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火器的運用
反清:從大明穢土轉生開始 作者:聽風煮雨夜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科舉是千軍萬馬擠獨木橋。
科舉完之後,更是得從京城的王公大臣那裏借一筆印子錢買官,這才能得到一個實缺。
等當了官,非但得琢磨著還債,還得努力搞政績,外加向上送禮鑽營。
就怕被上麵抓到小辮子罷官,給新人騰位置。
當我大清的官,可真難啊!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當官當虧了,這特麽誰能理解?
方坤正忍不住歎了口氣,然後轉頭對來匯報的衙役說道。
“你去告訴來向縣裏求援的李家人一聲,就說縣裏已經在籌備討賊事宜了,爭取盡快發兵,他們李家一定要堅持住,堅持到縣裏援兵抵達。”
“到時候,他們也好配合縣裏一起剿賊。”
衙役聞言,抱拳領命,出去傳話去了。
隻是,這麽衙役才剛走出縣衙,便見到縣丞大人騎馬向著縣衙奔來。
他急忙讓到一旁,向著縣丞跪下行禮道。
“小人參見縣丞大人!”
但李縣丞卻理也沒理這名衙役,在騎馬奔至縣衙大門口之後,翻身下馬,徑直向著縣衙內走去。
臉上的表情上是肉眼可見的凝重之色。
他一路徑直跑到方坤正麵前,微微躬身,開口匯報道。
“啟稟縣尊大人,下官接到了消息,金田鎮那邊又出事了。”
“確切消息是,李家的圍樓被賊兵攻破,李宏發慘死,金田鎮被賊兵實際控製。”
“接下來縣裏想要剿匪,怕是要有些麻煩了。”
方坤正聞言,臉上的表情明顯一僵,隨即深吸一口氣,恢複鎮定之後開口詢問道。
“縣裏最早什麽時候可以發兵討賊?”
方坤正現在有一種不好的預感,金田鎮的賊兵怕是要做到大不可治了,是故有此一問。
李縣丞沉吟一陣,然後開口說道。
“最起碼還需要五六日的時間,縣裏才能完成準備工作,然後開拔討賊。”
方坤正吐出一口濁氣,開口說道。
“盡量加快速度吧。”
“金田鎮的賊人不斷的做大,討賊的事情必須提上日程,再拖延下去,對你我來說都不是什麽好事。”
李縣丞聞言,點頭表示明白。
然後便告退離去。
方坤正又將羅師爺給叫來,同羅師爺商議討賊的事宜。
羅師爺開口說道。
“迴東主的話,在學生看來,討賊之事不能光官府來唱獨角戲,也得讓縣裏的士紳大戶再多出些力才行。”
“官府這邊可以著重宣揚一下賊人在金田鎮的所為,以及楊家李家等士紳的遭遇,定然能讓士紳們兔死狐悲。”
“這樣的話,士紳們也能為平賊而多出些力氣,官府平賊也能多幾分勝算。”
羅師爺的話裏的隱藏意思很明顯。
他信不過縣裏的武裝力量,覺得縣裏的衙役和剛組建起來的團練,怕不是賊兵的對手。
是故,想要士紳大戶們也都下場。
方坤正顯然也是聽到了羅師爺話中的含義,蹙眉詢問道。
“平賊之事當真如此困難?縣裏真的獨自做不到,必須得士紳們也下場嗎?”
羅師爺聞言,開口說道。
“東主,您主政武宣好幾年,對金田鎮想必也是了解的。”
“那地方土客械鬥是家常便飯,楊家李家等士紳手上握著的民團經常打械鬥,久經鍛煉,戰鬥力絕對在水準線上。”
“可即便如此,金田鎮的士紳大戶們也是紛紛在賊兵麵前敗亡了,可見賊兵的戰鬥力是不差的。”
“縣裏要討賊,準備完善些總不會有錯。”
方坤正聞言,終於點頭道。
“羅師爺所言有理……”
……
在李家坳的戰事結束之後,朱靖垵帶兵押送著俘虜,啟程返迴金田鎮。
在返迴金田鎮之後,朱靖垵一方麵著手吸納戰俘,繼續擴軍備戰。
一方麵也是在完成對金田鎮的土地清丈工作後,準備著手將分田分地的事情給落實下去。
並準備第二次給有功士卒發老婆,或者說是賜婚也行。
在朱靖垵的刻意透露下,明軍上下不少人都接到了風聲。
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始至終明軍的士氣都保持的相當不錯。
士氣相當的高昂!
