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備起身,準備離開議事大帳的時候,張合截住了劉備,他麵上帶著一抹歉意,向劉備和張飛言道:“劉使君、張將軍。”
“麴將軍為人向來直切,說不聽點就是有些混,他方才的話,還請劉使君勿要記掛在心上,也不要同他一般見識。”
一旁的高覽也跟著言道:“麴義此人夙來狂傲,軍中諸將多有不喜,隻是礙於他是大將軍的愛將,所以少有人同他相抗,劉使君且不要招惹他,也不要搭理他。”
在麴義離場的情況下,張合及高覽出言安撫起了劉備,二人對於氣度非凡,甚得袁紹敬重,為袁紹出鄴城二百裏親迎的劉備同樣敬重的緊,也為劉備方才不卑不亢的態度很是讚善。
因是如故,張合及高覽沒有顧忌,在背後說著麴義的閑話,說來也是二人對恃功自傲的麴義早有一份不爽按捺在心中。
“多謝二位將軍告言,備心中現已有計較了。”劉備露著一抹淡然的笑色,拱手致謝了一句張合及高覽的衷腸告誡。
言訖,劉備向張合及高覽告辭,帶著張飛離開了議事的大帳,迴到了自家部曲所立的營寨當中。
“主公。”留守營寨的趙雲一見到劉備的身影,他立即就迎了上來,接著追問了一句道:“今日議事,可有什麽異樣。”
劉備淡然的搖了搖頭,他應聲道:“今日議事,不過是敘功爾,諸將議定,以麴義為首功,其餘人等依功勞大小排定。”
劉備風清雲淡,沒有言及方才議事時怒氣橫衝的麴義,一旁的張飛卻是按捺不住,他宣言道:“方才議事之時,麴義那廝自恃功高,又以我等未能阻截住張燕和公孫續,出言輕薄於兄長,甚是無禮。”
趙雲秀眉皺起,他以前在公孫瓚帳下從事,同麴義在戰場上打過交道,也聽聞過麴義的為人,是故他對麴義有此等言辭並無什麽訝異,隻是為劉備有所不值。
“麴義為人,雲素有耳聞,其人自界橋一戰後,多曾自誇,若是非他,袁紹不得定幽燕也,麴義恃功自傲,脾性狷狂,以其為人,可觀其自敗…”
預言了一句麴義將來的結局,趙雲安撫神色不悅的張飛道:“益德兄,切勿為此等宵小的話惱怒,確是不太值當。”
“望能如子龍所言。”張飛吐出一口濁氣,神色猶然還是有些不悅。
眼下劉備、麴義、張合、高覽等人所屯駐的地點是太原郡,與鄴城隻隔上黨郡而已,然上黨山路嶙峋,通行不易。
所故諸人議定的功勞簿,在信使的急促趕路下,勉強在建安五年最後一個日頭前送達了鄴城,遞到了大將軍袁紹的案頭上。
“善,大善。”袁紹一邊觀閱麴義等人遞來的戰報,一邊口中出言稱讚了起來。
今歲發兵,阻於河東玉璧城下,十萬大軍無功而返,近來袁紹的心情是消沉和低迷,而今總算得到了一樁好消息,且是在建安五年得到,沒有拖延到建安六年。
歡快之下,袁紹召集了一眾文武,分享起了這樁喜事,也是為了激勵諸人的士氣,畢竟被阻擋在玉璧城下,大軍不得已撤走一事,確乎有些導致一眾文武士氣低迷了。
在袁紹著人宣讀了這一樁喜事後,郭圖率先跳了出來:“恭賀明公,黑山賊已掃定,常山、上黨等郡可安享太平,了卻了一樁後患。”
逢紀緊跟著出席頌讚:“黑山賊自中平元年造逆,而今已有十餘載,賊勢煊赫,流毒於河北,今一旦為明公所定,真可謂是神靈庇佑,天所眷顧,亦可謂是明公盛德所致。”
有了郭圖和逢紀的領頭,袁紹帳下文武一個兩個紛紛出席,向著袁紹進獻頌揚之詞,讚美之語,唯恐落於人後。
也是抵定黑山,的的確確是一樁大功業、大喜事,蓋因黑山賊於桓帝時起事,朝廷力不能征,隻能放任招撫黑山賊。
而今竟是為袁紹所定,這不由說明了一件事情,即是袁紹的仁德勝於漢室,袁紹的武功強於劉氏,也即是袁氏優於劉氏也。
一眾文武紛紛頌揚,上首的袁紹卻是麵色淡然,一副渾不在意的模樣,隻嘴角微微翹起暴露了他內心的真實情緒-——他對一眾文武的頌揚感到很是開懷,心中甚是自矜。
大會散去,袁紹留下心腹重臣數人,對著眾人,他卻是歎了一口氣:“可惜未竟全功,沒能誅殺張燕和公孫續,不然遞交二人首級去往許都,置於宗廟門前,可告慰先帝在天之靈也。”
接著袁紹話鋒一轉,言辭猶疑道:“軍報上言,麴義、張合、高覽等將圍追,由劉備阻截,麴、張、高等人圍追得當,隻劉備堵截失措,致使張燕和公孫續得以逃竄入河東。”
“私下裏有人向吾上書,言是劉備念及同公孫瓚的情誼,故意放開一條路子,放任張燕和公孫續逃竄入河東,不知諸君意下如何?”
