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8章 紅海兩岸
搶劫白銀數百萬,不如滅國一大片 作者:捌分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大秦帝國借給大燕帝國的一個陸軍重裝鎮,被陳興祖編為大燕帝國第二鎮。
隨後大燕帝國的第一鎮也進行了戰前動員,達到了齊裝滿員的狀態。
大燕和大趙在創業初期,都是全民皆兵的製度。
平時這兩個國家的陸軍就是一個常備加強團,但一旦進入戰時,則可以快速的開始擴軍。
當陳興祖手中的兩個鎮兵力到位後,他開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
即以兩個鎮主力,沿著紅海東岸進攻奧斯曼帝國的三個行省。
也門省、亞西爾省、漢誌省,奧斯曼帝國的這三個省沿海依次排列。
也正好給了陳興祖逐個擊破的機會。
皇家第三警備鎮在挨州吸引了大量的奧斯曼主力,陳興祖也樂得在後麵撿勝利果實。
依靠沿海的快速補給優勢,和紅海上大量的西洋戰區海軍艦隊掌控了製海權。
大燕陸軍重裝第一鎮和第二鎮,一路攻城拔寨,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拿下了這三個省的全部土地。
隨後大燕帝國第二鎮駐守在漢誌省的邊界,拱衛皇家第三鎮的側翼。
大燕帝國第一鎮,則利用西洋艦隊的運輸船隊,快速移動到了波斯灣內。
從波斯灣南岸一路繼續向前進攻,他們的目標直指奧斯曼帝國的巴士拉行省。
當大燕第一鎮的兵鋒,抵近科威特的時候,他們才停下了步伐。
這裏是巴士拉省下屬的一個縣,這意味著大燕在北部戰線,開始威脅奧斯曼帝國富庶的兩河流域。
在持續近半年的攻勢裏,大燕帝國的版圖,最終形成了一個“幾”字形。
雖然內陸的廣大沙漠地區還沒有占領,但儼然已經成為了大燕的勢力範圍。
一口吃不成胖子,大燕帝國的版圖,此戰後整整擴大了兩倍有餘。
拿下紅海北岸三省,並威脅兩河流域。
這是開戰前,陳興顯親自給陳興祖定下的戰略計劃。
當戰略計劃完成之後,陳興祖立刻命令所有部隊轉入防守。
他也拿出了多年前就準備好的計劃,開始對國內進行行政區劃。
大燕帝國三麵環海,陳興祖將版圖沿海劃分為六個省份。
紅海之濱新占據的領土,被劃分為南紅海省、北紅海省。
西洋之濱的傳統區域,被劃分為南西洋省、北西洋省。
波斯灣南岸的占領區,劃分為南漢地省、北漢地省。
就連內陸還未占領的大片沙漠,陳興祖都進行了劃分。
以後各省按照邊界,逐步向內陸推進即可。
軍事上的占領,不意味著徹底的征服。
陳興祖需要麵對的問題還有很多。
宗教、人口、民族、農業、經濟......
(在石油被發現以前,阿拉伯半島的人口非常少,內陸基本都是居住在綠洲附近的放牧部族)
為了獲取大量的土地,陳興祖也失去了最為大的一項經濟來源。
從中華進口商品,出口到奧斯曼帝國的貿易線路。
因為戰爭而中斷。
如何用十萬人去統治這片龐大的土地...
在沒有生財之道吸引移民的情況下,陳興祖不得不去學習他的敵人,奧斯曼帝國。
從而開啟了大燕帝國,長達數十年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陳興祖需要麵對的矛盾很多,譚淡定需要麵對的問題也不少。
與大燕帝國出兵時間差不多,譚淡定在紅州城率部“揭竿而起”。
隨即他率部斬殺了當地奧斯曼的收稅官們,喊出了“不納糧”的口號。
接著以紅州城和這十餘個漁村為基礎,領導本地各民族,發動了大起義。
陳興祖是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硬碰硬的正麵攻占奧斯曼帝國領土。
譚淡定則選擇用起義的方式,從內部攻略奧斯曼帝國位於紅海南岸的埃及行省。
他這麽選擇也是出於無奈,誰不願意隻依靠自己的軍隊攻城掠地。
陳興顯不喜歡采用仆從軍的方式,也在影響著這群人。
當年武正在南州,用金銀收買了當地部族。
隨後這些人組成的軍隊,很快驅離了當地西班牙人的軍隊。
但這些仆從軍最後給中華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他們承認中華對於南州的主權,但王權不得向下。
他們在自己的地盤,要求有著非常高的自治權。
中華可以派兵,但不能幹涉他們的內政。
這讓陳興顯如何忍得...
