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陳伯宗的激勵,殿內的諸將此刻於這收取天下的議論,俱都是興致大漲。


    幾位宿將一番客氣,終究還是現今實權最大的章昭達第一個站了出來。


    他來到那地上的輿圖之側,迴身同眾人略一施禮,便道。


    “陛下欲取天下,此中有一樁大幸與一樁大難,不可不查。”


    他手持一杆木棍,先在那圖上指了陳國的壽陽,又指了周國的襄陽、漢中與西梁所在的江陵。


    隻聽他道。


    “古來以南禦北,要旨在守壽陽、襄陽、漢中三地。”


    “守壽陽所以保淮南,守襄陽所以保荊襄,守漢中所以保巴蜀,自古皆然。”


    “今我手中但隻淮南之土,巴蜀、荊襄,鹹在周人掌中。”


    “陛下既欲一匡天下,必先恢複荊襄、巴蜀二地,全有南土,然後北圖,此非奇謀,實理在當然。”


    “以臣觀之,我取荊襄實甚易,而取巴蜀則甚難。”


    “現今蜀地蠻夷叛亂、連歲相繼,周人至今未得平定。”


    “我若用兵荊襄,其巴蜀之兵,出峽口則將糧道阻斷,是以必不得來援。”


    他又在圖上點了襄陽之北的南陽,道。


    “南陽有周兵一、二萬,我可引齊人為援,使其不敢南顧。”


    “周人欲援荊襄,舍巴蜀之外,惟有武關道可通,然過武關道而欲向南援,必經南陽。”


    “齊人既與周人相攻,其必不得南下,此一路又不必憂。”


    “如此,則我當麵之敵,不過江陵、襄陽二城五萬之數。”


    “我以十萬之眾先擊襄陽三萬之敵,周人既欲自救,必遣江陵之軍攻我郢州(今武漢),以期斷我糧道。”


    “郢州堅城,不可猝下。我隻從容破襄陽,再移師南向,則江陵之敵,覆手可滅。”


    “此為臣所言之大幸。”


    章昭達向陳伯宗一禮,又將手中棍棒指向巴蜀之地的巴郡(今重慶),他言道。


    “荊襄既取,繼之便為取巴蜀。”


    “我不得關中、漢中,是以欲取巴蜀,惟有沿大江西上,先克永安,次奪巴郡,而後鼓行西上。”


    章昭達手中的棍棒在周國的墊江郡(今合川)以北,盤龍郡(今閬中)以東,巴山以南,永安郡(今奉節)以西,圈出一個大圈。


    他繼續道。


    “然則自永安至墊江,北麵之土,俱為蠻夷所據,我欲得蜀地,必重金賂其頭人,令其與我親好。”


    “即或如此,而我亦必置兵二、三萬於沿途,備其叛亂,斷我糧道。“


    他環顧眾人道。


    “諸公或問,攻蜀之兵,何不就地取糧?”


    他用木棍在巴郡左右圈了個小圈,又在蜀郡(今成都)左右圈了個小圈,道。


    “我察前梁圖籍,巴郡左右之民不過二萬戶。”


    “若欲活其百姓而用兵,我之所征,不過能供兵士萬人。”


    “而蜀郡之敵則不然,西蜀賴都安堰之利,民殷國富,稱為天府,左右戶口可十萬,而其每戶餘糧亦多。”


    “周人若竭力征之,其民可供八萬之兵。”


    他又圈了圈巴蜀北麵的漢中,道。


    “周人在巴蜀之兵或五、六萬,在漢中之兵則二三萬,合之,恰足八萬之數。”


    “我欲用兵巴蜀,則必備十萬之師,去守糧道之兵二萬,當須備兵十二萬。”


    “此即我所謂之大難也。”


    他又看向左右眾人,繼而道。


    “諸公可知,由江陵至巴郡,裏程幾何?”


    “水行二千五百裏也。”


    “我觀前代圖書,皆言此段大江甚兇險,而我逆水而西,其勢更難,大船難行,便用小船,其險急處,往往亦須用民夫登岸而拉之。”


    “大略一船載糧四百石,船自江陵至巴郡須二、三十日,返可六七日,費役工約二十餘人。”


    “以三十日為準,多算役工至三十人,則運糧四百石,須支三十石於民。”


    “又多算其折損,則運糧四百石,實至三百三十石。”


    “十二萬軍士半歲所需,即七十二萬石,需用船次二千二百,役工六萬五千。”


    “或慮戰況不利,須備一載之糧,既須用船次四千四百,役工十三萬。”


