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迴薛寶釵審問過林黛玉之後,後文又送燕窩等給黛玉,似乎二人的關係完全和好了,作者為何要這樣寫,對於這一點,也是很令人費解的。
要知道在前麵二人是常常針鋒相對的,從這件事以後,黛玉在與薛寶釵的交鋒中就經常落於下風,我們從這迴開始,繼續結合背麵來看一下薛寶釵與黛玉的這種和好。
事情的伏筆是在黛玉對牙牌令時,說的那些唱詞,所以我們要記住黛玉牙牌令裏隱含的寓意,就是黛玉國破人亡的結局。
原文是:
寶釵等吃過早飯,又往賈母處問過安,迴園至分路之處,寶釵便叫黛玉道:“顰兒跟我來,有一句話問你。”
黛玉便同了寶釵,來至蘅蕪院中。進了房,寶釵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審你。”【蒙側批:嚴整。】
注意這裏是寫寶釵叫黛玉到蘅蕪苑,並且一開口就讓黛玉跪下,索隱派常說黛玉隱射崇禎,寶釵隱射皇太極,但是卻從沒有人將二者代入具體情節,來解讀作者到底在寫什麽?
其實這一段就是在寫崇禎與皇太極的直接交鋒,作者就是通過這些細節來表現曆史上雙方你來我往的鬥智鬥勇。
跪下代表什麽?可以理解為認輸,寶釵讓黛玉“跪下”,好像是皇太極在讓崇禎向他低頭。也可以理解為讓崇禎派來的使者跪下。
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寶丫頭瘋了!審問我什麽?”
寶釵冷笑道:“好個千金小姐!好個不出閨門的女孩兒!滿嘴說的是什麽?你隻實說便罷。”
黛玉不解,隻管發笑,心裏也不免疑惑起來,口裏隻說:“我何曾說什麽?你不過要捏我的錯兒罷了。你倒說出來我聽聽。”
薛寶釵先出招,黛玉說出了她的目的,“不過是要捏黛玉的錯罷了,”就是皇太極先出計謀,然後等待崇禎的應對,準備抓住他的漏洞。
那麽這裏是寫雙方的什麽操作呢?我們繼續來看。
寶釵笑道:“你還裝憨兒。昨兒行酒令你說的是什麽?我竟不知哪裏來的。”【蒙側批:何等愛惜。】
黛玉一想,方想起來昨兒失於檢點,那《牡丹亭》、《西廂記》說了兩句,不覺紅了臉,便上來摟著寶釵,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隨口說的。你教給我,再不說了。”
這裏解釋了黛玉是說出了《牡丹亭》、《西廂記》裏的唱詞,算是失於撿點,因為這些書中有一些比較露骨的描寫,對於大家族小姐來說,是不能看的。
其實這裏寶釵等於是已經抓到黛玉的把柄了,隻不過這種把柄不好直接說出來,因為她自己也麵臨同樣的問題,就是她自己也看了。
這在背麵,其實是作者在模擬二人的性格特點,麵對同樣的問題,薛寶釵是率先抓住了機會,變被動為主動,林黛玉則是先慌了。
那麽在背麵,黛玉為何先認為自己不該說呢?還要說到牙牌令說《西廂記》、《牡丹亭》中唱詞的“寓意,”我們解釋過那透露了崇禎帝最後的結局,就是離開皇帝寶座,退朝看到江山易主的場麵。
黛玉認為自己不該說這話,就是不希望大明王朝的結局是這樣,而不是表麵上看起來的這些書太露骨,因為大觀園裏就有戲班子,他們經常唱這些戲文,黛玉當時就是聽到十二個小戲子在演習戲文時,聽到的這些句子。
因此黛玉的窘境其實是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而崇禎朝廷的困局,令她生出了無能為力之感,因此當薛寶釵代表的皇太極邀請他到蘅蕪苑來談事情,她也願意去看看到底是什麽花招。
當然崇禎自己是不可能去的,而是派代表去了,因此這裏有:
【蒙側批:真能受教尊敬之態嬌憨之態,令人愛煞。】
真實的曆史上,崇禎與皇太極都麵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麵,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其實雙方都有亡國的危險,因此為了騰出手來解決內部問題和蒙古林丹汗,皇太極向崇禎帝提出了議和,他也敏銳的發現了崇禎麵臨的困局。
下麵就是雙方的外交戰場的交鋒:
寶釵笑道:“我也不知道,聽你說的怪生的,所以請教你。”
這是皇太極先試探,派使者先向明朝試探和談的可能性。
黛玉道:“好姐姐,你別說與別人,我以後再不說了。”
寶釵見他羞得滿臉飛紅,滿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問,因拉他坐下吃茶,