而在朱靖垵返迴金田鎮的第二天,朱簡灼也是帶人出山,抵達了金田鎮。
新生的大明政權開始將金田鎮變成了自己的統治核心進行經營。
朱簡灼接手了政務,負責處理金田鎮內外的諸多事宜。
而朱靖垵則是將精力都投注在了軍務上,想方設法的著手於提升明軍的戰鬥力。
首先便是對火器的應用。
明軍在金田鎮,前後繳獲了火槍一百七十支,火炮八門,朱靖垵準備要將這些火器裝備給明軍,用於提升戰鬥力。
首先便是火槍,一百七十支火槍被他均分成兩部分,分別用於組建兩個火槍局。
這兩個火槍局被專門拉了出來,進行排隊槍斃的相關訓練。
等到戰時,這兩個火槍局會被整體派遣到陣前,為軍隊提供火力支援。
通過排隊槍斃,來對正麵的敵人造成殺傷。
而那八門火炮則是被組建了一個火炮旗。
一旗三十六人,一門火炮配員四人,剩下的四人算是替補,哪裏缺人往哪裏補。
朱靖安也是命炮手進行專門的訓練,並在訓練中準備通過大規模的實彈射擊,來著手計算炮表等工作。
和火槍的使用一樣,對於火炮的使用,朱靖垵同樣奉行集中使用的原則。
戰時會被整體調動,而非是拆散分配給各部隊。
在冷兵器時代,軍隊有花陣和純陣之分,但等到火器大規模登上曆史的舞台,軍隊便大多都是純陣,很少使用花陣了。
之所以這樣。
無他,在當前這個前裝槍炮的時代,火器必須得集中使用才能發揮出相應的威力來。
當然了,哪怕是倒是後裝槍炮的時代,集中優勢火力對敵人進行打擊,依舊是軍隊作戰的第一原則。
這點是不變的!
而與此同時,那些戰俘也是被打散之後,編入了明軍之中。
並讓他們隨同其他明軍一起進行訓練。
這些戰俘雖然不願意從賊,但辮子被剪了,我大清那邊肯定饒不了他們。
無可奈何之下,他們也隻得咬牙接受現實,選擇從賊……啊呸,是選擇舉義。
並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為反清複明的偉大事業奮鬥終生了。
科舉完之後,更是得從京城的王公大臣那裏借一筆印子錢買官,這才能得到一個實缺。
等當了官,非但得琢磨著還債,還得努力搞政績,外加向上送禮鑽營。
就怕被上麵抓到小辮子罷官,給新人騰位置。
當我大清的官,可真難啊!
一不小心就有可能當官當虧了,這特麽誰能理解?
方坤正忍不住歎了口氣,然後轉頭對來匯報的衙役說道。
“你去告訴來向縣裏求援的李家人一聲,就說縣裏已經在籌備討賊事宜了,爭取盡快發兵,他們李家一定要堅持住,堅持到縣裏援兵抵達。”
“到時候,他們也好配合縣裏一起剿賊。”
衙役聞言,抱拳領命,出去傳話去了。
隻是,這麽衙役才剛走出縣衙,便見到縣丞大人騎馬向著縣衙奔來。
他急忙讓到一旁,向著縣丞跪下行禮道。
“小人參見縣丞大人!”
但李縣丞卻理也沒理這名衙役,在騎馬奔至縣衙大門口之後,翻身下馬,徑直向著縣衙內走去。
臉上的表情上是肉眼可見的凝重之色。
他一路徑直跑到方坤正麵前,微微躬身,開口匯報道。
“啟稟縣尊大人,下官接到了消息,金田鎮那邊又出事了。”
“確切消息是,李家的圍樓被賊兵攻破,李宏發慘死,金田鎮被賊兵實際控製。”
“接下來縣裏想要剿匪,怕是要有些麻煩了。”
方坤正聞言,臉上的表情明顯一僵,隨即深吸一口氣,恢複鎮定之後開口詢問道。
“縣裏最早什麽時候可以發兵討賊?”
