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講史
雙穿:都是些啥破開局 作者:滿朝歡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康熙三十八年,閏七月,皇帝巡塞外。
浩浩蕩蕩的隊伍再一次從京城出發,景莊同樣作為送行人員觀看者,他知道這樣的出行以後次數會很多。或許有一天,皇上覺得他身體也好了,想用他,就把他再拎出來,跟這些兄弟一樣,到處去溜達。
他不是皇帝的兒子,所以他跟安若可以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康熙皇帝養兒子,那真的就是容易養出問題來,太子屁股下的座位,那是咬人的,其他的兒子為了太子的位置,或者是想把太子給擠下去,都成了皇帝手上的刀。
這種情景之下,想要求兄友弟恭,還真的是笑話,大千歲跟太子年歲相差不多,又是皇帝親手撫養長大的,看看現在兩個人鬥的跟鬥雞眼似的。
景莊在朝臣眼裏,隻不過是個身體虛弱,又沒有什麽權勢的皇子阿哥,皇帝一走,他就直接關門閉客,找機會去莊子上休養生息。
而且莊子上還種著他的寶貴田地呢,基本上離開莊子迴到京城之後,都命下人十天一報。
這麥子很快就要長成了,梁安若也在府裏收拾東西,打算麥子長成之前去莊子上生活。
不過這次會多帶一個人,就是讓四爺幫忙請的一位先生。
趙先生是一位舉人,後來寄情於山水也愛四處講學,所以就遲遲沒有科舉,這次被四爺請過來給景莊講課。景莊自然明白自己跟這個時代缺少了什麽,讓他一個人看書,可饒了他吧,他可沒有辦法,把通篇的文言文翻譯成自己所理解的意思。
而這位趙先生四處遊學獨愛講史書,這也正中景莊跟梁安若的下懷。
不僅是讀書使人明智,而且他們還要科普明末到清初這段歲月的史書,隻有這樣才能洞悉朝堂上的事情,因為他們兩個對明末清初這段曆史,更多的是從電視劇和野史上得來的。
就問問景莊對前麵幾位大清皇帝的理解,對努爾哈赤沒什麽印象,皇太極獨愛海蘭珠,順治帝獨愛董鄂妃,這就是他對這兩個皇帝最深刻的理解。梁安若那邊也是半斤對八兩,還有什麽,太後與攝政王之間的絕美愛情之類的,巴拉巴拉的。
這也就是他們兩個在私底下悄悄說說,若是被人聽到,還不羞死人了。
不僅如此,還要捋清楚現在朝堂上的這些官員背後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從什麽時候興起來的。總不能每一次出了事情之後,都要找人科普吧。
這趙先生也是奇人,他聽說十一阿哥要聽這段的史書,當時以為十一阿哥想釣魚執法,但是他也是心大的那種,絲毫不掩蓋自己對這些曆史的講述
從他身上,景莊能看到文人的那一種單純,或許也是因為這種單純才不太適合朝堂,也是因為這種單純,四爺把他介紹給自己。
當然,除了文人的單純之外,還有一股固執,那就是上課的時候,福晉不要在旁邊轉。覺得這是聖人書,不可女子玷汙。
梁安若都懵了,腦子一瞬間都想不出什麽話來反駁。
“這樣吧,等我學會了迴去給你講,給你講重點!”將梁安若哄好之後,這位趙先生就給他講了牝雞司晨的故事。
景莊都在想,老子以後又不當皇帝,媳婦管家又怎麽樣呢?
