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手術室之前,帶教的老師和陳海說了手術衣的穿脫,洗手消毒和其他無菌操作。做完一係列準備工作進入手術室已經是10分鍾後的事兒了。
似是看出了陳海的局促不安,嚴主任開口安慰道:“不用擔心,今天隻是個膽囊切除而已,這個手術幾乎可以說是所有外科醫生的必修課,等你當上主治,你遇到最多的也就是這類的手術,今天你來當我的二助,幫我拉拉鉤,扶扶鏡子暴露視野就好。”
“好的,嚴主任,我明白了,我會盡力的。”
“患者屈政傑,中年男性,行鏡下膽囊切除術......”
另外一名進修大夫匯報了手術患者的情況,在核對患者信息後,嚴主任很快按照預先設計好的切口打開了患者的腹部。外科手術設計切口是非常考驗醫生經驗和水平的。一來需要充分暴露病灶視野,幫助術者更好地切除病灶,另一方麵要考慮到患者的預後,切口要盡量小,減少感染和傷口撕裂的風險。
傷口切開後,就輪到陳海上場了,一來要幫助術者拉鉤,二來扶鏡子。讓病灶更好地暴露在術者的視野中。這可沒有大家想象得那樣簡單。
首先扶鏡拉鉤是非常消耗體力的,一來外科手術時間往往比較長,站在手術台上幾個小時保持一個動作,頭上高功率的手術燈炙烤著,體力不好當場暈台昏倒的都不少。再加上這台手術的患者是個成年男性,成年男性肌肉是非常緊的,往往上台後還需要麻醉醫生增加肌鬆劑量才能比較順利地打開腹腔。
二來拉鉤扶鏡不是站在那一動不動就可以的,助手需要配合術者不斷地調整方位和角度,一個好的助手會讓手術的過程非常賞心悅目,相反如果助手拿不穩鏡子或者跟不上術者,很容易把術者弄暈,手術也會非常煎熬,因此很多大夫上台都喜歡挑熟悉的助手跟台。而要做到配合術者,首先需要助手對患者的情況,術式甚至術者的手術習慣都要非常清楚,才能精準地預判術者下一步的動作並做出調整。
手術進行了好一陣,嚴主任才突然意識到今天做二助是陳海,而不是和自己經常搭台的那幾個助手。倒不是嚴主任腦子發懵,而是因為手術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手術當中,一時間忘了今天自己帶陳海上手術的事兒了,等到最緊張的環節過了之後,才想起了這件事。
嚴主任看著陳海專心地扶著鏡的樣子,一般第一次上台的醫生都是束手束腳的,不添亂就謝天謝地了,沒想到陳海不僅不慌不忙,反而讓自己的這次手術進行得更加順暢了,因此對他的欣賞又不禁多了幾分。
“陳海,你會關腹嗎,要不這個病人你來關腹吧!”
“好的。”陳海雖然嘴上無悲無喜,可其實心裏已經樂開了花,畢竟第一次上台,連穿手術衣都是進台現學的情況下能讓自己做個操作,這可是來之不易的珍貴機會。
不過旁邊的一助進修醫生可就有些失望了,畢竟這個關腹一般都是自己這個一助做的,眼下被主任給了這個新來的醫生,心裏總歸是有些不舒服的,不過主任都發話了,自己一個外來的小醫生能說什麽呢。
由於是第一次關腹,陳海內心還是有些緊張,如果上午嚴主任沒有和自己的那一番談話,自己一定會試著用自己的所學嚐試關腹,但現在自己急需表現,因此選擇了求助係統,在係統的幫助下,陳海非常完美地完成了關腹縫合的一係列流程。在外人看來,絲毫沒有一點新手的稚嫩,反而非常地流暢。
嚴主任仔細地盯著陳海的每一步動作,隨時準備接手,之後陳海的動作愈發熟練,嚴主任也越加堅定自己的決定。“好,小夥子不錯,第一次上手術就有這樣的表現,看這手上的動作私下裏肯定沒少練吧,更難得的是拉了這麽久的鉤,手上動作還能這麽穩,體力看來相當不錯,很有當外科醫生的潛力。這樣,你之後除了門診和管病人,就來跟我上手術吧,外科醫生的水平還是很需要手術量來積累的。”
“好的,謝謝嚴主任。”
嚴主任其實也是有點小私心的,畢竟自己用得趁手的幾個助手都忙,自己不可能每次上台都找他們,眼下陳海能幫忙又樂意學,讓他跟著自己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這個病人處置完了,手術很成功,一助去跟家屬講一下手術後的注意事項,然後就推到麻醉恢複室吧。”
