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太常寺,陳伯宗見了太常寺下屬的太史、太樂等部門的官長,各自賜了些布匹,以為激勵。
這些末流的職事官,本是無緣得見天顏的,今日卻忽而得受天子召見,更得了些錢帛賜物,其心中榮喜不必多言。
作秀已罷,陳伯宗隻留了太常卿江總、(四品)國子博士沈洙、太醫令許智藏在堂。
梁製,太常統國子學,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太學博士八人。
自東晉以來,國子學學生多為大家子弟,梁武帝因之置五館隸於國子學下,不限門第,於是有梁一代,寒門之士,稍得出頭之機。
陳因梁製,天嘉初年複置國子學召官宦子弟入學,至天嘉五年(564年),陳蒨因陳伯宗之諫,變舊國子學,複置太學於其下,專納州郡有學之士。
製度雖易,而官長未變。
現今領著國子祭酒一職的,是任職都官尚書的周弘正,都官尚書主管刑獄,事務頗多,是以國子學實際上是由沈洙這個二把手在打理。
先同江總了解了現今太常寺的大致情形,陳伯宗便舍了官職更次的許智藏,先問沈洙道。
“沈公,天下學政現今如何?我都中有學生幾人?州郡有學生幾人?天下有學者幾人?”
沈洙顯是有所準備,他鎮定道。
“稟陛下。國學之官現領國子學、太學二學。”
“國子學生多官宦子,現有學生四十人,太學生則半出寒門,其人為州郡所推,現有學生百二十人。”
“通計之,我都中有學生百六十人矣。”
“文皇以太學領州郡之學,令州郡皆置學校,納境中求學之士,郡學每歲推課業出眾之數人入州學,州學每歲亦推若幹才能之士入太學。”
“州郡之學,早在晉宋世便廢,文皇複置,現隻草具規模,因而現今都中之太學生,才能未具,多充數耳。”
沈洙頗有些古之儒人的風骨,也不掩飾,直道出了現今太學生才不堪用的狀況。
他看向陳伯宗,本想應當受些問責,卻隻見皇帝麵色不動,隻輕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言語。
陳伯宗心內對辦教育一事並不焦急,他知曉這是細水長流的水磨工夫。
他靜靜看向沈洙,聽他繼續道。
“今我國土之中,直隸十郡,淮南五州二十七郡,江南福、江、湘、郢四州二十三郡,凡九州六十郡,學校皆已粗備。”
“嶺南之廣、桂二州,亦有學校已在籌備之中。”
“臣粗計州郡學生之數,大抵有州學生三百餘人,郡學生一千三百餘人。”
“合此二數,我境中在校之學生,數在一千八百。”
陳伯宗在心中暗自點了點頭,知識階層在古今人口中的占比,其實並沒有人們感知中的那麽大。
兩漢辦學最盛之時,天下學生不過十萬之數,其時天下人口已有四五千萬,其情勢可見一斑。
他又聽沈洙道。
“前梁文學之盛在於大同年時,其時天下承平,江表安定,梁帝與諸王雅好文學,江南之治學者可二三萬數,規模不讓元嘉之世。”
“侯景亂起,天下學士,喪於兵戈者,十之八九,臣私計之,今國中治儒學者,當不足四千之數。”
陳伯宗聞言一歎,道。
“未意天下學者,稀少若此。”
“然則以卿觀之,天下百姓能識文字二三百字者,數有幾何?”
沈洙思索稍許,終於道。
“除治儒學者外,百姓中能識文字者,或為官吏,或為僧道。”
“我境中沙門興盛,佛寺數千,其中能識文字者或在一、二萬眾。”
“至於官吏貴人,能識文字者至多不過十萬,大略在六、七萬也。”
陳伯宗聞言詫異,他知曉現今國中官吏總數,約在六萬上下,其親眷中能識文字之人,理當不會太少,他便問道。
“官吏家眷中能識文字者,其數不多否?”
