雩陽縣祁祿鎮金沙村
迎來數支
剛剛渡過於都河的紅軍隊伍
悄悄穿行在樹葉繁盛遮蔽的小道上
長龍般的隊伍
被寒夜拉長
衣衫襤褸的戰士
腳穿草鞋
剛毅的臉色
映襯在枯瘦長條的身上
行動如脫兔
鷹隼般的眼睛
在影影綽綽的樹木間
遊弋
堅實的腳步
踩過秋蟲嘶鳴
不畏前路坎坷
邁向更遼闊的遠方
從此
這裏走出了一支精銳雄師
奠定了新中國的誕生
是舊中國苦難的因果嗎
不——
這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因了這條小道
在那崢嶸歲月裏
留下多少不朽故事
化作永生的年輕身影
人民親切的叫它
紅軍長征小道
這是一條平凡小道
古木參天、竹海波濤
這是一條信仰小道
前途渺茫毅然舉火前行
這是一條信念小道
不怕追兵和阻擊
向前走,跟著走,不迴頭
為的是全人類的解放
這更是一條新長征小道
沿著依然溫暖的足跡
就像昨天的教誨
深植在我們的腦海裏
把敬仰深植內心
把自信化為力量
正成為造福群眾的豐碑
鮮花簇擁著寬敞街區
遊人如織
琳琅滿目的自產山珍
正通過互聯網飄香五湖四海
富裕起來的村民
胸掛標牌
洋溢自豪的笑臉
向遊客講述曆史的滄桑巨變
追思前逝者
激勵後來人
脫貧攻堅後農村
鄉村旅遊號角吹響
傳承紅色基因
開展研學活動
紅軍長征小道已光耀史冊
520開業的初心紅培基地,開啟了新征程,也迎來了旅遊研學大暴發。
炳宣電話接個不停,外省、外市,本省各市縣都有,都在諮詢出發地點,徒步時長,吃住安排,講解員安排等。經驗豐富的他都一一迴複,直到客戶露出滿意的笑容,臨了還不望道聲謝謝。
炳宣最關健時期,整理好7頁紙的現場講解詞,還抽出時間,培訓了26位本土留守婦女引路講解員,才得於應對這種暴發式研學團隊。另外,積極創新,滿足章貢市旅遊集團各隊要求,開發了5.2公裏、19.34公裏短長線徒步體驗線。沿途除了再現長征時期的刀光劍影,飛彈流光,還有飛機轟炸,坦克陣地戰等場景。兵馬補給方麵,則開發迎送紅軍餐、前線戰地餐,野營無火餐等。豐富了研學內容,讓徒步隊員更有深層次的體驗感和代入感。
叮鈴鈴!叮鈴鈴!炳宣一看,是剛聯係過的隊伍肖領隊,已到集結出發廣場了。《十送紅軍》歌曲震聾發饋,催人奮進。5名講解員已就位,每人帶40人,保持隊形,控製速度,保障安全,每個講解員聲情並茂,熱情似火地把發生在登賢縣的紅色故事、曆史沿革、人文環境和風土人情做了講解。最後不忘捎上山珍野貨作了介紹。即豐富了講解內容,也可在帶團結束後售賣本土山珍,增加收入。
叮鈴鈴,叮鈴鈴,又一個團隊來了,炳宣對接後,整隊,進行出發前政治動員,宣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隊伍開始出發。然後是青年到應征入伍台子登記,應征入伍的情景再現。隻見一個青年在其妻子的手中接過包裹,斜挎在肩上,兩人再次緊緊擁抱,慢慢分開,忍不住拉手,分開,越來越遠,最後青年頭也不迴進到紅軍隊伍中,妻子不停揮手告別。隊伍前見不頭,後不見尾。走過木橋,走上小道,走進山裏,掩沒在綠色森林中,妻子戀戀不舍,開始了獨自敬老帶孩子的艱苦生活……
每一團來的時間不同,炳宣忙前忙後,調度好每一位講解員對接上。然後,沿途發生情況,第一時間,講解員要報告給炳宣,要做好應急處理。
徒步短線,一個小時左右到登賢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結束;徒步全程的,則要五個多小時,中間還要進行食品補給。結束的地點在初心紅培基地(原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部)。
