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各懷鬼胎
重生之劉禪:二鳳是我兒砸 作者:一隻花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另外一邊,自從嶽飛滅了金國之後,第一時間其餘各國的探子緊趕慢趕地把消息傳迴自己的母國。
除去漢人的南宋政權,主要還有四個的政權。
如:新疆地區的契丹族西遼政權。
青藏高原的藏族吐蕃政權。
雲南的大理政權。
寧夏周邊地區西夏政權。
後期則是蒙古高原地區蒙古族政權出現。
等收到自己國家的線人說宋滅金了,紛紛炸開了鍋,嘩然一片。
尤其是西夏,不知道是喜是憂啊!
西夏是依靠他國獲得生存,遼國強大的時候,依靠遼國。
金國強大的時候,則依靠金國。
可以說是在投誠和不投誠之間反複橫跳。
不過事實上西夏還是吃虧在地理及經濟上,隻要有其他國家對其進行經濟封鎖,它馬上就不行了,就不得不哈著腰來求和了。
一句話,西夏太窮了。
所以西夏每每與別人戰爭後,不管勝與敗,都要去求和,與遼戰、與宋戰,都是如此。
西夏此刻是夏仁宗李仁孝執政,政策多數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西夏晚期的戰爭屢戰屢敗,國家於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
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是國家穩定發展期。
西夏皇宮內,夏仁宗李仁孝憂心忡忡。
“諸位卿家,宋已滅金,現如今,朕該如何是好啊?”
外有其他國家虎視眈眈,境內也不得安寧,大慶三年(1142年)九月,夏國發生嚴重的饑荒,糧價飛漲,一升米竟賣到百錢。
大慶四年(1143年)三月,都城興慶府又發生強烈地震,餘震“逾月不止,壞官私廬舍,城壁,人畜死者萬數”。
四月,夏州發生地裂,黑沙湧出,高達數丈,樹木,民居被陷沒。
由於地震、饑荒造成的災難,使西夏國的百姓難以生存,他們鋌而走險,舉行武裝起義,反抗朝廷。
在這一年的七月間,韋州的大斌,靜州的埋慶,定州的竾浪、富兒等部族人民紛紛起義,多者萬人,少者也有五六千人,他們攻劫州城,州縣連連告急。
皇帝李仁孝看到底下的大臣不敢說話,也歎了口氣,他隻是想保住祖宗的基業,怎麽這麽難呢?
“行了,有話直說吧,隻要能保住夏國的江山社稷,朕赦你們無罪。”
李仁孝疲憊的說,自從聽到宋滅金之後,他著實不知道該怎麽辦。
一些主和的官員說:“陛下,既然金國已滅,我們何不以此做文章呢?中原有句古話:識時務者為俊傑啊。我們可以派遣使者前往宋國,送上我們給宋國滅金的禮物,以示兩國友好之意。”
也有一些穩健派的大臣說:“陛下,我們可以寫國書說是與宋通商,互市貿易,前往臨安城與宋皇商議,派幾個信得過的勇士前去打探虛實。
如果宋國確實強大,那麽咱們稱臣納貢也無不可,反之,如果宋國在此次滅金之戰中,疲憊不堪,這未必不是我們夏國入主中原的機會!”
李仁孝思考片刻,同意了:“可以一試!”
入主中原啊,這對每一個皇帝來說都是一個天大的誘惑。
宋國總不會再出現一個如宋神宗趙頊一般的人物了吧!
