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陵,古為楚都,名為郢都。


    自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定都於郢,至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楚王遷都於陳(今河南淮陽),為都凡四百一十一年。


    秦人既收江漢,以郢都為南郡,數百年中,於江漢最稱都會。


    至後漢三國,曹操南征,先取襄陽,次取江陵,用荊州水師,沿長江東下,敗於赤壁,退走北方,江陵遂在孫、劉之間,多所易手。


    後關羽鎮荊州,用江陵為根據,北取襄陽,威震中夏,可惜呂蒙白衣渡江,襲取江陵,根本既失,關羽於是敗亡。


    劉備出蜀東爭荊州,東吳用江陵為本,供應夷陵,軍需不絕,因而終破其軍,季漢因之不振。


    是知江陵控扼南北,勢連東西,兼其人口繁盛,北國得之,所以圖江漢,南國得之,所以略巴蜀,實為南北用兵者之所必爭。


    及至永嘉南渡,晉宋齊梁,江陵代為要津。


    侯景亂時,湘東王蕭繹鎮守江陵,總督上遊九州,梁武帝蕭衍以其為都督中外諸軍事,令其勤王。


    蕭繹作壁上觀,待知蕭衍身死,方始興大兵東向,欲爭大位。


    其時,嶽陽王蕭詧據有襄陽,其兄蕭譽先與蕭繹相爭,兵敗身死,蕭詧為圖自存,投身西魏,宇文泰遣楊忠東下相援,漢水以東之隨州、安陸等處,因之入於魏境。


    於是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宇文泰立蕭詧為梁王,為魏藩屬,南朝遂失江陵以北。


    梁承聖元年(552年),侯景亂平,蕭繹稱帝於江陵,以建康敗壞,遂建都江陵。


    蜀地武陵王蕭紀欲爭天下,建帝號於成都,引大軍東下,意滅蕭繹自為正統。


    蕭繹恐不能勝,引狼入室,求援西魏,宇文泰於是遣尉遲迥入蜀,襲破成都。


    蕭紀出三峽東下,受阻於峽口,戰事不利,根本又失,自然敗亡,終為梁將樊猛所殺。


    樊猛者,陳樂州都督樊毅之弟也。


    蕭繹雖破蕭紀,蜀地已入於西魏之手,蕭繹欲複舊境,遂先致書宇文泰,令還南梁故土。


    宇文泰知南方疲憊,既收巴蜀,斷不可能歸還,於是命於謹、楊忠、宇文護領軍五萬南下,往攻江陵,更命蕭詧助之。


    梁承聖三年(554年)十月,魏軍兵發襄陽,十二月,魏軍破江陵外城,梁元帝蕭繹困守子城。


    時江陵藏書十四萬卷,上訖先秦,下及魏晉,曆代官書,無所不藏,天下文字俱在此處。


    蕭繹以身將敗亡,恨讀書無用,言“讀書萬卷,猶有今日”,乃令人盡焚之,華夏文脈一時而絕。


    蕭繹既然灰心,於是降魏,雖降,西魏欲用蕭詧為傀儡,以其無用,多所折辱,旋為蕭詧囚禁。


    蕭詧恨其殺兄,用土囊悶殺之,其諸子在江陵者,俱死。


    西魏遂立蕭詧為梁帝,是為西梁,收蕭詧所據之襄陽為魏土,以江陵所領之荊州助蕭詧為基業。


    於謹欲弱西梁,虜江陵城中男女數萬口為奴婢,返還關中,更留魏兵守江陵西城,名為駐防,實為監視。


    蕭詧雖稱梁帝,政令不能出荊州三郡,江陵又遭戰亂,人口大損,國家至為貧弱。


    其後西梁雖趁王琳與陳國相攻,攻略江南,而王琳一敗,陳軍西上,江南之土,又複喪失。


    陳天嘉三年(562年)二月,梁帝蕭詧以江南之土盡喪於陳人之手,西梁僅保江陵左右三百裏山河,國已不國,憂憤而死。


    其子蕭巋嗣立,建年號天保,惟行梁帝號令於一州三郡,二十一萬百姓之間。


    西梁天保六年(568年)三月。


    陳將吳明徹、裴忌渡江北上,立營寨於梁都江陵城外,急報入於梁宮及北周江陵總管府。


    周江陵總管、武康郡公崔謙聞報,急招梁帝蕭巋往總管府中商議。


    江陵,周江陵總管府。


    周江陵總管崔謙、江陵副總管高琳,梁帝蕭巋、梁尚書仆射王操,四人環立於一張置著荊襄之地的輿圖之側。


    崔謙出身博陵崔氏,早年從賀拔勝起兵,而後從其西投關中,其人雖為文臣,亦有武略,在荊襄、巴蜀,俱有戰功、治績。


    陳人之動兵,他心中已有預料,是以此際他未見慌亂,先聲言道。


    “陳將吳明徹率軍七八千眾,已於城外楊水之東立營寨。”