叮鈴鈴,叮鈴鈴!炳宣一看,是第二隊的尹玉,隊伍快要走到山上,要求表演紅色歌舞,可能時間要延後。炳宣當即同意。通知了其他幾隊,注意行進速度,有意等候二隊。
一隊的胡導接到通知,見前方是一開闊地,就命令隊伍停下就地休息15分鍾,同時講起了祁祿鎮的石牆裏的紅色革命故事。
英雄石牆裏棕櫚慰英魂
80多年前,在祁祿山金沙村草塘裏組附近,曾經有一個屋場叫石牆裏,當年這裏房屋密集,人口眾多,為什麽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卻隻有殘垣斷壁,廢墟一片呢?要探尋答案,還得追溯到大約兩百年前,金沙村袁氏五兄弟分家,老二袁存繹和老五袁存信兩兄弟,移居石牆裏,自此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石牆裏袁氏家族光青年男子就有五六十人之多。石牆裏的貧苦大眾靠租種地主的田過日子,由於地主的壓榨,每每辛苦一年,交完租,隻能剩很少的餘糧。加上人口多,時常忍饑挨餓。當時,祁祿山附近的惡霸地主們為了進一步欺壓百姓,購買槍支組成了靖衛團。靖衛團仗著手上有槍,橫行鄉裏、為非作歹。遇到天災,他們不但不減租反而要加租,佃戶們苦不堪言。1933年,祁祿山大旱,金沙尤為嚴重,早稻沒法種了。袁家人隻好等著收晚稻。誰知老天不長眼,稻子馬上就可以收割,一場特大暴雨從天而降,一夜之間,洪水將金沙附近的農田全部衝毀,顆粒無收,石牆裏近百號人手足無措。思前想後,袁家兄弟們決定分頭去找外地親戚借糧食。袁家兄弟們剛走不久,兇殘的地主惡霸就派出十多個團丁拿上槍支在石牆裏強行收租,搶奪佃戶們的雞鴨、牲畜和唯一的口糧。更有甚者,有些惡霸竟想趁機霸占黃花大閨女。時年19歲的袁香秀人長得水靈,團丁垂涎三尺,竟威逼利誘想用袁香秀抵租,袁香秀拚死抵抗,未得逞的團丁們氣急敗壞,暴打了袁香秀父母一頓才離開。一時,石牆裏雞飛狗跳,哭聲一片。從外地返迴的袁氏兄弟們看到家裏被搶、親人被打,氣憤難平,紛紛說要找靖衛團報仇。但靖衛團有槍,而貧窮的袁氏兄弟們手無寸鐵,又該怎麽辦呢?袁氏兄弟們對地主惡霸們的仇恨越來越深,他們卻說不出來,路在哪裏?找準方向走上革命路對與紅軍有聯係的家庭,都是“屋燒光、人殺光、東西搶光”,隻要家裏無故多了孩子、傷病員、少了青壯年男人的,靖衛團是“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因為石牆裏多數的青壯年去當了紅軍,這裏成了靖衛團報複的“靶心”,他們逼迫女人與當紅軍的袁氏兒郎離婚,逼迫石牆裏鄉親交出紅軍傷病員,逼迫他們編造紅軍的惡行……石牆裏鄉親不屈服他們的威逼利誘,靖衛團就燒他們的房子,驅散無辜的群眾,殘殺未逃離的青壯年革命積極分子……原本平靜的石牆裏,哀嚎不斷、“滿穀連山遍哭聲”。幸存下來的老弱病殘也是在水深火熱中煎熬,等待著袁氏兒郞的歸來。而誰知,這一等就是一輩子:英勇的51位石牆裏袁氏兒郎北上無音訊,竟無一人歸……沒有了後代的繁衍,人去了,屋空了,房塌了。石牆裏徒留地圖上的標誌和老輩口中流傳的地名……當年房屋密集,人口眾多的石牆裏也就變成了現在的殘垣斷壁,廢墟一片了,我們現在隻能從那些被青苔鏽住的大堆的瓦礫、雜草盤踞間,辨別著石牆裏曾經的存在;從年長者的述說中,緬懷他們的英雄兒女……後人為銘記石牆裏的犧牲,告慰石牆裏的英靈,在這裏種下了51棵代表希望與和平的棕櫚樹,以供後人瞻仰,學習他們不怕犧牲、英勇抗爭的精神。有很多人問,那51位袁氏兒郎犧牲在什麽地方?我也隻能很遺憾地說,不清楚,但我們相信,時空定會記住他們。
大家聽完,十分安靜。
所以,我們要永遠記住為革命做出巨大犧牲的石牆裏百姓。……
胡導建議,一隊全體朝金沙村石牆裏隊方向,進行了深深三鞠躬。