【蒙側批:若無下文,自己何由而知?筆下一絲不露痕跡中,補足存小姐身分,顰兒不得反問。】
批語說的下文,就是黛玉說的“我隻以為寶釵心裏藏奸,”原來黛玉此時認為,寶釵一定是在使什麽奸計,因此先答應她,隻是顯得有點慌亂,寶釵見她這樣,就留她吃茶,也就是正式開始和談。不再追問酒令的事,就是不再進攻。
款款的告訴他道:“你當我是誰,我也是個淘氣的。從小七八歲上也夠個人纏的。我們家也算是個讀書人家,祖父手裏也愛藏書。先時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處,都怕看正經書。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
【蒙側批:藏書家當,留意。】批語讓我們留意,是這裏麵有暗示。
《西廂》原名《會真記》,《琵琶》通常指的是《琵琶行》,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長安城一位倡女因技藝高超而受到人們尊敬,但最終因年長色衰而不得不委身為商人之婦的故事。
《元人百種》則是指《元人百種曲》,是明代戲曲學家臧懋循編纂的一部元雜劇總集,作品收錄了大約一百種元代的雜劇作品。
根據背麵曆史,這裏就是暗示崇禎在與女真人會盟,商談休兵罷戰,進行商貿往來。
而皇太極為了表示誠意,要求北元蒙古諸部全部停戰求和。所以你現在明白為何黛玉寶釵和好了嗎?
薛寶釵說:
他們是偷背著我們看,我們卻也偷背著他們看。後來大人知道了,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才丟開了。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
薛寶釵的意思是,之前打的打,燒的燒,都是前輩們的恩怨,咱們到此為止倒好。
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
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
【該批:男人分內究是何事?】
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蒙側批: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說法,代聖講道,看書者不可輕忽。】
【該批:讀書明理治民輔國者能有幾人?】
這裏連續說讀書人應該讀書明理,批語也反複強調,讀書人卻沒有幾個能治民輔國的,就是指大明朝堂之上的文官們,他們卻沒有幾個人明白事理的,一味的要求與滿洲死磕到底,堅決抵製議和,完全不顧國家財政崩潰,兵力不足的局麵,導致崇禎帝隻能在困境中坐以待斃。
隻是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麽大害處。你我隻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寶釵勸黛玉“耕種買賣,針黹紡織”,其實就是皇太極向崇禎提議恢複生產,休養生息,互通有無。這點隻能在背麵解釋,否則在正麵寶釵勸黛玉種地做買賣,黛玉還答應了是說不通的。
一席話,說的黛玉垂頭吃茶,心下暗伏,隻有答應“是”的一字。
【蒙側批:結得妙。】
黛玉垂頭吃茶,隻有答應“是”,是作者臨摹崇禎帝的無奈,他隻能麵對現實,知道滿洲方麵說的是事實,休兵罷戰才是最正確的道路,否則局麵就不可救了,這就是釵玉和好的隱喻。
要知道在前麵二人是常常針鋒相對的,從這件事以後,黛玉在與薛寶釵的交鋒中就經常落於下風,我們從這迴開始,繼續結合背麵來看一下薛寶釵與黛玉的這種和好。
事情的伏筆是在黛玉對牙牌令時,說的那些唱詞,所以我們要記住黛玉牙牌令裏隱含的寓意,就是黛玉國破人亡的結局。
原文是:
寶釵等吃過早飯,又往賈母處問過安,迴園至分路之處,寶釵便叫黛玉道:“顰兒跟我來,有一句話問你。”
黛玉便同了寶釵,來至蘅蕪院中。進了房,寶釵便坐了笑道:“你跪下,我要審你。”【蒙側批:嚴整。】
注意這裏是寫寶釵叫黛玉到蘅蕪苑,並且一開口就讓黛玉跪下,索隱派常說黛玉隱射崇禎,寶釵隱射皇太極,但是卻從沒有人將二者代入具體情節,來解讀作者到底在寫什麽?
