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闊嘹亮的號角連聲響起,燕王噲遠遠地目送著公子勝率領麾下絕塵而去,精選出來的三千士卒將加入趙軍隊列,馬上跟隨趙王雍西進九曲大河。
公子勝是燕王噲第三子,母妃是燕王噲在東胡的故人,已經去世許久。他剛滿十八歲,卻已經在北疆之地從軍六年了。他從衛所的大頭兵做起,憑借著軍功已經成為大遼營的旅帥,曾經以手中一杆萬人斬打遍大遼營無敵手,最後掌管著最精銳的三千人破陣營。
戎人王庭之戰,公子勝更是率先衝陣,手下幾無一合之敵。也虧得他衝得快,使得緊隨他突擊的大遼營被重重圍困,因為四處再無退路,這支新軍才沒有在超常烈度的廝殺中崩盤。
對於這個沉默而悍勇的兒子,燕王噲是寄予厚望的。尤其是讓他脫離了蘇秦影響之後,經過中原的殺伐征戰,假以時日定是能成為燕國的軍方砥柱。至於說作為中間人幫著趙王聯係夫餘和渤海,人家雙方都私下接觸過了,燕王噲就不為這事費心了。
蘇秦重新整編了大遼營之後,全軍包括輕重傷員在內的二萬七千餘人將先迴返閭山大本營,按照計劃,在迴去的一路之上他們將吞噬掉沿途所有的雜胡部落,燕王噲的說法就是整個閭山以西將不留下一個胡種。
當屠何那些餓慣了的部落,紅著眼睛守著那些繳獲的無數牛羊,毫不猶豫地答應跟著大軍東遷之後,蘇秦就覺得這事沒什麽難度了。隻是見到燕王噲配置給他的,以墨蓑為首一直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百十位墨門修士,蘇秦不由得感歎一下自家門下弟子的稀薄了。
墨蓑是燕山劍派弟子,本來是不需要他去的,可是子之親自找上了他,拗不過這個侄兒,墨蓑終於答應去一趟。不過走之前,他專門找了燕王噲,半是仗著長輩的身份命令半是求請的,讓燕王噲可以對燕國墨門心懷不滿,但是可別殺紅了眼。
幾乎傾巢而出前來助戰的燕山劍派則是一分為二,因為南方形勢不好,所以燕王噲還是請三十餘位大修帶著數百位弟子隨同迴轉南下,剩下的七百劍士繼續留在此地,配合中山的那幾位清理戎人王庭。
心憂南方局勢的燕王噲再也沒跟任何勢力的人接觸,帶著國相子之與燕山眾劍士,再加上重新成軍的五百突騎,馬不停蹄地直奔燕國本土而去。在前方等待他的是陸續整軍南下的燕北二十萬精兵,這一次,他連守衛北疆的七大將門都召集過來了。
隔了數日,南邊的消息終於到了,最新情況還是已經先期南下的上都守東國傳來的,燕王城的形勢自然是很不好。
因為上都營在覆滅跨海而來的薑齊精銳時損失不小,需要做一定修整,所以東國南下之時,隨行的隻有三千戰卒。結果他們還沒靠近燕王城,就在北渡口遭遇了齊國的先遣部隊。
雖然仗著出其不意的攻擊先有了一番小勝,但很快齊軍就蜂擁而來。軍中聽風更是在距大河百裏外看到了齊王因齊親自統帥的齊國大軍。
齊軍憑借著人多勢眾不計死傷地強渡大河,東國率部僅在渡口支持了小半天,三千上都營最精銳戰卒就死傷了半數,不得不向西邊撤退了。
堂堂燕國有數的名將竟然一敗之下就拋棄了燕王城遠遁,自然不是因為東國貪生怕死或是有了異心,實在是因為不僅燕王城的二萬城防軍已經不受控製,就是專為防禦齊國而設立的南營也已經分裂成了幾個陣營,他求援的使者居然不知道找誰好。
得知南營軍在燕王城中賴著不出來,他總不能帶著這點人去攻打自家王城吧。見事不可為,東國按照設定的方案之一撤往了北方的武陽,沿途召集各地方守備部隊匯合,積蓄力量,隨時準備接應反擊。
