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靈台鎮待的幾天還算愉快,不下雨便出門,下雨便在屋子裏聚眾打牌,一周後帶的盤纏花的差不多了就往迴走。


    路上林朝鶴搭著他的車走了一半,等到途徑某處人跡罕至的山林時,便半路下車告辭,非說去看秋景,一個人頭戴鬥笠,輕裝簡行地獨自往深山裏去了。


    這人身手不錯自保綽綽有餘,而且素來行蹤不定慣了,晏辭便也沒放在心上,放下他以後阿三則繼續驅車往白檀鎮去了。


    他們這次出門了一周多幾天。


    剛迴到鎮上,晏辭便被告知自己在鄉下那棟宅子已經修繕好了,並且不知是不是白裏正吩咐過的原因,工匠們還給他在院子裏砌築了一個四四方方的豬圈,連著旁邊的馬棚都重新修繕了一番。


    晏辭看著一旁砌的整整齊齊的圍牆,還有全部修補了一遍的屋頂,甚至之前牆上有斑駁之處都修整了一遍,麵前的院子還擴大了一倍。


    顧笙不舍得他的豬,晏辭不舍得他的馬,於是就找人將新定製的家具運迴了原先的宅子裏。


    晏辭拿了些酒錢分給給他修房子的工匠,工匠們樂嗬嗬地走了。而他們前腳剛進門,蘇青木後腳就進了門。


    他後麵跟著兩個小工,算上他每人懷裏都抱了一個大筐,斜著身子從門縫裏擠了進來。


    “晏辭,你迴來了!”


    晏辭一看到他就樂了:“你怎麽來的這麽快?”


    “我消息靈通唄。”蘇青木抱著筐挪到院子裏,示意身後兩人把懷裏的筐放在地上。


    晏辭探過頭,掀開一條縫看了眼竹筐裏伸著八隻爪子到處亂爬,滿滿當當的一筐河蟹,不解道:“螃蟹?”


    “提前一周找漁家訂的,今早從藏香江裏剛撈上來,你時候趕得好,一迴來就有螃蟹吃。”


    總共三個竹筐,每一個裏麵都擠滿鮮活的河蟹,個頭不大,應該是野生的,最有可能的是剛從藏香江裏撈出來不久,都沒有用草繩係上便送了過來。


    這筐裏的蟹太過活潑了些,一打開筐子上的蓋子就不要命一樣往外爬。


    顧笙將爬出去的一個個拎迴來,奈何數量太多,拎迴去一個,另外一個就立馬跑出去了。


    晏辭見狀,從院裏找來一捆子喂馬的稻草,蹲在筐子旁邊,一手將螃蟹連帶著八條腿攏在一起,另一隻手用草飛快地繞過兩隻鉗子,前兩圈後兩圈捆得個結結實實。


    河蟹在他手裏變成一個個橢圓的“蛋”,隻能不甘心地斜著眼睛吐著泡泡。


    顧笙學著他的樣子,隻不過手比較小,一巴掌下去按不住螃蟹,還被鉗了好幾下。


    晏辭拾起他的手看了一眼,沒什麽大礙,就是紅了點。於是將和蘇青木一起將剩下的蟹都捆了,打了院子裏的井水,將它們泡在井水裏。


    蘇青木走後,晏辭在院子裏架了一口小鍋,等著水咕嘟嘟地開。


    “要不要放些鹽?”


    顧笙拿來廚房裏的鹽罐子,他明顯不經常吃這些河鮮,站在一旁有點不知所措地問道。


    “不用。”晏辭將幾隻螃蟹放到籠屜上,蓋好蓋子,“這種東西就要吃‘原味’才好。”


    此時原本屬於夏日的炎熱已經漸漸消退,初秋的涼爽順著秋風攀上院子裏樹的枝頭,先是從葉子邊緣開始,獨屬於秋季的金黃一層層蔓延上深綠色的葉片。


    不時有零星葉片從樹梢落下,掉落在地麵上。


    兩人搬來小竹凳和竹製的桌子放在院子裏,等待間籠屜縫隙間不斷往外冒出蒸汽,晏辭手裏隔著布打開籠屜,撲麵而來的河蟹的鮮味瞬間攏住了兩人。


    原本張牙舞爪的家夥此時一個個渾身通紅地躺在籠屜底。


    “它們害羞的時候像不像你?”


