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庚陽洞府出來後,程振又專程去拜訪了陳升玄,還特地擺下簡單酒宴與他暢飲了一番。


    入門以來,程振與同門師兄來往甚少,算起來陳升玄倒是接觸最多的一人。主要也是因為和另幾位師兄師姐修為和年齡都差距太大。陳升玄雖也大了幾十歲,但勉強能算是同齡人。


    入門後,陳升玄對程振比較友善。如今,他即將返迴家族結丹,程振宴請一下也是應當。


    陳升玄隻在巡樞島呆了幾日便返迴了陳氏族地,如今又隻剩程振一個弟子在巡樞島上,頗有點關門弟子的意思。


    程振也不是喜歡熱鬧之人,正好安心參悟族中秘法和李庚陽給的筆記。


    至於之前李庚陽提到過的陳氏燒穴秘法,他此前也曾動過念頭看看能不能求來,現在確實已經打消了這個念頭。


    除了李庚陽之前點撥的那些話外,還有個原因,就是程振也意識到,自己不該再欠下太多人情。


    自入道以來,程振從陳氏那得了《太乙金華秘要》《太乙分光》傳承,還有不少寶材靈丹之類,已經欠了許多人情。若是再去求取秘法,麵皮上多少有些掛不住。


    按照陳氏的行事,若是程振求上門,有李庚陽這層關係在,他們多半是會答應的,說不定還樂於見到如此。


    不過,人情總是要還的,還得越晚,利息越大。世家大姓也不是做慈善的,這一件件人累積下來,最後萬一還不起,那就隻能以自身抵債。


    程振不想將來成為陳氏附庸,被人唿來喝去。如今他功法神通俱是不缺,已經不太願意為一門燒穴秘法去求人。何況,陳氏秘法未必會全部傳給自己,也未必適合自己。


    便如李庚陽所說,燒穴順其自然便是,真到了三十四處竅穴之後,沒有秘法也無非多耗些時日。


    李庚陽那日還特意點出,即便燒穴不到三十,也可修至洞天境界。想程氏千年以來,燒穴超過三十的也有幾人,卻無一洞天出現。由此可見,燒穴多寡並不是評判修士將來成就的標尺。


    在巡樞島盤桓數月,將該請教的問題都請教了一遍後,程振便帶著李庚陽的手令往寶陽院掛職。


    程振是認真學習一下煉器的,為的也是將來煉製法寶方便。修士修行至化丹之後,可以不會煉丹製符,可以不精通陣法,卻不能沒有一兩件趁手法寶。


    除了機緣好能夠得到與自身契合的法寶之人,其餘人往往都要親自煉一兩件隨身法寶,以為護道之器。許多傳承中,更是有與根本功法相契合的法寶傳承,也就是所謂的本命法寶。這種法寶更是需要修士親自煉成,不可假他人之手。


    溟滄派的傳承中,幾門根本功法也都有許多煉製此類法寶的傳承,程振如今修行的《寶金雲籙》也不例外。這種法寶一旦煉成,與功法相輔相成,威力不是普通法寶可比。程振自然不願因為自己煉器水平不夠而導致法寶有缺。


    決定係統學習煉器後,程振掛職寶陽院後,去的第一個地方便是煉場中的選材之所。


    法寶優劣,所用材料是基礎中的基礎。學煉器,首先要學的不是用火、淬煉之法,而應先學辨材之術。這和煉丹之前要先學辨藥本事是一個道理。


    煉器辨材細究的話,也是個非常龐大的體係。根據所選材料的不同,衍生了數以千計的各種方法。真個要是走煉器師這條路,單單辨材這一關,至少要耗費數十年功夫。


    程振當然沒這個時間揮霍,他學煉器隻是為了自己,又不需靠這個安身立命,是以隻需要提綱掣領學習最根本的傳承,然後選擇性的學幾門好用的法子便可以了。


    他修金法,將來煉寶自然也是以金鐵之物為主,是以重點學的也是分辨金屬寶材的方法。


    又李庚陽手令,程振自身又不擺什麽世家架子,稍微付出一些靈物後便請到了精於此道的老煉師手把手教學。


    學習辨材的過程,也是程振在此熟悉金性的過程。他有諦聽之術傍身,有心感應之下,很快就將辨識金屬的手段學了個七七八八。然後舉一反三,再配合寶陽院積累的寶材綱目,所有金石之屬的寶材對於程振都不再有什麽秘密。


    這番表現,直讓教他老師傅瞠目結舌。直言,若是程振專於煉器,將來必成煉器宗師。程振對此一笑了之。


    之所以上手快,原因很簡單,程振此前沒怎麽學過煉器,但是卻研習金法多年,對於金性早已熟悉。又有諦聽真法可感應寶材的細微之處,體悟其本質的特性。這樣一來,自然一日千裏。


    先掌握了其中道理,再去學習相應方法,自然水到渠成。


    精通金石辨材後,程振又花費一段時間涉獵草木、水火之屬的寶材,不求精通,隻做到心中有數,別出現寶物在前而不自識的情況就行。


    學完辨材,程振方才轉到地火天爐煉場正式學習熔煉、去雜、熔合、鍛形、淬火、開光、蘊靈……這一整套煉器流程。其中知識浩如煙海,尤其後麵的流程,還涉及打量符文、陣法知識。如此龐雜一個體係,讓程振也望而生畏。最後隻能按需索取自己需要的傳承學習。


    修行之道,任何一個分支窮究下來,其中道理都浩如煙海,修士終其一生也無法完全涉獵。修行途中,修士必須做出取舍,辨明哪些是需要深究的,哪些是隻要淺嚐輒止的,又有哪些是連看一眼都是浪費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大道爭鋒:一萬年來誰著史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拔劍少年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拔劍少年並收藏大道爭鋒:一萬年來誰著史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