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征逝世,長安城為之震動,喪事雖辦得簡陋,但給朝堂民間帶來的影響卻深遠,足足十來天後,長安城方才恢複了以往的平靜。
李世民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久久無法自拔。
他對魏征的感情頗為複雜,一方麵他很不喜歡魏征這個人,貞觀朝這十八年裏,李世民不止一次對魏征動了殺心,因為魏征那張討厭的嘴深深地束縛了皇權的肆意妄為,令李世民舉手投足皆有顧忌,可是另一方麵,李世民也知道魏征對國家社稷的重要性,一個真正的盛世裏,絕不能少了魏征這類人,他的存在能令這個國家更穩固,少走許多彎路,一個隻知道對帝王唯唯諾諾,而無人敢站出來勇敢反對帝王胡作非為的王朝,國祚是絕不可能太長久的,魏征就是滿池春水裏的那一條鯰魚,討厭,但不能沒有。
如今魏征逝世,帶給李世民的打擊不小,李世民心中的悲痛難以自抑,魏征下葬好些天了,他的心情仍舊未能恢複過來,出現了消沉厭世之態,接連數日罷朝怠政,躲在後宮長籲短歎,甚至每日召方士入宮,與之討論煉丹長生之道,服用的各種莫名的丹藥也越來越頻繁。
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重臣急在心裏,多次入宮覲見勸慰,終無功而返。
就在李世民消沉的這些日子,李泰抓住了機會,每日進宮向李世民問安,在李世民麵前扮孝子,不厭其煩地匯報自己昨日讀了什麽書,有什麽感悟收獲,若將之用於社稷會有何得失,順便不嫌肉麻地勇敢表白我愛父皇,父皇好雄偉,作為你的兒子我感到好滿足好舒服等等,場麵肉麻得能讓人吐出來。
就這樣表白了三五日,估摸李世民都受不了李泰這股子肉麻勁兒了,終於從魏征逝世的悲痛中漸漸恢複了心情。
************************************************************
帝王不再消沉,對朝臣而言當然是喜事。
國家的掌舵人不容許有太多的時間陷入私人的情緒裏,因為治理國家需要絕對的冷靜。
恢複了朝會後,大唐這台龐大的國家機器開始繼續緩緩轉動起來,每日三省六部各種事宜各種問題,皆從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手中遴選出來,再呈送李世民匯總裁決。
日子似乎又迴到了一如既往的平靜。
可是,“平靜”這個詞,本身的存在就是為了被打破的。
毫無預兆,毫無理由的,尚書省收到了一份奏疏。
這份奏疏來自於一位監察禦史,姓馮,名渡,是個不起眼的低品級的小官,不過“監察禦史”這種官品級雖低,卻很討厭,他們的職責跟魏征一樣,負責糾察皇帝皇子朝臣和國事國策,也就是說,看什麽不順眼他們都有權力上奏,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能揪著一年半載不放,說出的話往往還很難聽。
這位名叫馮渡的禦史上疏說了一件大家都沒怎麽在意,或者說大家不約而同不敢過問的事情,那就是皇子就藩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敏感,按大唐禮製,皇子無論嫡出還是庶出,成年後是必須要去藩地就任的,諸皇子在成年前便基本被封了一個具體的職務,比如李泰,除了“魏王”這個身份外,他還被封為相州都督,領相州,衛州,黎州等七州軍事,隻不過這些職務的前麵還有一個前綴,那就是“遙領”,說白了就是掛個空銜。
其餘諸皇子也是如此,比如吳王李恪,他領的是安州都督,晉王李治,領的是並州都督等等。
不管成年還是未成年的皇子,他們在王爺的身份之外基本都有某個具體的職務,區別在於,未成年的皇子是“遙領”,而成了年的皇子,則必須去地方赴任,不得停留京畿,當然,魏王李泰是個例外,因為身體肥胖等原因,李世民特旨允許他“不之官”,意思是一輩子留在長安,可以不用去地方上任。
然而,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地方州府顯然比不上長安城的繁花似錦,皇子們都是養尊處優長大的嬌貴人兒,自然不大願意離開長安跑到千裏迢迢之外的地方過著淡得出鳥兒的無聊日子,於是紛紛找理由借口拖延耍賴,反正各種理由賴在長安城不走,其中耍賴皮經驗最豐富的,莫過於吳王李恪。