當時,北宋軍隊五路攻打夏國,一度打到了陝西、寧夏一帶,收複青唐兩敗西夏,西夏國君惴惴不安,甚至派人聲明要割地求和。
所以,李仁孝當晚就向佛祖祈禱希望宋國的皇帝是個昏庸無道的人。
……
而吐蕃聽說這個消息之後呢,表麵上並無什麽異樣的地方,但內裏波濤湧動。
因為吐蕃自唐以後,就開始分裂成多個部族,吐蕃上層貴族之間的激烈爭鬥也加速了王朝的衰落,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世間貴族的紛爭,二是修士與世間貴族的爭鬥。
另外,它的宗教信仰的加強,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宗教幹涉吐蕃王朝政治的趨勢日趨明顯,導致僧俗矛盾不斷。
貴族、宗教、政治勢力之間的緊張關係直接表現在信教與非信教兩大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有時甚至演變為殘酷的生死搏鬥。
這也導致了進攻性大大削弱,所以,致有“青塘羌一敗”。
與西夏一樣的是,吐蕃國內也有長期的戰亂,讓吐蕃的下層民眾飽受兵役和賦稅之苦,在這種情況下,吐蕃的百姓也紛紛展開了武裝抵抗活動。
吐蕃國內也是忙著暈頭轉向,急切想要尋找機會轉移國內的矛盾。
……
西遼——1132年,耶律大石登基稱帝,標誌著西遼建立。
西遼沒有建立強大的集權製度,建立的是一種分封製。
雖然西遼延續了遼國的南北官製度,然而西遼並未設置州縣,而西遼直接控製的地方也非常少。
比如說吧,虎思斡耳朵是西遼的首都,但是這個所謂的首都不是一座城池,而是許多個帳篷組成的營地,也就是契丹人的大本營。
耶律大石驍勇善戰,在耶律大石統治時期,西遼保持強大的戰鬥力,使得各國隻能俯首稱臣,不敢反抗。
但曆史上1143年耶律大石死亡,
1142年九月宋滅金,西遼接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1142年末了。
可想而知這個消息對西遼的衝擊有多大。
且此時的耶律大石已經顯示出病態,西遼的未來籠罩被一片看不見的籠罩著,他們曾經的皇帝病重,西遼接下來不知道何去何從……
大理國可以說是聽到這個消息最為平靜的一個。
宋滅金這個消息,除了剛開始的震驚,後麵在君臣之間並沒有起什麽波瀾。
因為在兩宋期間,大理沒有和鄰國北宋及南宋發生過戰爭,兩國的關係非常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理國將近三百年不曾經曆一戰,這也導致了它的戰鬥力大大下降,武備鬆弛。
也有人擔心這些事情,但很快被某些有心人給壓下去了……
……
而蒙古的乞顏部等部落,那個時候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
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
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
宋滅金國之後,他們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得以緩慢發展……
除去漢人的南宋政權,主要還有四個的政權。
如:新疆地區的契丹族西遼政權。
青藏高原的藏族吐蕃政權。
雲南的大理政權。
寧夏周邊地區西夏政權。
後期則是蒙古高原地區蒙古族政權出現。
等收到自己國家的線人說宋滅金了,紛紛炸開了鍋,嘩然一片。
尤其是西夏,不知道是喜是憂啊!
西夏是依靠他國獲得生存,遼國強大的時候,依靠遼國。
金國強大的時候,則依靠金國。
可以說是在投誠和不投誠之間反複橫跳。
不過事實上西夏還是吃虧在地理及經濟上,隻要有其他國家對其進行經濟封鎖,它馬上就不行了,就不得不哈著腰來求和了。
一句話,西夏太窮了。
所以西夏每每與別人戰爭後,不管勝與敗,都要去求和,與遼戰、與宋戰,都是如此。
西夏此刻是夏仁宗李仁孝執政,政策多數重文輕武,導致軍備開始廢弛,戰鬥力減弱,西夏晚期的戰爭屢戰屢敗,國家於仁宗末年開始走下坡。
但總的來說,他統治期間為西夏的盛世,是國家穩定發展期。
西夏皇宮內,夏仁宗李仁孝憂心忡忡。
“諸位卿家,宋已滅金,現如今,朕該如何是好啊?”
外有其他國家虎視眈眈,境內也不得安寧,大慶三年(1142年)九月,夏國發生嚴重的饑荒,糧價飛漲,一升米竟賣到百錢。
大慶四年(1143年)三月,都城興慶府又發生強烈地震,餘震“逾月不止,壞官私廬舍,城壁,人畜死者萬數”。
四月,夏州發生地裂,黑沙湧出,高達數丈,樹木,民居被陷沒。
由於地震、饑荒造成的災難,使西夏國的百姓難以生存,他們鋌而走險,舉行武裝起義,反抗朝廷。
在這一年的七月間,韋州的大斌,靜州的埋慶,定州的竾浪、富兒等部族人民紛紛起義,多者萬人,少者也有五六千人,他們攻劫州城,州縣連連告急。
皇帝李仁孝看到底下的大臣不敢說話,也歎了口氣,他隻是想保住祖宗的基業,怎麽這麽難呢?
