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航向東北,全船戒備
搶劫白銀數百萬,不如滅國一大片 作者:捌分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既然這林阿鳳離自己最近,那也就得提前好好的謀劃一番。
隨著一聲二踢腳的爆炸聲,從青龍號的上空傳來。
各船紛紛開始拔錨起航,絞盤帶動著孩童胳膊一般粗的繩索,拉動著船錨,開始緩緩攪動寶南灣的海水。
湛藍的海水底部,開始有一股股的淤泥,被船錨帶的翻滾起來。
水手們喊著號子,用力的拉動繩索,升起了船帆。
隨著船帆“啪”的一聲掛上頂端,海風開始吹動船帆繞著桅杆旋轉。
兜滿了海風的船帆,像個鼓起的腮幫子,推動著戰船緩緩的動了起來。
舵手略微的調整著方向,讓船頭對準大魚身的位置,青龍號開始逐漸的加速。
這中式帆船的起航就是快,即使是港灣內的微風 ,也被船帆利用的淋漓盡致。
站在船頭的陳興顯,逐漸感受到腳下的船隻在左右搖擺,船帆繞桅的“吱呀吱呀”聲,也不絕於耳。
剛出了大魚身的青龍號,前行了不多久,就看到幾隻海豚在船頭嬉戲。
“真是好兆頭啊......”
水手們將海豚視為吉祥之物,若是在海上看見海豚,就會一路順風、平安的歸來。
“航向東南”,陳興顯下達了航向的命令,他們的航向直指上次大戰的地方,伶仃洋。
“大哥的船真快,到底是新船”,老三站在隨後出海的白虎號上,不禁感歎道。
之所以安排老三向北去招募移民,也是考慮到不讓他走的太遠,以便可以隨時拱衛寶南的安全。
所以老三出海之後就沿著寶島的海岸線,慢悠悠的向北而去。
兩艘船隻一前一後的徐徐前進,每遇到一處河口,就放下小船登岸查探一番。
老三則捧著航海日誌和航海地圖在圈圈畫畫,這兩樣航海的記錄是每個船長必做的功課。
天氣、風速、航向、航速、到了什麽地方、做了什麽事、什麽時候吃飯、吃了什麽、船員的情緒如何、物資消耗多少、剩餘多少等等...
全部都需要詳細的記錄在航海日誌上,海圖更是一邊走一邊畫,寸土不得遺漏。
這也是出航之前,陳興顯定下的鐵規,各船返航之時,都要進行詳加查驗。
如果出現遺漏和偏差,輕則罰銀、重則鞭笞。
所以老三才帶著他的新大副,在精心的記錄著沿途的點點滴滴。
甚至周邊有多廣的樹林,河流逆水多遠才能取到潔淨的淡水,都要記錄在冊。
這樣以後不管是開拓領地,還是別的船隻再走這條航線,都可以憑借這些信息航行。
因此老三他們的船隊行進是極為緩慢的,當日隻前行了約莫二三十裏。
當太陽的光芒映照出西麵的晚霞時候,老三望著這一切感慨道:“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明天又是一個好天氣啊”。
“三首領,前方東北方向,約莫五六裏處有煙柱一條”,主桅杆上的了望員大聲衝下喊道。
老三聞訊抽出望遠鏡,朝那個方向看去。
果然見一道黑色的煙柱,緩慢的升起向空中,甚至隱約可見有煙囪。
“航向東北,全船戒備,準備登岸,給驚蟄號發信號”,老三不緊不慢的下達了一係列的命令。
“航向東北,全船戒備,準備登岸...”,大副高聲的重複了一遍命令後,跑向了船尾。
仰頭向後桅杆上的了望員傳達了命令,了望員則立刻豎起兩手上的兩麵小旗幟,開始不斷的揮舞。
這是船隊在大東沙附近徘徊的時候,陳興顯設置的旗語。
一手紅色的小旗,一手黑色的小旗,或平舉、或交叉、或一起向上、或一起向下、或90度。
如此就可以變化出數道的命令,而這些簡短的命令也被編纂成了《通訊手冊》。
再加上夜間的燈籠,所以這船隻之間的通訊,就變得極為的簡便。
當然還有大鼓和銅鑼,擂鼓就是進攻發起的信號,鳴鑼則是收兵的信號。
這通訊兵也就成了每艘船上的必備人員,他們須分成三班,兼顧了望員的同時,還要時刻準備傳遞消息。
正所謂望山跑死馬,這所謂的五六裏距離,實際上他們一直航行了約莫八九裏,才到達這附近的海麵。
“讓驚蟄號繼續向北、周邊數裏的海域,在天黑之前盡量探查一遍,隨後在我船周邊遊弋”。
“讓登陸的部隊做好準備,我們連夜登岸”。
“是,我親自去發信號”,大副稱是後跑去傳令了,不得不說這合適的大副,真的是船長最得力的助手。
之前老三和孫和韻合作的時候,這些話都不用他說,孫和韻就會給安排的妥妥帖帖的。
現在換了個新的大副,兩人還是需要慢慢的磨合一段時日。
擦著落日的餘暉來到這處海域的船隊,並沒有被岸上的人發現。
老三乘坐著一艘小船,在八名槳手的劃動下,慢慢的沿著河口,潛向了那煙柱的所在地。
小船逆流了一裏多路,慢慢的靠在了小溪的南岸。
坐在船頭的一個手握短刀的手下,立刻單手反握著短刀,另外一隻手拿著係在船頭的繩子。
輕身跳下了船頭,由於他手撐著船幫,因此隻濺起了些許的水花。
他隨即淌著齊腳脖的溪水,彎著腰快步衝到了河邊的一棵樹下。
將繩索丟在樹下後,潛入了樹林之中...