不僅是李恪,其實大多數成年皇子都一樣,想盡各種辦法賴在長安城,能多拖一天就算一天,實在拖不過去,避無可避了,這才一臉淒淒慘慘地離開長安上路,在地方上待不到半年便一道奏疏送進長安,委委屈屈地告訴父皇自己這裏不舒服,那裏有毛病,李世民一心軟,自然大筆一揮,允許迴長安養病。
朝臣們見慣了皇子們的賴皮方式,剛開始還有魏征之流看不順眼說幾句,到後來根本就沒人吱聲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就藩的規矩差不多等於虛設,既然李世民都不計較,朝臣們自然也就不會再幹這種兩頭吃力不討好的事,說了不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將所有的皇子都得罪了。
久而久之,這件事成了朝堂的一層窗戶紙,大家心知肚明,卻非常有默契的不捅破。
沒想到,今日這個名叫馮渡的禦史居然把窗戶紙捅破了。
馮渡的奏疏寫得很囉嗦,長篇大論雲山霧罩,奏疏落在房玄齡手裏,房玄齡奮力睜著老花眼看了半天才看明白馮渡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馮渡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歸根結底隻有一句話,那就是大唐禮法不可廢,那些死賴在長安城找盡各種理由不去地方赴任的成年皇子越來越多了,正由於這些成年皇子死賴在長安,成天在長安城內外惹是生非,不是青樓買醉鬧事,就是城外遊獵踩踐農田禍害百姓,給長安城的治安造成了很多不穩定因素,陛下是不是該清理一下門戶了,把他們趕到地方,讓他們去禍害別人怎樣?
看明白了奏疏內容後,房玄齡眼皮跳了跳,然後搖頭苦笑。
這個事太敏感,房玄齡是個老奸巨猾的老狐狸,自然不會輕易表態,於是馬上將馮渡的這份奏疏順手扔給了長孫無忌,很明顯的甩鍋行為。
長孫無忌假模假樣看了看,然後……很不講義氣地扔迴去,還給了房玄齡。——這個鍋我不背,不但不背,而且還要當作沒看見,該怎麽處置你房相看著辦。
兩位宰相心中互相腹誹對方陰險狡詐,這份奏疏在兩位宰相手中轉了一圈發現甩鍋失敗後,很有默契地達成了共識,甩鍋給皇帝。
於是,奏疏順理成章的便被送到了李世民的案頭。
朝堂的事情就是這樣,有時候事情的爆發有個醞釀鋪墊期,往往一樁不起眼的小事,後來在有心人的操作下慢慢發酵,最後事情鬧得比天大,結果自然是謀劃者達到目的。
還有的純粹屬於意外,事先沒有任何鋪墊,發生時也沒有任何預兆,就這樣突然發生了。
李世民看到這份奏疏後,腦子裏第一個念頭不是這份奏疏的內容如何,而是這份奏疏的根源。
它是被有心人操作醞釀出來的,還是純屬意外突然發生的?
這份奏疏令李世民聞到了一絲陰謀的味道,畢竟他不是糊塗的昏君,任何事情落到手裏,就算沒有證據,終歸也有一點點若有若無的預感。
擰眉沉默許久,李世民感到有些為難了。
皇子們賴在長安找盡各種理由不肯就藩赴任,這個事實李世民當然比任何人都清楚,可以說,他生的十幾個皇子裏,沒有一個願意主動離開長安去赴任的,就算有主動提出赴任,其本意還是為了在他麵前賣乖討好,以獲得自己的寵愛。
見多了皇子們各種奇葩的拖延理由,久而久之,李世民索性懶得追究,明知他們在糊弄自己,他也睜隻眼閉隻眼,由他們去,畢竟地方每個州府真正手握實權的人他早已做好了安排,都是自己非常信任的文官武將,皇子們去不去赴任其實對地方的政務軍事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以往催他們赴任隻是純粹為了“規矩”二字而已。
君臣都很有默契蒙上的這層窗戶紙,沒想到今日竟被這個名叫馮渡的家夥捅破了……
這個人顯然不會玩遊戲,又或者,他根本是為了某個目的故意破壞規則。
看過奏疏後,李世民思索片刻,然後將奏疏隨意朝案邊一扔,取過另一份奏疏繼續批閱,至於馮渡的那份奏疏,自然是置之不理了,也就是俗稱的“留中不發”。
不論是預謀已久,或是偶然突發,事情都有個發酵擴散的過程。
數日後,又有三位監察禦史同時上疏,說的還是同一件事,——陛下要不要考慮一下把你家那幾個禍害踹出長安城?
李世民仍置之不理。
禦史們對李世民漠然的態度表示很不滿意。
魏征去世這才幾天,沒人嘮叨你,你就要上天了是吧?
