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路漫漫,雖有美食相伴,然而多數時候仍是枯燥無味極了。


    “你們猜我們到了濟寧會不會遇上於正昌?”王菁問道。


    文氏道:“說不好,他閔家、彭家都去了,孔家和孟家不去有些說不過去;可他又是個武將,隻怕和孔孟兩家沒有共同話題。”


    王衛平:“肯定會去,於相是文臣之首。”


    郭之興:“不管他去不去,咱們要去一次。”


    從濠州進京,濟寧是必經之地,這裏是孔子和孟子的出生地,別的地方不去,孔廟和孟廟還是要去的。


    劉永安:“咱們不僅要去,而且要大張旗鼓地去。”


    王菁:可惜濟寧沒有美食。


    當然她隻是在心裏想了一下,說出來的話卻是,“除了孔廟孟廟,還應該去拜訪一次孔府、孟府。你們可別說不去,我連禮品都給你們準備好了。”


    王菁和劉永安從濠州出發的時候帶的是四輛馬車,現在已經變成了六輛,她一路走,一路買,到底買了些什麽東西,連劉永安都記不清了,這會兒聽說她早把去孔府的禮準備好了,忙笑道:“辛苦你了。”


    文氏道:“妹妹準備的什麽禮物,能不能先把清單給我看一看,也免得我買重了。”


    王菁神秘一笑:“放心吧,重不了。我們既然是一起進去的,沒得說我送了禮,單獨落下姐姐。我建議姐姐還是不要買了,聽說孔、孟兩家是不收禮的。”


    文氏笑道:“我也聽過他們不收禮的傳言,不過是想著你又勞心又勞力又勞財,心裏過意不去。咱們一起送的禮,我買了當然也有妹妹的一份。”


    王菁道:“人人都說禮多人不怪,但此‘禮’非彼‘禮’也,姐姐若要想準備,不如準備件禮給我好了。”


    文氏知她是在打趣自己,不過孔、孟兩家不收禮的傳言卻是真的,若願意收下他們的禮,就算到了京城,他們幾個也會被整個士林高看一看,自己給她備件禮倒也是應該的。


    不過,她還有一個疑問,孔家真會收下他們送的禮嗎?


    漢元帝時,曾封孔氏子孫孔霸為關內侯,食邑八百戶,賜金兩百斤,然而到了前朝,孔家被封世襲衍聖公,孔府至此稱為衍聖公府。到了本朝,衍聖公仍是世襲,變成了食邑一千二百戶,賜金兩百斤。


    孔家在讀收人中間擁有這麽高的聲望,除了孔聖人留下的聲望之外,和曆代衍聖公大公無私、仗義執言是絕對分不開的。身為孔子的後人,他們自然是知道名聲比那些許財物重要。孔家又怎麽會在這個時候收前來朝拜的讀書人的禮呢?


    衍聖公夫人張氏這會兒也看到了王菁的禮單:玉米葉編簍、筐、盒、盤、箱、茶墊、坐墊、筷籠、飯包、菜篩、鍋蓋、扇子、花盆套、紙簍、信插、茶杯套、涼衫、涼鞋各一對,彭祖井水一桶。


    衍聖公府輕易不收財物,但這些和財物又搭不上邊,根本值不了幾個錢,若是拉到京城倒要費上不少心思。


    本來張夫人見了禮單上的東西還以為是找上門來打秋風的,可拜貼上又是新科狀元、進士,財物可以拒絕,但這點占地方的小玩意拒絕了,有些人豈不是要說孔家嫌貧愛富。


    水至清則無魚。孔家雖然不怕人說,但也不會傻到將天下的讀書人全得罪了。


    衍聖夫人親自見了王菁和文氏。


    “若我收下這些東西,豈不是讓別人有學有樣?”張夫人說道。


    王菁:“這不過是我和姐姐的一點‘心意’,博夫人一笑罷了,實在登不得大雅之堂,不過我娘也姓張,是您的本家,看到您我便想起了她,故此才有了‘心意’之說。又怕別人說三道四,才選了這些東西,您就當我彩衣娛親吧。”


    衍聖公主管本地學政,為朝廷推薦人才,對曾是裏正出生的劉成方多有耳聞,畢竟同梓書院的名聲在那兒擱著。也知道劉家曾有個養女記入王家族譜,後來又給兒子娶做了媳婦,她本以為王菁會在人前忌諱這件事,沒想到她自己倒先提了出來。


    張夫人聽她這麽一說,越發覺得這小姑娘有意思,笑問道:“張太太娘家祠堂在哪兒?


    王菁:“相縣。”


    張夫人點頭,“那還真是本家。”


    王菁隻管抿著嘴笑。當然是本家,不然她也不敢這麽直接上門了。


    張夫人卻覺得這小姑娘質樸、誠實,“你這孩子,也是個有福氣的。若是有緣見到你娘,我再跟她敘家譜。”


    王菁道:“我娘說了,她應該稱唿您一聲‘姑母’。您是‘明’輩,她是‘哲’輩。”


    張夫人怔了一下,馬上笑道:“你這孩子,該進門先說告訴我這些的,我這些年年紀大了,記性不太好。”


    王菁:進門就告訴你,隻怕你早把我當成來打風秋的了。


    不過這也是人之常情,何錯之有?


    況且張老爺子那一支本就不顯,張夫人不知道也是正常。


    “我娘特意交待了我們,路過此地要代她來向您老人問安。”王菁笑眯眯地說道,“可是我想著既然是問安,又這麽多年沒見過,見麵禮自然要別開生麵一些,又想著你已經什麽都不缺了,才自作主張選了這些草編和水,就圖您看個新鮮。”


    張夫人道:“好孩子,這些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又不用花錢,這東西送得合我的意。”老太太一高興,就留了他們吃午飯,臨走時還送了他們六塊尼山硯。


    老太太今年六十有六,是老位老封君,現在確實是什麽東西都不缺,但那桶彭祖井的水送到了老人家的心坎上,還是“娘家人”送的,老太太看王菁和文氏自然比看其他人親切了幾分。


    “這個,你們也拿著。”她說著親手遞給王菁一張衍聖公世子孔緯的拜貼,“你們到了京城,若有不便之處,可向你們表叔開口。”


    這是要認下張氏這個侄女了。


    王菁忙道謝。


    既然能見到孔家人,見到孟家人也不在話下,王菁仍送了一桶彭祖井的水給孟家。


    孟家人自然不會想著要得罪衍聖公夫人的“娘家親戚”,對王菁他們很是客氣。


    等到了路上,王菁將那尼山硯給了文氏兩塊,給了郭之興兩塊。


    別看不過是兩塊硯台,但這可不是一般的硯台,尼山是孔夫子的出生地,這硯台留給子孫後代大比的時候用,簡直好得不能再好。


    眾人都很高興,唯有於正昌陰著臉並沒有和他們見麵。


    原因王菁早猜到了,孔家隻說衍聖公出門遊曆去了,根本沒讓他進門。(未完待續。)m。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童養媳的春天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梅青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梅青並收藏童養媳的春天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