隻不過他跟梁安若一樣,肚子裏邊沒那麽多墨水來反駁這位先生。隻默默的聽訓,倒是這位趙先生講史有特別好的一點,就是他很少去加上個人的理解,吸納百家之長,更多的是像一個敘述者,把這段史書以一種幾乎平白的方式,講解了出來。
這或許也是四爺推薦他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自己的思想已經夠獨特了,再來一位思想跳躍的人,還不知道能飛到什麽程度。
去了莊子上,趙先生也發現十一阿哥對農事非常感興趣,還有兩畝田地是種著麥子,瞧這狀態伺候的不錯。
“先生,且看這麥子全都是精耕細作得來,就這,播種的時候又是選的好的種子,現在計算著等了收割,一畝下來才不過二百六十斤。”讀完書之後的景莊,帶著趙先生看他的那兩畝麥子。
趙先生走南闖北也知曉,“若是佃戶,算一畝地是二百斤,有四分是要給地主,還要有一部分給朝廷,剩下的,要供給一家子老小吃穿用度實在不易。”
雖然佃戶不可能隻租一畝地,但是以這樣的一個算法,趙先生也覺得老百姓苦的很,同時,又對十一阿哥更加慈眉善目,不管他出自什麽樣的原因,有一位上位者關心底層百姓吃喝的問題,那都是仁愛。
隨後,景莊發現趙先生上課的風向,開始慢慢的轉變,還通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問景莊的看法。
景莊:蒼了個天呀,他在學曆史的時候,學過這東西,但是早忘了它有什麽樣的影響,還能怎麽說呢?最討厭老師上課的時候,突然提問不會的問題。
“從短時間看,肯定是有好的一麵的,隻不過,這世上總有意外,再好的政策不如將畝產量增強。”
景莊想表達的意思很明白,不管什麽樣的政策在變,若是糧食產量還是那麽一些,變出個花來,也無濟於事。當然,這也是轉變話題的一種方式。
聽完景莊的迴答,趙先生先是一愣,隨即哈哈大笑,笑的景莊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迴去就跟梁安若複述。
“文人嘛,肯定有些時候跟咱的腦迴路是不一樣!我覺得你說的挺對的呀。”梁安若聽完之後也不明白,這位先生到底想笑什麽,或許就是他們理解的東西太過淺薄了吧。
最近這段時間,景莊每次迴來之後,都要給她來講史書,說實話,梁安若聽完之後,終於明白毛爺爺為什麽說,讀明史,讓人生氣了,她快要被氣死了!
國本之爭在嘉靖年間竟然爭了二十多年,導致本身的太子對皇帝又懼又怕,軟弱無力,書也沒有讀過那麽多,而他的長子,也就是後來的那位木工皇帝,在魏忠賢客氏之流的誘惑之下,也不讀書迷上了玩木工。
就這,一眾文人還覺得太子和皇長孫好的不得了,那都是閹人一黨在作祟,硬生生的耽誤。
浩浩蕩蕩的隊伍再一次從京城出發,景莊同樣作為送行人員觀看者,他知道這樣的出行以後次數會很多。或許有一天,皇上覺得他身體也好了,想用他,就把他再拎出來,跟這些兄弟一樣,到處去溜達。
他不是皇帝的兒子,所以他跟安若可以從局外人的角度來看,康熙皇帝養兒子,那真的就是容易養出問題來,太子屁股下的座位,那是咬人的,其他的兒子為了太子的位置,或者是想把太子給擠下去,都成了皇帝手上的刀。
這種情景之下,想要求兄友弟恭,還真的是笑話,大千歲跟太子年歲相差不多,又是皇帝親手撫養長大的,看看現在兩個人鬥的跟鬥雞眼似的。
景莊在朝臣眼裏,隻不過是個身體虛弱,又沒有什麽權勢的皇子阿哥,皇帝一走,他就直接關門閉客,找機會去莊子上休養生息。
而且莊子上還種著他的寶貴田地呢,基本上離開莊子迴到京城之後,都命下人十天一報。
這麥子很快就要長成了,梁安若也在府裏收拾東西,打算麥子長成之前去莊子上生活。
不過這次會多帶一個人,就是讓四爺幫忙請的一位先生。
趙先生是一位舉人,後來寄情於山水也愛四處講學,所以就遲遲沒有科舉,這次被四爺請過來給景莊講課。景莊自然明白自己跟這個時代缺少了什麽,讓他一個人看書,可饒了他吧,他可沒有辦法,把通篇的文言文翻譯成自己所理解的意思。
而這位趙先生四處遊學獨愛講史書,這也正中景莊跟梁安若的下懷。
不僅是讀書使人明智,而且他們還要科普明末到清初這段歲月的史書,隻有這樣才能洞悉朝堂上的事情,因為他們兩個對明末清初這段曆史,更多的是從電視劇和野史上得來的。
就問問景莊對前麵幾位大清皇帝的理解,對努爾哈赤沒什麽印象,皇太極獨愛海蘭珠,順治帝獨愛董鄂妃,這就是他對這兩個皇帝最深刻的理解。梁安若那邊也是半斤對八兩,還有什麽,太後與攝政王之間的絕美愛情之類的,巴拉巴拉的。
這也就是他們兩個在私底下悄悄說說,若是被人聽到,還不羞死人了。
不僅如此,還要捋清楚現在朝堂上的這些官員背後之間的關係,到底是從什麽時候興起來的。總不能每一次出了事情之後,都要找人科普吧。
這趙先生也是奇人,他聽說十一阿哥要聽這段的史書,當時以為十一阿哥想釣魚執法,但是他也是心大的那種,絲毫不掩蓋自己對這些曆史的講述
從他身上,景莊能看到文人的那一種單純,或許也是因為這種單純才不太適合朝堂,也是因為這種單純,四爺把他介紹給自己。
當然,除了文人的單純之外,還有一股固執,那就是上課的時候,福晉不要在旁邊轉。覺得這是聖人書,不可女子玷汙。
梁安若都懵了,腦子一瞬間都想不出什麽話來反駁。
“這樣吧,等我學會了迴去給你講,給你講重點!”將梁安若哄好之後,這位趙先生就給他講了牝雞司晨的故事。
景莊都在想,老子以後又不當皇帝,媳婦管家又怎麽樣呢?
