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師君府。
舉西城、上庸、房陵歸降劉璋的張魯,在官職上,得到了並州刺史、使持節的官位。
當然,因為眼下並州大半都在魏公袁紹的手中,所以張魯的並州刺史隻是遙領而已,他沒有前往並州赴任,而是居住在長安的府邸中。
在爵位上,張魯得到了沔陽侯的加封,至於食邑,則是一千二百戶,成為劉璋麾下食邑最高的君侯,超過了黃權的六百戶、吳懿的四百戶、甘寧的三百戶。
此外居住、出行上麵,長安的師君府稱得上是金碧輝煌,比擬王侯之家,至於張魯每次出行,則是前後鼓吹,顯赫非常。
對於當下自己在關中所享受到的極高待遇,張魯一方麵是對給與他寬待的劉璋心存感恩,另一方麵,他向著身前的功曹閻圃拱手謝道:“非功曹,我何以有今日。”
張魯對閻圃很是感激,他之所以做出歸順劉璋的事情來,一來他是修道之人,到底是沒有太大的權欲,所以能輕飄飄的棄下上庸,到關中做一個富家翁。
二來就是功曹閻圃的規勸之力,閻圃依著劉璋的品性,以及當下宇內紛爭的局勢,認定張魯若是早一日歸順劉璋,所得的待遇必然豐厚上一分。
於是乎,在本心及心腹謀士閻圃的作用下,張魯這才做出了歸順劉璋的舉措來,而正如閻圃所推斷的一樣,他得到了極為豐厚的待遇。
雖說身逢亂世,沒有做出齊桓公、晉文公的功業,多少有一些可惜,但能成為竇融般的人物,安享富貴,福澤子孫,對於張魯來說,他已經沒有什麽不滿足的了。
“歸順一事,蓋師君一力定奪,圃不過勸言而已。”閻圃避席,躲開張魯致來的謝意,微笑著推脫了一句。
張魯麵色恬淡,他搖了搖頭道:“舉上庸之地附於關中,此事我一向猶豫不定,若不是功曹勸諫,為我解開疑慮,我也斷不會這般早的歸順秦王。”
“若是等到黃權大軍順漢水而下,兵臨上庸之時,我再行歸順效服,焉有今日之富貴,這都是功曹的佐力啊。”
言訖,張魯不待閻圃迴音,他舉杯示意:“功曹,且滿飲此杯。”
閻圃點頭,他舉起杯盞和張魯對飲了一杯。
今日張魯宴請閻圃,除卻感謝閻圃為他籌畫一事,還有就是為閻圃送行。
張魯入居關中,雖說受到優待和尊崇,但實權到底是沒了,有的不過是些虛職,而舊日裏歸屬於他帳下的一眾文武,自是不太可能侍奉在他帳下。
畢竟張魯擔任虛職,每日隻安享富貴,並無他事,一眾文武也就無事可做。
所以為了帳下一眾文武的未來著想,張魯不再留任這些人,而是向劉璋舉薦,希望劉璋能妥善安排這些人的去處,給這些人建功立業的機會。
其中功曹閻圃,因為計謀出眾,善於理政,被秦王府任命為涼州從事,不日就將前往涼州牧吳懿帳下聽令。
“功曹打算何時出發”張魯關懷的問了一句。
閻圃應道:“就在明日。”
“這麽快”張魯有些訝異。
閻圃微笑點頭:“既受涼州從事,圃自當勤勉一點,早些出發,也就早一點到涼州,可以早一點做事。”
“嗯。”張魯頷首,他舉杯祝道:“以功曹的才華,當非止於從事之職,他日於涼州任上有所建功,加官封侯,想來是指日可待。”
“使君謬讚了。”閻圃謙遜一聲。
“功曹不必過謙,你的才具,我是最清楚的,不然也不會把你置於左右,時時垂詢,諮以世事。”張魯語氣感慨,神色綢繆:“今日別宴,明日送行,祝功曹此行一帆風順,此去前程似錦。”
……
“娘的,張魯不過是舉三縣而降,竟是得了一千二百戶的食邑…嗬…就算是黃漢中,也才六百戶而已。”
一聲不平之語從長安衙署傳出,出言之人乃是將軍徐猛。
“徐子玉,你這是認為大王錯了嗎”甘寧挑了挑橫眉,目光不善的看向徐猛。