約莫六彈指的時間,他快步返迴了樹下,揮手向船上一招,然後把繩索係在了大樹上。
眾人收到信號後,才一起下了船,然後齊心把小船又往岸邊拖了拖,緊了一下繩子。
留下一個人在樹下守船,然後一人衝向了左麵,一人衝向了右麵,最開始下船的那人,則早已反身又進入了樹林的深處。
不得不說老三手下的這群人,摸門探哨的功夫,那是都練的爐火純青。
什麽人守衛退路,什麽人前頭探路,誰負責左側,誰負責右側那都是分配的明明白白。
就連走在中間的眾人,也儼然分成了前後左右,把老三結結實實的圍在了中間。
等到老三深入密林後不久,前方的哨探就返迴了。
見他返身後,眾人隨即蹲在地上圍成了一圈,除了老三和前哨,其他人都握著兵器背對著他們,隨時警戒著。
然後隊伍中另外一人立刻前出,接替了那前哨原本的位置。
“三首領,約莫一二百處房子的村子,那煙柱是來自一個磚窯,此時正在燒火添柴”。
“操何處言語”。
“離得遠了些,不知”。
“再探...”
“是”,哨探返身又衝入了密林。
眾人起身邁著輕步,又前進了數百步後,就遇到了蹲在樹上的哨探。
不用老三的言語,那原本在左右兩翼的哨探,就開始摸向了村子的周邊。
這時天已黑透,遠處開始稀稀拉拉的傳來人們的交談之聲。
聽這口音像是來自福建沿海,老三隨即衝樹上輕輕的喊了聲。
“小福建,是你們那嘎達的口音不”。
老三最喜按照手下人家鄉的位置,給他們亂起外號。
這前哨是福建人,年齡又比他小,就得了個小福建的外號。
“像,我們那隔著一座山,口音都不通,我摸近點聽得真切”,說完抱著樹就滑了下來。
“你們在此地繼續查探,其他人分成三隊,各隊須探十裏方能返迴”。
是...,眾人得令後,貓著腰離開了。
隨著一聲二踢腳的爆炸聲,從青龍號的上空傳來。
各船紛紛開始拔錨起航,絞盤帶動著孩童胳膊一般粗的繩索,拉動著船錨,開始緩緩攪動寶南灣的海水。
湛藍的海水底部,開始有一股股的淤泥,被船錨帶的翻滾起來。
水手們喊著號子,用力的拉動繩索,升起了船帆。
隨著船帆“啪”的一聲掛上頂端,海風開始吹動船帆繞著桅杆旋轉。
兜滿了海風的船帆,像個鼓起的腮幫子,推動著戰船緩緩的動了起來。
舵手略微的調整著方向,讓船頭對準大魚身的位置,青龍號開始逐漸的加速。
這中式帆船的起航就是快,即使是港灣內的微風 ,也被船帆利用的淋漓盡致。
站在船頭的陳興顯,逐漸感受到腳下的船隻在左右搖擺,船帆繞桅的“吱呀吱呀”聲,也不絕於耳。
剛出了大魚身的青龍號,前行了不多久,就看到幾隻海豚在船頭嬉戲。
“真是好兆頭啊......”
水手們將海豚視為吉祥之物,若是在海上看見海豚,就會一路順風、平安的歸來。
“航向東南”,陳興顯下達了航向的命令,他們的航向直指上次大戰的地方,伶仃洋。
“大哥的船真快,到底是新船”,老三站在隨後出海的白虎號上,不禁感歎道。
之所以安排老三向北去招募移民,也是考慮到不讓他走的太遠,以便可以隨時拱衛寶南的安全。
所以老三出海之後就沿著寶島的海岸線,慢悠悠的向北而去。
兩艘船隻一前一後的徐徐前進,每遇到一處河口,就放下小船登岸查探一番。
老三則捧著航海日誌和航海地圖在圈圈畫畫,這兩樣航海的記錄是每個船長必做的功課。
天氣、風速、航向、航速、到了什麽地方、做了什麽事、什麽時候吃飯、吃了什麽、船員的情緒如何、物資消耗多少、剩餘多少等等...