隨後原南州戰區,采用了強硬的軍事手段。
一城一地的又打了一遍,最終才消滅了這些人手中的軍隊和部族的所有百姓。
從這之後,陳興顯就再也不相信仆從軍。
這種鬆散的同盟關係,明麵上雖然可以快速取得成功。
但也為後來的叛亂,埋下了禍根。
大唐的安西都護府,靠著幾萬人的大唐正規軍,帶領著一群小國仆從軍。
雖然他們都臣服於大唐,但當大唐遭遇內亂,這些小國又紛紛自立。
民族、文化、宗教不占領一塊土地,那丟掉也隻是早晚的事。
相比於這些,軍事上的占領,反而是最容易實現的。
但譚淡定的萬餘人口分布的區域太廣。
如果不利用好皇家第三警備鎮,在挨州拖住奧斯曼帝國陸軍主力的窗口期。
那譚淡定的大趙帝國就是空談。
以這些漁村為基礎,大趙和當地的部族,開展了廣泛的貿易。
深度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其實就是錢的力量。
所以當譚淡定振臂高唿的時候,這些部族才會選擇紛紛響應。
譚淡定手下的一個半鎮兵力,從紅州城出發一路北上。
沿途大量的部族都選擇了加入他們。
於是越往北走,譚淡定手下的軍隊越多。
等到他們逼近埃及行省首府開羅城的時候,軍隊人數已經逼近了十萬人。
這支龐大的軍隊,極大的觸動了奧斯曼蘇丹先知三世。
內部敵人帶來的威脅,要遠遠大於外部敵人入侵帶來的威脅。
所以盡管挨州的前線吃緊,先知三世還是下令對入侵埃及行省的敵人,進行平叛。
挨州本就不強大的戰力,在抽調部隊前往埃及後,變得更加弱小。
這也是皇家警備第三鎮,後來能迅速反攻的原因。
相比於丟掉一部分領土,平叛若是不及時,那別的邊疆區都會效仿。
這個連鎖反應一旦開啟,那後果可是不堪設想。
譚淡定的多民族聯軍,於是在尼羅河沿岸和奧斯曼帝國大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對峙......
隨後大燕帝國的第一鎮也進行了戰前動員,達到了齊裝滿員的狀態。
大燕和大趙在創業初期,都是全民皆兵的製度。
平時這兩個國家的陸軍就是一個常備加強團,但一旦進入戰時,則可以快速的開始擴軍。
當陳興祖手中的兩個鎮兵力到位後,他開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
即以兩個鎮主力,沿著紅海東岸進攻奧斯曼帝國的三個行省。
也門省、亞西爾省、漢誌省,奧斯曼帝國的這三個省沿海依次排列。
也正好給了陳興祖逐個擊破的機會。
皇家第三警備鎮在挨州吸引了大量的奧斯曼主力,陳興祖也樂得在後麵撿勝利果實。
依靠沿海的快速補給優勢,和紅海上大量的西洋戰區海軍艦隊掌控了製海權。
大燕陸軍重裝第一鎮和第二鎮,一路攻城拔寨,隻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拿下了這三個省的全部土地。
隨後大燕帝國第二鎮駐守在漢誌省的邊界,拱衛皇家第三鎮的側翼。
大燕帝國第一鎮,則利用西洋艦隊的運輸船隊,快速移動到了波斯灣內。
從波斯灣南岸一路繼續向前進攻,他們的目標直指奧斯曼帝國的巴士拉行省。
當大燕第一鎮的兵鋒,抵近科威特的時候,他們才停下了步伐。
這裏是巴士拉省下屬的一個縣,這意味著大燕在北部戰線,開始威脅奧斯曼帝國富庶的兩河流域。
在持續近半年的攻勢裏,大燕帝國的版圖,最終形成了一個“幾”字形。
雖然內陸的廣大沙漠地區還沒有占領,但儼然已經成為了大燕的勢力範圍。
一口吃不成胖子,大燕帝國的版圖,此戰後整整擴大了兩倍有餘。
拿下紅海北岸三省,並威脅兩河流域。
這是開戰前,陳興顯親自給陳興祖定下的戰略計劃。
當戰略計劃完成之後,陳興祖立刻命令所有部隊轉入防守。
他也拿出了多年前就準備好的計劃,開始對國內進行行政區劃。
大燕帝國三麵環海,陳興祖將版圖沿海劃分為六個省份。
紅海之濱新占據的領土,被劃分為南紅海省、北紅海省。
西洋之濱的傳統區域,被劃分為南西洋省、北西洋省。
波斯灣南岸的占領區,劃分為南漢地省、北漢地省。
就連內陸還未占領的大片沙漠,陳興祖都進行了劃分。
以後各省按照邊界,逐步向內陸推進即可。
軍事上的占領,不意味著徹底的征服。
陳興祖需要麵對的問題還有很多。
宗教、人口、民族、農業、經濟......