燕王城中南營軍的分裂,燕國墨門這根攪屎棍在其間起了不少作用,因為南營軍中很多的中低級將官都是墨門出身。也難怪燕王噲下定決心清理一下本該為國之柱石的墨門了。
成分複雜的燕國墨門也分裂成了兩派,墨染為代表的國相府一係現在仍然沒有背離燕王噲,已經以國相府為據點相繼占領了周圍數個坊區,聚集起了數千人。不過他們的形勢十分不樂觀,因為滿城都是意圖不明的燕國南營正規軍,而國相府四周至少聚集了上萬人馬。
至於另一派,也是燕國墨門的主流勢力,沒人弄得清楚他們到底在做什麽,或者說已經做了什麽。大戰將起未起的時候,最是敵我難辨。
早一步南下的鮮於蓮和墨蒿早就拋下了戰馬,一路飛馳一刻不停地趕迴了燕王城。
先前他倆離開的時候,燕王城雖然在動蕩之中總體卻還算是平穩的,可是這才三天時間,匆忙趕迴來二人差點連城門都沒進去。
離宮城最近的燕王城北門已經堆滿了歸屬不明意圖不明的軍隊,禁止任何人出入。
這時他們很顯赫身份卻已經不管用,麵對敢於拿著刀槍直麵自己的士卒,兩人是真的怒了。
急著進城的墨蒿不再廢話,直接就一劍立威,劈開了城門的同時斬殺了墨門出身的校尉和敢對自己不敬的幾位墨門子弟。要是連一座城都進不去的話,恐怕中山十三子的麵子就丟到家了。
墨蒿麵無表情地拎著血淋淋的幾顆人頭,順著已經空無一人的大馳道一步一步地走向宮城,一眼望不到頭的北門大馳道,在兩人隨意的幾次出手之後,除了他們身後一地不知陣營的甲士屍體,終於是連鬼影子都沒了。
看似殺人不眨眼的墨蒿實則是心裏有苦說不出,那居高臨下不讓他入城的那個南營校尉可不隻是墨門的一位中堅人物,更是他的一位親近子侄。
不過一臉陰沉的他,開始想的不是事後如何跟那個堂兄弟交代,而是想著自己在這場亂子中還要親手殺掉多少自家子弟。
公子勝是燕王噲第三子,母妃是燕王噲在東胡的故人,已經去世許久。他剛滿十八歲,卻已經在北疆之地從軍六年了。他從衛所的大頭兵做起,憑借著軍功已經成為大遼營的旅帥,曾經以手中一杆萬人斬打遍大遼營無敵手,最後掌管著最精銳的三千人破陣營。
戎人王庭之戰,公子勝更是率先衝陣,手下幾無一合之敵。也虧得他衝得快,使得緊隨他突擊的大遼營被重重圍困,因為四處再無退路,這支新軍才沒有在超常烈度的廝殺中崩盤。
對於這個沉默而悍勇的兒子,燕王噲是寄予厚望的。尤其是讓他脫離了蘇秦影響之後,經過中原的殺伐征戰,假以時日定是能成為燕國的軍方砥柱。至於說作為中間人幫著趙王聯係夫餘和渤海,人家雙方都私下接觸過了,燕王噲就不為這事費心了。
蘇秦重新整編了大遼營之後,全軍包括輕重傷員在內的二萬七千餘人將先迴返閭山大本營,按照計劃,在迴去的一路之上他們將吞噬掉沿途所有的雜胡部落,燕王噲的說法就是整個閭山以西將不留下一個胡種。
當屠何那些餓慣了的部落,紅著眼睛守著那些繳獲的無數牛羊,毫不猶豫地答應跟著大軍東遷之後,蘇秦就覺得這事沒什麽難度了。隻是見到燕王噲配置給他的,以墨蓑為首一直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的百十位墨門修士,蘇秦不由得感歎一下自家門下弟子的稀薄了。
墨蓑是燕山劍派弟子,本來是不需要他去的,可是子之親自找上了他,拗不過這個侄兒,墨蓑終於答應去一趟。不過走之前,他專門找了燕王噲,半是仗著長輩的身份命令半是求請的,讓燕王噲可以對燕國墨門心懷不滿,但是可別殺紅了眼。