方坤正現在有一種不好的預感,金田鎮的賊兵怕是要做到大不可治了,是故有此一問。
李縣丞沉吟一陣,然後開口說道。
“最起碼還需要五六日的時間,縣裏才能完成準備工作,然後開拔討賊。”
方坤正吐出一口濁氣,開口說道。
“盡量加快速度吧。”
“金田鎮的賊人不斷的做大,討賊的事情必須提上日程,再拖延下去,對你我來說都不是什麽好事。”
李縣丞聞言,點頭表示明白。
然後便告退離去。
方坤正又將羅師爺給叫來,同羅師爺商議討賊的事宜。
羅師爺開口說道。
“迴東主的話,在學生看來,討賊之事不能光官府來唱獨角戲,也得讓縣裏的士紳大戶再多出些力才行。”
“官府這邊可以著重宣揚一下賊人在金田鎮的所為,以及楊家李家等士紳的遭遇,定然能讓士紳們兔死狐悲。”
“這樣的話,士紳們也能為平賊而多出些力氣,官府平賊也能多幾分勝算。”
羅師爺的話裏的隱藏意思很明顯。
他信不過縣裏的武裝力量,覺得縣裏的衙役和剛組建起來的團練,怕不是賊兵的對手。
是故,想要士紳大戶們也都下場。
方坤正顯然也是聽到了羅師爺話中的含義,蹙眉詢問道。
“平賊之事當真如此困難?縣裏真的獨自做不到,必須得士紳們也下場嗎?”
羅師爺聞言,開口說道。
“東主,您主政武宣好幾年,對金田鎮想必也是了解的。”
“那地方土客械鬥是家常便飯,楊家李家等士紳手上握著的民團經常打械鬥,久經鍛煉,戰鬥力絕對在水準線上。”
“可即便如此,金田鎮的士紳大戶們也是紛紛在賊兵麵前敗亡了,可見賊兵的戰鬥力是不差的。”
“縣裏要討賊,準備完善些總不會有錯。”
方坤正聞言,終於點頭道。
“羅師爺所言有理……”
……
在李家坳的戰事結束之後,朱靖垵帶兵押送著俘虜,啟程返迴金田鎮。
在返迴金田鎮之後,朱靖垵一方麵著手吸納戰俘,繼續擴軍備戰。
一方麵也是在完成對金田鎮的土地清丈工作後,準備著手將分田分地的事情給落實下去。
並準備第二次給有功士卒發老婆,或者說是賜婚也行。
在朱靖垵的刻意透露下,明軍上下不少人都接到了風聲。
也正是因為如此,自始至終明軍的士氣都保持的相當不錯。
士氣相當的高昂!
而在朱靖垵返迴金田鎮的第二天,朱簡灼也是帶人出山,抵達了金田鎮。
新生的大明政權開始將金田鎮變成了自己的統治核心進行經營。
朱簡灼接手了政務,負責處理金田鎮內外的諸多事宜。
而朱靖垵則是將精力都投注在了軍務上,想方設法的著手於提升明軍的戰鬥力。
首先便是對火器的應用。
明軍在金田鎮,前後繳獲了火槍一百七十支,火炮八門,朱靖垵準備要將這些火器裝備給明軍,用於提升戰鬥力。
首先便是火槍,一百七十支火槍被他均分成兩部分,分別用於組建兩個火槍局。
這兩個火槍局被專門拉了出來,進行排隊槍斃的相關訓練。
等到戰時,這兩個火槍局會被整體派遣到陣前,為軍隊提供火力支援。
通過排隊槍斃,來對正麵的敵人造成殺傷。
而那八門火炮則是被組建了一個火炮旗。
一旗三十六人,一門火炮配員四人,剩下的四人算是替補,哪裏缺人往哪裏補。
朱靖安也是命炮手進行專門的訓練,並在訓練中準備通過大規模的實彈射擊,來著手計算炮表等工作。
和火槍的使用一樣,對於火炮的使用,朱靖垵同樣奉行集中使用的原則。
戰時會被整體調動,而非是拆散分配給各部隊。
在冷兵器時代,軍隊有花陣和純陣之分,但等到火器大規模登上曆史的舞台,軍隊便大多都是純陣,很少使用花陣了。
之所以這樣。
無他,在當前這個前裝槍炮的時代,火器必須得集中使用才能發揮出相應的威力來。
當然了,哪怕是倒是後裝槍炮的時代,集中優勢火力對敵人進行打擊,依舊是軍隊作戰的第一原則。
這點是不變的!
而與此同時,那些戰俘也是被打散之後,編入了明軍之中。
並讓他們隨同其他明軍一起進行訓練。
這些戰俘雖然不願意從賊,但辮子被剪了,我大清那邊肯定饒不了他們。
無可奈何之下,他們也隻得咬牙接受現實,選擇從賊……啊呸,是選擇舉義。
並在接下來的日子裏,為反清複明的偉大事業奮鬥終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