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廣場征地進入關鍵時期,臨近年底,工期逼近,用工緊張,在石灰場石棉瓦被挖機鉤倒的那一刻,總個建設工作挖掘機成群,掘鬥上下跳舞;裝載車成批,來迴穿梭;指揮,規劃,施工人員人來人往,諾大的戰場,隻有轟鳴的機器聲和人聲,交織在一起,總個金沙工地呈現十分繁忙的景象。


    炳宣調度完魚塘測量和填土方,馬不停蹄踏看河道護壩填土,河道上一台挖機屁股後正噴著一陣陣黑煙,賣力地把河裏的泥沙往邊上移,形成一條長約二百米的河邊護堤。


    “師傅,停下,”炳宣看到雜草叢生的泥沙,趕緊叫挖機師傅停下,要求他先清理表皮水草,再把泥沙填上。不然等水草腐爛,這堤又不結實了。師傅領旨,改變工作麵作法,按照劉委員的指出,高標準完成填土施工。


    來到建橋施工現場,炳宣看到自己力排眾議,堅持建迴木製橋柱和橋板麵的施工十分欣慰。心想,實實在在的木橋,原始麵目的木橋,更能有曆史代入感,也更附合當時,當地的人文曆史,講出長征時期時現場感,讓每一個來此體驗者,知道原生木橋的結構特點和年代留下的記憶。當然,印在炳宣骨子裏的,河寬無際高聳屋頂交叉沿交木橋,是小時候隨媽媽去外婆家的那一座,每個節日,母親都會去離家五裏地的娘家,帶著果紙長籃,去看望我的外公外婆,舅舅和姨媽。返迴時外婆提著塞滿果紙的籃子,媽媽牽著我,送過長木橋,千叮嚀萬囑咐,揮手告別。母親和我就走迴石階山道,翻過幾道半壁古驛道,半天徒步,返迴鄰縣的家裏。打小深刻的記憶裏,是外婆家房後的毛竹林,有一次做客迴時,外公刨了一隻與五歲的我同高的大春筍,讓倔強的我一路扛迴。母親打小(童養媳)就嫁給我父親,條件十分艱苦,每每迴娘家,外婆就拿些吃的用的,貼補家用。


    古驛道,木橋已深入炳宣骨髓,他自然深知它的價值和曆史意義。


    長大後工作中能有這種機會,沉甸記憶,開辟鄉村紅色旅遊,那是何等的機緣巧合,又是何等的榮耀。


    腳步沒有停留下建橋工地,交代挖掘機挖深橋基後,與材料商講清,用當地老鬆木或櫟樹作柱支撐和橋麵,達到穩固結實長久耐用。


    炳宣繼續往前走,前麵還有兩處塌方路段,正在用古老的無縫無水泥方式,修迴壘牆。


    “袁師傅,怎麽樣,有困難嗎?”走過一個樹叢彎道,炳宣看到正在忙碌的幾人問。


    “暫時沒有,隻是,這樣建符不符合領導的要求?”


    “袁師傅,你技術精湛,幹活賣力。你自己看看,這麽高的牆,從上到下看不到一點水泥和石灰,砌築又那麽嚴絲合縫,斜麵平整,還在側麵,種了些本小溪的水草,看起來像是原來的牆體一樣。你已經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修壘成了。要謝謝你!這麽支持工作。”


    “這是應該的,家鄉這樣的趕圩老路,有機會修複一點,還原成當年的樣子,讓來體驗的旅遊客,深知一九三四年的古驛道模樣,發展好本地的紅色旅遊,有機會參與進來,本身就已經很榮幸了。”


    “袁師傅能這樣想,說明大家的覺悟很高,也有為家鄉做貢獻的情懷,所以,這樣安排起來做事,我自然就放心多了。”


    “放心吧,劉委員,你一個外地的幹部,為了這條紅軍長征小道,為了本地的經濟發展,不管刮風下雨,跑進跑出。又要管施工,又要積極開展旅客的引流,呃,培養了這麽多本地的講解員,我們都十分佩服你,也十分的感謝你。”


    “袁師傅,這是應該的,在一個地方工作,自然要為這一方的百姓做好事。”


    炳宣說完往裏走,山頂上有另外的工作人員在施工。


    炳宣大踏步行走在山路彎彎的古驛道上,如腳下生風,腳踩祥雲一般,不一會兒就從山下,跑到了海拔500米山上。隻見通往另一路的山路坎下,木板做牆,房頂衫皮蓋住的房子已經初具規模。這是按照旅遊的標準,不妨礙原生態的原則,修建的簡易廁所,目的是讓在山頂停留、露營的遊客衛生使用。


    王師傅看到炳宣過來,停下了手中的活,擦了擦額頭上的汗說。“劉委員,這個戰時廁所,符合當時年代吧。”


    “對的,王師傅,你已經很好的把我們定的思路、做法,通過原生態的木料,表現出來了。你真是能工巧匠,不過要把地基搞紮實來,這邊下雨,來水比較大,不要被大水衝倒了。”


    “好的,沒問題。我一定按照百年一遇的洪水防洪標準,把溝開大,把牆基砌紮實。”


    “那你慢慢幹吧!注意安全。有什麽困難嗎?”


    “就是這邊引水工程比較困難,因為是處在山坳處,位置不高,也不低,引水會比較遠。”


    “為了解決這個衛生問題,那怕遠點也要把它引過來。但是要注意偽裝好,不能看得見有開挖的痕跡,更不能露出那些管子。”


    “好的,我會注意的。”


    炳宣交代完,就順著小道的山頂,繼續往前走。


    思源井的位置,前麵的師傅還在忙,目前還是維持原狀,等前麵的修好了,調領一支隊伍過來,用石頭把它重新砌平,範圍擴大,方便更多的旅客停留,講解當年紅軍怎樣使用這個水燒飯的故事,炳宣想。


    炳宣用勺子舀了一勺汩汩而流的清泉水,使勁喝了一大口,清涼甘甜的山泉水到口的那一刹,讓全身打了一個寒顫,滿口濕潤,全身霎時有了力量。


    太陽當頭照,熱度上來了,炳宣繼續趕路,過山塘,穿樹叢洞,來到下山出口,視野一下子變得開闊了,一望無際的大山,從登賢橋後山一直延伸到1200多米高的密石頂,層層疊疊,翠綠如海,一條明鏡似的帶狀小溪,婉延而下,與正在興建的登賢橋交會而去,一眼望不到頭,炳宣沿著古驛道,檢查著兩邊標牌的安裝進度,忘記了饑餓……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發出突破令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火丙發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火丙發並收藏發出突破令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