隻不過他跟梁安若一樣,肚子裏邊沒那麽多墨水來反駁這位先生。隻默默的聽訓,倒是這位趙先生講史有特別好的一點,就是他很少去加上個人的理解,吸納百家之長,更多的是像一個敘述者,把這段史書以一種幾乎平白的方式,講解了出來。
這或許也是四爺推薦他的一個重要原因,畢竟自己的思想已經夠獨特了,再來一位思想跳躍的人,還不知道能飛到什麽程度。
去了莊子上,趙先生也發現十一阿哥對農事非常感興趣,還有兩畝田地是種著麥子,瞧這狀態伺候的不錯。
“先生,且看這麥子全都是精耕細作得來,就這,播種的時候又是選的好的種子,現在計算著等了收割,一畝下來才不過二百六十斤。”讀完書之後的景莊,帶著趙先生看他的那兩畝麥子。
趙先生走南闖北也知曉,“若是佃戶,算一畝地是二百斤,有四分是要給地主,還要有一部分給朝廷,剩下的,要供給一家子老小吃穿用度實在不易。”
雖然佃戶不可能隻租一畝地,但是以這樣的一個算法,趙先生也覺得老百姓苦的很,同時,又對十一阿哥更加慈眉善目,不管他出自什麽樣的原因,有一位上位者關心底層百姓吃喝的問題,那都是仁愛。
隨後,景莊發現趙先生上課的風向,開始慢慢的轉變,還通過張居正的一條鞭法,問景莊的看法。
景莊:蒼了個天呀,他在學曆史的時候,學過這東西,但是早忘了它有什麽樣的影響,還能怎麽說呢?最討厭老師上課的時候,突然提問不會的問題。
“從短時間看,肯定是有好的一麵的,隻不過,這世上總有意外,再好的政策不如將畝產量增強。”
景莊想表達的意思很明白,不管什麽樣的政策在變,若是糧食產量還是那麽一些,變出個花來,也無濟於事。當然,這也是轉變話題的一種方式。
聽完景莊的迴答,趙先生先是一愣,隨即哈哈大笑,笑的景莊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迴去就跟梁安若複述。
“文人嘛,肯定有些時候跟咱的腦迴路是不一樣!我覺得你說的挺對的呀。”梁安若聽完之後也不明白,這位先生到底想笑什麽,或許就是他們理解的東西太過淺薄了吧。
最近這段時間,景莊每次迴來之後,都要給她來講史書,說實話,梁安若聽完之後,終於明白毛爺爺為什麽說,讀明史,讓人生氣了,她快要被氣死了!
國本之爭在嘉靖年間竟然爭了二十多年,導致本身的太子對皇帝又懼又怕,軟弱無力,書也沒有讀過那麽多,而他的長子,也就是後來的那位木工皇帝,在魏忠賢客氏之流的誘惑之下,也不讀書迷上了玩木工。
就這,一眾文人還覺得太子和皇長孫好的不得了,那都是閹人一黨在作祟,硬生生的耽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