    晏辭眯著眼,在升騰的熱氣裏,拿筷子撥弄著螃蟹。


    他頗為熟練地撿了一隻扔到麵前的空盤子裏,剪斷腿,扒開殼。顧笙學著他的樣子,隻不過動作很不熟練,被螃蟹硬殼上的刺紮了好幾下手。


    “小心點。”晏辭將第一隻扒好的遞給他,又將他盤子裏沒扒完的夾到自己盤裏,“心急吃不了熱螃蟹。”


    “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顧笙糾正。


    “沒事,螃蟹,豆腐,都一樣,反正都是又碎又軟。”


    顧笙不知他講的什麽歪理,拿著筷子夾著螃蟹裏柔軟的瓤。


    晏辭又去廚房用生抽料酒調了一小碟醬料放到桌子上。


    他一向是會吃的,雖然料理技能一般,但是卻知道每種食材怎麽吃才好吃。


    剛蒸熟的河蟹相當新鮮,雖然個頭小了些,可是裏麵半透明狀的蟹膏入口綿軟細膩,隻是一小塊入口,香味與鮮味便爭相侵占口腔。


    顧笙一連吃了五個,五個過後,晏辭就不再給他扒了。


    “這東西不能一口氣吃太多,吃太多要不舒服的。”


    ...


    午後,兩人剛收拾好院子,那邊院門就被敲響了。


    這迴來的卻是李承甫,他駕著車來的,車上放了好幾筐東西。


    李承甫隻是一周不見,但是從麵貌上來看,人明顯精神了不少,不再是上次在茶坊滿麵愁容的樣子。


    看來是自己給他的法子奏效了。


    “不止啊,晏老板。”李承甫笑得眼角的褶子都擠到一塊兒去了。


    “您說的那什麽‘加盟’的法子甚是妙,買香的客人們一聽我這鋪子裏也是您的香品,都是掙著搶著來買,短短幾天,您給我的香品就全都賣出去了。”


    “而且旁邊的店都有意來‘加盟’,隻是不知您意下如何?”


    “在下這次來還想來補點兒貨,順帶臨近中秋,送點東西過來...”


    李承甫拿來的蟹大概是母蟹,一個個個頭有之前的兩倍大,各個被用繩子捆的整整齊齊,雖然沒蘇青木送來的新鮮,但是黃多肉肥。


    不隻有河蟹,還有幾筐拳頭大小紅彤彤的石榴,形態飽滿的梨和李子。


    顧笙沒有見過石榴,對這紅彤彤的果子,目光裏流露出好奇,但晏辭不開口,他便安靜地站在一邊,等著晏辭的決定。


    晏辭也沒跟李承甫客氣,這東西他不收才更顯得沒有誠意:“李老板一番好意,在下卻之不恭了。”


    ...


    “收著吧。”


    李承甫走後,晏辭說:“我們應得的。”


    顧笙拿了個李子,用手擦了擦放進嘴裏,目光卻落在那筐石榴上。


    晏辭隨手拿了個石榴扒開。


    這水果是從西域傳過來的,物以稀為貴,尋常鎮子上的人家一年吃不上一迴,有人從來沒見過都很正常。


    晏辭將手伸到顧笙的下巴下,顧笙不明所以地看著他。


    “核。”