    “如此,足其糧算,欲取巴蜀,則我須備糧二百萬石於江陵,發四萬民壯六月長役。”


    “四萬民壯勞動六月,其農事便廢,其歲將減穀物三、四十萬石。”


    “而巴蜀既下,其民遭受兵戈,其地糧草亦必不足,更須運糧一二歲以促其恢複。”


    “是知欲取巴蜀,必積糧三百萬石而後可得,而其軍需、賞賜、撫恤,亦須備錢帛三、四十億方得足之。”


    言及此處,他目視陳伯宗,躬身言道。


    “將帥用兵,可為奇謀,資費隻此十一或便足備。”


    “然天子用兵,慮在乾坤,當廟算必成,而後施之。”


    “此古之聖王所以百戰百勝之故也。”


    陳伯宗聞言頷首,讚許道。


    “章公之謀甚詳備,朕知之矣。”


    “然則,取巴蜀之後,北地如何可取,章公可為朕言之否?”


    章昭達聞言,稍作思量,才道。


    “大略天子用兵,慮在國用財計,算在天時人和。”


    “大抵北取天下,須先備騎卒二三萬數,積糧數百萬,錢帛數十億,而待北國內部之變。”


    “臣之所謀,則我當乘舟師之利,先於深冬取青、萊之地(今山東)。”


    “至春深水漲,便北引青、萊之兵,沿大河西上趨鄴城。”


    “南引江、淮之兵出徐州沿汴水而向伊、洛。”


    “此二路勝,則西取晉陽、北取範陽為穩固,如此,則天下九分,我得其八。”


    “而西土關中一隅,即欲頑抗,亦唯束手。”


    章昭達又解釋道。


    “青、萊、中原,富庶之區,由春至秋又有大河為險,攻鄴不成,足為守禦,而就地征糧,亦為便宜。”


    “河北之土,人民繁盛,戶口殷實,得之可養大軍數十萬,取之頗佳。”


    “所慮者,唯北土殘兵,結突厥南下而侵我也,故前時我言當須備騎卒二三萬眾,算在此際矣。”


    陳伯宗聞言讚歎道。


    “章公長算絕遠,前追張良,後比蜀相,真朕之肱股也。”


    “朕今得章公謀算,始知取天下之可以為。”


    言罷,陳伯宗環顧左右將軍,繼之道。


    “章公既已言謀劃大略,朕心青睞,請諸公我為慮其詳情。”


    眾將此時哪還不知,章昭達這謀劃,必定早與皇帝議好,此時托出,不過皇帝示殿中諸人以親近,又欲諸人為其詳情設謀罷了。


    眾人於是皆言。


    “臣等請為陛下謀之。”


    光大元年(567年)五月。


    武英殿初講學,陳帝陳伯宗親臨之,會晤諸將,使領軍將軍章昭達出取天下之謀示諸將,令諸將詳之。


    司空侯安都、尋陽侯周羅睺多出其力,其謀遂稍得完備。


    諸將既知其謀,壯者以之自勵,宿老亦為振奮,皆密之,是以外人皆不得聞。


    陳伯宗又詔三吳諸倉徙其糧帛於湓城(今九江)、郢州等上遊要地,假為明歲屯田墾殖之備,實為備明歲用兵之費也。


    至歲末,共於上遊積糧二百餘萬石,其輸糧耗費亦數十萬石,周人用間諜得聞之,其邊將慮有征伐,亦為戰備。


    六月。


    陳帝陳伯宗為百官定品秩,大略分九品之官,每品定正從二等。


    其年俸,均其正從,則一品折錢六十萬,二品折錢四十五萬,三品折錢三十萬。


    四品折錢十六萬,五品折錢十二萬,六品折錢七萬五千,七品折錢四萬五千。


    八品折錢二萬七千,九品折錢二萬一千。


    通計陳國內外九品之官,文官則四千之數,有吏三萬八千佐之,歲費折錢三億二千萬。


    武勳則一萬一千之數,歲費折錢三億三千萬。


    陳伯宗既定品秩,即為百官將校追補往歲欠俸,計其數在四億上。


    內外文武皆歡悅,鹹俱恭頌聖德,陳伯宗以是大得人心。


    是歲,朝廷宮室費錢六千六百萬,勳爵俸祿折錢二千七百萬,並錄前數及其餘耗損,共計官費十二億九千萬。


    是歲官費既多,而府庫不虛,實多賴補俸之舉,俸祿既充足,故貪墨所以少。


    群下是以皆言皇帝得治政之要。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南陳帝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擅長裝死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擅長裝死並收藏南陳帝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