下了手術台,陳海可沒有什麽時間休息,他一邊要看病人,一邊要完成自己的文書工作,光是寫寫病曆和出院小結就花去了陳海大量的時間,更不用提他還要時刻關注病人的狀況。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陳海卻沒有馬上下班,因為雖然工作內容很煎熬,但他卻沒有疲憊的感覺,反而精力充沛,想來應該就是精力藥劑的效果了。更令陳海驚喜的是,體力藥劑不僅是增加了陳海的體力上限,更加強了陳海的精神專注力和反應力,正是在這樣的加成下陳海今天才能出色地完成二助的任務。
他之所以還沒下班的另一個原因是和他一起來的實習生都還沒下班,都在忙活著手裏的事兒,他也不好太鶴立雞群了,否則太過出挑總是會招致不滿的,不過他也沒有浪費時間,他喚醒了係統,進入了係統空間,模擬起來了今天關腹病人的狀況,在沒有係統幫助的情況下練習著,畢竟自己不能一直依賴係統,總有一天自己要獨立麵對患者,學到自己手裏的才是自己的。
其他人看著陳海明明已經那麽優秀的情況下依舊那麽刻苦,更加不敢懈怠,哪怕是最愛玩鬧的姚舒雯此刻也收了心,認真學習著。劉婧,白子昊還有齊銘軒也沒有絲毫懈怠,他們明明是博士畢業卻處處比不上隻是本科生的陳海,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劉婧,她是個對自己要求非常高的人,在來之前她做了非常多的準備但她沒想到臨床上知識的密度這麽高,她還是受挫了。
就在這樣互相競爭的氛圍中,醫學生的一天悄無聲息地結束了。
似是看出了陳海的局促不安,嚴主任開口安慰道:“不用擔心,今天隻是個膽囊切除而已,這個手術幾乎可以說是所有外科醫生的必修課,等你當上主治,你遇到最多的也就是這類的手術,今天你來當我的二助,幫我拉拉鉤,扶扶鏡子暴露視野就好。”
“好的,嚴主任,我明白了,我會盡力的。”
“患者屈政傑,中年男性,行鏡下膽囊切除術......”
另外一名進修大夫匯報了手術患者的情況,在核對患者信息後,嚴主任很快按照預先設計好的切口打開了患者的腹部。外科手術設計切口是非常考驗醫生經驗和水平的。一來需要充分暴露病灶視野,幫助術者更好地切除病灶,另一方麵要考慮到患者的預後,切口要盡量小,減少感染和傷口撕裂的風險。
傷口切開後,就輪到陳海上場了,一來要幫助術者拉鉤,二來扶鏡子。讓病灶更好地暴露在術者的視野中。這可沒有大家想象得那樣簡單。
首先扶鏡拉鉤是非常消耗體力的,一來外科手術時間往往比較長,站在手術台上幾個小時保持一個動作,頭上高功率的手術燈炙烤著,體力不好當場暈台昏倒的都不少。再加上這台手術的患者是個成年男性,成年男性肌肉是非常緊的,往往上台後還需要麻醉醫生增加肌鬆劑量才能比較順利地打開腹腔。
二來拉鉤扶鏡不是站在那一動不動就可以的,助手需要配合術者不斷地調整方位和角度,一個好的助手會讓手術的過程非常賞心悅目,相反如果助手拿不穩鏡子或者跟不上術者,很容易把術者弄暈,手術也會非常煎熬,因此很多大夫上台都喜歡挑熟悉的助手跟台。而要做到配合術者,首先需要助手對患者的情況,術式甚至術者的手術習慣都要非常清楚,才能精準地預判術者下一步的動作並做出調整。
手術進行了好一陣,嚴主任才突然意識到今天做二助是陳海,而不是和自己經常搭台的那幾個助手。倒不是嚴主任腦子發懵,而是因為手術進行到最關鍵的時候,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了手術當中,一時間忘了今天自己帶陳海上手術的事兒了,等到最緊張的環節過了之後,才想起了這件事。
嚴主任看著陳海專心地扶著鏡的樣子,一般第一次上台的醫生都是束手束腳的,不添亂就謝天謝地了,沒想到陳海不僅不慌不忙,反而讓自己的這次手術進行得更加順暢了,因此對他的欣賞又不禁多了幾分。
“陳海,你會關腹嗎,要不這個病人你來關腹吧!”