“不是,不是。”徐猛立即辯解道:“我隻是認為大王這般優待張魯,確是太過寬厚了。”
“這隻是我的一點看法,我對大王的的行事絕無任何置喙……”徐猛補上了一句,著重言明他對劉璋怎麽做沒意見,隻是對張魯受封一千二百戶食邑這件事有些納悶。
說來徐猛心有怨念也屬正常,畢竟他的食邑不過一百二十戶,是張魯的十分之一,加上一百二十戶的食邑又是他一刀一槍拚出來的,所以他對沒有軍功,隻是舉三縣歸附的張魯看不順眼,心下頗是鬱鬱。
“大王這麽做,自有他的道理。”甘寧肯定的道了一句,他自追隨劉璋以來,對劉璋的吩咐、命令、行事都是聽之任之,遵而守之。
雖是對於張魯得到一千二百戶食邑這件事,甘寧心中也有些泛嘀咕,但他知道劉璋不會無緣無故如此,此中當是有什麽情由。
“興霸這話說得對,大王所以這般闊綽的給了張魯一千二百戶食邑,如此行事確乎深有其理。”從事鄭度舉步踏入了武將匯聚的房間。
“什麽道理”徐猛見著鄭度有說法,他追問道。
鄭度嘿然一笑:“無他,立個榜樣罷了……張魯同大王有舊怨,這一點世人皆知,然今張魯舉三縣來附,大王優待無二,落入天下英豪眼中,世人便知大王不念舊怨,仁德為長。”
“如此一來,日後大王征討四方,所受到的阻礙當是會小上一些。”
“原是如此。”徐猛頷首,一雙招子放的很亮,有若被醍醐灌頂,明悟了個中情由,不再有所困惑和疑問。
甘寧微不著意的點了點頭,他心中的小小疑惑也得到了解開,接著他向鄭度問起了正事:“不知鄭君來此有何事由”
“奉大王之命,特來召興霸前去。”鄭度道出了他來此的緣由。
甘寧聞言起身,跟著鄭度舉步踏了出去,前進時他旁敲側擊的問道:“不知大王喚某何事從事可知”
“涼州燒何羌部今歲遲遲不上繳稅賦,又有聚眾謀亂的跡象……”
“哦,羌部作亂啊!”
舉西城、上庸、房陵歸降劉璋的張魯,在官職上,得到了並州刺史、使持節的官位。
當然,因為眼下並州大半都在魏公袁紹的手中,所以張魯的並州刺史隻是遙領而已,他沒有前往並州赴任,而是居住在長安的府邸中。
在爵位上,張魯得到了沔陽侯的加封,至於食邑,則是一千二百戶,成為劉璋麾下食邑最高的君侯,超過了黃權的六百戶、吳懿的四百戶、甘寧的三百戶。
此外居住、出行上麵,長安的師君府稱得上是金碧輝煌,比擬王侯之家,至於張魯每次出行,則是前後鼓吹,顯赫非常。
對於當下自己在關中所享受到的極高待遇,張魯一方麵是對給與他寬待的劉璋心存感恩,另一方麵,他向著身前的功曹閻圃拱手謝道:“非功曹,我何以有今日。”
張魯對閻圃很是感激,他之所以做出歸順劉璋的事情來,一來他是修道之人,到底是沒有太大的權欲,所以能輕飄飄的棄下上庸,到關中做一個富家翁。
二來就是功曹閻圃的規勸之力,閻圃依著劉璋的品性,以及當下宇內紛爭的局勢,認定張魯若是早一日歸順劉璋,所得的待遇必然豐厚上一分。
於是乎,在本心及心腹謀士閻圃的作用下,張魯這才做出了歸順劉璋的舉措來,而正如閻圃所推斷的一樣,他得到了極為豐厚的待遇。
雖說身逢亂世,沒有做出齊桓公、晉文公的功業,多少有一些可惜,但能成為竇融般的人物,安享富貴,福澤子孫,對於張魯來說,他已經沒有什麽不滿足的了。
“歸順一事,蓋師君一力定奪,圃不過勸言而已。”閻圃避席,躲開張魯致來的謝意,微笑著推脫了一句。
張魯麵色恬淡,他搖了搖頭道:“舉上庸之地附於關中,此事我一向猶豫不定,若不是功曹勸諫,為我解開疑慮,我也斷不會這般早的歸順秦王。”
“若是等到黃權大軍順漢水而下,兵臨上庸之時,我再行歸順效服,焉有今日之富貴,這都是功曹的佐力啊。”
