓的事情,至於救濟糧的事情,還是要老九老十一來管。現在皇帝就覺得十一當時說的主意很好,以朝廷或者是皇室的名義跟洋人做生意,連同底下的富商做完生意,那些人想要錢也可以,但是大清更需要的是大量的糧食布匹和各種物資。
雖然朝廷每年不同的地方都有災情或者是起義,再或者是糧食欠收的情況。一有糧種,二有源源不斷的糧食運來,這算是有賑災的底氣了。
因為朝廷派兵鎮壓的及時,最重要的就是救濟糧到的也及時,這場民間的起義很快就被鎮壓了,隻有起義的頭領被誅殺。
處理好事情之後,皇帝下了一道旨意訓斥了八爺,大致意思就是他在閩粵兩地處理禁煙,可在此期閩地爆發災民起義,訓斥他不作為。
八爺…
去年參奏漕運總督,覺得他多管閑事,今年他不管,皇帝又說他不作為。
一時之間,在南方的八爺上火了,瞬間嘴裏起了好幾個泡。
其他的幾位兄弟都不由得心疼了一下老八,這怎麽做都是錯的。四爺又將這件事情作為教導的模板教導給弘暉,弘暉想了想大膽得去說,“是不是一件事情要分的緩急?漕運總督的那件事情可以迴來慢慢的去解決,畢竟要顧及皇帝老臣的顏麵,而災民起義這件事情很急,要當機立斷控製起義的範圍,不要迅速擴大影響其他的百姓。”
四爺點點頭又繼續提點道,“漕運總督的事情也可以私底下上奏,四百裏加急上奏,等於將皇帝的臉麵給撕開。完全可以用四百裏加急,去上奏災民起義這件事情。”有一點他沒有告訴兒子的,就是老八急著上奏,是因為他給自家兄弟下了個坑。
父子正說著話,小太監就傳話來說十一爺來了。
景莊過來,就是想跟四爺說件事情。這大清國每年大災小情這麽多,別等各地上報了再去行動,這太慢了,可以設置一種類似於災難的情報處理站是說預防提醒站。在一些容易發生災難設立救助點,隻要出現災難,不管是洪災,旱災或者是其他可以靈活的去應變,並且組織人脈進行災難預測。
“災難也能預測預防?”弘暉沒有離開,聽著景莊跟四爺談話,不由得也發出了疑問。怎麽不能?四爺就知道民間有一些厲害的老農,憑借著天氣,還有整一年的氣候就能判定下一年豐收的具體情況,或者是會不會有大旱。
景莊次忙完了之後,就發現明明糧食就是從南方港口運到京城,都在京城附近存著,然後再從京城運往各地,實在是太浪費,太周折了。昨天晚上就跟梁安若商量,最後覺得可以安置幾個大的這種站點,這樣省時省力,還不容易耽誤事情,並且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增加一些預測防治一類的事。
聽著自家阿瑪還有十一叔的解釋,弘暉慢慢的點點頭,原來:天有不測風雲,也是可以預測的到的。
四爺對這個想法表示讚同,但是做的時候四爺決定隻做前一步,後一步預防之類的事情還要再議,理由很簡單,因為如果一旦判斷失誤,那就有可能導致出問題,這要有那些足夠計算天象的人,才能拍著胸脯保證。
“這樣的話,可不可以就像十二叔一樣有一個人主管這件事情,哪裏有災,這個人就往那裏跑?”弘暉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景莊覺得這個主意不錯,就像個救火隊似的,哪裏有需要往哪裏跑?
主意是不錯,但這個人怎麽選呢?這大清國每年各地都有不少的災情,那就要劃分一個等級,什麽情況是由當地的衙門主管,什麽情況是要有朝廷派人去主管。其實這就是要分清災難的級別,哪裏歸中央管,哪裏歸地方管。
兩兄弟一對眼,這不是一個好幹的,的確可以贏得民心,但是這活累呀。
而這個時候,腦子裏同時想起了一個人——老八,我們覺得你很合適這個崗位!
當年八賢王啊,那樣的一個大善人,人人稱讚,人人喜歡。溫文爾雅的外在條件又非常適合收攬人心,還是皇帝的兒子。麵對他的時候,地方官員還敢陽奉陰違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