    “楊水,東連竟陵,溝通沔水,南隔新興、監利二郡,陳人立寨於是,其意或在割我下遊之土。”


    “然慮其聲東而擊西,或將擊我西麵宜都,控扼峽口,斷我巴蜀之援。”


    “請梁主堅壁清野,速集江陵左右之兵,修備城防,我將急率城內軍士,西赴宜都。”


    “若陳人來攻,我則破之,若陳人不至,我則渡江攻其安蜀城,圍魏而救趙。”


    蕭巋時年二十七歲,雖然機敏善文,但畢竟不通武略,便將目光投至身側的王操身上。


    王操善於謀略,乃是蕭詧身前最為依仗的親信之一,此間聞得崔謙計略,正目視輿圖,思索著禦敵之策。


    周人的江陵總管府都督荊、平、基、鄀、硤五州之地,有兵二萬,在荊州江陵城(今湖北荊州)中有兵萬人,在硤州宜都(今湖北宜昌)有兵四千,其餘三州則有州兵一二千不等。


    梁國如今僅有荊州一州之地,領江陵、新興、監利三郡,轄民二十一萬,江陵城中常備軍惟有一馬軍一步軍,不過六千之數。


    吳明徹駐軍楊水,阻斷上遊,新興、監利二郡與江陵的聯絡已然斷絕,二郡常備之兵不過三千,倉促之間大至隻能集結起六千兵馬,分守二地,自存尤顯不足,絕無可能援助江陵。


    聽聞陳人已在郢州聚集大軍,其主攻方向應該是沔水(今漢江)以北,必然會拖住周人在襄陽的大軍。


    此間北線勝負如何,尤未可知,擺在西梁麵前的選擇實際隻有兩條,一是迅速擊破當麵的吳明徹,獲得戰略主動,二是采用崔謙的謀劃,穩守江陵、宜都兩個要點,等待蜀地和襄陽的援軍解圍。


    第二條計略看似安穩,實則風險極大,萬一北麵襄陽大軍戰敗,則江陵將孤立無援,必至敗亡。


    故而,對於梁國而言,實際隻有主動進攻一個選擇。


    他感受到梁帝的目光,報以安定的一笑,抬首對崔謙道。


    “我聞陳人聚兵郢州,有眾數萬,所圖必在北路,襄陽大軍受其阻擾,當不得援我。”


    “巴地信州(今重慶奉節)陸總管,尤在平叛,恐難東援。”


    “請問崔公,我襄陽大軍一旦敗績,江陵五州,守之何益?襄陽若失,崔公與梁,能得存乎?”


    崔謙聞言,麵上雖有慍色,心中亦覺有理,便自沉默不語。


    王操又道。


    “新興、監利雖被陳人阻隔,我江陵一郡,尤有民口十萬,征之,尚可得兵萬人,上國在江陵五州,亦有眾二萬,不如減其餘四州防備,聚兵江陵。”


    “如此,我可集眾三萬,料算吳明徹偏師,其眾至多不過二萬之數,我等當趁其立足未穩,集眾未多,立時擊之,必能克捷,如此,則勝算在乎我手也。”


    蕭巋年少,自不是那種坐以待斃的性子,忙聲援道。


    “王公所言甚善,望二公多思之。”


    江陵副總管高琳,似有所思,此間與崔謙稍一對視,便及言道。


    “王公所言善也,我觀陳人三代賢主,治國有術,此番西寇,所謀必大,必興大兵。”


    “襄州衛公,少年人也,一旦不利,大軍恐失節度,我若惟用守備,恐為困獸。”


    “然陳人既渡江北來,必有所備,我等確可集兵馬於江陵左右,先可不為攻擊,而北麵一旦不利,我可急浮大江東下,逼臨郢州。”


    “郢州,陳人糧草轉輸之樞要,其所必救之地,其一旦迴師赴援,我可急登沔水岸北,趨向安陸。”


    “安陸總管大野昞、隨州刺史普六茹堅,名門之後,必不從陳。”


    “我既登岸,連此二公,更連襄陽大軍,如此,則北道安矣,北道既安,則江陵安矣。”


    高琳乃是軍中宿將,早年間曾從北魏元天穆擊破過威震中原的梁朝名將陳慶之,而後又隨爾朱天光征戰,戰功卓著,入西魏後,從宇文泰征伐沙苑,勇銳非常,被宇文泰讚為今之韓信、白起。


    爾後,其又從魏軍西征吐穀渾、北討稽胡、南鎮巴蜀,多建功勳。


    蓋因其祖先出自高麗,又於朝中無門無派,是以至今年已七十有二,仍為總管副手之任。


    其才幹勝於常人,毋庸置疑,此刻出言,其謀劃格局之大,足令其餘眾人汗顏。


    “高公真乃當世廉頗也,若用高公之謀,陳人縱有十萬之眾,亦不能取我山南半尺之土。”