沈洙聞言,知曉皇帝並不了解底層的官吏係統,道。
“國中之吏,戶在別冊,多為父子相承,守職事而已,以故天下之吏太半不通文字,但知其守則而已。”
“天下之吏能曉文字者既少,是以其家眷中能識文字者,亦不見多也。”
陳伯宗沉默了,若是沈洙的言語同現實能有七八分接近,那麽在現今自己手中這個掌握著近七百萬編戶的國家裏,竟然隻有十萬人左右的識字人群,比例不到百分之二。
陳伯宗心中生出一絲苦澀。
這個比例的識字率,意味著現階段流行的按戶征稅辦法,的確是執行中最為簡便有效的選擇。
田畝的丈量需要有一定知識才能把握,其中權力的尋租空間極大。
而人頭數量,隻要會從一數到一百,便不會存在知識上的壁障,對於基層的稅賦征收,卻是最為簡明有效。
在這種狀況下,互相製約監督變得容易,反而能夠提高征稅效率。
自秦漢以來極低的田畝稅率,正是建立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
這更像是朝廷對土地所有權的一種宣稱,稅吏與土地所有者都隻是相互意思意思、客氣客氣。
畢竟一塊地究竟多大,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想仔細計較,也沒有人能仔細計較。
念及此處,陳伯宗將心中那個度田的打算拋掉,同眾人說起了正事,他道。
“先帝曾許諾將於今歲大開科考,朕欲將國學之官自太常之下分出,理天下學政,兼辦科考,為國進才。
言到此處,他看向江總,道。
“江卿素善文學,能搜奇士,今可願轉任國子祭酒,為後來百官師表?”
國學係統一旦劃出,太常職權勢必大減,地位亦將隨之下降。
而按皇帝意思,國學係統將來既掌學政、又掌科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卻是江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的不二階梯。
江總於是拜謝聽受。
陳伯宗又向許智藏道。
“朕便覽史籍,軍行嶺南,常被煙瘴所擾,將士常困而死之。朕欲升太醫品秩、增太醫員額,並付於卿,卿能為朕解憂否?”
許智藏不能不從,他道。
“臣窮碧落,極黃泉,必為主上覓得良方。”
陳伯宗神色不變,又轉而對沈洙道。
“沈卿前掌學政,為國辦學,功勞實大,朕聞沈卿多曉前朝典故,能為禮儀之章,沈卿可為朕之太常否?”
沈洙督辦學政兩年,搭起了陳國太學和州郡學的架子,此時將他提拔為三品太常卿,既是酬其前功,亦是示江、許二人以表率。
這般能夠讓人看在眼中的激勵,總歸是要勝過一紙空空的文書。
況且此話一出,皇帝今日的行程目的,便從不務正業、沉迷醫藥奇巧,變成崇儒尊教、重視天下人才了。
陳伯宗自是不能白來這一趟的,這些都是利息。
聽得皇帝親臨太常寺,竟是要為自己加官。
沈洙備覺恩遇,感動拜謝不止。
事既畢,陳伯宗與三人各自私語。
其中各授機宜,且不必提。
————
光大元年(567年)六月。
陳帝陳伯宗臨太常寺,會晤諸官。
即日加國子博士沈洙為太常卿,時人皆榮之。
陳伯宗隨即分國子等學出太常,置國子寺,掌天下學政,並科考事,以太常卿江總為國子祭酒以總之。
陳伯宗既臨太常寺,私晤太醫令許智藏問以醫術。
許智藏對答有物,陳伯宗大悅,置太醫院於門下省,員額百二十人,命之為都中百官治疾病。
令太醫院置太醫院正一人,七品,丞二人,八品,其下更置六科,其醫術精湛者十八人授備禦醫,九品。
陳伯宗於是以許智藏太醫院正,令其總麾下醫師十數人專研治瘴毒事。
更選太醫院中善醫術之十二人置尚藥局,皆授八品侍禦醫,遇天家患病則會而診之。
又置六品尚藥典禦一人,七品尚藥丞二人,令掌尚藥局事,遇有進藥,則督醫師先嚐之,無害方進。
其時,建康百官矚目皆在國子寺與科考之事,待得太醫更易已畢,群臣方覺。
彼時,皇帝已令禦醫為百官治疾病,建康諸官五品以下者,多受其便,是故醫者職官雖然稍重,亦少有攻迂其事者。
這些末流的職事官,本是無緣得見天顏的,今日卻忽而得受天子召見,更得了些錢帛賜物,其心中榮喜不必多言。
作秀已罷,陳伯宗隻留了太常卿江總、(四品)國子博士沈洙、太醫令許智藏在堂。
梁製,太常統國子學,有祭酒一人,博士二人,助教十人,太學博士八人。
自東晉以來,國子學學生多為大家子弟,梁武帝因之置五館隸於國子學下,不限門第,於是有梁一代,寒門之士,稍得出頭之機。
陳因梁製,天嘉初年複置國子學召官宦子弟入學,至天嘉五年(564年),陳蒨因陳伯宗之諫,變舊國子學,複置太學於其下,專納州郡有學之士。
製度雖易,而官長未變。
現今領著國子祭酒一職的,是任職都官尚書的周弘正,都官尚書主管刑獄,事務頗多,是以國子學實際上是由沈洙這個二把手在打理。
先同江總了解了現今太常寺的大致情形,陳伯宗便舍了官職更次的許智藏,先問沈洙道。
“沈公,天下學政現今如何?我都中有學生幾人?州郡有學生幾人?天下有學者幾人?”