遠遠聽到二隊跟上來了。胡導拉起隊伍,重新出發了。
迎來數支
剛剛渡過於都河的紅軍隊伍
悄悄穿行在樹葉繁盛遮蔽的小道上
長龍般的隊伍
被寒夜拉長
衣衫襤褸的戰士
腳穿草鞋
剛毅的臉色
映襯在枯瘦長條的身上
行動如脫兔
鷹隼般的眼睛
在影影綽綽的樹木間
遊弋
堅實的腳步
踩過秋蟲嘶鳴
不畏前路坎坷
邁向更遼闊的遠方
從此
這裏走出了一支精銳雄師
奠定了新中國的誕生
是舊中國苦難的因果嗎
不——
這是曆史的必然選擇
因了這條小道
在那崢嶸歲月裏
留下多少不朽故事
化作永生的年輕身影
人民親切的叫它
紅軍長征小道
這是一條平凡小道
古木參天、竹海波濤
這是一條信仰小道
前途渺茫毅然舉火前行
這是一條信念小道
不怕追兵和阻擊
向前走,跟著走,不迴頭
為的是全人類的解放
這更是一條新長征小道
沿著依然溫暖的足跡
就像昨天的教誨
深植在我們的腦海裏
把敬仰深植內心
把自信化為力量
正成為造福群眾的豐碑
鮮花簇擁著寬敞街區
遊人如織
琳琅滿目的自產山珍
正通過互聯網飄香五湖四海
富裕起來的村民
胸掛標牌
洋溢自豪的笑臉
向遊客講述曆史的滄桑巨變
追思前逝者
激勵後來人
脫貧攻堅後農村
鄉村旅遊號角吹響
傳承紅色基因
開展研學活動
紅軍長征小道已光耀史冊
520開業的初心紅培基地,開啟了新征程,也迎來了旅遊研學大暴發。
炳宣電話接個不停,外省、外市,本省各市縣都有,都在諮詢出發地點,徒步時長,吃住安排,講解員安排等。經驗豐富的他都一一迴複,直到客戶露出滿意的笑容,臨了還不望道聲謝謝。
炳宣最關健時期,整理好7頁紙的現場講解詞,還抽出時間,培訓了26位本土留守婦女引路講解員,才得於應對這種暴發式研學團隊。另外,積極創新,滿足章貢市旅遊集團各隊要求,開發了5.2公裏、19.34公裏短長線徒步體驗線。沿途除了再現長征時期的刀光劍影,飛彈流光,還有飛機轟炸,坦克陣地戰等場景。兵馬補給方麵,則開發迎送紅軍餐、前線戰地餐,野營無火餐等。豐富了研學內容,讓徒步隊員更有深層次的體驗感和代入感。
叮鈴鈴!叮鈴鈴!炳宣一看,是剛聯係過的隊伍肖領隊,已到集結出發廣場了。《十送紅軍》歌曲震聾發饋,催人奮進。5名講解員已就位,每人帶40人,保持隊形,控製速度,保障安全,每個講解員聲情並茂,熱情似火地把發生在登賢縣的紅色故事、曆史沿革、人文環境和風土人情做了講解。最後不忘捎上山珍野貨作了介紹。即豐富了講解內容,也可在帶團結束後售賣本土山珍,增加收入。
叮鈴鈴,叮鈴鈴,又一個團隊來了,炳宣對接後,整隊,進行出發前政治動員,宣布“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隊伍開始出發。然後是青年到應征入伍台子登記,應征入伍的情景再現。隻見一個青年在其妻子的手中接過包裹,斜挎在肩上,兩人再次緊緊擁抱,慢慢分開,忍不住拉手,分開,越來越遠,最後青年頭也不迴進到紅軍隊伍中,妻子不停揮手告別。隊伍前見不頭,後不見尾。走過木橋,走上小道,走進山裏,掩沒在綠色森林中,妻子戀戀不舍,開始了獨自敬老帶孩子的艱苦生活……
每一團來的時間不同,炳宣忙前忙後,調度好每一位講解員對接上。然後,沿途發生情況,第一時間,講解員要報告給炳宣,要做好應急處理。
徒步短線,一個小時左右到登賢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結束;徒步全程的,則要五個多小時,中間還要進行食品補給。結束的地點在初心紅培基地(原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部)。
叮鈴鈴,叮鈴鈴!炳宣一看,是第二隊的尹玉,隊伍快要走到山上,要求表演紅色歌舞,可能時間要延後。炳宣當即同意。通知了其他幾隊,注意行進速度,有意等候二隊。