李世民一直沉浸在悲痛中,久久無法自拔。
他對魏征的感情頗為複雜,一方麵他很不喜歡魏征這個人,貞觀朝這十八年裏,李世民不止一次對魏征動了殺心,因為魏征那張討厭的嘴深深地束縛了皇權的肆意妄為,令李世民舉手投足皆有顧忌,可是另一方麵,李世民也知道魏征對國家社稷的重要性,一個真正的盛世裏,絕不能少了魏征這類人,他的存在能令這個國家更穩固,少走許多彎路,一個隻知道對帝王唯唯諾諾,而無人敢站出來勇敢反對帝王胡作非為的王朝,國祚是絕不可能太長久的,魏征就是滿池春水裏的那一條鯰魚,討厭,但不能沒有。
如今魏征逝世,帶給李世民的打擊不小,李世民心中的悲痛難以自抑,魏征下葬好些天了,他的心情仍舊未能恢複過來,出現了消沉厭世之態,接連數日罷朝怠政,躲在後宮長籲短歎,甚至每日召方士入宮,與之討論煉丹長生之道,服用的各種莫名的丹藥也越來越頻繁。
長孫無忌房玄齡等重臣急在心裏,多次入宮覲見勸慰,終無功而返。
就在李世民消沉的這些日子,李泰抓住了機會,每日進宮向李世民問安,在李世民麵前扮孝子,不厭其煩地匯報自己昨日讀了什麽書,有什麽感悟收獲,若將之用於社稷會有何得失,順便不嫌肉麻地勇敢表白我愛父皇,父皇好雄偉,作為你的兒子我感到好滿足好舒服等等,場麵肉麻得能讓人吐出來。
就這樣表白了三五日,估摸李世民都受不了李泰這股子肉麻勁兒了,終於從魏征逝世的悲痛中漸漸恢複了心情。
************************************************************
帝王不再消沉,對朝臣而言當然是喜事。
國家的掌舵人不容許有太多的時間陷入私人的情緒裏,因為治理國家需要絕對的冷靜。
恢複了朝會後,大唐這台龐大的國家機器開始繼續緩緩轉動起來,每日三省六部各種事宜各種問題,皆從長孫無忌和房玄齡手中遴選出來,再呈送李世民匯總裁決。
日子似乎又迴到了一如既往的平靜。
可是,“平靜”這個詞,本身的存在就是為了被打破的。
毫無預兆,毫無理由的,尚書省收到了一份奏疏。
這份奏疏來自於一位監察禦史,姓馮,名渡,是個不起眼的低品級的小官,不過“監察禦史”這種官品級雖低,卻很討厭,他們的職責跟魏征一樣,負責糾察皇帝皇子朝臣和國事國策,也就是說,看什麽不順眼他們都有權力上奏,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他們能揪著一年半載不放,說出的話往往還很難聽。
這位名叫馮渡的禦史上疏說了一件大家都沒怎麽在意,或者說大家不約而同不敢過問的事情,那就是皇子就藩的問題。
這個問題很敏感,按大唐禮製,皇子無論嫡出還是庶出,成年後是必須要去藩地就任的,諸皇子在成年前便基本被封了一個具體的職務,比如李泰,除了“魏王”這個身份外,他還被封為相州都督,領相州,衛州,黎州等七州軍事,隻不過這些職務的前麵還有一個前綴,那就是“遙領”,說白了就是掛個空銜。
其餘諸皇子也是如此,比如吳王李恪,他領的是安州都督,晉王李治,領的是並州都督等等。
不管成年還是未成年的皇子,他們在王爺的身份之外基本都有某個具體的職務,區別在於,未成年的皇子是“遙領”,而成了年的皇子,則必須去地方赴任,不得停留京畿,當然,魏王李泰是個例外,因為身體肥胖等原因,李世民特旨允許他“不之官”,意思是一輩子留在長安,可以不用去地方上任。
然而,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地方州府顯然比不上長安城的繁花似錦,皇子們都是養尊處優長大的嬌貴人兒,自然不大願意離開長安跑到千裏迢迢之外的地方過著淡得出鳥兒的無聊日子,於是紛紛找理由借口拖延耍賴,反正各種理由賴在長安城不走,其中耍賴皮經驗最豐富的,莫過於吳王李恪。