郭圖循著袁紹的話頭言道:“劉備昔日與公孫瓚同學於盧植門下,又為公孫瓚典任平原相一職,二人情誼自是深厚……是故念及公孫續為故人之子,有意放開一條生路,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逢紀一邊聽著郭圖的話,一邊偷瞄袁紹的神色,見著袁紹有幾分意動,他立即有了有了主意,知曉接下來該說些什麽。
但見逢紀出席道:“明公,劉備世之梟雄,向有自立之舉,今放縱張燕、公孫續遁走,可見其心不屬河北也……當召劉備歸鄴城,令吏人責問,察其詳情,若有其實,即可誅殺,以絕後患。”
郭圖還隻是猜測劉備可能放走張燕和公孫續,這邊逢紀依著袁紹所想,對劉備放走張燕和公孫續一事肯定了下來。
袁紹不著意的點了點頭,似是為郭圖和逢紀說動,然此時卻見一人出席,為劉備爭辯道:“明公,劉備非善用兵者,二失徐州,屢戰屢敗,今次不得成功阻截張燕、公孫續,是其人能力不足,非它故也。”
袁紹舉目視之,隻見是別駕田豐出席抗言,田豐續而言道:“劉備宇內知名,窮困來投,而明公若是捕風捉影之故加害於劉備,則天下英豪,孰敢歸投明公乎?”
“麴將軍為人向來直切,說不聽點就是有些混,他方才的話,還請劉使君勿要記掛在心上,也不要同他一般見識。”
一旁的高覽也跟著言道:“麴義此人夙來狂傲,軍中諸將多有不喜,隻是礙於他是大將軍的愛將,所以少有人同他相抗,劉使君且不要招惹他,也不要搭理他。”
在麴義離場的情況下,張合及高覽出言安撫起了劉備,二人對於氣度非凡,甚得袁紹敬重,為袁紹出鄴城二百裏親迎的劉備同樣敬重的緊,也為劉備方才不卑不亢的態度很是讚善。
因是如故,張合及高覽沒有顧忌,在背後說著麴義的閑話,說來也是二人對恃功自傲的麴義早有一份不爽按捺在心中。
“多謝二位將軍告言,備心中現已有計較了。”劉備露著一抹淡然的笑色,拱手致謝了一句張合及高覽的衷腸告誡。
言訖,劉備向張合及高覽告辭,帶著張飛離開了議事的大帳,迴到了自家部曲所立的營寨當中。
“主公。”留守營寨的趙雲一見到劉備的身影,他立即就迎了上來,接著追問了一句道:“今日議事,可有什麽異樣。”
劉備淡然的搖了搖頭,他應聲道:“今日議事,不過是敘功爾,諸將議定,以麴義為首功,其餘人等依功勞大小排定。”
劉備風清雲淡,沒有言及方才議事時怒氣橫衝的麴義,一旁的張飛卻是按捺不住,他宣言道:“方才議事之時,麴義那廝自恃功高,又以我等未能阻截住張燕和公孫續,出言輕薄於兄長,甚是無禮。”
趙雲秀眉皺起,他以前在公孫瓚帳下從事,同麴義在戰場上打過交道,也聽聞過麴義的為人,是故他對麴義有此等言辭並無什麽訝異,隻是為劉備有所不值。
“麴義為人,雲素有耳聞,其人自界橋一戰後,多曾自誇,若是非他,袁紹不得定幽燕也,麴義恃功自傲,脾性狷狂,以其為人,可觀其自敗…”
預言了一句麴義將來的結局,趙雲安撫神色不悅的張飛道:“益德兄,切勿為此等宵小的話惱怒,確是不太值當。”
“望能如子龍所言。”張飛吐出一口濁氣,神色猶然還是有些不悅。
眼下劉備、麴義、張合、高覽等人所屯駐的地點是太原郡,與鄴城隻隔上黨郡而已,然上黨山路嶙峋,通行不易。