一隊的胡導接到通知,見前方是一開闊地,就命令隊伍停下就地休息15分鍾,同時講起了祁祿鎮的石牆裏的紅色革命故事。
英雄石牆裏棕櫚慰英魂
80多年前,在祁祿山金沙村草塘裏組附近,曾經有一個屋場叫石牆裏,當年這裏房屋密集,人口眾多,為什麽現在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卻隻有殘垣斷壁,廢墟一片呢?要探尋答案,還得追溯到大約兩百年前,金沙村袁氏五兄弟分家,老二袁存繹和老五袁存信兩兄弟,移居石牆裏,自此開枝散葉、繁衍生息,到了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石牆裏袁氏家族光青年男子就有五六十人之多。石牆裏的貧苦大眾靠租種地主的田過日子,由於地主的壓榨,每每辛苦一年,交完租,隻能剩很少的餘糧。加上人口多,時常忍饑挨餓。當時,祁祿山附近的惡霸地主們為了進一步欺壓百姓,購買槍支組成了靖衛團。靖衛團仗著手上有槍,橫行鄉裏、為非作歹。遇到天災,他們不但不減租反而要加租,佃戶們苦不堪言。1933年,祁祿山大旱,金沙尤為嚴重,早稻沒法種了。袁家人隻好等著收晚稻。誰知老天不長眼,稻子馬上就可以收割,一場特大暴雨從天而降,一夜之間,洪水將金沙附近的農田全部衝毀,顆粒無收,石牆裏近百號人手足無措。思前想後,袁家兄弟們決定分頭去找外地親戚借糧食。袁家兄弟們剛走不久,兇殘的地主惡霸就派出十多個團丁拿上槍支在石牆裏強行收租,搶奪佃戶們的雞鴨、牲畜和唯一的口糧。更有甚者,有些惡霸竟想趁機霸占黃花大閨女。時年19歲的袁香秀人長得水靈,團丁垂涎三尺,竟威逼利誘想用袁香秀抵租,袁香秀拚死抵抗,未得逞的團丁們氣急敗壞,暴打了袁香秀父母一頓才離開。一時,石牆裏雞飛狗跳,哭聲一片。從外地返迴的袁氏兄弟們看到家裏被搶、親人被打,氣憤難平,紛紛說要找靖衛團報仇。但靖衛團有槍,而貧窮的袁氏兄弟們手無寸鐵,又該怎麽辦呢?袁氏兄弟們對地主惡霸們的仇恨越來越深,他們卻說不出來,路在哪裏?找準方向走上革命路對與紅軍有聯係的家庭,都是“屋燒光、人殺光、東西搶光”,隻要家裏無故多了孩子、傷病員、少了青壯年男人的,靖衛團是“寧可錯殺一千,也不放過一個”。因為石牆裏多數的青壯年去當了紅軍,這裏成了靖衛團報複的“靶心”,他們逼迫女人與當紅軍的袁氏兒郎離婚,逼迫石牆裏鄉親交出紅軍傷病員,逼迫他們編造紅軍的惡行……石牆裏鄉親不屈服他們的威逼利誘,靖衛團就燒他們的房子,驅散無辜的群眾,殘殺未逃離的青壯年革命積極分子……原本平靜的石牆裏,哀嚎不斷、“滿穀連山遍哭聲”。幸存下來的老弱病殘也是在水深火熱中煎熬,等待著袁氏兒郞的歸來。而誰知,這一等就是一輩子:英勇的51位石牆裏袁氏兒郎北上無音訊,竟無一人歸……沒有了後代的繁衍,人去了,屋空了,房塌了。石牆裏徒留地圖上的標誌和老輩口中流傳的地名……當年房屋密集,人口眾多的石牆裏也就變成了現在的殘垣斷壁,廢墟一片了,我們現在隻能從那些被青苔鏽住的大堆的瓦礫、雜草盤踞間,辨別著石牆裏曾經的存在;從年長者的述說中,緬懷他們的英雄兒女……後人為銘記石牆裏的犧牲,告慰石牆裏的英靈,在這裏種下了51棵代表希望與和平的棕櫚樹,以供後人瞻仰,學習他們不怕犧牲、英勇抗爭的精神。有很多人問,那51位袁氏兒郎犧牲在什麽地方?我也隻能很遺憾地說,不清楚,但我們相信,時空定會記住他們。
大家聽完,十分安靜。
所以,我們要永遠記住為革命做出巨大犧牲的石牆裏百姓。……
胡導建議,一隊全體朝金沙村石牆裏隊方向,進行了深深三鞠躬。
遠遠聽到二隊跟上來了。胡導拉起隊伍,重新出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