其實這一段就是在寫崇禎與皇太極的直接交鋒,作者就是通過這些細節來表現曆史上雙方你來我往的鬥智鬥勇。
跪下代表什麽?可以理解為認輸,寶釵讓黛玉“跪下”,好像是皇太極在讓崇禎向他低頭。也可以理解為讓崇禎派來的使者跪下。
黛玉不解何故,因笑道:“你瞧寶丫頭瘋了!審問我什麽?”
寶釵冷笑道:“好個千金小姐!好個不出閨門的女孩兒!滿嘴說的是什麽?你隻實說便罷。”
黛玉不解,隻管發笑,心裏也不免疑惑起來,口裏隻說:“我何曾說什麽?你不過要捏我的錯兒罷了。你倒說出來我聽聽。”
薛寶釵先出招,黛玉說出了她的目的,“不過是要捏黛玉的錯罷了,”就是皇太極先出計謀,然後等待崇禎的應對,準備抓住他的漏洞。
那麽這裏是寫雙方的什麽操作呢?我們繼續來看。
寶釵笑道:“你還裝憨兒。昨兒行酒令你說的是什麽?我竟不知哪裏來的。”【蒙側批:何等愛惜。】
黛玉一想,方想起來昨兒失於檢點,那《牡丹亭》、《西廂記》說了兩句,不覺紅了臉,便上來摟著寶釵,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隨口說的。你教給我,再不說了。”
這裏解釋了黛玉是說出了《牡丹亭》、《西廂記》裏的唱詞,算是失於撿點,因為這些書中有一些比較露骨的描寫,對於大家族小姐來說,是不能看的。
其實這裏寶釵等於是已經抓到黛玉的把柄了,隻不過這種把柄不好直接說出來,因為她自己也麵臨同樣的問題,就是她自己也看了。
這在背麵,其實是作者在模擬二人的性格特點,麵對同樣的問題,薛寶釵是率先抓住了機會,變被動為主動,林黛玉則是先慌了。
那麽在背麵,黛玉為何先認為自己不該說呢?還要說到牙牌令說《西廂記》、《牡丹亭》中唱詞的“寓意,”我們解釋過那透露了崇禎帝最後的結局,就是離開皇帝寶座,退朝看到江山易主的場麵。
黛玉認為自己不該說這話,就是不希望大明王朝的結局是這樣,而不是表麵上看起來的這些書太露骨,因為大觀園裏就有戲班子,他們經常唱這些戲文,黛玉當時就是聽到十二個小戲子在演習戲文時,聽到的這些句子。
因此黛玉的窘境其實是隨時都有亡國的危險,而崇禎朝廷的困局,令她生出了無能為力之感,因此當薛寶釵代表的皇太極邀請他到蘅蕪苑來談事情,她也願意去看看到底是什麽花招。
當然崇禎自己是不可能去的,而是派代表去了,因此這裏有:
【蒙側批:真能受教尊敬之態嬌憨之態,令人愛煞。】
真實的曆史上,崇禎與皇太極都麵臨著內外交困的局麵,有些人可能不知道,其實雙方都有亡國的危險,因此為了騰出手來解決內部問題和蒙古林丹汗,皇太極向崇禎帝提出了議和,他也敏銳的發現了崇禎麵臨的困局。
下麵就是雙方的外交戰場的交鋒:
寶釵笑道:“我也不知道,聽你說的怪生的,所以請教你。”
這是皇太極先試探,派使者先向明朝試探和談的可能性。
黛玉道:“好姐姐,你別說與別人,我以後再不說了。”
寶釵見他羞得滿臉飛紅,滿口央告,便不肯再往下追問,因拉他坐下吃茶,
【蒙側批:若無下文,自己何由而知?筆下一絲不露痕跡中,補足存小姐身分,顰兒不得反問。】
