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與草原部落廝殺的東國,毫無疑問的是冷酷無情的鐵血之將。他在得知方城戰事後,並沒有第一時間趕往戰場,而是命令麾下部隊停留在了二十餘裏之外。


    因為東國知道,己方這千餘人在經曆了大河血戰後又轉行數百裏,無論士氣還是體力同樣也是強弩之末了,率軍馬上衝過去也許會解了方城之危,但也可能放走齊國的這支強軍,讓他們為禍四野,必將為未來的燕南之戰徒加變數。


    為此東國還特意消耗精血使用了一張能遮蔽己方行蹤的大符,選擇了坐視方城那八百守軍慷慨戰死,甚至慶朱方和郭庚陷入陣中之後,東國仍然讓麾下繼續恢複體力。敢讓中山老人的兩位弟子當誘餌拖住敵人,一般人是絕對做不出來的。因為一旦二人有什麽損傷,見死不救的東國就得拿自己的命來賠了。


    東國選擇出擊的時機相當精準,眼見慶、郭二人都受重創,大紫營中的修行者都跑去搶功,全營上下都完全失去了警惕性後,已經偷偷潛行到陣前數裏外的燕軍立刻上馬,東國親率修行者為尖刀,從背後直接殺入了毫無防備的大紫營軍陣之中。


    突然出現的燕國精騎馬蹄踏處,刀槍並舉一時人頭滾滾,不過片刻功夫就殺到了大紫營腹心之地,拿己方將士之命硬抗齊國修行者,東國自己更是拖住了數位實力超群的修士,生生將慶郭二人救了下來。


    有了己方軍陣掩護的慶、郭二人,沒了後顧之憂,甚至沒有稍作喘息就鼓起餘勇,一口氣殺得齊國修行者一個個比著賽地逃之夭夭了。


    大紫營即便再善戰,但陣勢已然被狂飆突進的燕軍騎兵打散,而互為依靠的修行者又都落荒而逃了,在人人如龍的燕軍騎兵縱橫捭闔之下,一口氣瀉掉就如一盤散沙的大紫營,全憑兩條腿跑路,差一點就全軍覆沒在方城之下。


    “燕國這次騎兵依仗馬力突襲,僅憑千餘殘軍就能把大紫營撞個稀碎,”司馬錯極其羨慕地說,“一支強大的騎兵果真是侵略如火,來去如風。”


    嬴華點點頭,“東國此人,這些年看似並無顯赫之功,守在北邊一直沒有什麽大的名氣,但僅此一役,就可見其指揮騎戰之強。燕王噲手下還真是人才濟濟,難怪這些年燕國軍力蒸蒸日上。”


    燕王太後終於有了點反應,冷哼了一聲,“本宮早就說過,若讓燕王噲上位,必成我大秦心腹大患。”


    嬴昭聞言臉色一沉,當即語氣清冷地嗬斥道,“燕國與我大秦數代友善。本來燕王噲這小子越強,對我大秦就越有利。可你身為燕國王太後,不但不能讓雙方關係更加緊密,還將局勢攪得不堪如此,你還有什麽臉妄言軍國大事。”


    這個侄女實在是私心太重,以致害人害己,嬴華此刻對其也是冷眼相對。


    當初,正因為燕王太後的一意孤行,使得秦國上下幾乎無人支持她的兒子公子嚗登上燕王位。


    公子嚗是秦王的外孫,天然打著秦國的烙印,可惜當時還是燕王後的這個侄女實在是目光短淺,竟然瞞著秦國重賄楚國重臣,讓在楚國為質的公子嚗娶了楚王的親姑姑為妻。


    秦楚兩國雖然也是累世聯姻,但一個意圖東進,一個想要北出,所以一直是相互敵對打來打去的。比如母親也是楚國公主的嬴華,他的軍功大半都是從楚國人身上得來的。如果公子嚗是秦國公子倒也罷了,可他是燕國人啊。


    各國之間習慣了遠交近攻的戰略,所以秦楚兩國在打得熱火朝天的同時都在爭取燕國的助力。因為秦國得燕國相助就能借燕國牽製三晉,楚國得燕國就能借燕國牽製齊國,雙方誰交好燕國就等於讓自己騰出一隻手來。


    而一直以來,可能是因為兩國都是窮橫窮橫的,所以秦燕之間的關係最為密切,這當然是楚國不願意見到的。


    從楚國竟然派出楚王近衛申息之師護送公子嚗迴國,就能看出楚國對於燕國也是勢在必得。


    也基於此,秦國上下都認為和楚國更親善的公子嚗,就算是成為燕王之後不會更親近於秦國,所以並沒有對燕王噲近乎篡位一事采取什麽積極行動。


    也是因為這樣,燕王太後一直對秦國隻是象征性地威脅一下燕王噲而十分不滿。


    現在的燕國,隻看燕王噲緊緊掌握了絕大多數的軍隊,就說明燕國政局早就已經穩定了,而燕王太後卻仍幻想著讓她兒子登臨王位。她自己能力有限,所以也隻能從秦國尋求幫助。


    本來與道門有所密謀的秦國現在正在巴蜀發力,秦王駟對參與圍殺燕王噲之事肯定是不熱衷的,但是燕王太後卻拋出了一個讓秦王駟不得不上鉤的誘餌。


    嬴華心下暗自歎息,王兄老了,越發想那些虛無縹緲之事。追求長生沒什麽錯,但是為王者已有龍氣在身,除非他願意退位,不然長生之事就太過虛無了。


    嬴華對這個侄女越發厭惡起來,燕王噲身負一截龍脈才有如此氣運就是從她這裏傳出去的,而且她還說什麽燕王噲隨身攜帶的石劍很可能是中山老人給他的上古神兵。所以,秦王駟毫不猶豫地派出了好不容易才攢出來的一萬精騎前跨越萬裏草疆去絞殺燕王噲。


    秦國不缺戰馬,也不缺會騎馬的士卒,但是一直東征南伐的秦國缺錢糧,要知道養一個騎兵等於養二三十個步卒,秦國舍不得。而且麵對匈奴時,自然會征發義渠人、婁煩人等部落騎兵自帶幹糧參戰,所以精打細算過日子的秦國一直沒有組建大規模的騎兵軍團。


    誰成想,本來是為了對付三晉才好不容易下定決心組建的騎兵部隊,卻一點浪花都沒翻起來就這麽盡墨於萬裏之外的草原之上。秦國可是經不起這樣的消耗的,再想打造這樣一支騎軍怕是得吃下巴蜀之後了。但是巴蜀,那可是硬骨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蒼生拔劍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有風勿語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有風勿語並收藏蒼生拔劍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