所故諸人議定的功勞簿,在信使的急促趕路下,勉強在建安五年最後一個日頭前送達了鄴城,遞到了大將軍袁紹的案頭上。
“善,大善。”袁紹一邊觀閱麴義等人遞來的戰報,一邊口中出言稱讚了起來。
今歲發兵,阻於河東玉璧城下,十萬大軍無功而返,近來袁紹的心情是消沉和低迷,而今總算得到了一樁好消息,且是在建安五年得到,沒有拖延到建安六年。
歡快之下,袁紹召集了一眾文武,分享起了這樁喜事,也是為了激勵諸人的士氣,畢竟被阻擋在玉璧城下,大軍不得已撤走一事,確乎有些導致一眾文武士氣低迷了。
在袁紹著人宣讀了這一樁喜事後,郭圖率先跳了出來:“恭賀明公,黑山賊已掃定,常山、上黨等郡可安享太平,了卻了一樁後患。”
逢紀緊跟著出席頌讚:“黑山賊自中平元年造逆,而今已有十餘載,賊勢煊赫,流毒於河北,今一旦為明公所定,真可謂是神靈庇佑,天所眷顧,亦可謂是明公盛德所致。”
有了郭圖和逢紀的領頭,袁紹帳下文武一個兩個紛紛出席,向著袁紹進獻頌揚之詞,讚美之語,唯恐落於人後。
也是抵定黑山,的的確確是一樁大功業、大喜事,蓋因黑山賊於桓帝時起事,朝廷力不能征,隻能放任招撫黑山賊。
而今竟是為袁紹所定,這不由說明了一件事情,即是袁紹的仁德勝於漢室,袁紹的武功強於劉氏,也即是袁氏優於劉氏也。
一眾文武紛紛頌揚,上首的袁紹卻是麵色淡然,一副渾不在意的模樣,隻嘴角微微翹起暴露了他內心的真實情緒-——他對一眾文武的頌揚感到很是開懷,心中甚是自矜。
大會散去,袁紹留下心腹重臣數人,對著眾人,他卻是歎了一口氣:“可惜未竟全功,沒能誅殺張燕和公孫續,不然遞交二人首級去往許都,置於宗廟門前,可告慰先帝在天之靈也。”
接著袁紹話鋒一轉,言辭猶疑道:“軍報上言,麴義、張合、高覽等將圍追,由劉備阻截,麴、張、高等人圍追得當,隻劉備堵截失措,致使張燕和公孫續得以逃竄入河東。”
“私下裏有人向吾上書,言是劉備念及同公孫瓚的情誼,故意放開一條路子,放任張燕和公孫續逃竄入河東,不知諸君意下如何?”
郭圖循著袁紹的話頭言道:“劉備昔日與公孫瓚同學於盧植門下,又為公孫瓚典任平原相一職,二人情誼自是深厚……是故念及公孫續為故人之子,有意放開一條生路,也是情有可原的事情。”
逢紀一邊聽著郭圖的話,一邊偷瞄袁紹的神色,見著袁紹有幾分意動,他立即有了有了主意,知曉接下來該說些什麽。
但見逢紀出席道:“明公,劉備世之梟雄,向有自立之舉,今放縱張燕、公孫續遁走,可見其心不屬河北也……當召劉備歸鄴城,令吏人責問,察其詳情,若有其實,即可誅殺,以絕後患。”
郭圖還隻是猜測劉備可能放走張燕和公孫續,這邊逢紀依著袁紹所想,對劉備放走張燕和公孫續一事肯定了下來。
袁紹不著意的點了點頭,似是為郭圖和逢紀說動,然此時卻見一人出席,為劉備爭辯道:“明公,劉備非善用兵者,二失徐州,屢戰屢敗,今次不得成功阻截張燕、公孫續,是其人能力不足,非它故也。”
袁紹舉目視之,隻見是別駕田豐出席抗言,田豐續而言道:“劉備宇內知名,窮困來投,而明公若是捕風捉影之故加害於劉備,則天下英豪,孰敢歸投明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