不僅是李恪,其實大多數成年皇子都一樣,想盡各種辦法賴在長安城,能多拖一天就算一天,實在拖不過去,避無可避了,這才一臉淒淒慘慘地離開長安上路,在地方上待不到半年便一道奏疏送進長安,委委屈屈地告訴父皇自己這裏不舒服,那裏有毛病,李世民一心軟,自然大筆一揮,允許迴長安養病。
朝臣們見慣了皇子們的賴皮方式,剛開始還有魏征之流看不順眼說幾句,到後來根本就沒人吱聲了,因為大家都知道這個就藩的規矩差不多等於虛設,既然李世民都不計較,朝臣們自然也就不會再幹這種兩頭吃力不討好的事,說了不但沒有任何好處,反而將所有的皇子都得罪了。
久而久之,這件事成了朝堂的一層窗戶紙,大家心知肚明,卻非常有默契的不捅破。
沒想到,今日這個名叫馮渡的禦史居然把窗戶紙捅破了。
馮渡的奏疏寫得很囉嗦,長篇大論雲山霧罩,奏疏落在房玄齡手裏,房玄齡奮力睜著老花眼看了半天才看明白馮渡真正想表達的意思。
馮渡想表達的意思其實歸根結底隻有一句話,那就是大唐禮法不可廢,那些死賴在長安城找盡各種理由不去地方赴任的成年皇子越來越多了,正由於這些成年皇子死賴在長安,成天在長安城內外惹是生非,不是青樓買醉鬧事,就是城外遊獵踩踐農田禍害百姓,給長安城的治安造成了很多不穩定因素,陛下是不是該清理一下門戶了,把他們趕到地方,讓他們去禍害別人怎樣?
看明白了奏疏內容後,房玄齡眼皮跳了跳,然後搖頭苦笑。
這個事太敏感,房玄齡是個老奸巨猾的老狐狸,自然不會輕易表態,於是馬上將馮渡的這份奏疏順手扔給了長孫無忌,很明顯的甩鍋行為。
長孫無忌假模假樣看了看,然後……很不講義氣地扔迴去,還給了房玄齡。——這個鍋我不背,不但不背,而且還要當作沒看見,該怎麽處置你房相看著辦。
兩位宰相心中互相腹誹對方陰險狡詐,這份奏疏在兩位宰相手中轉了一圈發現甩鍋失敗後,很有默契地達成了共識,甩鍋給皇帝。
於是,奏疏順理成章的便被送到了李世民的案頭。
朝堂的事情就是這樣,有時候事情的爆發有個醞釀鋪墊期,往往一樁不起眼的小事,後來在有心人的操作下慢慢發酵,最後事情鬧得比天大,結果自然是謀劃者達到目的。
還有的純粹屬於意外,事先沒有任何鋪墊,發生時也沒有任何預兆,就這樣突然發生了。
李世民看到這份奏疏後,腦子裏第一個念頭不是這份奏疏的內容如何,而是這份奏疏的根源。
它是被有心人操作醞釀出來的,還是純屬意外突然發生的?
這份奏疏令李世民聞到了一絲陰謀的味道,畢竟他不是糊塗的昏君,任何事情落到手裏,就算沒有證據,終歸也有一點點若有若無的預感。
擰眉沉默許久,李世民感到有些為難了。
皇子們賴在長安找盡各種理由不肯就藩赴任,這個事實李世民當然比任何人都清楚,可以說,他生的十幾個皇子裏,沒有一個願意主動離開長安去赴任的,就算有主動提出赴任,其本意還是為了在他麵前賣乖討好,以獲得自己的寵愛。
見多了皇子們各種奇葩的拖延理由,久而久之,李世民索性懶得追究,明知他們在糊弄自己,他也睜隻眼閉隻眼,由他們去,畢竟地方每個州府真正手握實權的人他早已做好了安排,都是自己非常信任的文官武將,皇子們去不去赴任其實對地方的政務軍事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以往催他們赴任隻是純粹為了“規矩”二字而已。
君臣都很有默契蒙上的這層窗戶紙,沒想到今日竟被這個名叫馮渡的家夥捅破了……
這個人顯然不會玩遊戲,又或者,他根本是為了某個目的故意破壞規則。
看過奏疏後,李世民思索片刻,然後將奏疏隨意朝案邊一扔,取過另一份奏疏繼續批閱,至於馮渡的那份奏疏,自然是置之不理了,也就是俗稱的“留中不發”。
不論是預謀已久,或是偶然突發,事情都有個發酵擴散的過程。
數日後,又有三位監察禦史同時上疏,說的還是同一件事,——陛下要不要考慮一下把你家那幾個禍害踹出長安城?
李世民仍置之不理。
禦史們對李世民漠然的態度表示很不滿意。
魏征去世這才幾天,沒人嘮叨你,你就要上天了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