幾乎傾巢而出前來助戰的燕山劍派則是一分為二,因為南方形勢不好,所以燕王噲還是請三十餘位大修帶著數百位弟子隨同迴轉南下,剩下的七百劍士繼續留在此地,配合中山的那幾位清理戎人王庭。
心憂南方局勢的燕王噲再也沒跟任何勢力的人接觸,帶著國相子之與燕山眾劍士,再加上重新成軍的五百突騎,馬不停蹄地直奔燕國本土而去。在前方等待他的是陸續整軍南下的燕北二十萬精兵,這一次,他連守衛北疆的七大將門都召集過來了。
隔了數日,南邊的消息終於到了,最新情況還是已經先期南下的上都守東國傳來的,燕王城的形勢自然是很不好。
因為上都營在覆滅跨海而來的薑齊精銳時損失不小,需要做一定修整,所以東國南下之時,隨行的隻有三千戰卒。結果他們還沒靠近燕王城,就在北渡口遭遇了齊國的先遣部隊。
雖然仗著出其不意的攻擊先有了一番小勝,但很快齊軍就蜂擁而來。軍中聽風更是在距大河百裏外看到了齊王因齊親自統帥的齊國大軍。
齊軍憑借著人多勢眾不計死傷地強渡大河,東國率部僅在渡口支持了小半天,三千上都營最精銳戰卒就死傷了半數,不得不向西邊撤退了。
堂堂燕國有數的名將竟然一敗之下就拋棄了燕王城遠遁,自然不是因為東國貪生怕死或是有了異心,實在是因為不僅燕王城的二萬城防軍已經不受控製,就是專為防禦齊國而設立的南營也已經分裂成了幾個陣營,他求援的使者居然不知道找誰好。
得知南營軍在燕王城中賴著不出來,他總不能帶著這點人去攻打自家王城吧。見事不可為,東國按照設定的方案之一撤往了北方的武陽,沿途召集各地方守備部隊匯合,積蓄力量,隨時準備接應反擊。
燕王城中南營軍的分裂,燕國墨門這根攪屎棍在其間起了不少作用,因為南營軍中很多的中低級將官都是墨門出身。也難怪燕王噲下定決心清理一下本該為國之柱石的墨門了。
成分複雜的燕國墨門也分裂成了兩派,墨染為代表的國相府一係現在仍然沒有背離燕王噲,已經以國相府為據點相繼占領了周圍數個坊區,聚集起了數千人。不過他們的形勢十分不樂觀,因為滿城都是意圖不明的燕國南營正規軍,而國相府四周至少聚集了上萬人馬。
至於另一派,也是燕國墨門的主流勢力,沒人弄得清楚他們到底在做什麽,或者說已經做了什麽。大戰將起未起的時候,最是敵我難辨。
早一步南下的鮮於蓮和墨蒿早就拋下了戰馬,一路飛馳一刻不停地趕迴了燕王城。
先前他倆離開的時候,燕王城雖然在動蕩之中總體卻還算是平穩的,可是這才三天時間,匆忙趕迴來二人差點連城門都沒進去。
離宮城最近的燕王城北門已經堆滿了歸屬不明意圖不明的軍隊,禁止任何人出入。
這時他們很顯赫身份卻已經不管用,麵對敢於拿著刀槍直麵自己的士卒,兩人是真的怒了。
急著進城的墨蒿不再廢話,直接就一劍立威,劈開了城門的同時斬殺了墨門出身的校尉和敢對自己不敬的幾位墨門子弟。要是連一座城都進不去的話,恐怕中山十三子的麵子就丟到家了。
墨蒿麵無表情地拎著血淋淋的幾顆人頭,順著已經空無一人的大馳道一步一步地走向宮城,一眼望不到頭的北門大馳道,在兩人隨意的幾次出手之後,除了他們身後一地不知陣營的甲士屍體,終於是連鬼影子都沒了。
看似殺人不眨眼的墨蒿實則是心裏有苦說不出,那居高臨下不讓他入城的那個南營校尉可不隻是墨門的一位中堅人物,更是他的一位親近子侄。
不過一臉陰沉的他,開始想的不是事後如何跟那個堂兄弟交代,而是想著自己在這場亂子中還要親手殺掉多少自家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