“好的。”陳海雖然嘴上無悲無喜,可其實心裏已經樂開了花,畢竟第一次上台,連穿手術衣都是進台現學的情況下能讓自己做個操作,這可是來之不易的珍貴機會。
不過旁邊的一助進修醫生可就有些失望了,畢竟這個關腹一般都是自己這個一助做的,眼下被主任給了這個新來的醫生,心裏總歸是有些不舒服的,不過主任都發話了,自己一個外來的小醫生能說什麽呢。
由於是第一次關腹,陳海內心還是有些緊張,如果上午嚴主任沒有和自己的那一番談話,自己一定會試著用自己的所學嚐試關腹,但現在自己急需表現,因此選擇了求助係統,在係統的幫助下,陳海非常完美地完成了關腹縫合的一係列流程。在外人看來,絲毫沒有一點新手的稚嫩,反而非常地流暢。
嚴主任仔細地盯著陳海的每一步動作,隨時準備接手,之後陳海的動作愈發熟練,嚴主任也越加堅定自己的決定。“好,小夥子不錯,第一次上手術就有這樣的表現,看這手上的動作私下裏肯定沒少練吧,更難得的是拉了這麽久的鉤,手上動作還能這麽穩,體力看來相當不錯,很有當外科醫生的潛力。這樣,你之後除了門診和管病人,就來跟我上手術吧,外科醫生的水平還是很需要手術量來積累的。”
“好的,謝謝嚴主任。”
嚴主任其實也是有點小私心的,畢竟自己用得趁手的幾個助手都忙,自己不可能每次上台都找他們,眼下陳海能幫忙又樂意學,讓他跟著自己可以說是兩全其美。
“這個病人處置完了,手術很成功,一助去跟家屬講一下手術後的注意事項,然後就推到麻醉恢複室吧。”
下了手術台,陳海可沒有什麽時間休息,他一邊要看病人,一邊要完成自己的文書工作,光是寫寫病曆和出院小結就花去了陳海大量的時間,更不用提他還要時刻關注病人的狀況。
好不容易熬到下班,陳海卻沒有馬上下班,因為雖然工作內容很煎熬,但他卻沒有疲憊的感覺,反而精力充沛,想來應該就是精力藥劑的效果了。更令陳海驚喜的是,體力藥劑不僅是增加了陳海的體力上限,更加強了陳海的精神專注力和反應力,正是在這樣的加成下陳海今天才能出色地完成二助的任務。
他之所以還沒下班的另一個原因是和他一起來的實習生都還沒下班,都在忙活著手裏的事兒,他也不好太鶴立雞群了,否則太過出挑總是會招致不滿的,不過他也沒有浪費時間,他喚醒了係統,進入了係統空間,模擬起來了今天關腹病人的狀況,在沒有係統幫助的情況下練習著,畢竟自己不能一直依賴係統,總有一天自己要獨立麵對患者,學到自己手裏的才是自己的。
其他人看著陳海明明已經那麽優秀的情況下依舊那麽刻苦,更加不敢懈怠,哪怕是最愛玩鬧的姚舒雯此刻也收了心,認真學習著。劉婧,白子昊還有齊銘軒也沒有絲毫懈怠,他們明明是博士畢業卻處處比不上隻是本科生的陳海,沒有壓力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劉婧,她是個對自己要求非常高的人,在來之前她做了非常多的準備但她沒想到臨床上知識的密度這麽高,她還是受挫了。
就在這樣互相競爭的氛圍中,醫學生的一天悄無聲息地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