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子居),與孔子並稱“孔孟”,魯國鄒(今山東鄒城)人。戰國時期儒家思想代表人物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孟子自幼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孟母曾三次搬家,這也成為一時佳話。學成之後,孟子開始“周遊列國”,終孟子一生,遊說諸侯,曆齊、梁、宋、滕、魯諸國,均未能見用。晚年孟子迴到了自己的家鄉,在那裏傳道授業,與弟子們一起,將自己的思想著書立說,最終成就了《孟子》一書。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學說對唐宋之後的中國產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響,其中許多命題的哲學思辨以及倫理啟示,至今仍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孟子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與發展,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所著《孟子》一書雖然隻有7篇餘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孟子不僅在哲學論理上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為基礎的政治思想體係。在儒家思想與佛教理論交鋒融合的過程中,孟子的影響尤為重要。孟子強調“權”,而非強調倫理原則。至中唐時,韓愈著《原道》,把孟子視為唐以前儒家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定為“四書”,使之成為儒家基本經典之一。
全名:孟子
字:子車\/子輿(有爭議)
所處時代:戰國時期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鄒國(今山東鄒城
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早年受教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國,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子思(孔汲,孔子之孫)之門人”;孟子沒有講他的老師的姓名,卻是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子私淑諸人也。”朱熹雲:“私,猶竊也。淑,善也。李氏以為方言是也。人,謂子思之徒也。”而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子思的父親孔鯉(孔子的兒子)生卒年以及魯繆公(魯穆公)的在位時間進行推算,孟子受業於子思是難以成立的。由此看來,孟子師從子思之門人較為妥貼。
趙岐《孟子題辭》認為“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樣,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孟母教子的故事,史書上記載頗多,孟母的言傳身教對孟子成為“亞聖”具有巨大的作用。
遊說齊宋
孟子對孔子備極尊崇,他在《公孫醜》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曾經遊曆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他遊曆列國的具體時間,已說不十分準確,隻能依據《孟子》一書的記載,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遊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仁政學說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曆史事例反複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讚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孟子提出了爭取民心、尊賢任能的主張。在天下紛爭,幹戈擾攘、諸侯改立的時代,民心的向背,已成為國家興亡的一條重要曆史經驗教訓了。孟子看到了這一點,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為了得天下,必須得民、得民心,而民心之所向,在於他們的願望、需求能夠得到實現。孟子認為,隻有實行仁政、摒除霸道,才能做到這一點。齊桓晉文興霸業,雖曾一匡天下,但為時不久也衰落下去。所以,他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梁惠王上》)要保民,就要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安定,生存不受到威脅,人民就會像流水一樣歸向“聖王”。
主要作品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孫醜》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離婁》上、下卷;《萬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盡心》上、下卷。
孟子自幼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為了給他營造一個良好的成長氛圍,孟母曾三次搬家,這也成為一時佳話。學成之後,孟子開始“周遊列國”,終孟子一生,遊說諸侯,曆齊、梁、宋、滕、魯諸國,均未能見用。晚年孟子迴到了自己的家鄉,在那裏傳道授業,與弟子們一起,將自己的思想著書立說,最終成就了《孟子》一書。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前289年)。
孟子的思想學說對唐宋之後的中國產生了深刻且巨大的影響,其中許多命題的哲學思辨以及倫理啟示,至今仍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乃至整個東亞。孟子的地位僅次於孔子,對儒家學說的繼承與發展,也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所著《孟子》一書雖然隻有7篇餘字,但早已是世界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孟子不僅在哲學論理上發展了孔子的思想,而且建立了以“民本”為基礎的政治思想體係。在儒家思想與佛教理論交鋒融合的過程中,孟子的影響尤為重要。孟子強調“權”,而非強調倫理原則。至中唐時,韓愈著《原道》,把孟子視為唐以前儒家唯一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定為“四書”,使之成為儒家基本經典之一。
全名:孟子
字:子車\/子輿(有爭議)
所處時代:戰國時期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鄒國(今山東鄒城
孟母三遷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起辦理喪事的遊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裏定居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早年受教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國,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說,孟子“受業子思(孔汲,孔子之孫)之門人”;孟子沒有講他的老師的姓名,卻是說:“予未得為孔子徒也,子私淑諸人也。”朱熹雲:“私,猶竊也。淑,善也。李氏以為方言是也。人,謂子思之徒也。”而根據《史記·孔子世家》子思的父親孔鯉(孔子的兒子)生卒年以及魯繆公(魯穆公)的在位時間進行推算,孟子受業於子思是難以成立的。由此看來,孟子師從子思之門人較為妥貼。
趙岐《孟子題辭》認為“孟子生有淑質,夙喪其父,幼被慈母三遷之教”。孟子幼年和孔子一樣,在母親的教育下成長,孟母教子的故事,史書上記載頗多,孟母的言傳身教對孟子成為“亞聖”具有巨大的作用。
遊說齊宋
孟子對孔子備極尊崇,他在《公孫醜》上說:“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孔子也。”“乃所願,則學孔子也。”孟子曾經遊曆齊、宋、滕、魏、魯等國,前後有二十多年。他遊曆列國的具體時間,已說不十分準確,隻能依據《孟子》一書的記載,說明大體上的時間和情況。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仁政學說,在諸侯國合縱連橫,戰爭不斷時期,作為銳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識到了當時的時代特征和趨勢,建構了自己的學說。與孔子一樣,他力圖將儒家的政治理論和治國理念轉化為具體的國家治理主張,並推行於天下。而當時各個思想家為了實現自己的政治主張,遊說各國諸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孟子開始周遊列國,遊說於各國君主之間,推行他的政治主張。
仁政學說
孟子根據戰國時期的經驗,總結各國治亂興亡的規律,提出了一個富有民主性精華的著名命題:“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認為如何對待人民這一問題,對於國家的治亂興亡,具有極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視民心的向背,通過大量曆史事例反複闡述這是關乎得天下與失天下的關鍵問題。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讚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孟子提出了爭取民心、尊賢任能的主張。在天下紛爭,幹戈擾攘、諸侯改立的時代,民心的向背,已成為國家興亡的一條重要曆史經驗教訓了。孟子看到了這一點,他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為了得天下,必須得民、得民心,而民心之所向,在於他們的願望、需求能夠得到實現。孟子認為,隻有實行仁政、摒除霸道,才能做到這一點。齊桓晉文興霸業,雖曾一匡天下,但為時不久也衰落下去。所以,他說:“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梁惠王上》)要保民,就要使他們的生活得到安定,生存不受到威脅,人民就會像流水一樣歸向“聖王”。
主要作品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匯編,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屬儒家經典著作。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自從宋、元、明、清以來,都把它當做家傳戶誦的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一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孟子》有七篇十四卷傳世:《梁惠王》上、下卷;《公孫醜》上、下卷;《滕文公》上、下卷;《離婁》上、下卷;《萬章》上、下卷;《告子》上、下卷;《盡心》上、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