    崔謙當即出言讚道。


    王操卻有所疑慮,他道。


    “高公所言雖善,然我若頃國中之兵遠攻,江陵大城,便難以守備,我等當修繕西北楚都紀南古城,古城小,便數千兵眾,亦足守備。”


    “而我等既欲東登安陸,當聯絡大野總管,請為固守,其若一旦棄守安陸,則我大軍數萬,暴於荒野,恐頃刻為陳人破也。”


    崔謙倒也有些容人之量,聽得王操言之有物,亦出言支持道。


    “王公所言是也。”


    他複移目於梁帝蕭巋,道。


    “請梁主盡發國中兵,與我一同破此大寇。”


    蕭巋聞言唯唯,道。


    “是,梁將從上國之命。”


    ————


    西梁天保六年(568年)三月二十四日。


    梁帝蕭巋大集國中兵,為免陳人水攻江陵,率梁兵二千並周兵三千,與周江陵總管崔謙出避於紀南城。


    以其宰輔王操、柱國殷亮,從周江陵副總管高琳,守江陵。


    二十四日夜。


    陳將裴忌與安蜀城守將陳慧紀率眾八千人北犯宜都郡。


    陳人先遣大隊於城下邀戰,鼓吹唿喝以疲宜都守軍。


    時陳慧紀麾下有隊主呂忠肅,甚勇銳,頗得士卒之心,裴忌欲用為前鋒。


    呂忠肅於是盡散其私財於麾下,而裴忌、陳慧紀更加賞之,乃號其部為敢死,用為突擊。


    二十五日黎明,為陳人喧鬧所擾,城內周兵已疲憊,城中內應遂趁機啟其東門,呂忠肅即率其所部三百人,先鋒突入。


    其部披甲二層,內皮外鐵,銳不可擋,周人不能速敗。


    及至東方日升,陳人大軍魚貫入城,周人寡不能敵,宜都遂陷。


    二十五日晨,江陵使者西來,始至宜都,見城頭旗幟已換,大驚駭,即刻東還,報其訊於江陵,滿城震怖。


    二十六日。


    周荊州總管得報,陳人出義陽之偏師,輕騎繞行諸城,現於新野。


    轉其訊於襄州,時襄州總管衛國公宇文直會集諸軍,欲東下先解沔州(今湖北漢川)之圍,再援江陵,得此報訊,恐陳人阻斷南陽,遂命田弘率兵萬人,先援荊州(今河南鄧州),以備新野之敵。


    又令襄陽兵南下守石城(今湖北鍾祥)、章山(今湖北沙洋)、竟陵(今湖北天門)三處要地,以備陳人西上。


    襄陽兵既盡出,城中於是空虛,守軍才止五六千眾。


    宇文直於是急發各州鄉兵入援。


    二十七日。


    陳軍以大艦載炮車數百架,置於沔州城北。


    陳將華皎先以炮車之利破羅州,複以其利破安蜀城,於是於軍中大修軍械,常以其器械之論聞於朝廷。


    陳帝陳伯宗常嘉許之,更用匠人言授其配重之法,並多發府庫財帛助之。


    華皎於是新造配重炮車百架,以士卒三千人操演之,號為神機軍。


    其車載於大艦之上,易為裝卸,臨陣,能發百斤(40公斤)大石,發之,能達一裏(400米)之遙,牆堞觸之,皆碎裂。


    陳人既攻沔州,陳將章昭達先遣諸將用舊法攻城,不利,於是用華皎所部攻之。


    華皎遂布炮車之陣,以數千人操配重炮車六十架,舊炮車二百架攻城不休。


    飛石如雨,觸屋舍及人馬,立碎斃之,其情怖駭,士卒俱膽寒不欲戰。


    發之一日,沔州北牆崩裂,陳人再攻城,沔州於是陷。


    二十八日。


    陳帝陳伯宗至郢州,聞沔州之捷,即大賞眾軍。


    章昭達已見炮車之利,更生奇謀,奏書陳伯宗,欲以春深水漲,周人不能阻斷水路,舍周人沿水要地不攻,自率精兵二萬直插襄陽城下,以炮車破襄陽,奪周人之氣。


    陳帝陳伯宗嘉其謀劃,從之。


    二十九日。


    齊上皇高湛下令伐周,遣太傅斛律光將兵四萬,出許昌,攻周南陽。


    此令既出,天下震動。


    周晉國公宇文護急大集關中兵數萬,欲南下相援。


    是日,陳將章昭達、華皎,率舟師載精卒萬五千人,運二月糧草,負配重炮車八十架,炮車三百架,逆沔水西上,舍沿途郡縣,直奔襄陽而去。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陳帝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擅長裝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擅長裝死並收藏南陳帝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