全部都需要詳細的記錄在航海日誌上,海圖更是一邊走一邊畫,寸土不得遺漏。
這也是出航之前,陳興顯定下的鐵規,各船返航之時,都要進行詳加查驗。
如果出現遺漏和偏差,輕則罰銀、重則鞭笞。
所以老三才帶著他的新大副,在精心的記錄著沿途的點點滴滴。
甚至周邊有多廣的樹林,河流逆水多遠才能取到潔淨的淡水,都要記錄在冊。
這樣以後不管是開拓領地,還是別的船隻再走這條航線,都可以憑借這些信息航行。
因此老三他們的船隊行進是極為緩慢的,當日隻前行了約莫二三十裏。
當太陽的光芒映照出西麵的晚霞時候,老三望著這一切感慨道:“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裏,明天又是一個好天氣啊”。
“三首領,前方東北方向,約莫五六裏處有煙柱一條”,主桅杆上的了望員大聲衝下喊道。
老三聞訊抽出望遠鏡,朝那個方向看去。
果然見一道黑色的煙柱,緩慢的升起向空中,甚至隱約可見有煙囪。
“航向東北,全船戒備,準備登岸,給驚蟄號發信號”,老三不緊不慢的下達了一係列的命令。
“航向東北,全船戒備,準備登岸...”,大副高聲的重複了一遍命令後,跑向了船尾。
仰頭向後桅杆上的了望員傳達了命令,了望員則立刻豎起兩手上的兩麵小旗幟,開始不斷的揮舞。
這是船隊在大東沙附近徘徊的時候,陳興顯設置的旗語。
一手紅色的小旗,一手黑色的小旗,或平舉、或交叉、或一起向上、或一起向下、或90度。
如此就可以變化出數道的命令,而這些簡短的命令也被編纂成了《通訊手冊》。
再加上夜間的燈籠,所以這船隻之間的通訊,就變得極為的簡便。
當然還有大鼓和銅鑼,擂鼓就是進攻發起的信號,鳴鑼則是收兵的信號。
這通訊兵也就成了每艘船上的必備人員,他們須分成三班,兼顧了望員的同時,還要時刻準備傳遞消息。
正所謂望山跑死馬,這所謂的五六裏距離,實際上他們一直航行了約莫八九裏,才到達這附近的海麵。
“讓驚蟄號繼續向北、周邊數裏的海域,在天黑之前盡量探查一遍,隨後在我船周邊遊弋”。
“讓登陸的部隊做好準備,我們連夜登岸”。
“是,我親自去發信號”,大副稱是後跑去傳令了,不得不說這合適的大副,真的是船長最得力的助手。
之前老三和孫和韻合作的時候,這些話都不用他說,孫和韻就會給安排的妥妥帖帖的。
現在換了個新的大副,兩人還是需要慢慢的磨合一段時日。
擦著落日的餘暉來到這處海域的船隊,並沒有被岸上的人發現。
老三乘坐著一艘小船,在八名槳手的劃動下,慢慢的沿著河口,潛向了那煙柱的所在地。
小船逆流了一裏多路,慢慢的靠在了小溪的南岸。
坐在船頭的一個手握短刀的手下,立刻單手反握著短刀,另外一隻手拿著係在船頭的繩子。
輕身跳下了船頭,由於他手撐著船幫,因此隻濺起了些許的水花。
他隨即淌著齊腳脖的溪水,彎著腰快步衝到了河邊的一棵樹下。
將繩索丟在樹下後,潛入了樹林之中...
約莫六彈指的時間,他快步返迴了樹下,揮手向船上一招,然後把繩索係在了大樹上。
眾人收到信號後,才一起下了船,然後齊心把小船又往岸邊拖了拖,緊了一下繩子。
留下一個人在樹下守船,然後一人衝向了左麵,一人衝向了右麵,最開始下船的那人,則早已反身又進入了樹林的深處。
不得不說老三手下的這群人,摸門探哨的功夫,那是都練的爐火純青。
什麽人守衛退路,什麽人前頭探路,誰負責左側,誰負責右側那都是分配的明明白白。
就連走在中間的眾人,也儼然分成了前後左右,把老三結結實實的圍在了中間。
等到老三深入密林後不久,前方的哨探就返迴了。
見他返身後,眾人隨即蹲在地上圍成了一圈,除了老三和前哨,其他人都握著兵器背對著他們,隨時警戒著。
然後隊伍中另外一人立刻前出,接替了那前哨原本的位置。
“三首領,約莫一二百處房子的村子,那煙柱是來自一個磚窯,此時正在燒火添柴”。
“操何處言語”。
“離得遠了些,不知”。
“再探...”
“是”,哨探返身又衝入了密林。
眾人起身邁著輕步,又前進了數百步後,就遇到了蹲在樹上的哨探。
不用老三的言語,那原本在左右兩翼的哨探,就開始摸向了村子的周邊。
這時天已黑透,遠處開始稀稀拉拉的傳來人們的交談之聲。
聽這口音像是來自福建沿海,老三隨即衝樹上輕輕的喊了聲。
“小福建,是你們那嘎達的口音不”。
老三最喜按照手下人家鄉的位置,給他們亂起外號。
這前哨是福建人,年齡又比他小,就得了個小福建的外號。
“像,我們那隔著一座山,口音都不通,我摸近點聽得真切”,說完抱著樹就滑了下來。
“你們在此地繼續查探,其他人分成三隊,各隊須探十裏方能返迴”。
是...,眾人得令後,貓著腰離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