沈洙顯是有所準備,他鎮定道。
“稟陛下。國學之官現領國子學、太學二學。”
“國子學生多官宦子,現有學生四十人,太學生則半出寒門,其人為州郡所推,現有學生百二十人。”
“通計之,我都中有學生百六十人矣。”
“文皇以太學領州郡之學,令州郡皆置學校,納境中求學之士,郡學每歲推課業出眾之數人入州學,州學每歲亦推若幹才能之士入太學。”
“州郡之學,早在晉宋世便廢,文皇複置,現隻草具規模,因而現今都中之太學生,才能未具,多充數耳。”
沈洙頗有些古之儒人的風骨,也不掩飾,直道出了現今太學生才不堪用的狀況。
他看向陳伯宗,本想應當受些問責,卻隻見皇帝麵色不動,隻輕點了點頭,示意他繼續言語。
陳伯宗心內對辦教育一事並不焦急,他知曉這是細水長流的水磨工夫。
他靜靜看向沈洙,聽他繼續道。
“今我國土之中,直隸十郡,淮南五州二十七郡,江南福、江、湘、郢四州二十三郡,凡九州六十郡,學校皆已粗備。”
“嶺南之廣、桂二州,亦有學校已在籌備之中。”
“臣粗計州郡學生之數,大抵有州學生三百餘人,郡學生一千三百餘人。”
“合此二數,我境中在校之學生,數在一千八百。”
陳伯宗在心中暗自點了點頭,知識階層在古今人口中的占比,其實並沒有人們感知中的那麽大。
兩漢辦學最盛之時,天下學生不過十萬之數,其時天下人口已有四五千萬,其情勢可見一斑。
他又聽沈洙道。
“前梁文學之盛在於大同年時,其時天下承平,江表安定,梁帝與諸王雅好文學,江南之治學者可二三萬數,規模不讓元嘉之世。”
“侯景亂起,天下學士,喪於兵戈者,十之八九,臣私計之,今國中治儒學者,當不足四千之數。”
陳伯宗聞言一歎,道。
“未意天下學者,稀少若此。”
“然則以卿觀之,天下百姓能識文字二三百字者,數有幾何?”
沈洙思索稍許,終於道。
“除治儒學者外,百姓中能識文字者,或為官吏,或為僧道。”
“我境中沙門興盛,佛寺數千,其中能識文字者或在一、二萬眾。”
“至於官吏貴人,能識文字者至多不過十萬,大略在六、七萬也。”
陳伯宗聞言詫異,他知曉現今國中官吏總數,約在六萬上下,其親眷中能識文字之人,理當不會太少,他便問道。
“官吏家眷中能識文字者,其數不多否?”