    顧笙將嘴裏的李子核吐在他的掌心,隨即晏辭就將一粒酒紅色的果粒塞到他的嘴裏。


    入口一陣酸甜,顧笙從沒吃過這種水果,他小心地用牙齒嚼著果肉,仔細吃東西的樣子像極了某種齧齒動物。


    晏辭將石榴的籽一個個剝出來放到幹淨的石缽裏,然後用石杵搗了半天,將深紅色的石榴汁從果肉裏榨出來。


    這樣一連用了八九個石榴,榨出來的汁才勉強夠裝一小壺的。


    他做這些的時候,顧笙捧著他剛剛剝的半個石榴一粒一粒吃著,在一旁觀賞。


    看晏辭幹活實在是一件很賞心悅目的事。


    他做事的時候神情總是很專注,白皙的指尖沾上了石榴紅豔的透明汁水,動作不疾不徐,力度恰到好處,將石缽裏的汁水在自製濾布上過濾了幾遍,最後兌上水,加上蜜。


    晏辭倒了一杯給顧笙,看著他小口小口喝著,生怕一大口就將這果汁喝光了。


    晏辭走到門口打開門,不時有村民路過他們這新修的宅子,投來羨慕的目光,見到幾個比較熟識的村民,還互相打了招唿。


    雨季還沒走到尾聲,田裏今年第二茬稻子卻在秋風中不知何時鍍上一層金黃。這些天村民們陸續拿著農具,披著蓑衣,帶著鬥笠,頂著毛毛細雨,牽著牛車下了田。


    田裏原本的青稻已經變黃,淺黃色的稻穗沉甸甸地壓下來,一個個謙卑地立在田裏等著收割。


    …


    中秋節那天兩個人去了鎮上。


    鎮子上不少鋪子為了吸引客人的目光,兩周前便在門外搭了彩色的竹條編製的,係著彩色布條的高架子,上麵還掛著貼著彩紙的五顏六色的花燈。


    沿街的小販叫賣著剛剛采摘下來的新鮮的時令水果。


    至於螃蟹,無論哪一年的中秋都是重頭戲。


    那些剛從河裏撈出來的螃蟹正到了一年中生長最旺的時候,公蟹膏脂厚膩,狀若凝脂;母蟹殼凸黃滿,蒸煮之後,蟹油便想流油的鴨蛋一樣溢出來。


    月餅這種東西要想親手做的話,還是太難為晏辭了,集市上有現成的月餅賣,裏麵裹了酥油和飴糖,一包油紙裏裝了五個。


    到了晚上,鎮上的人們會到附近淺一點的河流放水燈,這種水燈被製成蓮花的形狀,雖然做工不甚精美,但是點上中心的蠟燭放到水裏,遠遠看去一片紅,也看不出原本質地如何了。


    那天晚上,蘇青木給店裏的小工放了一晚上的假,然後興衝衝拎著兩壺酒找上門。


    “陳記這個月的新酒。”不等晏辭拒絕,他就大聲嚷嚷道,“二兩銀子一壇,一人隻能買一壇,不到正午就賣光了,門口的酒旗都撤了。”


    拜過月神後,大概是為了慶祝佳節,鎮上還新搭建了一個專門賞月用的小樓,大家都爭著上去賞月。


    他們幾個人都是親緣單薄者,索性聚在一起上去占了個好地方,既然沒有家人,就和朋友一起。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上閣子賞月的人太多了,衙門怕閣子壓塌釀成禍端,中途派了幾個衙役過來攆人,好在並沒有影響大家的興致,那天一直到半夜,鎮子上的人都沒有散。


    長夜之上,月色倍明於平時;


    華燈之下,水燈萬盞浮滿江麵,燦若繁星。


    ...


    中秋節過後,晏辭便去鎮上忙他的生意。


    節前李承甫又聯係了幾家小香鋪,一聽說晏辭的香品可以交給他們代理,都欣然同意。


    這樣一來,就需要擬定文契,然後去官府畫押。


    光文契的內容幾個人便聚眾在一起商量著修改了好幾天,這就導致這些天白天晏辭一直不在家。


    顧笙似乎又迴到了最初晏辭為了生計去鎮上奔波,自己一個人在家的時候。


    隻不過這次家裏有了機杼,顧笙若是不想去鎮上,完全可以在家織布,會有布莊的人定期到村子裏收布,不過這樣一來就見不到應憐了。


    九月,空山新雨,天氣微涼。


    雨後,山上的野生菌子冒出來不少,應憐跟著鎮上的幾個哥兒隔天便拎著籃子敲響他們宅子的門,匯著顧笙一起上山去采蘑菇。


    顧笙是這些哥兒裏麵年紀最小的,其他人都比他大一兩歲,然而除了他和應憐,都是當了阿爹的人。


    幾人上山路上聊天的話題三五句離不開孩子,顧笙在一邊聽著,雖然插不上什麽嘴,但是滿心羨慕。


    幾個哥兒一起聊著天一邊往山上走去,路過山腳的一處宅子時,本來還說有說有笑的,然而幾人突然被裏麵傳來的打罵聲嚇得頓住腳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我靠古法藥香養夫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繁體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謝青城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謝青城並收藏我靠古法藥香養夫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