“行了,有話直說吧,隻要能保住夏國的江山社稷,朕赦你們無罪。”
李仁孝疲憊的說,自從聽到宋滅金之後,他著實不知道該怎麽辦。
一些主和的官員說:“陛下,既然金國已滅,我們何不以此做文章呢?中原有句古話:識時務者為俊傑啊。我們可以派遣使者前往宋國,送上我們給宋國滅金的禮物,以示兩國友好之意。”
也有一些穩健派的大臣說:“陛下,我們可以寫國書說是與宋通商,互市貿易,前往臨安城與宋皇商議,派幾個信得過的勇士前去打探虛實。
如果宋國確實強大,那麽咱們稱臣納貢也無不可,反之,如果宋國在此次滅金之戰中,疲憊不堪,這未必不是我們夏國入主中原的機會!”
李仁孝思考片刻,同意了:“可以一試!”
入主中原啊,這對每一個皇帝來說都是一個天大的誘惑。
宋國總不會再出現一個如宋神宗趙頊一般的人物了吧!
當時,北宋軍隊五路攻打夏國,一度打到了陝西、寧夏一帶,收複青唐兩敗西夏,西夏國君惴惴不安,甚至派人聲明要割地求和。
所以,李仁孝當晚就向佛祖祈禱希望宋國的皇帝是個昏庸無道的人。
……
而吐蕃聽說這個消息之後呢,表麵上並無什麽異樣的地方,但內裏波濤湧動。
因為吐蕃自唐以後,就開始分裂成多個部族,吐蕃上層貴族之間的激烈爭鬥也加速了王朝的衰落,主要有兩個方麵,一是世間貴族的紛爭,二是修士與世間貴族的爭鬥。
另外,它的宗教信仰的加強,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原因:宗教幹涉吐蕃王朝政治的趨勢日趨明顯,導致僧俗矛盾不斷。
貴族、宗教、政治勢力之間的緊張關係直接表現在信教與非信教兩大政治勢力之間的矛盾與衝突,有時甚至演變為殘酷的生死搏鬥。
這也導致了進攻性大大削弱,所以,致有“青塘羌一敗”。
與西夏一樣的是,吐蕃國內也有長期的戰亂,讓吐蕃的下層民眾飽受兵役和賦稅之苦,在這種情況下,吐蕃的百姓也紛紛展開了武裝抵抗活動。
吐蕃國內也是忙著暈頭轉向,急切想要尋找機會轉移國內的矛盾。
……
西遼——1132年,耶律大石登基稱帝,標誌著西遼建立。
西遼沒有建立強大的集權製度,建立的是一種分封製。
雖然西遼延續了遼國的南北官製度,然而西遼並未設置州縣,而西遼直接控製的地方也非常少。
比如說吧,虎思斡耳朵是西遼的首都,但是這個所謂的首都不是一座城池,而是許多個帳篷組成的營地,也就是契丹人的大本營。
耶律大石驍勇善戰,在耶律大石統治時期,西遼保持強大的戰鬥力,使得各國隻能俯首稱臣,不敢反抗。
但曆史上1143年耶律大石死亡,
1142年九月宋滅金,西遼接收到這個消息的時候已經1142年末了。
可想而知這個消息對西遼的衝擊有多大。
且此時的耶律大石已經顯示出病態,西遼的未來籠罩被一片看不見的籠罩著,他們曾經的皇帝病重,西遼接下來不知道何去何從……
大理國可以說是聽到這個消息最為平靜的一個。
宋滅金這個消息,除了剛開始的震驚,後麵在君臣之間並沒有起什麽波瀾。
因為在兩宋期間,大理沒有和鄰國北宋及南宋發生過戰爭,兩國的關係非常好。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大理國將近三百年不曾經曆一戰,這也導致了它的戰鬥力大大下降,武備鬆弛。
也有人擔心這些事情,但很快被某些有心人給壓下去了……
……
而蒙古的乞顏部等部落,那個時候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
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
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
宋滅金國之後,他們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得以緩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