沈洙聞言,知曉皇帝並不了解底層的官吏係統,道。
“國中之吏,戶在別冊,多為父子相承,守職事而已,以故天下之吏太半不通文字,但知其守則而已。”
“天下之吏能曉文字者既少,是以其家眷中能識文字者,亦不見多也。”
陳伯宗沉默了,若是沈洙的言語同現實能有七八分接近,那麽在現今自己手中這個掌握著近七百萬編戶的國家裏,竟然隻有十萬人左右的識字人群,比例不到百分之二。
陳伯宗心中生出一絲苦澀。
這個比例的識字率,意味著現階段流行的按戶征稅辦法,的確是執行中最為簡便有效的選擇。
田畝的丈量需要有一定知識才能把握,其中權力的尋租空間極大。
而人頭數量,隻要會從一數到一百,便不會存在知識上的壁障,對於基層的稅賦征收,卻是最為簡明有效。
在這種狀況下,互相製約監督變得容易,反而能夠提高征稅效率。
自秦漢以來極低的田畝稅率,正是建立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
這更像是朝廷對土地所有權的一種宣稱,稅吏與土地所有者都隻是相互意思意思、客氣客氣。
畢竟一塊地究竟多大,在這個時代,沒有人想仔細計較,也沒有人能仔細計較。
念及此處,陳伯宗將心中那個度田的打算拋掉,同眾人說起了正事,他道。
“先帝曾許諾將於今歲大開科考,朕欲將國學之官自太常之下分出,理天下學政,兼辦科考,為國進才。
言到此處,他看向江總,道。
“江卿素善文學,能搜奇士,今可願轉任國子祭酒,為後來百官師表?”
國學係統一旦劃出,太常職權勢必大減,地位亦將隨之下降。
而按皇帝意思,國學係統將來既掌學政、又掌科考,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卻是江總在仕途上更進一步的不二階梯。
江總於是拜謝聽受。
陳伯宗又向許智藏道。
“朕便覽史籍,軍行嶺南,常被煙瘴所擾,將士常困而死之。朕欲升太醫品秩、增太醫員額,並付於卿,卿能為朕解憂否?”
許智藏不能不從,他道。
“臣窮碧落,極黃泉,必為主上覓得良方。”
陳伯宗神色不變,又轉而對沈洙道。
“沈卿前掌學政,為國辦學,功勞實大,朕聞沈卿多曉前朝典故,能為禮儀之章,沈卿可為朕之太常否?”
沈洙督辦學政兩年,搭起了陳國太學和州郡學的架子,此時將他提拔為三品太常卿,既是酬其前功,亦是示江、許二人以表率。
這般能夠讓人看在眼中的激勵,總歸是要勝過一紙空空的文書。
況且此話一出,皇帝今日的行程目的,便從不務正業、沉迷醫藥奇巧,變成崇儒尊教、重視天下人才了。
陳伯宗自是不能白來這一趟的,這些都是利息。
聽得皇帝親臨太常寺,竟是要為自己加官。
沈洙備覺恩遇,感動拜謝不止。
事既畢,陳伯宗與三人各自私語。
其中各授機宜,且不必提。
————
光大元年(567年)六月。
陳帝陳伯宗臨太常寺,會晤諸官。
即日加國子博士沈洙為太常卿,時人皆榮之。
陳伯宗隨即分國子等學出太常,置國子寺,掌天下學政,並科考事,以太常卿江總為國子祭酒以總之。
陳伯宗既臨太常寺,私晤太醫令許智藏問以醫術。
許智藏對答有物,陳伯宗大悅,置太醫院於門下省,員額百二十人,命之為都中百官治疾病。
令太醫院置太醫院正一人,七品,丞二人,八品,其下更置六科,其醫術精湛者十八人授備禦醫,九品。
陳伯宗於是以許智藏太醫院正,令其總麾下醫師十數人專研治瘴毒事。
更選太醫院中善醫術之十二人置尚藥局,皆授八品侍禦醫,遇天家患病則會而診之。
又置六品尚藥典禦一人,七品尚藥丞二人,令掌尚藥局事,遇有進藥,則督醫師先嚐之,無害方進。
其時,建康百官矚目皆在國子寺與科考之事,待得太醫更易已畢,群臣方覺。
彼時,皇帝已令禦醫為百官治疾病,建康諸官五品以下者,多受其便,是故醫者職官雖然稍重,亦少有攻迂其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