(在石油被發現以前,阿拉伯半島的人口非常少,內陸基本都是居住在綠洲附近的放牧部族)
為了獲取大量的土地,陳興祖也失去了最為大的一項經濟來源。
從中華進口商品,出口到奧斯曼帝國的貿易線路。
因為戰爭而中斷。
如何用十萬人去統治這片龐大的土地...
在沒有生財之道吸引移民的情況下,陳興祖不得不去學習他的敵人,奧斯曼帝國。
從而開啟了大燕帝國,長達數十年的民族和宗教矛盾......
陳興祖需要麵對的矛盾很多,譚淡定需要麵對的問題也不少。
與大燕帝國出兵時間差不多,譚淡定在紅州城率部“揭竿而起”。
隨即他率部斬殺了當地奧斯曼的收稅官們,喊出了“不納糧”的口號。
接著以紅州城和這十餘個漁村為基礎,領導本地各民族,發動了大起義。
陳興祖是依靠強大的軍事力量,硬碰硬的正麵攻占奧斯曼帝國領土。
譚淡定則選擇用起義的方式,從內部攻略奧斯曼帝國位於紅海南岸的埃及行省。
他這麽選擇也是出於無奈,誰不願意隻依靠自己的軍隊攻城掠地。
陳興顯不喜歡采用仆從軍的方式,也在影響著這群人。
當年武正在南州,用金銀收買了當地部族。
隨後這些人組成的軍隊,很快驅離了當地西班牙人的軍隊。
但這些仆從軍最後給中華帶來了不小的麻煩。
他們承認中華對於南州的主權,但王權不得向下。
他們在自己的地盤,要求有著非常高的自治權。
中華可以派兵,但不能幹涉他們的內政。
這讓陳興顯如何忍得...
隨後原南州戰區,采用了強硬的軍事手段。
一城一地的又打了一遍,最終才消滅了這些人手中的軍隊和部族的所有百姓。
從這之後,陳興顯就再也不相信仆從軍。
這種鬆散的同盟關係,明麵上雖然可以快速取得成功。
但也為後來的叛亂,埋下了禍根。
大唐的安西都護府,靠著幾萬人的大唐正規軍,帶領著一群小國仆從軍。
雖然他們都臣服於大唐,但當大唐遭遇內亂,這些小國又紛紛自立。
民族、文化、宗教不占領一塊土地,那丟掉也隻是早晚的事。
相比於這些,軍事上的占領,反而是最容易實現的。
但譚淡定的萬餘人口分布的區域太廣。
如果不利用好皇家第三警備鎮,在挨州拖住奧斯曼帝國陸軍主力的窗口期。
那譚淡定的大趙帝國就是空談。
以這些漁村為基礎,大趙和當地的部族,開展了廣泛的貿易。
深度形成了一個利益共同體,其實就是錢的力量。
所以當譚淡定振臂高唿的時候,這些部族才會選擇紛紛響應。
譚淡定手下的一個半鎮兵力,從紅州城出發一路北上。
沿途大量的部族都選擇了加入他們。
於是越往北走,譚淡定手下的軍隊越多。
等到他們逼近埃及行省首府開羅城的時候,軍隊人數已經逼近了十萬人。
這支龐大的軍隊,極大的觸動了奧斯曼蘇丹先知三世。
內部敵人帶來的威脅,要遠遠大於外部敵人入侵帶來的威脅。
所以盡管挨州的前線吃緊,先知三世還是下令對入侵埃及行省的敵人,進行平叛。
挨州本就不強大的戰力,在抽調部隊前往埃及後,變得更加弱小。
這也是皇家警備第三鎮,後來能迅速反攻的原因。
相比於丟掉一部分領土,平叛若是不及時,那別的邊疆區都會效仿。
這個連鎖反應一旦開啟,那後果可是不堪設想。
譚淡定的多民族聯軍,於是在尼羅河沿岸和奧斯曼帝國大軍展開了大規模的對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