言訖,張魯不待閻圃迴音,他舉杯示意:“功曹,且滿飲此杯。”
閻圃點頭,他舉起杯盞和張魯對飲了一杯。
今日張魯宴請閻圃,除卻感謝閻圃為他籌畫一事,還有就是為閻圃送行。
張魯入居關中,雖說受到優待和尊崇,但實權到底是沒了,有的不過是些虛職,而舊日裏歸屬於他帳下的一眾文武,自是不太可能侍奉在他帳下。
畢竟張魯擔任虛職,每日隻安享富貴,並無他事,一眾文武也就無事可做。
所以為了帳下一眾文武的未來著想,張魯不再留任這些人,而是向劉璋舉薦,希望劉璋能妥善安排這些人的去處,給這些人建功立業的機會。
其中功曹閻圃,因為計謀出眾,善於理政,被秦王府任命為涼州從事,不日就將前往涼州牧吳懿帳下聽令。
“功曹打算何時出發”張魯關懷的問了一句。
閻圃應道:“就在明日。”
“這麽快”張魯有些訝異。
閻圃微笑點頭:“既受涼州從事,圃自當勤勉一點,早些出發,也就早一點到涼州,可以早一點做事。”
“嗯。”張魯頷首,他舉杯祝道:“以功曹的才華,當非止於從事之職,他日於涼州任上有所建功,加官封侯,想來是指日可待。”
“使君謬讚了。”閻圃謙遜一聲。
“功曹不必過謙,你的才具,我是最清楚的,不然也不會把你置於左右,時時垂詢,諮以世事。”張魯語氣感慨,神色綢繆:“今日別宴,明日送行,祝功曹此行一帆風順,此去前程似錦。”
……
“娘的,張魯不過是舉三縣而降,竟是得了一千二百戶的食邑…嗬…就算是黃漢中,也才六百戶而已。”
一聲不平之語從長安衙署傳出,出言之人乃是將軍徐猛。
“徐子玉,你這是認為大王錯了嗎”甘寧挑了挑橫眉,目光不善的看向徐猛。
“不是,不是。”徐猛立即辯解道:“我隻是認為大王這般優待張魯,確是太過寬厚了。”
“這隻是我的一點看法,我對大王的的行事絕無任何置喙……”徐猛補上了一句,著重言明他對劉璋怎麽做沒意見,隻是對張魯受封一千二百戶食邑這件事有些納悶。
說來徐猛心有怨念也屬正常,畢竟他的食邑不過一百二十戶,是張魯的十分之一,加上一百二十戶的食邑又是他一刀一槍拚出來的,所以他對沒有軍功,隻是舉三縣歸附的張魯看不順眼,心下頗是鬱鬱。
“大王這麽做,自有他的道理。”甘寧肯定的道了一句,他自追隨劉璋以來,對劉璋的吩咐、命令、行事都是聽之任之,遵而守之。
雖是對於張魯得到一千二百戶食邑這件事,甘寧心中也有些泛嘀咕,但他知道劉璋不會無緣無故如此,此中當是有什麽情由。
“興霸這話說得對,大王所以這般闊綽的給了張魯一千二百戶食邑,如此行事確乎深有其理。”從事鄭度舉步踏入了武將匯聚的房間。
“什麽道理”徐猛見著鄭度有說法,他追問道。
鄭度嘿然一笑:“無他,立個榜樣罷了……張魯同大王有舊怨,這一點世人皆知,然今張魯舉三縣來附,大王優待無二,落入天下英豪眼中,世人便知大王不念舊怨,仁德為長。”
“如此一來,日後大王征討四方,所受到的阻礙當是會小上一些。”
“原是如此。”徐猛頷首,一雙招子放的很亮,有若被醍醐灌頂,明悟了個中情由,不再有所困惑和疑問。
甘寧微不著意的點了點頭,他心中的小小疑惑也得到了解開,接著他向鄭度問起了正事:“不知鄭君來此有何事由”
“奉大王之命,特來召興霸前去。”鄭度道出了他來此的緣由。
甘寧聞言起身,跟著鄭度舉步踏了出去,前進時他旁敲側擊的問道:“不知大王喚某何事從事可知”
“涼州燒何羌部今歲遲遲不上繳稅賦,又有聚眾謀亂的跡象……”
“哦,羌部作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