批語說的下文,就是黛玉說的“我隻以為寶釵心裏藏奸,”原來黛玉此時認為,寶釵一定是在使什麽奸計,因此先答應她,隻是顯得有點慌亂,寶釵見她這樣,就留她吃茶,也就是正式開始和談。不再追問酒令的事,就是不再進攻。
款款的告訴他道:“你當我是誰,我也是個淘氣的。從小七八歲上也夠個人纏的。我們家也算是個讀書人家,祖父手裏也愛藏書。先時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處,都怕看正經書。弟兄們也有愛詩的,也有愛詞的,諸如這些《西廂》《琵琶》以及‘元人百種’,無所不有。
【蒙側批:藏書家當,留意。】批語讓我們留意,是這裏麵有暗示。
《西廂》原名《會真記》,《琵琶》通常指的是《琵琶行》,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長安城一位倡女因技藝高超而受到人們尊敬,但最終因年長色衰而不得不委身為商人之婦的故事。
《元人百種》則是指《元人百種曲》,是明代戲曲學家臧懋循編纂的一部元雜劇總集,作品收錄了大約一百種元代的雜劇作品。
根據背麵曆史,這裏就是暗示崇禎在與女真人會盟,商談休兵罷戰,進行商貿往來。
而皇太極為了表示誠意,要求北元蒙古諸部全部停戰求和。所以你現在明白為何黛玉寶釵和好了嗎?
薛寶釵說:
他們是偷背著我們看,我們卻也偷背著他們看。後來大人知道了,打的打,罵的罵,燒的燒,才丟開了。所以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
薛寶釵的意思是,之前打的打,燒的燒,都是前輩們的恩怨,咱們到此為止倒好。
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
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內之事。
【該批:男人分內究是何事?】
男人們讀書明理,輔國治民,這便好了。【蒙側批:作者一片苦心,代佛說法,代聖講道,看書者不可輕忽。】
【該批:讀書明理治民輔國者能有幾人?】
這裏連續說讀書人應該讀書明理,批語也反複強調,讀書人卻沒有幾個能治民輔國的,就是指大明朝堂之上的文官們,他們卻沒有幾個人明白事理的,一味的要求與滿洲死磕到底,堅決抵製議和,完全不顧國家財政崩潰,兵力不足的局麵,導致崇禎帝隻能在困境中坐以待斃。
隻是如今並不聽見有這樣的人,讀了書倒更壞了。這是書誤了他,可惜他也把書遭塌了,所以竟不如耕種買賣,倒沒有什麽大害處。你我隻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
寶釵勸黛玉“耕種買賣,針黹紡織”,其實就是皇太極向崇禎提議恢複生產,休養生息,互通有無。這點隻能在背麵解釋,否則在正麵寶釵勸黛玉種地做買賣,黛玉還答應了是說不通的。
一席話,說的黛玉垂頭吃茶,心下暗伏,隻有答應“是”的一字。
【蒙側批:結得妙。】
黛玉垂頭吃茶,隻有答應“是”,是作者臨摹崇禎帝的無奈,他隻能麵對現實,知道滿洲方麵說的是事實,休兵罷戰才是最正確的道路,否則局麵就不可救了,這就是釵玉和好的隱喻。